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及教育对策*
2014-04-17周洁
周 洁
(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
(二)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本次社会调查的时间是2013年4月至5月。该调查问卷主要是以多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被试从东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安徽大学,淮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广东医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十所高校中分层抽取(主要依据大学的等级,分别从全国重点大学、一本院校、二本院校以及专科院校抽取调查对象)1 200人,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1 144份,回收率为95.3%,剔除不合格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985份。该部分数据用于正式分析。
(三) 研究对象的人口学分布和描述性统计
经问卷数据处理得出,该次调查的整体人口学特征为:男生占38.6%,女生占61.4%;农业户口占59.9%,非农业户口占40.1%;来自城市的占29.5%,来自农村的占53.1%,来自乡镇的占17.4%;文科专业占44.0%,理科专业占37.5%,艺术专业占8.2%,工科专业占6.9%,医科专业占3.5%;大一学生占30.6%,大二学生占27.3%,大三学生占20.0%,大四学生占4.3%,研一学生占10.1%,研二学生占6.1%,研三学生占1.6%;中共党员占14.9%,预备党员占12.8%,共青团员占68.2%,群众占4.1%;家庭年收入在1万以下的占20.2%,家庭年收入在1至3万之间的占23.2%,家庭年收入在3到5万之间的占20.1%,家庭年收入在5到8万之间的占13.3%,家庭年收入在8到10万之间的占10.4%,家庭年收入在10万以上的占12.9%。(以上数据为去除缺失值的有效百分比)
(四)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采用SPSS17.0分析软件。
二、研究结果和讨论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作为一种网络新媒体,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大学生群体,据此,结合前期访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大学生微博使用现状。
(一) 微博认知情况
调查发现,微博使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现代人的一个身份象征,大学生群体中更是流传着“不玩微博,你已经OUT了”的说法。调查结果显示:在985位受试者当中,有80.5%的大学生正在使用微博,在这个群体中,有15.4%的大学生表示非常了解微博,50.8%的大学生表示基本了解微博,21.7%的大学生表示有点了解微博,10.3%的大学生表示不怎么了解微博,只有1.7%的大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微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已经被广大学生所使用和熟知,并且在将来一段时间还有很大的发展潜能。微博在短短的时间内,被大学生所使用和熟知,这与微博自身传播速度快、操作方式的多样化以及微博内容的微型化等特点有关。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微博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发展需要,所以微博一经产生,便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和青睐。
(二) 微博使用情况
对于大学生微博使用情况,笔者主要是从微博登陆方式和微博使用目的两个方面来调查。就微博登陆方式而言,调查发现有20.8%的大学生使用手机登陆,有17.0%的大学生使用电脑登陆,有56.0%的大学生既用手机登陆,也用电脑登陆,还有6.2%的大学生使用其他工具登陆;就微博使用目的而言,“浏览关注的人的动态情况和观点”的学生占83.4%,“了解热点话题,但不太愿意参与讨论”的学生占65.6%,“写微博,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者表达自己的情绪”的学生占42.8%,除此之外,还有13.8%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是“扩大交友圈”,10.2%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是“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并积极参与讨论”,6.5%的大学生使用微博的目的是“提出问题,希望获得更多人的建议”。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微博登陆方式越来越多,越来越简便,可以说,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广泛使用微博提供了现实条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微博的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使用微博更多的是用于浏览动态、新闻及表达自己的情绪等,较少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或者积极参与热点问题的讨论,换句话说,微博为大学生获取外界信息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但是对于大学生参与意识的培育,仍然存在局限性。
(三) 微博使用时间和频率
就微博使用时间而言,调查研究发现,有43.1%的大学生注册微博达1~3年之久,有29.1%的大学生注册微博达半年到一年之久,有17.7%的大学生注册微博达1~6月,更有7.2%的大学生注册微博在三年以上,只有2.9%的大学生刚刚注册微博,使用微博不到一个月。就微博使用频率而言,有41.3%的大学生每天都关注微博,有29.0%的大学生两三天关注微博一次,有15.2%的大学生每星期关注一次,只有14.5%的大学生从不关注微博。
可见,微博虽然传入我国的时间较短,但是却很快被大学生所使用和了解。大学生既是微博的最早使用者,也是微博发展的推动者。此外,大学生微博使用的频率也较为频繁,这一方面得益于微博登陆方式的简单快捷,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对于外界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求欲。结合访谈得知,频繁地登陆微博,可以及时获取最新的信息,长此以往,微博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信息库,而且也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思想影响进一步通过行为反映出来。
(四) 微博使用内容和关注群体
1 微博使用内容 微博作为大学生对话交流、思想分享的主要桥梁,为大学生关注社会,评论时事、表达自我、宣泄情绪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使用微博所关注的内容具有多样性,有68.2%的大学生登陆微博主要关注“时事新闻,社会评论”,有54.5%的大学生主要关注“朋友动态”,有46.6%的大学生主要关注“奇闻异事,经典语录”,有43.9%的大学生主要关注“娱乐八卦”,有28.2%的大学生主要关注“民生热点”,有23.2%的大学生主要关注“生活资讯”,有18.8%的大学生主要关注“潮流时尚”。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微博使用的内容呈多元化,这反映了微博具有的强大使用功能和蕴含的海量信息,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新途径。结合访谈得知,大学生在使用微博时,较为关注时事新闻、社会评论,这无疑对提高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认同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提升。
2 微博关注群体 调查结果显示:有80.2%的大学生主要关注同学或朋友群体,有46.9%的大学生主要关注娱乐界群体,有31.0%的大学生主要关注家人或亲戚群体,有29.7%的大学生主要关注文化界群体,有29.1%的大学生主要关注生活时尚圈群体,有24.7%的大学生主要关注志同道合的群体,有24.4%的大学生主要关注政商界名人。
对于以上数据,结合访谈得知,大学生微博关注的群体虽然呈现多元化,但是交往的范围还是以身边的同学、朋友居多。这一方面反映了现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开始从传统的、现实的、直接的交往方式,逐步过渡到现代的、虚拟的、间接的交往方式,另一方面说明群体效应在大学生微博使用中得到了极大的体现。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在使用微博时,大学生们会不由自主的关注相同的事物,形成相似的观点,做出相似的行为。
三、教育对策
依据前文可知,微博已经日益渗透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基于此,笔者试图提出几点教育对策,希望能对高校教育工作者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一) 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充分正视和重视微博的作用
面对微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迅速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予以充分的正视和重视,不要把微博的发展视为洪水猛兽或者视而不见,而是应该从思想上正式的接受它、学习它,进而利用它来为自己服务。具体来讲,在利用微博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高校应该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不仅要使其认识到微博这种网络新媒体的作用,更要使其能够熟练运用微博这种网络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 正确引导微博舆论导向
面对微博舆情的多元化和复杂化,高校及教育工作者应该扮演好引导微博舆论传播导向的新角色,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专门的微博政工队伍,加强对学校微博舆情的监测和控制,及时做好对校园微博舆情动态的预警,正确引导微博舆论的导向;另一方面,建立学校的“官方微博”,在学校舆情出现变质的情况下,相关职能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在学校的“官方微博”上发布权威信息,以视正听,及时破除谣言和虚假谎言,纠正学生的舆论导向,同时,对于在微博上散布谣言和虚假谎言的网站和个人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后患。
(三) 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面对微博信息闪电般的传播速度以及巨大的容量,大学生需要具备整合零散信息的能力、理性思维能力以及鉴别能力等,即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为此,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一是提高大学生的媒介判断能力,通过向大学生普及专业的媒介知识,提高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甄别能力,有效抵制外来不良信息的侵略和污染;二是高校应该对大学生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通过网络新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使用网络新媒体的动机,教导大学生正确使用微博,做一个文明的微博使用者;三是开展有关网络新媒体的讲座,通过邀请网络资深人士走进校园,向大学生讲授媒体知识,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微博的本质,树立正确的微博观念,提升大学生的微博素养,使微博真正为大学生所利用。
(四) 完善微博监管机制
大学生是微博的最大受众,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较高的文化水平,但是对于各种信息的鉴别力和甄别力还很欠缺,有时难免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除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以及抵抗能力外,还需要国家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尽快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微博监管机制,使微博违法行为有法可依。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关于微博使用的专门法律还没有或者很零散,此外,随着微博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广泛应用,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层出不穷,原有的法律规范已不能适用现有情况”[1],所以现如今,急需新的有关微博使用的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而且只有不断完善和更新现有的微博监管机制,制定专门的微博法律规范,明确微博信息发布者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才能使微博监管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规范的、积极向上的微博环境。
参考文献:
[1] 赵聪锐.微博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7):83-85.
[2] 吴勇.微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J].广西社会科学,2011(8):151-153.
[3] 阚道远.微博兴起视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14-16.
[4] 胡明辉.微博兴起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教育,2011(9):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