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情感:当代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旨向*

2014-04-17慧,潘

关键词:个体情感大学生

李 慧,潘 涛

(1.滁州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2.滁州市公安局,安徽 滁州 239000)

一、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性

情感社会化是人们对社会情感生活的适应和创造,主要体现为树立情感态度和情感信念、认同并接纳社会情感制度和规范,形成和创造情感文化。大学生情感社会化是大学生在社会角色期待的进一步指引下,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关键环节,是大学生对社会情感生活的进一步体验和适应,是大学生“社会人”情感角色的重要预演阶段。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顺利实现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大学生形成情感失范、情感反常、情感障碍等情感问题的可能。

大学阶段,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正逐步走向成熟。随着教育深化和环境熏陶,大学生情感需要日渐丰富多元,情感体验日渐复杂矛盾,情感自我掌控呈现波动不稳,浅显性、负面性情感取向层出不穷,加上家庭贫困、学习、就业等压力极容易使大学生产生自卑、嫉妒、猜疑等情感心理障碍。有关研究表明,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中,有多于60%的人表现为情感上的问题与矛盾[1],集中体现为:自我中心显化,自我观念强烈,容易忽略他人感受;情感主义泛化,特别是当面临一些道德的矛盾局面时,大学生习惯依据自己内心进行评判,这难以保证个体情感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情感异化较普遍,“一切情感都产生于我们的联系”。情感满足需在交往中实现,反观如今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交流范围狭隘有限,交际问题层出不穷,当前大学生情感生活不容忽视。大学生情感社会化旨向究竟何在?如何保证大学生情感健康?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公共情感是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

公共情感是个体依据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 情感认知上,拓宽情感视野,帮助个体进一步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依存关系;(2) 情感信念上,使个体形成适应社会共同生活所需要的种种情感技能、习惯和态度;(3) 情感能力上,主要体现为恰当控制自己情感、察觉和驾驭别人情绪的能力及面对压抑情景的挫折承受力与应变能力。从内容纬度来说,公共情感主要体现为高级社会情感,诸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

大学生公共情感追求大学生个体情感向社会情感的深化,追求个体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正面情感,去除与社会要求相悖的负面情感,追求使个体由一般的心境、激情、热情等表层情感过渡到深层次社会性情感。在社会学理论中,情感是一种“主观社会现实”,“情感既包含个人意义的主观体验,又包含社会行动的现实性”[2]20。大学生要增加积极情感体验,与社会实现良好互动就必须培养和发展公共情感。

一方面,公共情感是大学生在自己、他人以及社会之间做好权衡的砝码。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这种体验体现着个人意义,但这种意义并不包含个体自私性需要得到满足。如果个体把自己全部需求满足作为目的,他就会把其他一切事物和人当作实现目的的工具。一个人的价值的实现不是取决于自己全部需要的满足,而是“取决于他对别人有用,取决于他的社会工作效果”[3]4,这就要求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不能将情感视野仅仅投放在自己身上。当然,我们突出情感视野应被投放于他人和社会公共生活,并不是反对它被投射于个体自身,而是强调个体需在自身和他人以及社会公共生活之间做好权衡,应“正当自我关注”。“我们无法避免地与他人休戚与共,尽管我们有时希望不要这样;但同时关注自我、追求自我价值也是正当的。因为这样的追求将使我们认识到,自尊最终只能来自责任、来自我们对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责任感。”[3]4而这种责任和对他人和其他事物的责任感正是公共情感的重要内容之一,公共情感是个体在自身和他人以及社会公共生活之间做好权衡的砝码。

另一方面,公共情感是大学生与他人、社会实现有意义情感互动的基础。情感体验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库利认为“一切情感都产生于我们的联系”[4]6,人的情感在人际交往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情感观念。已有的情感观念在遇到具体的人物时会被触动唤起,“每一张慈祥的面孔都换起友好的情感,每一个遭受灾难的孩子都引起同情,每一个勇敢的人都引起尊敬”[4]90。所以,情感行动是一种赋予一定情感意义的社会行动,情感行动过程也就是情感的社会互动过程。当然情感的社会互动不是无条件发生的,而必须有特定的情境激发,“情感互动情境是社会性的共同情感经验领域,这种情境为情感角色的领会和体验的产生提供了感受的源泉”[2]22,换句话说,个体之间要实现情感互动,就必须要以共同情感经验为基础。这种共同情感经验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个体自己过去亲身经历而积攒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库存性情感”;另一类是社会成员公认的情感规范,是一种“公共性情感”。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要想与他人、与社会实现有意义的情感互动,自身仅有的库存性情感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从其量上来说,与成人的库存性情感相比,大学生的库存性情感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从其质来说,情感本身具有正负性和层次性,只有那种正面的,高级的情感才会发挥作用。所以,公共情感的发展是大学生情感社会化的根本目标。

三、大学生公共情感发展途径:建构学校公共情感生活

情感社会学家丹森认为,情感主体有两个我,一个日常的我,这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为爱、恨、怒、感激等,一个是日常下的道德的我,体现为同情、理智等。在千万种情感体现背后,情感主体有着不同的发展水平。由一般的心境、激情、应激、热情这类表层的情感向深层的、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社会化促使情感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过程[2]108。所以,学校的大学生公共情感教育是基于大学生个体的情感,通过规范和引导大学生个体的日常情感,最终旨向培养其公共情感。学校生活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有着利于大学生公共情感形成的诸多优势,教育者应当充分挖掘。

(一) 良好学习生活:大学生公共情感的启发园地

学习生活是学生个体以学习为主要任务,以学习活动为表现形式的生活过程,以理智感的体验与满足为归宿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世界,增强认识能力,形成良好学习情感。所以,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教育者应该重视情感价值,关注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信念,勿以知识为惟一目的。另外,结合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实施大学生公共情感教育,这主要是指教育者结合大学生的情感特点,通过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公共情感因素对大学生进行情感渲染,并使大学生获得相关情感体验,进而发展情感认识的过程。首先,以理明情,深化大学生事物认知;其次,以境熏情,相似情感情境更易激发大学生类似情感,使大学生快速进入情感角色,产生情感体验;再者,以情染情,教师用自身情感力量去感染学生;最后,以动激情。这是由情感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情感深化的基础,教学中应适当地加入实践部分,让学生亲身体验。

(二) 恰当社会生活:大学生公共情感的实践平台

社会生活是以社会关系的形成为主要任务、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为主要形式的生活过程。杜威说:“社会环境能通过个体的种种活动,塑造个人行为的智力和情感的倾向。”[5]22大学生正是在种种活动中,从个体化走向群体化,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公共情感的发展。教育者应为大学生创设多种活动机会,引导他们主动交往,促进情感接触多样化。多样性的情感接触能够使大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多维化和细致化,提高他们的环境适应性,使他们能够胜任不同群体的情感要求,从而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帮助大学生在健康愉悦的人际交往中养成公共情感。另外,大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主要区域,情感是其连结的根本纽带,但因情感的正负性,对非正式群体的情感教育不容忽视。一方面,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扬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注重转化消极群体。在消极群体的形成原因中,情感因素首当其冲,如歪曲的价值观、不健康的人格心理以及修养水平不高等,因此,转化消极群体的重点是情感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友谊观,为他们营造团结友爱的校园氛围,抓住苗头,防患未然,及时引导,尽早消除形成这类群体的条件和环境。

(三) 高尚精神生活:大学生公共情感的重要支撑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6]56精神生活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个人与自身等关系的基础上,其自身特有的思想倾向、情感态度和价值意识的活动过程,精神生活是大学生公共情感实现内化,提升情感性人格的重要支撑。为此:首先,教育者应提升学习生活的人文品质。学习生活以各种知识与材料为基础,这些知识材料记录了数以千年的精华文化,传承了多种民族的人文精神。教育者应努力挖掘材料人文内容,探寻其中的精神品质。其次,重视读书交流。读书是学生获取精神资源的一种好的方式,读书过程是大学生与他人或前人进行的对话,大学生的情感思想正在这种“对话”中得以深化,与别人分享、交流读书心得也是提升公共情感的一种过程。最后,构建和谐情感氛围。良好的育人环境能对大学生情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作用。校园环境可分为物质形态环境和人文精神环境,它们共同为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形成提供文化背景和心理氛围。置身于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能获得一种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和愉快心情,能从审美情趣的熏陶中产生一种精神力量,激发集体荣誉感。所以,构建良好校园环境,注重校园情感氛围的生成,是学校校园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 唐勇.当代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及调适策略[J].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2):27-28.

[2] 郭景萍.情感社会学:理论·历史·现实[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3] 卜玉华.班级生活与公共精神的养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4] 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M].包凡一,王源,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7]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个体情感大学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大学生之歌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