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提问要做到“精、真、等”

2014-04-17孙建英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长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4年3期
关键词:青海高原野蔷薇等待时间

孙建英(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长)

课堂提问要做到“精、真、等”

孙建英(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校长)

课堂提问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桥梁。有效运用这座桥梁,可以将学生引向斑斓的知识殿堂、五彩的精神世界。那么,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里,作为教师应该怎样立足于课堂,通过准确、适度的课堂提问,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能力呢?这无疑是每一位教师应当思考而且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以语文课堂为例进行探讨。

一、精当的提问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要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一些简单、无需思考的应答式的问题以及可提可不提的问题,教师就应果断做出决定,不提。只有学会放弃,学会选择,才能不让那些无用的问题浪费课堂宝贵的时间。

那么,什么问题是应该提的?什么问题重要到非提不可呢?笔者认为,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问题。问题可以从文章的内容入手,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可以从课文的结构出发,引导学生快速厘清文章的脉络;也可以从课文的留白处探究,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既重视课文,又不迷信课文。总之,语文课堂提问要紧扣文本,精心设计,避免琐碎。

例如,在教学《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笔者是这样导入课文的: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引读课题)

生:《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课文讲了青海高原一棵柳的什么?

生:作者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上的一棵柳树?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读完课文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课题补充完整,并写下来。

学生读完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课题补充完整后交流。

生:青海高原一棵柳在恶劣的环境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

生:青海高原那棵柳树与灞河边的柳树同样都是柳,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活。不同的经历造就了它的顽强性格,使他成为青海高原一方壮丽的风景。

…………

这样的导入,教师只提出了一个问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但就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却“一石激起千层浪”,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扩散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紧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问题——“课文讲了青海高原一棵柳的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青海高原上的一棵柳树?青海高原上的柳树与我们这儿的柳树有什么不一样?……”。这种精当的课堂提问从内容上入手很好地帮助了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把握文本,并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逐步了解文章的内涵。

二、本真的提问有效地呵护学生成长

所谓“真”,在这里指的是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要结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要站在儿童的视角,充分地体现“童真”。

要想提出“本真”的问题,教师就必须深入实际,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这样,教师方可能有针对性地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既关注学生的个别思考和回答,也关注学生的合作探究。

本真的提问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适度性。适度性以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出发点,所提问题难易适中,不贪大求全,防止过深或过浅。如,教《称象》一课,所提问题只要让学生了解曹冲爱动脑筋、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即可,不要贪大涉及曹冲及三国之事。

二是层次性。层次性是指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有差异的问题,使所有学生都得到问题的“阳光雨露”,获得发展。比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时,教师的课堂提问就注意了要有层次性。

师:这么美丽芳香的野蔷薇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野蔷薇的句子画出来。(这个问题适合所有的学生,只要孩子认真读课文,就能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师:(1)“滂沱”是什么意思?读到这个词语,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2)滂沱大雨中的野蔷薇是什么样的?(3)课文两次写野蔷薇,你读了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

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的提问中一步步走进课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大家的互助学习中明白雨前野蔷薇是漂亮、雨后野蔷薇是纤弱,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心,激发学生去保护弱小,给予他人幸福与快乐。

三、耐心的等待有效地促进提问的高效

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总是希望学生能快速作出反应,举手回答,特别是在公开课上。笔者不禁要问,如果教学的每个问题,学生都能脱口而出,那这个问题还有必要问吗?如果教师教的每个知识学生都理解,那还要教师做什么?学生上学,就是在课堂上与同伴一起从书本上、从教师那儿学到他不会的东西,掌握他原本没有掌握的东西。因而,当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必定是要思考的,而思考又是需要时间的。在那段时间内,教室里将出现一种寂静,而这种“静”是学生的思维产生火花前的一种静,如花苞绽放前的饱胀,如硕果成熟前的孕育。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从而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将以往所学与当下所学结合起来,提高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至于等待时间的长短,应该因题而异。不同的问题,难易程度的不同,决定了等待时间的长短,可以是5~6秒,也可以是1~2分钟甚至更长。提问后的等待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刚提完问后等待学生思考或交流以寻找答案的时间,称之为第一等待时间;另一种是有学生回答后等待其他学生补充或纠错的时间,称之为第二等待时间。这两种等待时间应视具体情况区别确定。一般来说,提问之后,教师要以期待的目光注视全班学生,观察学生思维时的面部表情,待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自信得意的神色而举手时,请答的时机就成熟了。待答时间的把握还要看学生答问的具体情况,回答正确、全面的,停顿时间就短一些,反之则长一些,教师在适当等待时,可随机问一下“是这样吗?”“还有什么补充的?”,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维,切忌简单的否定。

猜你喜欢

青海高原野蔷薇等待时间
给学生适宜的等待时间
——国外课堂互动等待时间研究的现状与启示
野蔷薇的心愿
带刺的野蔷薇
青海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时空累积及淋失风险评价
青海高原常见气象灾害分析
多花野蔷薇播种苗嫁接月季技术
意大利:反腐败没有等待时间
基于文本的读中悟写——以《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
顾客等待心理的十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