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哲学理论根基*

2014-04-17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特色

陈 丽

(中共芜湖市委党校 进修一处,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不仅升华了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勾画了党和国家未来的宏伟图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同时也高度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生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一、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秉承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立场

所有历史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资的丰富程度,社会历史的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主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立场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脉络,体现了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传承与创新,是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的一大理论根基。

其一,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个逻辑”辩证统一的重要论述,充分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立场上所实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在阐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里所说的“理论逻辑”,即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各个基本观点的内部联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内在规律;而“历史逻辑”则是指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进程,揭示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历史必然。“两个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的哲学理论根基之所在。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唯物史观清楚地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针对历史任务进行能动选择的一系列过程和结果。习近平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毋庸置疑,建设中国、发展中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的首要历史任务。我们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随后,由于党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左”的思潮影响,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遭受严重挫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并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全面纠正了“左”的错误,果断地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以及一系列方针政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遵循历史客观规律并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所做出的正确抉择,充分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性和人民群众主体选择性的完美统一。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唯物史观认为,社会主义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科学社会主义反映了社会化生产力对变革生产关系的历史性要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领导人民坚定地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是因为认定“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比较旧时代生产关系更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性质”,“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因而生产不断扩大,因而使人民不断增长的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是马克思主义所清楚昭示的真理。而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探索和改革开放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实现生产力发展要求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曾断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就意味着,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的社会主义,不可避免地表现为不发达、不完善、不成熟甚至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那就是:必须通过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取得社会主义的资格;必须调整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一大二公、纯而又纯的生产关系;必须承担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因“时空压缩”而出现的“双重任务”,并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凸显的严峻挑战。这一特殊历史使命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二,习近平关于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的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在阐述党的群众路线时,习近平指出:“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亲近群众,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朝气蓬勃地带领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共同奋斗。”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秉承和不断创新。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的集中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它的形成和确立有着深厚的哲学根基和理论基础,并且结合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是在实践基础上所实现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主张,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民群众作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必然会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一切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是基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所作的概括和总结,人民群众是真正的精神财富创造者;人民群众最终推动和决定着一切社会变革。一句话,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作为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内涵之一,其哲学理论基础正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经典论述。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把为绝大多数人服务作为自己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1943年6月1日,毛泽东在其《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首次较为科学系统的阐述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施的基本步骤,强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并从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的角度界定了群众路线,这是群众路线具备成熟理论形态的重要标志。可见,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原理在党的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习近平同志在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立场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群众工作呈现出的新形势、新特点,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创新表述,彰显了他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传承和实践创新。

二、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贯穿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方法

纵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贯穿着一条极为重要的理论脉络,那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

其一,科学运用矛盾分析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马克思主义主张,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观察形势、分析事物、制定政策、解决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了“两点论”的矛盾分析法。

在阐述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时,习近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表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能偏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不能偏废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两个基本点;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立场鲜明而又辩证。

在阐述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问题时,习近平指出:“要特别注意掌握蕴含其中的辩证方法”,“科学发展观是充分贯彻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它所强调的发展,是正确处理局部与全局、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关系的又好又快发展,是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正确处理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的统筹发展,是正确处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关系的全面发展,是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现在与未来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矛盾分析的观点和方法。

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的问题时,习近平强调,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等等。这些表述都充分体现了矛盾分析的辩证观点和方法。

其二,科学运用系统思维和整体思维来推进改革开放。普遍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事物都以系统的方式存在和演化着,看似毫不相关的事物,实则却有着紧密联系,系统内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巨大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运用系统的思维方法,从整体性、层次性、结构性、功能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综合看待和分析问题,不断推动社会实践向前发展。在阐述改革开放问题时,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现在,我国进一步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解决这些矛盾、应对这些挑战,必须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特别要在增强改革开放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上下功夫。

要统筹谋划、协调推进,提高改革开放决策的科学性。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应以改革开放为抓手,提出相应的战略举措。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既要有总体设计和总体规划,如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等,又要辩证施治,养血润燥、化淤行血的同时达到固本培元、壮筋续骨的目的,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这就需要我们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统筹谋划,既突出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知晓世界。

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立足中国实践、符合中国实际并且高度契合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改革方法。改革的正确做法只能是投石问路,取得了经验、增进了共识,看得准了再推开。顶层设计并不排斥“摸着石头过河”,而正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基础上取得系列经验后进行的,否则就是闭门造车,不可能是科学的顶层设计。这就表明,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生动体现。

其三,科学运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万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发展是永恒的。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不能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全部实践活动和理论活动的主题。

历史表明,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我们过去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但不能成为我们骄傲自满、止步不前的理由和包袱。当前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许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也会不断出现,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因此,习近平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点,坚持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现实生活中和群众思想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上继续写出令人民满意的新篇章。这就充分表明,习近平同志在看待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科学地运用了发展的观点。

三、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彰显了我们党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承与创新的要义和方法

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处处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光芒,充分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为我们在纷繁复杂的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判断形势任务,分析和解决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挑战,坚持立足实践、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

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中不断总结经验,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及时修正某些被实践证明业已陈旧的个别观点和结论,以保持和发展自己学说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这表明,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着的、活生生的理论学说,吐故纳新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是高度的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与针对性、指导性、贴近性的有机统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原则,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为我们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基本遵循。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应当始终成为我们推动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理论武器和力量之源。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充分表明,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是每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归根结底,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学习习近平同志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形势、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就是要学会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承与创新,永葆党的生机活力,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支撑和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编写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干部读本[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2] 中央文献研究室.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3] 人民日报社理论部.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完美的特色党建
整体性视域下的功能解释唯物史观批判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唯物史观下关于“礼”的起源的理论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