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研究

2014-04-17宋保胜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年8期
关键词:内生农村金融金融市场

宋保胜

(河南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基于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研究

宋保胜

(河南农业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决定经济增长速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呈现出二元结构状态,农村经济面临着二元金融结构的双重约束和交叉影响,表现为内、外生金融机构之间脱节,农村金融资源呈现由农村流向城市的“逆向配置”的问题,造成资金供需不均衡,有效供给严重不足。深入分析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生成机制和外部表现,提出构建农村内、外生金融融合机制,化解内、外生金融机制双重约束,促进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保障农村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和谐发展。

金融资源;二元金融结构;信贷约束;协作机制

一、引言

金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拥有的金融资源配置是否有效。世界银行研究报告(2001)指出: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是消除贫困和实现经济增长的助推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较大,农业基础底子薄,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现行的二元金融结构(正规金融机构即外生金融机构和自然形成的民间金融机构即内生金融机构)在帮助农民致富、支持农业技术进步、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由于内、外生金融机构之间联系不密切,条块分割严重,业务脱节,资源不能进行有效配置,大量资金由农村流向城市,出现了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造成农村资金有效供给不足,结构不均衡,致使农村经济的增长速度与城镇相比比较缓慢,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越拉越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国内外相关学者对在农村金融二元结构的基础上,金融资源如何有效配置方面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英国经济学家Goldsmith(1969)就金融资源的概念做过描述,他认为金融资源就是金融主客体、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形式、性质、规模等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之后又提出金融资源和传递渠道对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影响[1];Shaw,Mckinnon(1973)认为农村金融市场具有二元性,即国家监管体制下的外生金融机构和体制外的内生金融机构,内生金融机构应纳入到国家金融体系内[2-3];美国经济学家Lee B-S(1998)认为内生金融机构在获取客户信息时具有一定的优势,是适应农村的一种金融机构[4];Stiglitz(2003)指出有效的金融运行机制能够降低总体经济增长的波动[5];张杰等(2003)提出基于在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这三种代表性农村金融理论基础上,我国形成了“三驾马车”式的外生金融体制[6];林毅夫等(2009)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指出道德风险和贷款的逆向选择是内生金融产生的根本原因[7];何广文(2004)从农村金融抑制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二元结构状况,针对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建议[8];彭芳春、耿康顺(2011)采用θ值法测定内生金融机构发展的规模,指出内、外生金融机构具有相互影响和补充作用[9];方晓燕、刘蕾(2012)认为我国农村金融面临二元结构双重约束,表现为均衡和非均衡的双重信贷配给[10]。

通过对上述研究的梳理分析,发现诸多学者主要是对金融资源以及二元金融结构的生成机制、运行模式、对经济发展影响等方面研究的多,对二者有效联系起来研究的少,特别是基于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视角,如何构建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协作机制几乎没有。因此,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分析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现状、成因与调节机制;从宏观方面探索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体系特征、国家的政策取向等,通过资料收集找出农村金融二元结构下,影响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无效的因素,进而构建农村二元金融结构融合体制,达到农村金融资源的最佳配置,实现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二、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生成机制及评价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市场在金融抑制条件下金融体系呈现出的二元状态,即一方面是受央行或金融监管当局监督管理的体制内的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外生金融;另一方面是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自然形成的,未经主管部门审批并且不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处在金融监管当局监督管理之外的各种金融形式——内生金融。

(一)农村二元金融体系形成的理论基础

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同农村金融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国内外学者对农村金融理论的研究大致上有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农业信贷补贴论,认为农业是弱质产业,以盈利为目标的商业银行对农业产生“惜贷”行为,农村发展经济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主张政府为农业发展提供利率较低的贷款,以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资本边际收益较低的问题,最实际的是应成立政策性银行。二是农村金融市场论,该理论是在弥补农业信贷补贴论基础上,结合Shaw和Mckinnon的金融抑制论产生的。认为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农民是有一定储蓄能力的,不需要外部注入资金,要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机制作用,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主张农村金融机构多吸收储蓄,实现利率市场化,通过利率市场化化解农户贷款风险,降低较高的贷款成本,必要时适当发展内生金融市场,达到农村资金供求的平衡。三是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认为由于存在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金融市场呈现出一个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主张为弥补金融市场的缺陷,在必要时政府应采取适当的干预和允许体系外资金注入。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对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与缺陷进行了多维度的分析探讨,也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基础[9]。

(二)农村二元金融体系生成机制及表现

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这三种理论,从实践上看,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形成影响很大。

1.农村外生金融体制形成

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属于计划经济体系,我国金融体制实行的是“大一统”的计划管理模式,金融没有独立,只是我国财政体制中的一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特别是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的发展已成为国家经济复苏的引擎。为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依据农业信贷补贴论,恢复成立新的金融机构——中国农业银行;合作金融从1980年恢复为农村信用社;到1994年将政策性功能从中国农业银行分离组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从而形成了农村市场化的金融制度和政策性的金融制度并举的主体外生金融体制,俗称为“三驾马车”式的金融体制[10]。随着农村金融理论研究的不断丰富,在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影响下,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又相继成立了诸如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业保险机构和农民资金互助机构等农村外生金融机构,这些金融机构对农村主体外生金融体制的完善是有益的补充。农村金融市场形成的外生金融体制实质上还是一个非市场化的、计划性的金融体制,对金融市场货币的交易价格即利率与贷款总量实行计划控制,随着体制和机制的不断调整,农村外生金融体制的新一轮改革仍在不断完善中。

2.农村内生金融体制形成

(3)建立健全符合高校自身发展特点的数据素养教育培养体系与评价体系。数据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高校教师从自身角度进行提升还需要高校建立完备科学的培养与评价体系。这就需要通过政府与各级教育主管机构的支持与干预,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作用。先行建立全国性的权威数据素养试点院校,待发展成熟后进行推广。同时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与培养目标,参考国外先进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来制定一套规范化、体系化的国家标准。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经济结构的变化决定了资金需求的多样化和急迫性,而在金融市场上国有金融机构仍旧是资金的主要供给者,资金的供应体制并没有发生改变,国家的经济与金融格局之间的体制、结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不同步性,由此造成了资金供需之间结构性矛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近年来,一方面,随着乡镇企业和其他农村合作机构的发展壮大,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需求比较旺盛。同时,由于政府的干预,利率较低,加上农村收益的不确定性和贷款交易成本高等特性,作为资金主要的供应者——国有金融机构,在资金供应方面出现“惜贷”现象,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严重不足,这为内生金融机构的产生提供了空间。同时,从内生金融机构存在与发展的条件看,城乡居民手中蕴藏着大量的闲散资金,客观上为内生金融机构的生存创造了资金条件。近几十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诸如个人借贷、钱会(也称摇会、抬会)、地下钱庄、私募基金等内生金融机构[11]。内生金融机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补充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应不足、缓解资金供求矛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基于三大农村金融理论的支撑,我国农村内生金融和外生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格局逐步形成。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农村的内生金融与外生金融之间在功能上存在着互补和替代关系[6]。近年来,国家从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信贷扶持方面上不断向农村倾斜,但农村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缺口仍不能得到较好地满足,外生金融机构对农村的信贷需求大量“溢出”至内生金融机构。由于外生金融机构和内生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能提供部分同质服务,在农村金融市场中被外生金融机构“剔除”出的那部分信贷需求被内生金融机构满足,如外生金融机构对规模大、资金雄厚的企业具有偏好性,愿意依据政府制定的低利率将资金贷给乡镇企业和农村合作机构,以较高的利率在内生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从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的角度来看,农村二元金融结构能够平抑农业资金需求的波动,二者又具有一定的替代关系[12]。

三、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对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影响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的农村金融市场仍然存在着不均衡状况,内、外生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和贷款资金来源不同,内生金融机构由于资金供给不足,往外放贷的范围受限,而外生金融机构由于体制原因,其资金往往不能通过有效的通道流向内生金融机构。内、外生金融机构的双重约束及其交互影响致使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并没有达到最佳状态。

(一)金融市场分割明显,金融资源流动受阻

我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尽管弥补了农村金融市场上的一些不足和漏洞,但在实践中内、外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分割明显,表现在业务层面基本上没有交叉,信息上不共享,机构转换上存在有壁垒的阻碍等。在企业化经营运作的原则下,外生金融机构并未采取一些激励措施给农村地区所有的企业、农业合作机构、农户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其服务对象一般选择的是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龙头企业和有稳定较高收入的农户;内生金融机构作为自然发展起来的民间金融机构,虽然分割一部分农村金融市场,但是由于规模不大、影响的范围小,社会认可度不高,其服务的对象一般是急需资金的小企业和收入不稳定的农村合作机构和农户。此外,内、外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差异较大,外生金融机构由于政府利率的管制,对外放贷时利率较低;内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对外放贷时利率较高,一般是外生金融机构放贷时的三倍以上,有些利率更高属高利贷行为,有时熟人、亲属之间的借贷行为没有利息[13]。利率分割导致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不能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分层次、分利率十分明显,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金融市场分割严重,致使金融资源不能自由流动,农村二元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支农功能。

(二)竞争平台不对等,金融资源出现逆向配置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中,外生金融机构在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中占绝对优势,表现在规模大、资金雄厚、内部机构健全、运作规范、政府支持力度大、社会认可度高等方面;内生金融机构在整个农村金融市场中处于劣势,表现在规模小、资金薄弱、机构零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社会认可度弱等方面,造成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内、外生金融机构竞争平台不对等。在具体运营方面,外生金融机构依靠自身优势吸收大量的农村闲散资金,内生金融机构只能靠自我积累或成员入股吸收资金。在往外放贷方面,外生金融机构受资金经营性、逐利性的影响,放贷行为具有明显的偏好,其资金供给常倾向于规模大、收入高、信誉好、风险小的企业或个人,而这些企业或个人常常分布于城市或较发达地区,因而导致农村金融资源经由正式金融机构流出了农村经济体系,流向了城市的工业部门,金融资源出现逆向配置[14];内生金融由于自身的特性,常常与那些分散的、规模较小的、收入较低的、风险较大的企业、农村合作机构和个人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一般服务对象在农村,资金在农村内循环使用,但这部分资金一般金额不大。有竞争优势的外生金融机构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呈现逆向配置,把在农村吸收到的存款转化为非农化贷款,缺乏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三)市场流量相对过剩,部分金融资源功能无从发挥

(四)政府重视程度不一,金融资源配置无序

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中,政府对内、外生金融机构态度不同。对外生金融机构无论从生成机制、政策扶持角度,还是外部环境方面政府都比较重视;由于内生金融机构属于自发形成的,政府重视程度不够。正是由于政府对内、外生金融机构重视程度不同,内、外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发展的规模、所处的地位、社会的认可度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外生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种类比较齐全,拥有的金融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多层次农村金融体系,但在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并没有按照政府所期望的目标运行,而是依据利益驱动原理,按照自己的偏好进行配置,没有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实际情况。对于内生金融机构,政府一直持不信任的态度,其存在与发展的法律主体地位缺失,在具体运营过程中,面临法规、政策等因素所造成的经营风险,在机构形式、经营行为和信用形式等方面基于个人感情信任或信息优势而发放贷款,表现出较多的非规范性,金融资源配置无序。政府重视程度不一,使得金融资源集中率过高且分布不均衡,农村金融服务不能全面覆盖整个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不但不利于非国有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全面、均衡的发展。

四、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定位与原则

农村金融资源是指农村金融领域中有关金融服务机构的结构、数量、规模、分布、效应及其进入金融领域内的职能货币、退出金融领域内的限制货币等一系列对象的总和或集合体。金融资源只有进行有效、合理配置,才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

(一)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定位

金融资源作为一种资源,具有一般资源的特征,同时作为一种机构,它又是其他资源进行再配置的链接枢纽。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就是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流动性和使用效率。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是农村经济活动中金融资源有效流动的基本前提,而金融体系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协调运行则是提高金融资源利用效果和有效配置的基本保证[6]。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金融资源有效配置定位就是促使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内、外生金融机构之间协调运行,最终使二者的资源共享、资金自由流动、业务相互交流、机制相互补充,形成内、外生金融机构之间互相竞争互相补充,资金需求与供给达到有效均衡,最终实现了金融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二)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原则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称经济效率效应,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就是具有经济效率;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就是缺乏经济效率。帕累托最优状态是指:如果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的改变使得某一成员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其他成员状态变坏,则认为这种资源配置的状态是“优”的,否则被认为是“劣”的[8]。金融资源是社会诸多资源中的一类,具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其在农村中的配置,可以遵循帕累托最优原则,即经济学中的效率优先原则。对农村金融资源进行配置时应考虑:农村金融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协调性、农村金融资源以及其运行环境的客观性、农村金融资源功能的发挥与运行效率的提高、农村金融未来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农村金融资源如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配置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则说明其配置达到了最高效率,实现了农村金融资源的协调配置,进而达到整个社会资源分配的最优化。

五、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构建

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就是在二元金融结构下,农村金融资源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的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进行有效配置的制度化的方法,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机制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金融资源的有效发挥意义重大,但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机制构建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有效的构建并能产生预期的效果必然依靠多环节和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和相互作用。

(一)构建内、外生金融机构互交模式,合理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依据帕累托交换最优条件,在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内、外生金融机构按照埃奇沃斯盒分析原理,针对当前农村金融市场,从动态的角度看,内、外生金融机构边际替代率相等时,只要内生金融机构获得支持,农村金融市场上有效需求是可以释放和提高的,外生金融机构也能如期获取应有的效益,达到帕累托最佳,从而提高农村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首先,政府继续在政策上向农村倾斜,在实施“减免”“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同时,支持、鼓励劳动力有序转移和土地相对集中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率;其次,在自愿的基础上扶持、鼓励有规模的、盈利能力较强的乡镇企业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村合作组织组成一些协会,由外生金融机构贷款给这些协会,然后再由这些协会贷放给众多的农村小型企业或个体农户。外生金融机构和农村协会之间签订正规金融契约;农村协会与农村小型企业或个体农户之间由于“地缘”“血缘”的关系,他们是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的非正规金融行为[14]。这种农村的内、外生金融机构互交的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外生金融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约束和缺乏抵押担保约束,另外也解决了内生金融机构的资金供应不足、规模过小约束问题,能够使农村金融市场的货币自由流通,促进了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

(二)创建多元化、多层次的良性竞争平台,有效配置农村金融资源

按照帕累托最优理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内、外生金融机构进行业务运行时不能有输家,必须有赢家,共赢是帕累托最优改进理论的要义。受帕累托理论影响,在农村二元金融市场内、外生金融机构任一方金融资源闲置或失效的情况下,其中的一方应在不损害另一方利益的同时收获更多,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另一方利益满溢。要达到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首先,要降低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壁垒,对具有相应资格和一定实力的组织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减少限制条件,鼓励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参与到农村金融市场,市场主体上呈现多元化趋势,避免出现一家金融机构垄断农村金融市场现象。其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依据各自特点,在发挥各自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和融合。如一些外生金融机构入股部分内生金融机构,部分内生金融机构也可受一些外生金融机构委托承办相关业务,这样农村金融市场上各类金融机构相互补充、相互替代呈现多层次状况。再次,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的监管体制,对那些经营管理不善、盈利能力不强和资不抵债的农村金融机构,规劝其从农村金融市场退出,不再占用金融资源。同时,对内生金融机构进行合理引导,规范业务操作程序,政策、资金上给予一定支持,提高其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竞争能力,避免农村金融资源逆向配置。

(三)拓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的供、需渠道,充分利用农村金融资源

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内生金融机构的约束是阻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一个重要原因,外生金融机构原是克服金融市场失灵的门槛,但由于农村金融市场内、外生金融机构的双重约束进一步恶化了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表现出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严重失衡且双双不足。依照帕累托改进原则,即若对某一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使一些部门的状况得到改善,而另外一些部门的状况至少不变坏。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由于诸多因素致使存量资本没被激活,农村金融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因此,要激活存量资本,也要考虑内、外生金融机构的利益不受损失。首先,在农村金融市场上除存贷款等基本信贷业务外,应鼓励适时发展其他金融服务,如汇款、支付结算、信用卡、农业保险、有价证券、信托投资、融资租赁、粮食期货等,创新金融工具,开发新的金融产品,使部分农户手中的闲散资金流向金融市场。其次,加大农村市场化改革力度,完善农产品市场机制,支持、鼓励农产品交易货币化,随着市场的完善和农户市场理念的提高,农村市场资金需求激增。再次,加快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的土地、房屋等不动产进行确权,明确可以入市,进行抵押,使外生金融机构存量资本顺利注入农业领域。提高增量,盘活存量,合理利用农村金融资源,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四)提高认识、树立观念,规范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由于我国农村要素禀赋特征,可以推断出农村金融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3]。在农村二元金融结构下,规范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首先,对农村金融市场应树立农村内、外生金融机构是一盘棋,二者都很重要,缺一不可的理念。在农村金融市场,外生金融机构占主导地位,内生金融机构则是金融市场的有益补充,它们没有从属关系,完全是平行关系。其次,对外生金融机构应运用市场运行机制服务“三农”,国家应从财税政策及资金支持上给予适当风险补偿及配套机制的建设,逐步放宽利率约束,进一步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水平,使从农村吸收的存款,尽可能在农村消化。再次,应确立农村内生金融机构的合法地位,从政策、资金、环境等方面有序将农村内生金融机构的纳入国家金融监管的范畴之内,提高农户对它的认可度,引导农村内生金融机构的正常稳步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被农信社所垄断的局面,形成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良性竞争,从而改善农村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质量。

六、结语

我国农村二元金融结构的存在,是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一个补充和完善,但在实际运行中由于存在着内、外约束,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也未达到最佳,现行二元金融结构体系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制约了“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从信息成本和代理成本的角度来看,外生金融机构与内生金融机构之间并非只是简单的竞争关系,内生金融机构一定规模范围内在边际贷款成本上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两者存在互补的可能区域。因此在政策设计时围绕帕累托最优配置原则,考虑需求的约束对供给政策的影响,基于培植货币需求、找准货币需求、转化货币有效需求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是当前理论探寻和政策制定者进行农村金融资源有效配置的一项重要任务,以货币需求的有效性视角来实现制度的科学供给,达到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平衡,进而促进农村经济健康有效发展。

[1]RW GoIdsmith.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2]R IMckjnnon.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Washingtong,DC:The Bookins Institution.1973.

[3]E S Shaw.Financial Deepening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3.

[4]Lee B-S.A Testof the Proxy-Effect HypothesisEvidence from the Pacific Basin Countries[J].Quarterly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1998,37(3):40-52.

[5]Joseph E Stiglitz.Economics for an Imperfect World:Essays in Honor of Joseph E Stiglitz[M].The MITPress,NoVember 2003.

[6]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8):4-17.

[8]何广文.中国农村金融转型与金融机构多元化[J].中国农村观察,2004,(2):12-20.

[9]彭芳春,耿康顺.中国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的交互作用研究[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1):110-119.

[10]方晓燕,刘蕾.内外生双重约束下农村外生与内生金融的融合[J].西部论坛,2012,(1):14-20.

[11]章元.非对称信息下的团体贷款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2]曹胜林.安徽内生主导型农村金融的发展问题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

[13]兰京.金融二元结构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118-123.

[14]王桂堂.融资结构与不完全契约视阀下小微企业融资排斥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1):19-23.

[15]胡月,王定祥.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金融结构的成因及发展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2,(2):76-81.

(责任编辑:贾伟)

ract:Efficient allocation of financial source is a very important element which determined the speed of economic growth rate.Currently,the rural financial system showed out the dual structure,the ruraleconomic faced the double bind and cross influence ofdual financial structurewhich performed as dissociation between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inancial structure,imbalance of capital supply and demand causing by reverse configuration from rural to urban of rural financial source.By deep analyzing the generationmechanism and externalperformance of ruraldual financialstructure,the author suggested to build the rural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inancial fusionmechanism to dissolve the double constraint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financialmechanism,promote the efficientallocation of financialsource toensure the sustained,stableand harmoniousdevelopmentof ruraleconomic society.

ords:financialsource;dual financialstructure;creditconstraints;coordinationmechanism

1003-4625(2014)08-0046-06

F832.35

A

2014-06-10

河南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城镇化融资需求背景下地方债务会计核算体系的构建”(项目编号:132400411273)阶段性研究成果;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地下金融组织的发展状况与治理对策”(项目编号:2014346)阶段性研究成果。

宋保胜(1969-),男,河南南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农村财政金融机制。

猜你喜欢

内生农村金融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