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基本途径分析*

2014-04-17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核心建设

崔 志 胜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基本途径分析*

崔 志 胜

(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开封 4750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做出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同我国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其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才能充分发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主导和引领作用。新时期加强“融入”工作,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必须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价值认同体系,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转化和普及工作,牢固阵地意识,打造舆论强势,强化机制保障,创新各类载体和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精神文明建设; 融入; 基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新变化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其目的是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在价值基础、价值内容和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核,从总体上规定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和引领作用。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和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当前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必须按照十八大报告的总体要求,从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出发来思考、规划、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努力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涵,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一、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价值认同体系

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内容的集指导理论、共同理想、精神动力和伦理道德于一体的精神文明建设价值认同体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重要基础和前提。

一是指导理论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是我们认识和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江泽民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的精神支柱及其以此为基础的思想上的稳定,是很难保持社会政治稳定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动摇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个精神支柱,动摇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乱,那将是国家和民族的灾难。”[1](P.125)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握住了这一点,也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性质和方向,抓住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应当指出,在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排斥社会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采取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才能更好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思想共识,齐心协力地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实践主题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对国家、民族追求的未来美好发展前景和目标的价值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只有同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共同理想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指导作用。“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精神动力。”[2]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没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国家就没有前进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题,就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人、鼓舞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信心。

三是发展动力认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对实现社会共同理想的动力之源的价值认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铸于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现时代的鲜明体现,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发展要求。时代精神内涵十分丰富,主要体现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精神。在时代精神这一有机整体中,改革创新居于核心地位。“历史表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是各族人民团结和睦、共同奋斗的精神纽带”[3],为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事业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之源。

四是行为标准认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把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国家和社会对公民道德行为规范和标准的深切认同。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基础和前提。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精神不断发扬光大,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蔚然成风,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了可喜变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4](PP.1580-1981)但也应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依然广泛存在。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时,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复杂的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深入推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与追求,必须在全社会确立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引导、转化和普及工作

教育引导是人们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和前提。在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努力扩大社会认同、形成思想共识,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和信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在统筹安排、系统推进的同时,又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区分层次是指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和内容进行宣传教育。要善于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鼓励先进,又照顾多数。突出重点是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要把握住关键的对象、内容和领域。在宣传教育的对象上要突出党员干部和青少年这两个特殊群体。在宣传教育的内容上,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基本内容。在宣传教育的领域上,要突出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此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中还应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垂范作用,为群众树立起行为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本质上是道德教化的过程。而道德教化,包括“言传”和“身教”两个方面。中国的德治传统尤其重视身教的作用,即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我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党员干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处在关键地位,担负着教育人,引导人的工作,其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精神境界对社会其他成员的行为起着一种示范作用。江泽民指出:“我们讲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首先要弘扬党的正气。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要促进社会风气进步,必须搞好党风。各级领导同志必须以身作则,不能搞‘两张皮’,对别人讲马克思主义,而自己却搞那些乌七八糟、见不得人的事。加强党的建设,要把加强党内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对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放在突出地位。身教重于言教。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内的教育,越要发扬党的高尚精神和优良传统。”[5](P.505)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是风向标,其导向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每个党员干部都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为群众作出表率,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除加强教育引导外,还要切实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转化工作,使其由理论诉求转化为实践诉求、由主导要求转化为主体需求、由主流的先进性转化为主流的广泛性、由政治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由单向灌输转化为双向互动,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效果、入心入脑、语言表述和大众参与等问题。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使其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三、牢固阵地意识,打造舆论强势,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的良好社会环境

社会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是指相当数量的公民对某一问题的共同倾向性看法或意见,往往反映一定阶级、阶层、社会集团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其精神内核是群体意识,其现象外观是议论形态,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做好舆论工作对于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促进经济、传承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指出:“舆论工作就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所系的工作。”[6](P.564)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根本的是要加强对媒体的管理,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江泽民强调:“历史经验反复证明,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对于我们党的成长和壮大,对于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对于人民的团结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具有重要作用。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5](PP.563-564)胡锦涛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也指出:“舆论导向正确,社会稳定,人民团结,事业兴旺,是党和人民之福。”[6](P.401)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无论是党报党刊还是都市类报刊,都要强化阵地意识,以正面宣传为主,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就是要造成有利于进一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舆论;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的舆论;有利于鼓舞和激励人们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和社会进步而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舆论;有利于人们分清是非,坚持真善美,抵制假恶丑的舆论;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心情舒畅、社会政治稳定的舆论。”[7](P.654)就是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保持思想上的清醒与坚定。

此外,还应努力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增强舆论引导效果,这是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入心见行的关键所在。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研究大众心理。任何信息的传播首先必须作用于人的心理,以心理为中介,才能产生它的效果。在人的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核心、主导的地位。人的需要决定人对所传播内容的价值取舍。马克思曾说过:“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8](P.286)针对不断变化的受众心理需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们思想活动的特点和接受信息的规律,这样才能提高舆论引导能力,产生积极的舆论引导效果。二是坚持“三贴近”原则。人民群众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也是新闻传播的主体。在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中,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实做深做活,更好地宣传动员群众、引导教育群众、帮助服务群众”[9],真正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的心声统一起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广泛传播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三是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根据各类受众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办事,既重视内容的更新,也探求形式的改变,不断丰富新闻宣传的内容和方式。四是做好舆论监督工作。要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和党管新闻媒体原则,把舆论阵地牢牢掌握在忠实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加大舆论监督力度,提高舆论监督水平,坚持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有领导的监督,从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五是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存的格局下,正确引导舆论,不仅要强调主流媒体的作用,也要加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建设,发挥其作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放大器”的独特作用,使之成为舆论引导格局中的建设性力量。

四、创新各类载体和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各个方面,融入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并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第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江泽民曾指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民族优良传统的发扬,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的形成和巩固,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都离不开教育。”[10](P.33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真正被人民群众认同和接受,并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就要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使之成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核心内容。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使其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同教育目标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作为衡量教育对象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通过不懈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成人们的自觉价值追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内容结合起来,贯穿于学校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之中。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级各类媒体之中。马克思曾指出:“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整个世界联系起来的有声的纽带”。“自由的出版物是人民在自已面前的公开忏悔,……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而自我认识又是聪明的首要条件。……它无所不及,无处不在,无所不知。它是从真正的现实中不断涌出而又以累增的精神财富汹涌澎湃地流回现实去的思想世界。”[11](PP.74-75)这就是说,新闻媒体在思想文化的传播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新闻媒体主要是指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这些媒体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是影响社会舆论的重要传播工具。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各级各类媒体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当前,除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外,尤其是要重视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作用。互联网已跻身于社会信息传播之中,成为影响社会舆论最重要的传播工具之一。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使其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

第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之中。核心价值体系与制定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是相互的关系,核心价值体系规定着政策、法规的性质和方向,具体政策、法规则是使核心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其稳定性、持续性的有力保障。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和执行政策和法律法规时,要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政策的调控和导引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在日常工作中,要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政策和制度,并在政策和制度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导向。政策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与人们的利益密切相关。邓小平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10](P.146)因此,在政策制定与实施上,应坚持把是否符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评判标准。此外,还应及时对各地各部门的政策和制度进行认真清理,对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及时作出调整和修订,并根据现实发展的需要,不断制定出一些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新的政策和制度。

第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各行各业规章制度之间的内在关系。各行各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为具体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使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为社会各行各业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提供了思想内容和价值标准,提供了思想支撑。在现实工作中,应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和要求渗透和体现在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当中。因此,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的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融入社会生活,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中遵循的行为规范。具体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的制定与完善,既要突出共性,又要体现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特点;既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又要同有关法律法规相统一。此外,还应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使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易懂、易记、易行、易监督,让人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第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任何思想的灌输与形成,都需要广泛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追求,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以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作为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有效载体。各种创建活动要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使广大群众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此外,精神文化产品也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为此,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之中。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创作的主体内涵,用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生动形象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化产品引领各种文化思潮和文化追求。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在‘融入’和‘渗透’上投入更大的精力,使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要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提高文化产品品位与提高群众文化鉴赏水平的统一,既要大力支持精品文化,也要鼓励和发展能够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享受的大众文化,让人民群众在娱乐和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第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和谐社会的构建之中。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靠共同的价值理念和行为准则来维护。恩格斯指出:“平衡是和运动分不开的。”[12](P.589)构建和谐社会,从根本上说是一个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的动态发展过程。“在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些因素是硬性或显在的,如各种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契约等。有些因素是软性或潜在的,如社会意识形态、共同价值观念、民族文化传统、伦理道德要求等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13]在一定意义上,思想价值体系等软性因素产生的非强制性约束,对社会和谐发展有着更加积极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任务的提出,正是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对社会发展这一规律的更自觉的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集中体现了时代精神、市场经济的道德诉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理念,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既有利于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也有利于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有效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从促进社会全体成员之间和谐相处。

五、强化机制保障,搭建制度平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

当前,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具有性对稳定性的体制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关键在党,主导在政府。要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的方针和原则,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宣传部门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部门,应在党委直接领导下,担负起融入和建设工作的主要职责。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干部得到褒奖和提拔,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干部受到惩处,从组织上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工作和“融入”工作的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相配套的监督约束机制,形成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协调的体制机制,切实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贯彻落实。

第二,加强社会管理,建立健全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社会利益的协调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和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原有的利益格局逐渐打破,新的利益格局和利益主体正在形成,利益格局的复杂化、利益主体的日趋多元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群体利益关系的失调和利益矛盾的凸现。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建立健全诉求表达、利益协调、矛盾调解、权益保障和沟通反馈等机制,使利益矛盾和冲突得到有效解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基础。此外,还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表现突出的人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和表彰,对有损于国家、社会、他人利益,有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不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和惩处。

第三,建立健全稳定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投入机制。公共文化服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当前,要以文化服务为中心,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单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体作用,着力增强生产供给能力。各类文化企业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生产更多价格合理、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产品。要建立和完善文化投入机制,加大对文化的投入,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化阵地建设,改进文化传播手段,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提升服务水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增强法制观念,依法行政,建立健全文化政策法规体系。通过稳定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投入机制,为人们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本报评论员.突出主题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2-23(01).

[3]本报评论员.把握精髓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四论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N].人民日报,2006-12-24(0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5]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9]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8(01).

[1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3]葛晨虹.荣辱观建设是道德力量的基本保证[J].道德与文明,2006(3).

(责任编辑 光 翟)

] 2012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研究”(项目编号:2012CKS010),2012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网络传播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2-MYB-063)。

2013-10-20

崔志胜,男,河南濮阳人,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哲学博士。

D641

A

1671-1696(2014)01-0018-06

* [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核心建设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