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训诂学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作用探讨*

2014-04-17王恩建

关键词:古代汉语词义教学

王恩建

(淮海工学院 文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古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又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较为系统地掌握古汉语中有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训诂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面貌和汉语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便借助于工具书能够直接阅读古代文献,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因此,古代汉语教学历来受到汉语教育工作者乃至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高度重视,并且也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但是,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古代汉语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现代汉语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除一些基本词汇外,绝大多数词语都发生了变化,形成古今异义的现象,这给他们的学习带来极大困扰;另一方面,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着眼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很少重视字词源流的考辨,不求甚解,甚至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字词作为语言中最小的运用单位,是古代汉语教学中应当跨越的首要障碍。训诂学非常重视词义的解释,是研读古籍必须具备的基础之学,正如清代著名学者王引之在《经籍籑诂序》中说:“训诂之学发端于《尔雅》,旁通于《方言》,六经奥义,五方殊语,既略备于此矣。”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运用训诂学的相关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字词,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帮助准确解释文选中应注而未注之处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在语音、语法、词汇三要素中,尤以词汇特别是词义的变化最为显著。了解与区别这些由于词义变化而造成的古今词义的差异就成为教学者应着重解决的问题之一。由于“词义的古今差异越大,造成阅读障碍的可能性越小”,而“词义的古今差异细微,造成误解的可能性反而大”[1]99,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教材的编著者在注解文选时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古今词义差异较大或生僻的字词之上,而对那些字面普通实则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差异细微的词语往往以为无需注释,视而不见。同时,绝大部分的学习者也以今义解古义,自以为已经读通,而实际上似是而非,如:

例1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2]706

按:王力版《古代汉语》教材未对此处“贺”加以注释,大概以为“贺”即“祝贺”之意。《史记选译》将“信再拜贺曰”译为“韩信祝贺说”[3]512,显然是误将“贺”理解为“祝贺”之意。实际上,“贺”字古有“嘉”义,如韩愈《楚国夫人墓志铭》:“夫人入门,上下莫不赞贺。”句中“赞”“贺”同义字复用,“贺”也是“赞”的意思甚明。又《水浒传》第五一回:“雷横道:‘我怎地不是晓事的?’白玉乔道:‘你若省得这子弟门庭时,狗头上生角。’众人齐贺起来。”胡文英 《吴下方言考》卷九:“《北史》:‘温子升诣梁客馆曰:“文章易作,逋峭难为。”齐文襄馆客元仅曰:“诸人当贺推子升,合陈辞。”子升久忸怩。’案逋峭,波俏也。贺,众并之辞。因在梁客馆,故皆作吴语。吴中以众人齐声赞叹为贺伙。”亦其例。

“贺”有“嘉”义,历代训诂著作中已见,《广雅·释言》:“贺,嘉也。”王念孙疏证:“嘉与贺古同声而通用。”由此可见,“信再拜贺曰”并不是说韩信对刘邦坦承自己不如项羽这一点表示祝贺,而是表示嘉许,如此方文通而义顺。

例2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4]186

按:句中“敢”字,教材未注,其它教材皆以今之“敢于”之“敢”对译。如果不考虑具体语境,大致可通,但如果联系上下文,明显与事理不合。众所周知,项羽起兵的目的是为推翻暴秦,而且“喑呜叱咤,千人皆废”,加之携数十万精兵之威,此时欲攻关中,轻而易举,为什么不敢呢?据此,此“不敢”并非项羽无能力与胆量攻入关中。那么该如何解释“不敢”?于智荣先生认为“敢”有“能”义[5]55-56,如《左传·成公三年》:“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此言晋臣知罃将获释时,针对楚共王“你感谢我吗”之问所作的回答:两国修好,互释战俘的事,我并没有参与,我能感谢谁呢?其中的“谁敢德”即“能感谢谁”,“敢”明显与有无胆量毫无关系。又古籍中“敢”“能”常为互文。《商君书·垦令》:“百县之治一形,则从愚者不敢更其制,过而废者不能匿其举。”句中“敢”“能”互文,可证“敢”即“能”也。裴学海先生即认为此“敢”为“能”义[6]。由此可见,“不敢”当同于今之表示对别人意见不同意、对别人观点或做法不赞同、不认可的“不敢苟同”“不敢恭维”之“不敢”,为“不能”“不能够”义。

二、帮助发现与匡正误注之处

古代汉语教材中的注释一般来说是对的,可信度较高,但往往由于一本教材参编者甚众,兼之水平参差不齐,误注之处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教学者必须对现有的注释审慎地加以鉴别,进而匡正其失误之处。

例3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郭锡良注:从百余骑:让百多个骑士跟从着,即带着一百多人的随从。从:用作使动,使跟从。[4]187

按:此注误,应训“带领、率领”为是。陈其猷先生认为:“从”字初文“为二人相随之形,解为一人领率,一人随行亦未为不可,故古以‘从’为‘率’也”。又裴学海先生《古书虚字集释》也指出“从”为“二人一前一后,前为率,后为随,故‘从’兼‘率’‘随’二义。今人只知‘随从’一义,不知‘率从’又一义也”[6]。

另,古籍中“从”与“率”(帅)可互为异文,足可证“从”有“率领”义,如《战国策·赵策一》“智伯从韩、魏兵以攻赵,围晋阳而水之”句,在《战国策·秦策一》作“智伯帅三国之众,以攻赵襄主于晋阳,决水灌之”,《史记·赵世家》作“知伯怒,遂帅韩魏攻赵”。

例4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注:喻,比喻。[2]286

按:根据黄灵庚的研究,“喻”有“比喻”义大概始于战国晚期以后,至少在孟子生活的时代还没有出现[7]259。先秦时代,“喻”为“明白,开晓,晓解”之义,如《论语·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礼记·学记》:“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汉书·项籍传》:“喻以所为。”颜师古注:“喻,晓告之。”《淮南子·修务训》:“喻于道者。”高诱注:“喻,明也。”大概是受“喻”常用义“比喻”的影响,本文的注者望文生义,犯了以古律今的错误。《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同此,并且将该例作为第一书证。

三、帮助在众说纷纭的注释之中决定取舍或另求正解

在古代汉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一些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注释,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训诂知识来明辨是非。

例5 扬雄《解嘲》:譬若江湖之崖,渤澥之岛 ,乘雁集不为之多,双凫飞不为之少 。王力本《古代汉语》第四册注:乘雁,一只雁(依王念孙说,见《读书杂志》)。[4]1257

按:赵振铎先生在《读〈广雅疏证〉》一文中论及王念孙的杰出成就时,所引第一条例证就是《广雅疏证》,认为“乘”有“二”义,指出“这是一个古义,后人不了解这点,往往产生差错”,“明白了这点,读扬雄《解嘲》就不至将‘乘雁集不为之多’的‘乘雁’解释为‘一只雁了’”[8]。二者所本同,而结论却大相径庭。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呢?还是二者皆不正确而另有说法。首先,我们来看二者立论的基础——《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王念孙在二书中共4次谈到“乘”字[9]1,基本结论为:“乘之为数,其训不一”“有训为一者”“有训为二者”“有训为四者”。这也说明王念孙的结论本身就自相矛盾而不足取。其次,一般而言数量词只有一个含义,不能既表“一”,又表“二”,还能表“四”。王云路通过王念孙所引大量论据予以阐发,进一步指出:王念孙关于“乘”字“一”、“二”、“四”三个含义并存的说法是错误的,“乘”只含“四”这一含义,而且是唯一含义[9]10。

例6 《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注:翼蔽,像鸟张开翅膀张开那样掩护。翼,名次用作状语。[4]188

按:在其他许多古文选本中,大多是把这里的“翼”当作名词作状语来处理的,如:《辞海》:“翼蔽,掩护遮挡,像鸟用翅膀掩护幼鸟一样。”[10]1940陈谦豫主编的《历代名篇选读》注:“以身翼蔽沛公;用身体掩护刘邦。翼蔽: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地遮蔽着。”全国通用高中《语文》第二册注:“[翼蔽]掩护。翼,像鸟张翅膀。”[11]300薛儒章等主编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高中第二册)》:“‘翼’,翅膀,这里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说明谓语‘蔽’的情态。”[12]179此外,还有把将“翼蔽”作为同义复词来解释,如:《汉语大词典》“翼”字条“(12)遮蔽;保护”。又史东编著的《简明古汉语词典》“翼”条注:“②[动]用翅膀遮盖……引申为遮盖掩护。”[13]575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编《中国历代文选》注:“翼蔽,掩护。翼,覆盖。”[14]252那么“翼蔽”究竟该做何解?如果从文字、音韵,词义的引申规律,有关语言资料以及训诂大师的有关论著来看的话,将“翼”解作名词作状语只能孤立地讲通 “翼蔽”二字,却无法讲通“以身翼蔽”这个短语,试想,用身体如何能“像鸟张开翅膀那样地遮蔽着”呢?因此,“翼蔽”实为两个动词的同义连用,作“遮蔽、掩护”义[15]79-81。

综上,正是训诂学在准确解释文选中应注而未注之处、发现与匡正误注之处以及在众说纷纭的注释之中决定取舍或另求正解等三个方面在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的所具有的重要指导作用,这才使得深奥的汉语知识变得易于理解和把握。因此,在古代汉语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对训诂学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加以适当的运用,必将极大地促进广大学生学习古代汉语的兴趣,进而最终促进古代汉语教学效果的提高。

[1] 张世禄.古代汉语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

[3] 《史记》选译小组.史记选译[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 郭锡良.古代汉语[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5] 于智荣.释《鸿门宴》中的“从”和“敢”[J].说文解字,2005(9):55-56.

[6] 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4.

[7] 黄灵庚.训诂学与语文教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 赵振铎.读《广雅疏证》[J].中国语文,1979(4):291-301.

[9] 王云路.词汇训诂论稿[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10]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

[11] 陈谦豫.历代名篇选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2] 薛儒章.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高中第二册[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13] 史东.简明古汉语词典:上册[Z].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

[14] 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中国历代文选[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

[15] 张志达.“翼蔽”辩释[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9-81.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词义教学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对师范学校古代汉语教学质量的提高探讨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古代汉语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
字意与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