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性及实践形态
2014-04-17冯增俊
冯增俊
(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
近20年来,教育现代化始终是中国教育发展及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说的确切一些,或许世界上从来也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关注过教育现代化问题了。现在不仅对教育现代化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特别是当下由各级政府制定了各种发展规划和指标体系,更是前所未有,但对什么是教育现代化却依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莫衷一是。随着十八大后国家继续深化改革,因此准确把握教育现代化本质特性及基本内涵已经摆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它成为能否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之所在。本文以教育本性特征及现代化演进历史进程为基点,探讨其特定的时代形态,希望能对业内研究和实践有所推动。
一、教育的本性及现代化的时代特征
(一)教育的本质特性及对现代化的启示
教育之所以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关键在于教育对人的生成和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独特作用,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正在于教育对人发展的独具作用,教育的形成及发展与人的生成及发展是一致的。教育人类学研究表明,第一,类人猿是一种缺乏天生本能但具有后天可塑性并依赖社会性得以生存的物种。这种社会性缔结的社会族群,成了猿人最具特色、关系存亡的根本要素。第二,人类学研究表明,从猿向人演变的第一个行为,就是猿人为了应对日益恶劣环境,被迫不断地向动物学习那些有效的获取食物的本能技能,来改变自己以求得生存。这种新技能或成功经验会被族群中其他成员再学习,从而促使整个种群生存能力提高,带来了种群的革命性进化。第三,正是通过不断学习,使猿人生存技能不断积累,逐渐有能力完成更高级活动,获得更多更好的营养,从而促使大脑发育和思维发展了起来,最终创造出工具,完成了成为人的历史转变。第四,猿人演变成为人的过程,也是教育、文化、劳动、语言以及思维等得以发展生成的过程,这些都是在猿向人转变中共同转变完成的,是一个相互作用、共同实现的伟大转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猿人教育活动水平决定了这一猿人族群的进化水平,人类学家据此把猿人族群看成是一个“知识库”,猿人能否建构出一个高校的知识库,就决定了这个族群的存亡。这里可见,猿人的“教育”所营造的知识水平,在族群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关键性作用[1]。
从教育对人生成作用这个意义上,如借用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这句话的寓意,那么,也可以说是“教育创造了人”,藉以强调教育在猿向人转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教育与劳动一样都是人生成中必不可少的条件。以上可见,教育具有二大本质特性:一是服务人的发展、服务人类发展、服务人类社会发展。猿人成为人正是凭藉教育服务人这一重要特性,任何教育都以服务特定族群的发展为目的,因此教育发展始终与特定族群发展相一致,滞后或盲目超前都将使这一族群遭受灭顶之灾。二是创造文化,即教育具有通过传递文化过程中实现文化创造的作用。无论是类猿人向动物学习还是猿人之间的互相学习,都具有依据自身需要进行的有选择、有创造的模仿性学习。
(二)教育本质特性的时代演进
教育特性是人得以形成、教育得以成为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现代化得以健康推进的核心内涵。但是教育的本质特性不是一成不变,会随着社会的演进呈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类型。
第一,教育创造人特性的演进。如上所述,教育是与人的形成一起形成的,教育是人成长不可缺少的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积淀日益提高,人类脱离动物性越来越远,人的出生就变成为一种文化出生,海德格尔认为人出生就具有祖辈积淀文化的“先有”,通过十多年教育接受了前辈的各种“先知”,形成“先见”。这是人成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即教育化过程。由于教育的发展,使人受教育的方式不同,而且水平、方向、发展倾向都不尽相同。因此,如何使人通过科学方法受到良好的教育,使之获得良好的先见,并运用于发展社会的实践过程中也达到创造新见,成长为新人,就成为人类社会重大主题,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命题。
第二,教育服务族群营造知识库特性的演进。教育营造社会的生命机制,在猿向人转变过程中缔造了特定社会性族群,这是一个由知识维系的“知识库”,决定了这个族群知识多寡、流动以及水平高低,从而决定其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因此,教育是社会性猿人族群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决定一个猿人族群能否生存以及发展水平的关键要素。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性单点族群开始变为自主性多地部落,最后形成多元性法治国家的复杂社会体。可以说,国家是原始族群的现代发展形式,建立国家和振兴国家都是发挥和推动教育本质特性的结果。随着社会发展,教育的本质特性也随之发展,显现出新的形式。以大工业运动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是一场变革生产方式的伟大历史进程,这不仅带来人类思想、社会制度以及经济生活的全面变革,也引发人类心理态度、社会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时代转变。马克思指出,人类发展总是以生存为第一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因而,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总是以大工业及其经济发展水平起为重点,作为衡量现代化水平的核心指标。从教育服务族群(社会)这一本质特性上,教育现代化必须以服务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为中心,而工业化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从蒸汽机运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电动机运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到如今核能及信息科技运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生产力呈现出指数倍增的态势,其关键要素在于巨大的科技进步和越来越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这就决定了教育服务工业化的根本在于该国的教育要从国家发展的实际出发,通过发展新时代的教育来培养出大批本国需要的高水平的技术工人和科技工作者,并在这一进程中发展科技,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就成为教育现代化当然的核心任务。
所以,建立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这一社会发展观,把国家发展奠基于教育之上;教育必须以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为核心,积极开创知识流通渠道,提升知识传播水平,是关系族群发展,即国家发展的核心任务和重点工作。
第三,教育的文化创造性演进。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教育的文化创造这一本质特性会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形态。考察现代化的历程家可见一斑。第一,无论是文艺复兴运动、新教改革运动还是工业化运动都有新教育创新性的贡献。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大学颂扬古典并非在复兴古文明,而是要推翻中世纪创造新世界;新教改革运动中英国颁布的《徒弟法》不是延续师徒关系而是开启了职业技术教育;第一次普法战争德国惨败后创办的柏林大学不是要多建大学,而是旨在从发展科学上开创大学服务国家振兴民族的新时代。可见,只有把握住教育创新文化的特性,教育就能推动国家开创新未来。第二,每个国家在走向繁荣之前,都有一个重大教育创新期,凡是创新性越强,作用越大;创新越贴近时代实践,越符合本国发展需要,作用越大。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学,倡导人性,但是贴近国家发展不紧密,因此国家发展较为缓慢;英国以新教为国教,全面倡导民众普及教育,颁布《徒弟法》,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引发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德国大力开办工业学校,成立“科研至上”的柏林大学,推动起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19世纪南北战争中资本主义胜利后推动的5大教育创新,最早成立工农学院,创办地方高校等,使美国很快成为世界首富,坐上世界霸主的宝座,并成功推动起第三次工业革命。从日本科学家汤浅光朝研究世界科技中心转移中我们注意到,意大利从教育繁荣到形成科技中心间隔近90年,英国约60年,德国则只有30年,美国则10多年就产生显著效果[2]。关键是美国的教育创新与本国产业发展有直接联系,而且层次高创新性强。
第四,教育特性的时代意识。这里有两个含义,一是人对教育作用的意识,即国家必须认识到教育的本质特性,坚持把这些特性演化为国家发展的行动。二是这种本质特性随着时代变迁而变化,必须开展必要的研究,准确定位这种变化和作用方式。考察可见,教育的本质特性不是自动发挥作用的,如果自动作用的话,那所有的猿人都可以转变为人,所有的国家都已成为富庶的现代化强国了。之所以推动教育现代化,重点在于这个民族能意识到并把教育本质特性主动地应用到具体社会发展实践中。因此,某个特定民族是否具有对教育本质特性有成熟的认识和对特定时代的教育现代形态的把握,就直接影响着现代化的成效。例如,这个国家的优秀高层人士懂得教育具有创新文化的特性,就要排除各种干扰,发掘和发挥教育创新文化的作用。又如国家认识到教育具有为本国提高生产力服务的特性,同时又了解各种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这种特性的作用方式,那就要按照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要求发挥这种作用。例如教育现代化是工业革命后的产物,那在这个阶段的教育现代化要重视和强调以服务工业化为核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推进现代经济增长,才能发展现代社会文明。如果教育的作用方式还停留在农耕经济时代,那不仅不能产生这种作用而且还将适得其反。这就是教育特性的时代意识。当然,工业化也有阶段之分。当英国在18世纪后期以初等职业技术教育为动力,催发工业革命,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时(这是几千年来从没有过的),被当时惊呼为重大历史创新,但可惜的是,英国却止步这种讲习所和学徒制,未能随着工业革命的要求不断创新服务的水平方式。19世纪末美国以高等教育为动力,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掀起新工业化运动从而把19世纪经济年递增率改写为2%,20世纪初又变成3%,二战后为4%~5%,东亚地区1970年代达到7%~8%。所以,必须依据工业化发展要求设计教育现代化,以最佳方式发挥教育本质特性。所以,从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就是促进现代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上,也规定了这一阶段教育本质特性的最重要表现就是使教育发展服从并服务现代经济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现代化就是要倡导更和谐的发展态势,倡导新社会文明,培养更好的人才,以获取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或最大效益为最高目的。
二、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本质特性
(一)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基础性特征
如前所述,从猿人的族群,到部落,到国家,教育的形态也在不断演进变化,从明显教技能开展新动作获取成果的主导性教育,逐渐演变到读书与劳动相分离。但是,从其本质上,教育作为维系这个群体的功能不仅没有消弱,其特性反而得到更有力的增强。因此,各国能否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运动中很好地把握这些特性,愈益成为关键的要素。这种变化最重要的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
其一,教育本质特性的第一大变化是,随着工业革命以来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教育愈益从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分离出来,日益成为“远离”产业的基础性活动。因此,教育现代化第一要务就必须强化教育理念、教育实践与社会经济活动互动融合起来,真正体现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研究用传统经济学的劳力、资本、土地三要素理论无法解释美国1929年到1957年间经济增长的发展情况,很多收益无法理清。后来,他深入研究发现,促使经济更快发展的是这时期美国生产者自身的知识、技术以及所由此产生的更高劳动能力造成的交过,人的发展是刺激现代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子,从而建立起以著名的人力资本理论,并获得诺贝尔奖。舒尔茨为人力资本理论划定了广泛的范畴,但是,他主要还是研究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美国这30年间国民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为33%,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分别为35%、10%和11%,平均收益率为17%。丹尼森用不同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是教育在这一时期国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为35%。尔后各国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也证明了这个重要的结论,指出现代经济在本质上就是知识经济,是由教育生产的人才和知识来支撑的,现代教育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基础,教育水平对知识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工业化水平越高,对人才依赖性就越大,人力资本需求就越强,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日益强烈。可见,越是高科技的知识经济社会,教育就愈益成为促进现代经济发展引擎,而且比对基础设施投资的收益率还要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指出,教育差距会导致国力差距。然而,许多欠发达国家对“远离”经济体的教育却缺乏兴趣,他们要不用仅有的钱到其他国家去高薪聘请人才,要不只重视那些所谓MBA能带动增长的游说,大力创办为少数人服务的所谓精英教育上,忽视了培养经济人才、化民成俗、整体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大众教育。
其二,教育本质特性的第二大变化是,随着社会发展致使分工越来越精细,愈加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就造成教育愈益从利益链条中脱离开来,甚至一些人把教育归为消费型、低层次的与时代节拍离得较远的辅助性工作。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现象,也正是需要转变观念之处。由于人类活动层次的提高,正需要教育奠定起更好的基础。从旧的生存观念或出于目前可见利益出发,的确不值得发展教育。但是现代化是由高科技生产力支持的,社会分工精细更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大力发展高水平教育。因为,工业化之所以能引发现代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这不仅要在社会体制、经济体制以及人文氛围方面发生相应的转变外,更主要的是得到日益发展的科技和高品质人才的支持。例如以色列人口仅500多万,资源缺乏、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但1996年高科技出口额5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4。其根本原因是推行教育立国、科技立国的方针,全国受高等教育人数占总人口比例居世界之首,每千个劳力中有77名大学生,每万人中有140名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大大高于美国的80人和日本的75人。为此专家指出,缩小教育差距是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最紧迫的任务。
其三,教育本质特性的第三大变化是,随着人类活动层次日益提高以及对教育需要日益增强,教育活动愈益消散在各行各业之中,似乎逐渐失去专业性变成附属的基础。隔夜革命来的许多国家发展证明,人类活动层次提升首先要通过教育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为基础,同时要进一步强化教育与各个行业上的联系。例如,农业经济阶段需要的劳工只要小学文化就可以适应,机械工业生产则需要初中以上的毕业生,信息科技为主的知识经济阶段则需要大专以上专业知识才能胜任。同时,教育的发展要面对的更是数十年后的未来发展。马利安·利维指出,现代化的社会首先是要建立起为未来不知道的世界培养人才的“未知的教育体系”。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同时,教育的发展规划要从少数人的短期行为变成面向未来的长期性战略性规划,进行更专业性更深层次管理和推动。
(二)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阶段特征
教育现代化深入在于不断变革与发展教育,使之与经济进步和文明演化相一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教育现代化有三个非常显著的发展阶段,这三个阶段都集中在对教育本质特性把握的演绎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本质特性要在不同教育现代化中充分展现,不是一下子就可以达到的。
首先,教育现代化从早期少数国家演化为全球性运动,其基本路线是按能否推进教育的文化创新特性,能否为不同阶段的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服务,即为大工业服务。一句话,教育现代化是在服务工业化的进程由小渐大,由少渐多发展起来的。考察数百年来教育现代化历程,可以大致划分为三大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19世纪初及以前的蒸汽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热潮。这一时期教育现代化初起,解决的主要是要不要教育现代化的问题,当时教育现代化运动的范围主要在欧洲。
第二阶段为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二战前的电动机时代的教育现代化运动高潮。这一时期教育现代化开始深入,特别是教育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和协调如意突出,解决的主要是如何开展教育现代化运动、深入改革本国教育的问题,其范围扩展至美洲、亚洲的部分国家。其中部分为欧洲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第三阶段为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信息工业化时代的教育现代化改革高潮。这一时期世界许多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面临新的发展,教育现代化为之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发展选择,要解决的主要是不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创建符合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体系的问题,其范围已扩大到全世界。
这三大教育现代化运动犹如三大发展浪潮,有力地促进了现代教育的发展。从探索教育现代化推进的基本路线可以看到,推动这一运动的依然是教育服务本国经济发展。这一过程不仅展示了教育现代化的作用机理,也为把握教育本质特性的演化和现代化概念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教育现代化演进的基本类型
从数百年来教育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及作用机理的演化,可以看到教育现代化通过四种基本演变类型来展示其本质特性的作用方式和实践形态。
第一,世界教育现代化。这是从世界的宏观角度,对自工业革命甚至是文艺复兴运动以来人类的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加以审视,对教育现代化进行的整体概括。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教育现代化指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教育从适应小农经济和传统宗法社会的封建旧教育转变为适应工业化的民主社会的新教育的历史演化进程。这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各样的教育现代化各种演进实践进程的统称,更多的是起到标示教育现代化在世界各地推进实践的总进程以及不同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相应形式,如早期先是用人性代替神性,创新宗教教理倡导教育追求为人服务,工业化进程中倡导重视发展经济的作用等等。
第二,国家教育现代化,或称区域教育现代化。这是在世界教育现代化进程下从国家或特定区域的教育发展的角度来考察教育现代化问题,一是探讨审视不同区域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是探讨各国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中的实践特色和具体化,为进一步理解世界整体情况提供依据;三是注重探讨某一落后国家教育赶上先进水平的问题。其中,国家教育现代化研究下最为突出的是后进国家如何通过变革教育,使之实现现代化,赶上发达国家的历史进程的问题。这是世界教育现代化研究中的一个基本要素,世界是由不同的区域和国家组成的,因此是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
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教育现代化形式之间有着重大区别,不仅最早发动现代化的国家主要以内在因素引发变革创新为主和后发展型国家则以依靠移植示范外域先进模式引发变革为主,而且在第一和在第三阶段上的演进形式也大相径庭。
第三,早发内生型教育现代化。这是指在世界上发动时间最早并主要依靠本国内部因素来推行的教育现代化运动,例如早期发动教育现代化的英国、法国、德国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这种教育现代化有三大特征:一是自发性,即一些教育改革最先起于民间的自然行为,后卫社会认可得到政府正式推行;二是渐进性,因其是自发性,最先实行也面临多样问题,在多次实验经理较长时间后得到认可推广,是一个渐进演化的发展过程;三是走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新教育改革总是学校实验,成功并达成共识才被纳入国家法规形成制度。
第四,后发外生型教育现代化。与早发内生型相反,这里是指发动时间较迟且注重依靠采借外域经验来推行的教育现代化,如美国向欧洲学习,战后新独立的大批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学习,也具有三大特征:一是革命性,在外力入侵等巨大生存压力下,国家强行启动,各种冲突激烈;二是示范性,以模仿引进国外教育模式来推进教育改革;三是走由上而下的道路,主要是依靠政府行为发动教育改革。这种教育现代化推进力度大,变化大,跃进大,因此内在矛盾较大,各种问题较多。
以上四种类型是教育现代化演进中出现的不同形态和路径,世界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总的概括,有利于从最一般特征及发展规律上把握教育现代化的演进进程,但是教育现代化总是以国家为最基本的实践和研究单位,要看到,早发型和后发型是相对的,初期的特征,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每个国家都将面对自己发展中的问题,例如自发性随着民众对教育问题的认识,政府建立起专门研究机构,随时对教育进行国家性调控指导。后发型也一样,随着教育发展后,本国特点日益突出,如何建立符合本国需要的教育体系成为非常紧迫的大事,借鉴就退为其次了。总之,把握住教育现代化不同形态和类型,有助于我们观察教育本质特性在不同类型中的反映,重视遵从世界教育现代化的一般发展规律的指导下,创建本国特色的现代教育新体系。
三、教育现代化的时代实践形态
从早期猿人的知识库社会,经历了一个不平等知识分配体,工业革命后现代化社会需要创建人人共享知识的社会,从而又开始迈向一个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的过程。
(一)教育现代化的变革形态
教育现代化既体现为促使教育本质特性转向现代形态,一种推进教育从旧模式向新模式演变的时代进程,这种进程的具体内涵突出表现在下列方面。
第一,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改革进程。主要指从旧的过时的教育模式走向新教育模式的变革过程,一种以指向未来为特定目标来改进教育实践的有意识的行为。一是必须不断革除旧教育观、旧教育制度及方法;二是制定和提出新的教育目标、教育观和教育体制;三是赋予教育新的职能和作用机制。
第二,教育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社会系统演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是教育诸因素整体构成的系统性变革和整合的过程,不仅包含了人类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的一切方面相互作用,而且教育自身的各种因素也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社会进化进程。因此,教育现代化不仅仅是入学人数和学校数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模式的转型升级。如一个民族的教育水平提高至少有六大方面:一是国民具有良好的教育心态;二是国家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识字率和受高教人数的比例;三是学校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四是国民的道德行为水平;五是国民潜能发挥的水平及成就取向的水平;六是国家教育模式的转变及水平是否转向以注重社会功效、服务社会、推进科技进步为主导向。
第三,教育现代化是持续进步的不可逆进程。即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个长期发展不断演化的过程。因此,必须在推行教育现代化中重视制定长期发展规划,也应当成为一种不可逆的民族素质的提升。历史证明,教育是现代化中最基础、最本质的要素,是最难实现因而也是最后实现的关键要素。只有实现人的现代化,才能使现代化建立在坚实的基础。
第四,教育现代化是适切化进程。其关键点是消除由于新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产上的矛盾和冲突,通过改革推进办学模式转型升级,按社会发展要求,建立起建立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体系,一种与国家发展目标一致、与经济发展一体的协调适切的体系,使教育与社会更适切、更均衡、更协调。
第五,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循环递进进程。即教育现代化进程是一种随着问题解决教育在更高层面上发展中有面临新的问题需要解决,每一个问题解决都是在特定阶段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在实践这一循环过程的完成,从而促使教育向更高阶段发展,所以教育现代化的推进不是呈直线发展的,而是一种多阶段的循环往复不断改革,逐步实现递进的进程。中国读经科举和应试高考是这样,读书是为文凭还是发展人的教育实践也这样。
(二)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实践形态
考察世界教育现代化演进历程,可以对其实践形态有一个重要的认识。
首先,教育现代化不是西方化。尽管教育现代化起于西方国家,亚洲国家基本上也是从西方引进并借鉴其中一些重要教育现代化指标,但是任何国家的教育现代化都不可能是照搬外国模式的结果,不仅教育现代化不可能依靠外力作用,更不可能具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后进国家教育现代化不是直接外生的,不是西方化。其次,教育现代化并非本土化。本土(one’s native land; metropolitan territory )指土著者或本族原有的,如果把现代化看成是把国外的东西本土化,那不就是要把现代化的东西变成本土民族中原本传统意义上的东西了?这是与现代化相悖的,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说法。所以,我们认为,现代化不可能是西方化,也不可能是本土化,而是地地道道的“现代化”,是一个民族现代教育成长的历程。熟悉韩国人都会觉得,今日之韩国人已不是原先的韩国人。尽管他们还生息于那块土地,还是那样的文化和民族风情,但是他们已有了新的民族追求、新的价值道德体系和新的民族精神。这不是本土化的结果,而是现代化的时代产物。可见,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现代化就是一个民族现代教育成长过程,是在服务民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是这个民族不仅认识到而且学会了兼融古今中外教育精华从而创建出符合本国实际的新教育的结果。近100多年来中华民族走的正是一条在西方列强巨大发展压力下奋起,勇于变革自新,努力赶超先进国家,在不断变革实践新教育理念中提升民族现代教育意识的道路。离开民族成长实践,我们就无法找到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方式,或会掉入西方化的泥坑,或抑回到原先的传统轨道[2]。
(三)教育现代化运动的未来形态
教育现代化的本质是创新教育,在新时代的要求下让教育的本质特性绽放光彩,因此,教育现代化是致力于面向未来的事业,这里简要描述其走向未来的基本形态。
其一,教育将日益重视服务生产的特性。教育现代化以工业化为起点规定了必须服务工业革命,决定了教育是以工业化为中心工作,把推进工业化革命深入发展作为办教的中心任务。自工业革命来教育现代化的主线都是如何促使教育走向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经济发展服务。无论是美国舒尔茨、还是苏联斯特鲁米林的研究都表明,教育对人的生产力提高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中国成都某工厂调查表明,在3年108项较大技术革新中,教育水平与革新有显著正相关,教育水平与优秀技术工之比为:大学程度为100%,高中为50%~60%,初中为8.8%~22.7%。对安徽农民调查表明,在诸要素中劳力教育程度对收入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0.9638)[5]。这种教育现代化的生产性将随着生产中科技含量的增加,尤其是知识经济的兴起而加强。
其二,教育的文化创新性将日益突出。教育现代化在本质上是一场变革旧教育的革命运动,法国学者阿兰.图雷纳在分析现代化时强调:“任何一个社会,决不会不与以前的社会和文化再生产制度或控制制度作初步的决裂便发生变化。在历史上,这种初步决裂表现为革命”[6]。教育的创新总是以革命的方式表现文化创新,在吸纳各种文化要素的基础上,建构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教育。
其三,教育的进步性将会加强。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深入,民众对教育本质特性的认同日益加深,更加重视推进现代经济增长为主的可再生性可持续发展过程,重视长期规划一边从更长远的未来上把握对经济、社会以及文明演进的作用,减少各种震荡和提高发展力。
其四,教育的综合性将更突出。教育现代化将在把握各种作用要素,如观念、目标、体制、内容、方法、手段以及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社团等将寻求最佳的互动协调形式,形成更有效的适切化进程。
其五,教育的国际性将日益强大。教育现代化是全球化,也是开放化的进程,更重视国际间相互交流相互作用,这将使教育现代化更有成效,更易于打破旧的壁垒实现自我创新,注重与国际合作、寻求共同发展是21世纪世界教育现代化的强劲主流。
中国教育现代化如火如荼,建设经济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之梦,就必须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因此,正确理解教育的特性,明确教育现代化的主要内涵、时代演进和实践形态,对更有效推进教育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