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2014-04-16公彦德
公彦德
(南京审计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南京 211815)
0 引言
众所周知,供应链管理包括采购与供应管理、生产运作管理和物流管理三大部分,而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生产运作管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众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开设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受到各大高校的高度重视。然而由于《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复杂性,导致了教学效果、教学质量、学生参与度不很理想。课程重要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众多学生表示此课程枯燥乏味。因此,有必要对《生产运作管理》这门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行思考,提出相应的改革思路,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
1 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1.1 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大学生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理解是考试及格获得学分即可,没有将课程与未来的应用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没有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这必然导致学生对课程参与的积极性大大降低。还有一方面的现象,目前学生对管理类课程的考试表现出不在乎的现象,究其原因是考试没有不及格的,也就导致了平时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因此,课程的重要性应体现在考核评价上,学生的考核评价制度应该改革,课程的重要性也要从各方面对学生进行灌输。
1.2 课程内容理论多、实务少
当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PPT 进行讲解,容易出现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热情不高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教师讲授没有情景依赖,大多以教材出现的内容为主,可以想象,教学内容完全复制教材的知识,必然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学习疲倦。当前众多教师均用PPT 进行授课,如若PPT 展现的内容大部分是文字,图形和视频方面的材料冲击较少,又会导致学生“低头看手机”的现象。因此如何将课程内容有效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在课堂上需要从教学内容设计、教材选取、教学方法改革等多方面进行改革。
1.3 案例教学学生的参与度低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之一是案例教学,然而目前教师对如何进行案例教学还不清晰,想当然地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让学生了解课程知识与现实企业流程的衔接点,并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积极性,也就是没有让学生主动思考如何根据所学知识点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况且教师也没有根据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级别调整案例教学的应用,这就是同一位教师针对不同的班级教学,却出现学生评价差别较大的原因。再者,教师选用案例会出现案例旧、案例问题简单、案例答案唯一的现象,同样会使得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
1.4 教学方式单一
目前针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讲授、案例教学等,对于其他形式的教学方式运用较少,比如角色扮演、阅读文献、课堂讨论、学生讲授、研究型教学等教学方式很少涉及,教学方式的选取不当不仅会让学生将课程定位为枯燥无味,而且使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也会降低,更重要的是导致教学效果差。
1.5 人才引进制度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人才引进方式是根据不同学科需要引进学校急需人才,引进人才主要是看其科研成果,对教学方面的要求较低,这就导致了引进人才之初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由于学校引进人才必须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导致即使应聘者的教学成绩再突出,实践能力再强,也只能望而却步。因为目前高校引进人才的最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博士学位,而且科研成果突出,毕业高校也有具体要求。显然,由于引进人才的规章制度的不合理,导致高校教师整体表现出科研能力突出但是教学能力欠缺的现象。虽然现在部分高校将教师分为3 类:教学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但是引进人才的制度还是没有改变。
2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
当前众多高校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大多是先采用课堂讲授,后期有条件才到企业现场教学或者企业实习的方式进行的,课堂讲授阶段往往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现场教学阶段学生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时往往课程已经学期结束了。因此,提高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的手段之一就是调整教学设计内容的先后顺序,课程设计中不妨先到企业实践或者现场教学,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
另外,引起学生对课程重视度不够的原因还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多数教师将期末考试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部分老师将平时表现囊括在内,但是平时考核所占比例较低,而且也主要是通过点名、课堂提问或者课后简单作业的形式实施,对学生的考核评价起不到约束作用。因此,应加大平时考核的比例,平时考核形式应具有多样性,包括文献查阅总结、案例分析总结、学生为教师制作案例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问题、实现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互换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
2.2 教材选取理论与实务相辅相成
当前大多高校选用的《生产运作管理》教材均是理论性的,基础性、概念性的内容较多,与实务密切相关的教材并不多见,导致课程内容理论多,实务少。因此,为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要全方位搜索各种教材信息,建议采用理论性教材和实务型教材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供应链管理》和《采购与供应链管理:一个实践者的角度》相互结合授课,既有理论高度,也有形象具体的概念性问题诠释及案例。
2.3 案例研究与案例分析的教学方式
首先,案例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不同的案例教学模式,也不是所有教学对象都适合案例教学,即使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其一年级新生课程教学也是满堂灌,因为新生期初并不懂经济管理的一些基本内容,他们要完成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的转变,必须经过知识的灌输过程。到了二年级,才适合运用案例教学。
案例分析关键是过程,教师要营造氛围,调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学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但是小组讨论不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发表意见是错误的。同时教师应格外重视课程作业,对于学生来说,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接受知识后表达出来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框架,怎么回答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想法或者结论。
2.4 多种教学方式结合
首先,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图片和小视频的形式展现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更容易理解接受。其次,应多多采用角色扮演、角色互换和文献阅读的形式进行教学。比如让学生讲授某一章节,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或者采用游戏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贯穿进来,比如让学生扮演采购主管、销售主管、设计主管、财务主管和生产主管等,对遇到的生产运作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使学生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问题的思考。或者教师课堂上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献的形式查阅相关资料,锻炼学生整理材料的能力。
2.5 人才招聘的柔性管理
人才引进方式上,根据岗位的不同设置相应的人才引进策略,不应一味地强调科研,教学对于社会的发展同样至关重要。对于教学型的教师最好本科是师范类出身,因为本科师范类出身的应聘者往往教学上都进行过严格培训。对于实践型的课程最好引入业务部门出身的人才,当然由于业务部门出身的人才学历往往不高,因此可以适当地降低学历要求,不要一味为了学历要求而耽误了学生的学习,学校应站在负责任的高度为学生的未来着想。
[1]李钦.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11-12.
[2]赵浩宇.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资讯,2013(10):193.
[3]张玲.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创新与案例实践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7):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