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2014-04-17李尹辉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人学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

李尹辉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李尹辉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2)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理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角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首先要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涵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三对核心关系;其次要剖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偏差,突出表现在人的价值取向、教育发展过程和思想内涵表达三个方面;再次重点论述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的启示,即准确定位人们的价值观、创新教育客体主体化模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思想政治教育;解读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指引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人学中所蕴含的关于人的本质、主体性、发展实践等思想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人学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了科学性、时代性、价值性的完美契合,进而扬弃过去那些唯心主义哲学家以抽象人性、宗教信仰、意识支配为指向的歪曲教育。要想实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理论基石,把握好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正确解答好“人的问题”,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有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人学内涵

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发展是我们研究“人的问题”的核心,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现实归属;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也是人,其最终归宿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们两者之间有着视野交叉、范围相同的结合地带。对它们进行理论研究,我们必须准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厘定和关系范畴。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涵义

人学是从整体上研究人的存在、人性和人的本质、人的活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生价值、目的、道路等基本原则的学问[1](P5)。马克思主义人学指出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状态,主要研究人的本质、人的主体性和人的发展问题,包含深厚的思想底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P56)这说明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活动中的一切社会关系都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实践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人在实践中产生社会关系、参与社会生活、扮演社会角色,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的产物,人也具有主体性。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社会关系中所具有的积极态度、主观动机或能动作用。而人的发展则要求我们认识人的本质属性,确立人在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涵义

依据人学的内容范畴和研究视野,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指引下,从人的存在需要出发,遵循人在知、情、信、义、行等方面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主体性、发挥人的创造性,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教育的人本关怀和社会价值,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要想真正理解界定实质,我们必须弄清楚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理论观点、人的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等,同时要正确认识人的需要、人的主体性和教育的指向对象。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对人进行教育基础上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人学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渗透、延伸、发展。马克思主义人学既有深刻的理论涵养,又有丰富的实践内容;既指导人们从事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视野。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有着紧密的相互关系,其中人是两者联系的核心要素。

1.人的本质学说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基础。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3](P270)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人,对传统人学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批判和反思,认为人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必然会受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因而人是历史的、现实的、具体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它贯穿于每个人生命的始终,也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既靠人来实施,也以人为工作对象,是执政党用来培育人、塑造人、转化人和发展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也是发展人的社会性、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主要途径[4]。而且,思想政治教育本身需要坚持社会化、本土化、科学化,始终不断适应人的现实需要,进而能够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引导、培养、教育人,让人们在思想中形成具有普遍认同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是人类行为的根本目的,文化的差别就是价值体系的差别。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于构筑适应社会需要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公共价值观。任何道德都是某种价值观的表现,任何价值观都包含着一定的道德,所以,道德问题始终渗透在文化价值体系当中。在新时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道德文化价值的功能,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

2.人的主体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依据。马克思历来认为蔑视人、只把人看做某种工具的思想是极其错误的,他始终坚持人是主体的观点。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主体性不是指人自身孤立存在的某种特性,而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同客体相互作用中逐渐发展的人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简言之,人的主体性就是人在创造自己的历史实践中所展现出来的个人独立性和主观能动性。虽然我们都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之中,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体性,其中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内在核心,人的独立性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层次。人的主体性与人的独立性、主观能动性集中统一于人,人的主体性表现越突出,其“两性”就会越强。人的发展从实质上讲就是要确立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个人主体地位,并对自己的主体性进行准确定位,发挥人的“两性作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目的。一个人发展的最佳状态是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我们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的根本目的。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内容构成依据的指导下对内容结构的整合优化,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高要求的追求过程[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生存、发展前景的美好描述,是人不断实现自身解放的最高范畴。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6](P123)。我们特别强调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畴,依据指向对象来进行专门的教育活动,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服务性、实效性,从而达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人学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偏差

在过去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曾经过于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普遍性,试图单纯从政治、单一的视角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在已经出现了解决失范、方法失效的一些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人的问题”表现得愈加明显,例如人的思想意识多元化、行为取向的功利主义、诚信制度建设的短板等等。更为严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被曲解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附庸,思想政治教育似乎已经陷入理论性弱化、功能性不足的困境,失去了本应有的生命线地位。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发现其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未能正确认识、解决好“现实的人”和“本质的人”的问题。

(一)在人的价值取向上:往往注重社会价值,容易淡化个人价值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来划分,我们将其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中,个体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的内在价值;社会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等所呈现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价值[7](P173)。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倡导个人对国家、集体和社会的服从和认同,注重社会价值的大小,容易淡化甚至否定个人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关系的误解,是使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经济工作的认识根源,是使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力的重要原因[8]。一旦疏忽个体的正当利益诉求,无形之中就会把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对立起来,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不能拥有实现生存发展需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个人价值。而且,价值取向的异化心理作用,也会对人们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造成严重冲击,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动摇和功能的弱化。

(二)在教育发展过程中:强调教育者主导性,忽略受教育者主体性

在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一定社会要求的宣传者、组织者,具有强烈的主导性;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中的接受主体或者认同主体,具有现实的主体性。如果将教育者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主体,把受教育者当作容纳各种思想品行、知识素养的“无量容器”,则教与被教就会变成“主仆关系”。实践表明,我们一般较重视教育者主导性作用的发挥,他们运用灌输式教育法,容易把受教育者看成“被动的接受者”,显然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有人说,“没有教育者的正确引导,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会迷失方向,难以养成高尚的人生品格和行为素养。”但是,如果受教育者没有发挥主体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作用、发展则难以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同。

(三)在思想内涵表达上:着重传递知识内容,缺乏运用朴实语言

三、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解读的重要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学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精髓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打破陈旧框架,创新教育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是建构在人学基础上的实践活动,其发展实际就是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行为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思想实质、精神内涵,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状况。同时,正确定位人们的价值观,积极创新教育客体主体化模式,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施更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人本化的教育目的,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价值的最优化。

(一)依据人的现实性,准确定位人们的价值观

人是社会的人,利益需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直接规定性,是人的生命活动正常运转的现实体现。马克思说:“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9](P514-515)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须转变传统思想中因遁守旧的“社会本位价值观”,准确定位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来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处理与他人之间的多重利益关系,把个人价值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运行轨道上来。邓小平同志特别指出:“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原则,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0](P14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主体意识已经逐渐发展成熟起来。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社会变迁对人们的能力素质、创新意识、精神品德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承担的重任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始终重视人们利益需要的合理满足,坚持以德树人,使个人的社会价值、社会的个人价值与个人的自我价值形成内在有机统一的新价值观,促进社会利益需求与个人利益需求的协调发展。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的的认识应从社会回归至人的本质,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统一起来,将过去受人鄙视的“利益邪念论思想”转变为凝聚人心的精神支持和强大活力,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最优化。

(二)立足人的主体性,创新教育客体主体化模式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模式,但每一种模式都不能“一统天下”、“包治百病”,它们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这要求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改变单一的灌输教育模式,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化模式,以形成一种1+1>2的综合效应。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向本真化、深邃化的回归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载体都展现出更大的共通性、社会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教师主导灌输向受教育者客体主体化转变,不断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转变传统教育者的唯一主体观思想,确立主体间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实现受教育者客体主体化的多重转变,形成两者“主体—主体”的对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承担着育人使命,那么教育者必然要注入真情实感。例如,通过以理服人、以话动人、以情感人来对受教育者倾心付出,关心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也可与受教育者成为课堂外的知心朋友。教育者以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来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中国梦”的美好愿望,让受教育者在平等、愉悦的状态下认同、理解、发展。因此,把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转变为双向主体共同参与的平等对话状态,既可以改进“部分落伍”的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又可以发展人的主体性——客体主体化,培育人的创新精神、平等观念,不断激发人的内在潜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向深入。

(三)基于人的发展性,不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全面而丰富的内涵,人能充分地发展、需求的极大满足、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个性的自由发展,即人的一切属性的充分、自由、和谐与统一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11](P123-124)我们研究人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厚实等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发展也需要这些作为有力支撑。虽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最终也会有利于实现个体人的发展,但经济、社会发展并不等同于人的发展[12]。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应从“道德本位”向“能力本位”发展过渡,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人本关怀。“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要让人在德、智、体、美、劳、心等方面得到发展,其中注重人的能力素养是马克思主义人学中人的发展性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规定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抉择。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主体个性的生成和发展,实现人自由个性的解放,则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有着指导作用:一是人学理论具有真理性,至今仍具有启示意义;二是人学理论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仍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发展之路依然曲折漫长,不断创新教育客体主体化模式、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等思维实践都会经历一个发展过程。我们提出这些思维理念并不是否定其他模式、方法的正确性,而是进一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革、优化的有益补充,希望可以推动研究的深化。

[1]陈志尚.人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宋劲松.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照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39.

[5]杜红燕.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13,(2):134.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曾长秋,银红玉.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3,(5):1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0]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4.

[11]王学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12]袁贵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J].求是,2005,(22):23-25.

(责任编辑:彭文彬)

Interpretation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 Theory

Li Yin-hui

(Institute of Marxism,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

Marxist human theory is the basic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realize its own value.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human study,the first thing is to clarify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Marxist humanism connotation,accurately grasp the mea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humanism of Marxism and Marxist humanism and three of the core relationship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econdly,analyze the Marxist humanism horizon,the devi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prominent in people's value orientation,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thought connotation is expressed in three aspects;lastly,mainly discuss Marxist human theory interpre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namely,the people's values accurate positioning,innovation education object spatial pattern,and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freedom.

Marxist human theory;perspectiv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nterpretation

2014-05-24

李尹辉(1990—),男,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6120(2014)09-0048-04

猜你喜欢

人学受教育者马克思主义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借东西的小人》:跟小小人学“说”法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北人学没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中国梦的人学新境及其希望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