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位一体”激活高校政治理论教学之实效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视角

2014-04-17周建树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4年9期
关键词:四位一体纲要理论课

周建树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四位一体”激活高校政治理论教学之实效
——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为视角

周建树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2)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僵化与疲软的现状,为激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实际教学中可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为:宏观历史格局下的理论教学专题模式,复兴“中国梦"视角下的主题教学讲座模式,“引导与互动式”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讨论模式,“整合与开发”行动中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四位一体”;思想政治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改革;实效性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呈现出了教师教学模式僵化与学生学习疲软的现状。要摆脱这一困境,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塑造有完美人格和符合社会需要的“现代人”、以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为教改目的和原则,全面推进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以激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为视角,提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中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主题与现实相结合的主题教学、课程与问题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讨论,以及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四大教学模块为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索如何激活“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整合与精选:宏观历史格局下的理论教学专题模式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同名教材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成果之一,使高校公共历史教育有了有效载体。“纲要”课的教师要像《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所指出的那样,“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探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1]。在这一教学方针指导下,“纲要”课程教学改革要在“精、实、活、效”四字上下工夫,即理论教学要精讲、主题教学要紧扣现实、课堂教学讨论要激活、实践教学要有实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纲要”课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针对上述“纲要”课教学改革精神,“纲要”课的理论教学应从近现代中国宏观历史格局视角下整合教材体系,在全面融会贯通历史教材基础上,精选、提炼、提升“思想的历史”。为此,笔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十章的理论框架按照历史与逻辑的一致性原则,重新整合新的理论教学体系。即紧扣近现代史的“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了解”:了解国史与国情;“三条主线”:中华民族“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中华民族“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华民族“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四个选择”:中国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五大观念”:着力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发展观。在课堂理论教学中,以“一个主题”为经,以“三条主线”为纬,以“四个选择”为历史发展的纵向面,以“五大观念”为塑造学生的横向面,进行理论讲授,做到“史散而神不散”,从而使理论教学达到历史延续性与理论系统性有机结合。经过精炼的选择,重新整合为五个大的理论教学专题,主要分为五讲:

理论专题一:无可奈何花落去——寻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挫折。这一理论专题主要使学生认识到面对近代中国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国家的出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与方案。同时,也使学生从“天国梦”的幻灭、“自强梦”的破灭、“立宪梦”的流产、“共和梦”的破产中认识到三大阶级力量无法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主要原因及经验教训。

理论专题二: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这一理论专题主要给学生讲清国民革命失败后国民党政权的反动统治,使得中国革命处于白色恐怖中,为保存与积累革命力量,面临“进城”还是“上山”的选择,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仍旧是雄关漫道,好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独创性理论,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理论专题三:人间正道是沧桑——中华民族的抗战与新中国的成立。这一理论专题主要给学生讲授通过国共两党在抗战的策略方针及抗战中的作用的比较,阐明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中凝聚了中国力量,动员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统治危机和军事溃败与中国共产党得到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支持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认识到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理论专题四: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一理论专题主要讲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毅然迈步从头越,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探索。这一专题的理论讲授主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之所以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这条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从而使他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理论专题五:长风破浪会有时——改革开放的辉煌与民族复兴的梦想。这一理论专题通过讲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向伟大的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重大的理论成果和辉煌的现代化建设成就,使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理论体系,那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就一定“长风破浪会有时”。

二、主题与现实:复兴“中国梦"视角下的主题教学讲座模式

“纲要”课主要是讲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任务的历史[2](P1),即为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这一主题贯穿“纲要”课的全部内容,是指导和统领“纲要”课教学的一根红线。因此,以整合教学内容凸显“中国梦”,是“中国梦”融入“纲要”课的切入点[3]。“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应以“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教学主题,贯穿到课程的实际教学中。旨在通过本课程“中国梦”主题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梦”的“寻根”、“萌芽”、“成形”和“圆梦”的历史进程,并在当今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自觉而理性地将个人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贯通起来,实现大学生成才的“个人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有机结合,即把大学生的“个人梦”与民族的“中国梦”结合起来、共同奋斗。

复兴“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既是“纲要”课的主题,也是“纲要”课教学的“纲”。从“纲要”课的主题与其作为一门从历史的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实际来看,“纲要”课在大力推进“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中应积极发挥主渠道作用。因此,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凸显“中国梦”的主题教学内容,并以多维的教学方法、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将“中国梦”的共同理想融入到“纲要"课的新路径就尤为必要。

基于此,在“纲要”课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应该把握好“中国梦”这条“纲”。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艰辛探索救国救民的历史,进而认识到对于正在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来说,在追求“中国梦”的过程中,意识到“兴而不忘衰”的历史使命感,因为“没有梦想的民族便没有未来,而只做美梦的民族便难以清醒”[4](P290),同时要让学生明确立足学习、提升能力、勇于践行“中国梦”的责任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纲要”课程教学育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创新主题教学模式,把讲授“中国梦”的主题与现实结合起来施行以讲座为模式的主题教学。为此,笔者对“中国梦”的授课设计为四大主题讲座:

第一讲:学习西方、梦想中国——近代中国先进中国人“救国梦”的探索。这一主题讲座主要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的最大的国情,就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在内忧外患的高压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师夷长技”,学习西方以救国救民。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

第二讲:开天辟地,振兴中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这一主题讲座主要告诉学生学习西方、追求资本主义“共和梦”在近代中国走不通,只有横空出世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真正把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带上实现“中国梦”的人间正道。因此,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的重任唯有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担当。

第三讲:改革开放,崛起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富国梦”。这一主题主要讲授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崛起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复兴路,从而让学生坚定走中国道路的自信,增强他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第四讲:两岸同梦,民族复兴——20世纪中国历史坐标上的“统一梦”。这一主题主要是告诉学生“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建立在实现国家“统一梦”的基础上的。国家统一才会有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最终得以实现。“中国梦”应是两岸共同的梦想,两岸同梦方有两岸同心,“两岸同心,其利断金”,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必定实现。

上述四大主题教学以“中国梦”为主题,紧密结合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围绕“救国梦”、“强国梦”、“富国梦”、“统一梦”四个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主题梦想”而展开主题讲座,无疑有利于让学生深刻了解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追求“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从而增强当代大学生“中国梦”的历史担当与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三、激活与细化:“引导与互动式”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讨论模式

近年来随着国外社会互动理论研究在我国的深入和发展,课堂教学讨论被运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即作为一种学生为研究问题而与教师共同讨论的教学模式[5]。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能最大限度地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认知互动讨论,以激活课堂教学的实效。在“纲要”课堂讨论教学改革探索中,“师生互动”是激活课堂的根本,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历史主题,引导讨论主题的正能量是课堂讨论的指导思想。

课堂专题讨论不是一般的课堂自由谈,“而是抓住重大问题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后再去验证。这是一种探索研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6]能否有效激活课堂讨论关键在选题,课堂教学讨论中论题的选择应坚持两个原则:(1)“有的放矢”:所选论题的内容一定要有争议性,且难易适度;选题的范围要恰当,即与学生实际生活、学习密切相关;选题的实际操作要有可行性,就是适合学生的经验和能力。(2)“三个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国史国情与大学生的困惑之情相结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与复兴“中国梦”的理想相结合。

如何激活“纲要”课堂教学讨论?首先,要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任课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前指导时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的出现好像开启了被问东西的存在”[7](P471),这样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在课堂教学讨论中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可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讨论,如发言式、辩论式、演讲式等。结合不同选题的内容,可采取三种竞赛模式:课堂分组主题演讲赛模式、课堂分组专题抢答赛模式、课堂分组专题辩论赛模式。

当然,要让课堂专题讨论保持持续的温度,即让课堂始终处于讨论的活跃状态中,需对不同的讨论模式细化竞赛的规则和评判标准。如课堂分组主题演讲赛模式,竞赛规则可细化为:(1)分组方式:以45个人为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组,按学号分组;(2)发言代表:每组选派2-3人上讲台发言;(3)评委组成:每组按学号随意抽取1-2名学生组成评委团;(4)评分标准:每组团队总分100分,以观点的正确、内容的充实、表达的流畅、持之是否有理、言之是否有据、说服力是否强为评分高低的标准。再如课堂分组专题辩论赛模式,竞赛规则可细化为:(1)分组方式:每一教学班为1组,以抽签方式确定正方和反方,每组选派4人组成辩手。(2)每组提前一周查找资料,准备发言稿和制作PPT。(3)评委由每组选派2-3人组成,任课教师主持并作总评。(4)辩论程序:1)由正方与反方各派一名代表陈述己方的观点,时间为4分钟;2)双方自由辩论,时间为20分钟;3)双方总结陈述己方观点,时间为4分钟;4)任课教师做总评;5)宣布胜辩一方,并由评委团选出最佳辩手。

课堂专题教学讨论的激活除了靠大力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外,还在于如何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引导好课堂师生互动的连续性。笔者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讨论实践,认为任课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讨论中应努力做到“五个善于”:善于开放选题,善于正确引导,善于及时提炼,善于点拨提问,善于中肯点评。如选择专题“国,到底怎样爱”结合“五个善于”,任课教师的主导性可具体体现为:(1)善于开放选题。爱国,应是中国人的永恒与开放的话题。学生所受这方面的教育知识比较多,因此学生在讨论中多多少少都能发言。教师选择此问题作为课堂教学讨论,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引导了他们关注国家与个人二者的关联。(2)善于正确引导。针对爱国的问题,任课教师的正确引导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讨论前让学生学习了解有关近代中国“爱国”的相关历史背景材料,再让学生从纵向的角度,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这样做,一方面避免了对“如何爱国”问题的泛泛而谈,保证了讨论在“历史”的轨道上进行;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讨论前具有充足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保证讨论能达到一定的深度与广度。(3)善于及时提炼。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和提炼出学生所作爱国发言中所隐含的新的观点及有个性的思考。如从学生用薄熙来事件引申出的“真正的爱国,必须是真实持久的,而不是作秀的”发言中,提炼出“真正的爱国是一种持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善于点拨提问。教师应具有较丰富的课堂指导经验,善于提出问题,把课堂教学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如在讨论即将停顿或可能出现尴尬时,教师应立刻点拨:面对现实中“各种假爱国之名义谋个人私利”这样的社会问题,我们能做什么?教师的及时点拨提问就能把讨论引向具体社会生活实践的事例中。(5)善于中肯点评。课堂教学讨论后教师应及时做出对“国,到底怎样爱”学生演讲发言中提出的“爱国之心、爱国之道、爱国之力”进行中肯的点评,让学生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爱国观能够明辨是非,引导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讨论的正能量。

四、接“流”与开“源”:“整合与开发”行动中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

“纲要”课的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理论、历史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具体实践过程,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提升他们价值辨析能力与认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意志品质,让学生树立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实践教学?笔者对多年思政实践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认为在校内、校外实践教学项目实施中,应坚持“三结合”的原则,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思政实践课与各专业课的实习、实验相结合。“三结合”教学创新模式旨在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努力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体现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并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寓于大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中,达到塑造大学生完美人格,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纲要”课实践教学而言,除了上述“三结合”原则外,在具体的实践教学操作上,还应探索“三接流”的实践教学模式,即:(1)历史主题与现实问题相对流。如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将近现代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与当前建设富强、现代、民主、文明、生态、美丽中国的现实问题相对话,并以课堂“辩论赛”和校园“主题演讲赛”的实践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与对话,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活校内实践教学的实效性。(2)中国近现代宏观历史与地方微观历史文化相汇流。如在校外历史性社会实践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参观地方近现代历史名人纪念馆、烈士陵园及历史博物馆,以引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并在参观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这种近现代“大历史”与地方“小历史”的汇流,无疑有助于增强“纲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3)“纲要”与其他三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相交流。如在校内实践教学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可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教研室共同举办“中国梦,我的梦”的校园主题演讲赛,使实践教学在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互交流中激生活力。

要有效构建“纲要”课的“整合与开发”行动中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在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的基础上应积极开“源”,即广开资源,大力拓展“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活动空间。为此,我们把“纲要”实践教学的开“源”分为四大类:(1)拓展历史阅读与影视资源。指导学生课余多阅读近现代历史原著、通俗读物及有选择地阅读一些相关史料,以开阔历史视野、增强历史使命感。教师还可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历史纪录片、各种历史类的讲坛讲座及爱国主义电影等视频资源,组织学生观看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并要求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与观后感等。(2)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是“纲要”的“微观史”和“乡土史”,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直观、具体,易于亲身感受和观察,因而在“纲要”教学中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现实感。因此,教师应积极了解地方史,多与当地政府宣传部门、档案馆、史志馆联系交流,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各种历史文化遗址,并让学生撰写考察报告与观后感等。(3)开发现实社会资源。现实社会资源涉及面相当广泛,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等节假日时间深入农村、深入实践、深入基层,参观周边有代表性的村镇、社区及企事业单位,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进行调研,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变化,进而深入了解国史与国情,并撰写调研报告。(4)利用校园社团资源。指导学生参与历史类社团建设,如组织“历史读书会”、“历史小品演剧团”等学生社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社团成立后,教师帮助学生确定实践活动主题,周密策划,然后推行项目制,如历史知识抢答赛、主题演讲赛、纪念重大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征文比赛、历史小品短剧表演赛等。总之,在当前“纲要”实践教学中,一方面,通过前述“三结合”原则广开“纲要”实践教学的资源,以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兴趣与主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前述“三接流”模式拓展“纲要”实践教学的空间,使“纲要”实践教学获得更夯实的支撑平台,以促进实践教学的成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而增强“纲要”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以“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为视角,在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主题教学、课堂讨论与实践教学“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中,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不仅可得到极大的激活,而且可以发挥“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综合优势。“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中国梦”主题教学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强化了学生的人生理想信念。“纲要”实践教学让学生通过校内校外实践,丰富了人生经验,感受了近现代革命先烈不屈不挠的精神,集聚了自强进取、厚德载物的正能量,有利于培育学生健全独立的现代完善人格。诚然,在“四位一体”的课程教学改革中,也难免存在一些需要今后努力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只要敢于创新、敢于全面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的课程教学改革,就一定能有效激活“纲要”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N].教育部公报,2005.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石碧球.中国梦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路径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3,(9):53-57.

[4]刘明福.中国梦[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0.

[5]徐大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讨论选题原则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3):97-98.

[6]施开良,姚天杨,俞庆森.化学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大学化学,2002,17(6):8-12.

[7]【德】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彭文彬)

The Effectiveness of Political Theory Activated by“Four in One" in College Teaching—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Zhou Jian-shu

(College of History,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2, China)

There are stereotyped teaching mode and some weakness in the current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In order to activ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teaching,teachers can construct a “four in one" teaching mode in the actual teaching.The specific ways are:the special mode of theory teaching under the macro historical pattern;the subject teaching mode from which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naissance Chinese dream";to guide the discussion mode and interactive classroom under the concept of “innovation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action.

four in on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reform in education;effectiveness

2014-05-24

周建树(1971—),男,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4-6120(2014)09-0039-05

猜你喜欢

四位一体纲要理论课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解读
“三维”纲要促转型 竞进提质再跨越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