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沔大族与三国政权

2014-04-16夏日新

荆楚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刘表蜀汉太守

夏日新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7)

一、襄沔大族与蜀汉政权

东汉末年,朝政衰乱,太常刘焉为避世难,阴图出守州郡,于是劝汉灵帝选清名重臣为地方牧伯,镇安宇内。刘焉本想远避交州,侍中广汉(今属四川)人董扶与刘焉交好,对刘焉说益州有天子气,正好益州刺史郤俭以赋敛繁扰,流言远闻,于是朝廷以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替代卻俭。刘焉江夏竟陵(今湖北天门西北)人,鲁恭王之后裔,章帝元和中(84—86年)徙封竟陵,子孙遂居其地。刘焉少出仕州郡,举贤良方正,辟司徒府,后历任洛阳令、冀州刺史、南阳太守、宗正、太常。刘焉上任时正好南阳、三辅有数万人家避难在蜀,刘焉引为党羽,时号“东州士”(1)。兴平元年(194年),刘焉卒,子刘璋继位。刘璋性懦弱少断,汉中张鲁势力强盛,对益州构成威胁,刘璋遣人借荆州刘备为援。

赤壁之战后,曹操占领了荆州北部的南阳、襄阳一带,刘备占领了荆州南部南郡及江南四郡。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受刘璋邀请入蜀,建安十九年(214年),攻占成都,占领了益州,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刘备自建安六年(201年)来到荆州,先后在荆州经营十余年,他入蜀所率领的部队,也主要是在荆州形成的,因而,蜀汉政权与荆襄地区有密切的关联。

蜀汉政权大致由以下几部分人组成:

一是随从刘备转战南北各地并最后来到荆州的人士。刘备由涿郡起兵,历为平原相、豫州刺史、左将军,先后依附中郎将公孙瓒、徐州刺史陶谦、曹操、袁绍等,建安六年(201年)来到荆州,跟从刘备的这些人后来在蜀汉政权中也大都担任高位。据《三国志·蜀书》所载,随同刘备来到荆州的有: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亡命奔涿。与刘备共起兵,历为别部司马、下邳太守、偏将军,随刘备至荆州。赤壁之战后任襄阳太守。刘备入蜀后董督荆州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銊。刘备称帝前在荆州败死[1]939-942。

张飞,字益德,涿郡人。随刘备起兵,历为别部司马、中郎将,随刘备至荆州。赤壁之战后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刘备取蜀,又授巴西太守。刘备称汉中王,拜右将军,假节。刘备称帝,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1]943-944。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先为公孙瓒部将,后归刘备,随至荆州。赤壁之战后为牙门将军。建安十九年(214年)随诸葛亮入蜀增援。在蜀汉政权中先后任中护军、镇东将军[1]948-951。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本为徐州别驾,奉刺史徐谦之命迎刘备于小沛,并以妺妻刘备。家富于财,以两千奴客和大量金银货币资助刘备。曹操授其为蠃郡太守,辞职随刘备周旋。刘备将投靠刘表,先遣麋竺以左将军从事中郎身份出使于荆州。刘备夺取益州,授其为安汉将军,地位在军师将军之上。弟麋芳为南郡太守,以与关羽不相能,投降东吴,导致关羽败亡,麋竺惭恚发病卒。其子麋威后在蜀汉传仕至虎贲中郎将,孙麋照为虎骑监[1]969-970。

孙乾,字公祐,北海人。刘备为徐州刺史时,辟为从事,后随从周旋。先后为刘备出使袁绍及刘表,皆不辱使命。随刘备至荆州,又至益州,甚受器重,自从事中郎迁为秉忠将军,位次仅次于麋竺[1]970。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少与刘备有旧,随从周旋。刘备至荆州,授以从事中郎,常衔命出使。刘备夺取益州,授昭德将军[1]970-971。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刘备为豫州刺史时,辟为从事,以其为宗姓,故受信重,遂一直随从周旋。刘备夺取益州,授固陵太守。后主时先后任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车骑将军[1]1001-1002。

陈到,字叔至,汝南人。自刘备为豫州刺史时随从周旋,历至荆州、益州,以忠勇著称。名位亚于赵云,后主时官至永安都督、征西将军[1]1084。

这些人虽是刘备的老部下,但自建安六年随刘备来至荆州,或建安十六年随刘备入蜀,或建安十九年随诸葛亮入蜀,在荆襄地区先后生活十余年,刘备集团主要也是在荆襄地区发展壮大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蜀汉政权中荆襄集团的骨干,他们在蜀汉政权中的兴衰荣辱也与荆襄集团息息相关。

二是在荆州十年经营期间发展的新人。建安六年(201年),刘备来到荆州投靠刘表时,是一个在军阀混战中失意的军阀,他后来之所以能在益州建立政权,与他在荆襄地区十年间的经营发展分不开。荆州十年,是刘备集团发展的关键十年,为他后来建立蜀汉政权准备了人才和物资基础。在这期间,集聚到刘备集团的也有两类人,一是全国各地避难来到荆州的流移人士,更多的则是荆襄地区的青年才俊。

全国各地来至荆州的流移人士则以诸葛亮为代表。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汉末与叔父诸葛玄避难至襄阳,依荆州牧刘表。在荆州上学读书,后隐居隆中,躬耕陇亩,被时人称之为“卧龙”。刘备闻其名,三顾茅庐,咨询天下大计,遂有诸葛亮“隆中对”,规划三分天下蓝图。赤壁之战后为刘备军师中郎将。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诸葛亮与关羽镇荆州。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又率张飞、赵云增援刘备,协助夺取益州。刘备即位,为丞相,刘备卒,受遗诏辅政,长期执掌蜀汉朝政。后其子诸葛瞻也历为侍中、尚书仆射,执掌朝政。魏攻蜀,临阵战死[1]911-937。

刘封,本姓寇,为长沙刘氏之甥。刘备在荆州时,以无子,收为养子。刘备夺取益州后,授副军中郎将。刘备称汉中王,迁副军将军[1]991-994。

伊籍,字机伯,山阳人。少依同乡荆州牧刘表。刘备至荆州,伊籍常往来自托。刘表卒,遂随刘备转战各地,从入益州,授左将军从事中郎,为刘备出使东吴。后迁昭文将军,与诸葛亮等共同制订蜀汉法律《蜀科》[1]971。

当然,蜀汉政权中最多的还是出身于荆襄地区的大族子弟,这些人一般是两种情况下进入蜀汉政权,一是随刘备集团一起入蜀,另一是在汉末已经入蜀,而后被吸收进蜀汉政权。

随刘备入川的荆襄大族子弟如: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出身于襄阳大族,其伯父庞德公为荆襄名士。庞统少有名誉,被誉为“南州士之冠冕”,与诸葛亮齐名,号称“凤雏”。初为周瑜南郡功曹,后归刘备,为荆州治中从事,迁军师中郎将。刘备入蜀,诸葛亮留守荆州,庞统随征阵亡,追赐关内侯。子庞宏后在蜀汉仕至涪陵太守,弟庞林为荆州从事,随从刘备征吴兵败降魏[1]953-956。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刘表任荆州牧时为中郎将,守长沙攸县。曹操取荆州,迁为裨将军,仍就原职。赤壁战后归刘备,随从入蜀。常冲锋陷阵,勇冠三军,于汉中击败魏将夏侯渊。刘备称汉中王,授以后将军,与关羽、张飞、马超同列,赐爵关内侯[1]948。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刘备为荆州刺史时辟为从事,刘备入蜀后,留守荆州,辟为左将军掾。蜀汉政权建立,授为侍中,夷陵之战时遇害。刘备特拜其子马秉为骑都尉。弟马谡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历成都令、越嶲太守,深受诸葛亮器重,引为参军,北伐祁山时率军为先锋,以军败被杀[1]982-984。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刘备为荆州牧时,辟为从事。随刘备入蜀。历为尚书、尚书令、卫尉。曾受出使东吴,中分天下,以功封城阳亭侯[1]984-985。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以部属随刘备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刘备称汉中王,超拔魏延为汉中太守、镇远将军。蜀汉政权建立,授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蜀汉北伐,常以其为前锋。诸葛亮卒后,以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被杀[1]1002-1004。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本为曹操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背群归襄阳太守关羽。初为郡功曹,奉使诣蜀,为刘备赏识,辟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称汉中王,授尚书。后主时为诸葛亮丞相府长史,以才干为诸葛亮赏识。诸葛亮卒后,以未能辅政不满,被流放自杀[1]1004-1005。

杨顒,字子昭,杨仪宗人。入蜀为巴郡太守,丞相诸葛亮主簿,后为丞相府东曹属,执掌选举,甚受诸葛亮信重[1]1083。

霍峻,字仲邈,南郡枝江人。其兄霍笃汉末于乡里起兵,率数百人归刘表,霍笃卒,刘表以峻继领兵。刘表卒,霍峻率众归刘备,刘备授其为中郎将。随同入蜀,以战功迁梓潼太守、裨将军。子霍弋,历为太子中庶子、护军、建宁太守,进号安南将军。蜀灭,率众入魏[1]1007。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人,少入荆州州学学习,与庞统、徐庶等相亲善。刘表时为临沮长,表卒归刘备。在蜀汉政权中历任巴西太守、丞相长史、光禄勋、左将军等。子向条后主时为御史中丞,兄子向宠历为牙门将、中部督,典宿卫兵,迁中领军,宠弟向充,历射声校尉、尚书[1]1010。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建安十九年,随张飞入蜀。后主时,为诸葛亮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后历侍中、尚书、屯骑校尉、镇军大将军,屡受命出使东吴,甚受孙权器重[1]1075-1076。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初为关羽主簿,关羽兵败,属吴。乘间投归刘备,授宜都太守。后为丞相参军,历迁至右车骑将军[1]1077。

邓方,字孔山,南郡人。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历朱提太守、安远将军[1]1081。

辅匡,字元弼,襄阳人。随刘备入蜀,历巴郡太守、镇南将军、右将军,封中乡侯[1]1084。

刘邕,字南和,义阳人。随刘备入蜀,历江阳太守、监军后将军,赐爵关内侯。子刘武,官至尚书[1]1084-1085。

张存,字处仁,南阳人。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善计谋,为广汉太守[1]1085。

习祯,字文祥,襄阳人。随刘备入蜀,历洛县、郫县令、广汉太守,子习忠,官至尚书郎,忠子隆,为步兵校尉[1]1085。

冯习,字休元,南郡人。随刘备入蜀。夷陵之战时,为领军,统诸军,于猇亭败亡[1]1088。

张南,字文进,也自荆州随刘备入蜀,领兵从刘备征吴,于猇亭战死[1]1088。

傅肜,义阳人。随刘备东征吴,于猇亭战死。子傅佥后为关中都督,也战死[1]1088-1089。

胡济,字伟度,义阳人。为诸葛亮主簿,亮卒后,历为中典军、中监军、前将军,假节,督汉中,官至右骠骑将军、领兖州刺史,其弟胡博,历任长水校尉、尚书[1]980。

郭攸之,南阳人,后主时任侍中。以器业知名于时,诸葛亮北伐,委以宫中之事[1]986。

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入蜀后以宣信中郎副费祎出使东吴称旨,诸葛亮辟为府属,迁巴郡太守[1]986。

董厥,字龚袭,义阳人。初为诸葛亮丞相府令史,受诸葛亮信重,迁为主簿。亮卒后,历尚书仆射、尚书令,迁辅国大将军,平尚书台事[1]933。

樊建,义阳人。曾以校尉出使东吴,后为侍中、守尚书令,代董厥辅政,不与宦官黄皓和好往来[1]933。

在刘备入川之前,一些荆襄人士已因各种机缘来到蜀地。刘焉、刘璋父子就是出生于江夏,在刘氏父子当政期间,荆襄人士也是益州政权一支重要的力量,这些人中后来也有许多被吸收到蜀汉政权中。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汉末,率宗族西迁,益州牧刘璋授以牛鞞长、江原长、成都令、益州太守,刘备入蜀,征和为掌军中郎将,与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1]979-980。

董允,字休昭,董和之子。刘备称帝,选为太子舍人,迁太子洗马。后主继位,迁黄门侍郎。甚受诸葛亮信重,北伐期间,以董允掌宫省之事。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后迁辅国将军,以侍中守尚书令。蜀汉以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为四相,一号四英[1]985-987。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随父送故将刘焉入蜀,滞留不归。刘备入蜀,为盐府校尉属典曹都尉,迁新都、緜竹令,迁巴西太守,历汉中、蜀郡太守,代董允为尚书令,为政简而不烦,号为清能。子吕辰后也为成都令,辰弟雅为谒者[1]988。

杜祺,南阳人。刘备初定益州,授盐府典曹都尉,后历郡守、监军、大将军司马[1]988。

刘干,南乡人。刘备初定益州,与吕乂同授盐府典曹都尉,后官至巴西太守[1]988。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州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操南征,时李严正为秭归令,遂西归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又以才干为刘璋信用。建安十八年(213年)署为护军,与刘备相拒于緜竹。率众降,刘备授以裨将军。历迁犍为太守、辅汉将军,章武二年(222年),征诣永安宫,拜尚书令,次年刘备病笃,与诸葛亮同受遗诏辅政,迁中都护,统内外军事。后因事废为民,流徙梓潼郡。其子李丰官至朱提太守[1]998-1001。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刘璋时入蜀,为梓潼令。刘备入蜀后历任什邡、广都令,迁司盐校尉、蜀郡太守。后主时为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其子王山也官至江阳太守[1]1009-1010。

许慈,字仕笃,南阳人。建安中,与许靖等自交州入蜀。刘备定蜀后,以学士典掌文献,后主时迁大长秋,子许勋也复为博士[1]1022-1023。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父来艳,汉灵帝时为司空。汉末大乱,随姊奔荆州。姊夫黄琬与益州牧刘璋有亲,故来敏又随姊入蜀,为刘璋宾客。来敏善《左氏春秋》,精于文字训诂。刘备取益州,以来敏为典学校尉,又以为太子家令。后主时历虎贲中郎将、辅军将军。以荆楚名族,东宫旧臣,屡受优待,官至大长秋、光禄大夫。子来忠后为大将军姜维参军[1]1025-1026。

费祎,字文伟,江夏黾人。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为益州牧刘璋之母,故刘璋遣使迎伯仁,费祎随之游学入蜀。刘备定蜀,费祎遂留蜀。刘备立太子,选为太子舍人,迁太子庶子。后主继位,为黄门侍郎。受命以昭信校尉出使东吴,甚受孙权器重,还迁侍中。诸葛亮又辟为参军。以奉使称职,屡屡受命出使。亮卒后迁后军师,又代蒋琬为尚书令,迁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蒋琬卒后执掌蜀汉朝政。子承为黄门侍郎,承弟恭为尚书郎,尚公主,长女配太子璿为妃[1]1060-1062。

费观,字宾伯,江夏黾人。刘璋母,为观之族姑,刘璋又以女妻观。建安十八年,为李严参军,随李严降于刘备。刘备定益州,以其为巴郡太守、江州都督,封都亭侯,加振威将军[1]1081-1082。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末入蜀,不受刘焉父子重用,往依巴西太守庞羲,为郫邸阁督。刘备定蜀,奇其人,超授郫令,迁广汉太守,入为尚书。刘备卒,受命出使东吴,重新建立二国同盟。后历为中监军、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官至车骑将军,子邓良为尚书左选郎[1]1071-1073。

如上所述,蜀汉政权中不论是刘备集团的旧人,还是在荆州结集的新人,以及早期入蜀而后被吸收进蜀汉政权的人,都与汉水流域荆襄地区有密切的关联,在某种意义上说,蜀汉政权是由荆襄集团建立的寄寓政权,也不过份(2)。

二、襄沔大族与曹魏政权

东汉末年,在外戚和宦官争斗之后,军阀董卓又控制了朝政,各地或以“勤王”为名起兵,或划地自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已经是有名无实了,朝廷派北军中侯刘表出任荆州刺史。当时荆州北方为军阀袁术所占领,南方则由各地的“宗贼”(3)结宗自保。荆州刺史的治地在武陵汉寿,汉灵帝时王睿时移到江陵。刘表走到宜城道路就阻塞不通了,只得单枪匹马来到宜城,依靠当地大族蒯良、蒯越、蔡瑁、庞季等铲除“宗贼”首领,收编余部,移治襄阳。至建安三年,刘表遂在荆州建立了“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2]的新政权。

在《后汉书·刘表传》和《三国志·刘表传》中,记载刘表任荆州刺史时出生于荆楚地区的僚属有蒯良、蒯越、蔡瑁、庞季、黄祖、宋忠、韩嵩、刘先、张允、邓羲等十余人,通过对这些僚属的考察,我们不难看出刘表政权的统治基础。

蒯良字子柔,蒯越字异度,是刘表立足荆州的主要支持者。《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司马彪《战略》曰:“刘表之初为荆州也,江南宗贼盛,袁术屯鲁阳,尽有南阳之众。吴人苏代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长,各阻兵作乱。表初到,单马入宜城,而延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与谋;表曰:‘宗贼甚盛,而众不附,袁术因之,祸今至矣,吾欲征兵,恐不集,其策安出?’良曰:‘众不附者,仁不足也;附而不治者,义不足也。苟仁义之道行,百姓归之如水之趣下,何患所至之不从而问兴兵与策乎?’表顾问越,越曰:‘治平者先仁义,治乱者先权谋。兵不在多,在得人也。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皆武人,不足虑。宗贼帅多贪暴,为下所患。越有所素养者,使示之以利,必以众来。君诛其无道,抚而用之。一州之人,有乐存之心,闻君盛德,必襁负而至矣。兵集众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术等虽至,无能为也。’表曰:‘子柔之言,雍季之论也;异度之计,臼犯之谋也。’遂使越遣人诱宗贼,至者五十五人,皆斩之,袭取其众,或即授部曲。唯江夏贼张虎、陈先拥众据襄阳,表乃使越与庞季单骑往说降之,江南遂悉平。”[1]211-212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到,刘表初至荆州依靠的主要有蒯良、蒯越、蔡瑁、庞季四人,其中尤以蒯越的功劳为大。蒯越事又见《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傅子》:“越,蒯通之后也,深中足智,魁杰有雄姿。大将军何进闻其名,辟为东曹掾。越劝进诛诸阉官,进犹豫不决。越知进必败,求出为汝阳令,佐刘表平定境内,表得以强大。诏书拜章陵太守,封樊亭侯。荆州平,太祖与荀彧书曰:‘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建安十九年卒。”[1]215刘表曾为大将军何进掾,是二人原为同僚,这或是刘表初到荆州即延揽蒯越的原因之一。蒯越一直是荆州政权的核心成员之一,史称其为“表大将”,则在担任章陵太守之外,还执掌兵权。蒯越具有明显的亲曹倾向。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时,刘表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主张归依曹操,蒯越也持此议,刘表乃遣韩嵩使曹。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蒯越又劝刘琮降曹。故深受曹操器重。荆州归曹后授以光禄勋,封侯。蒯良在荆州政权中担任何职不清楚,据《世说新语·惑溺篇》注引《晋阳秋》曰:“蒯氏襄阳人,祖良,吏部尚书,父钧,南阳太守。”荆州政权不设吏部尚书,这当是蒯良归曹后担任的官职。吏部尚书是高官,蒯良又是刘表初至荆州时所依靠的主要人员之一,其在荆州政权必担任要职无疑。

蔡瑁是刘表初至荆州依靠的四人之一,他是襄阳大族。《襄阳耆旧记》载:“蔡瑁,字德珪,襄阳人。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瓒,字茂珪,为鄢相;琰,字文珪,为巴郡太守,瑁同堂也。……瑁,刘表时为江夏、南郡、竟(章)陵太守,镇南大将军军师;魏武从事中郎、司马、长水校尉、汉阳亭侯。”[3]所谓“汉末诸蔡最盛”,当指刘表时,蔡氏兄弟分掌诸郡,蔡瑁并以与刘表有姻亲,入中担任刘表军师,执掌权柄。《三国志·先主传》注引《世语》曰:“(刘)备屯樊城,刘表礼焉,惮其为人,不甚信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1]876-877刘表是否曾设“鸿门宴”,自然只是一种传说,但以蒯越、蔡瑁为辞,不难看出二人在刘表政权中的地位。尤其在刘表政权后期,蔡瑁的地位日趋上升,在决定刘表继承人上起过重要作用。

庞季,史不载其籍贯。刘表初至荆州,他与蒯越一起往襄阳城说服占据襄阳的“贼”帅张虎、陈先等归降。庞氏是襄阳大族,著名的如汉末名士庞德公等,庞季当是襄阳庞氏家族的一员。庞季事又见《水经注·沔水注》载:“(宜城县太山)以建安三年崩,声闻五六十里,雉皆屋雊,县人恶之,以闻侍中庞季。季云:‘山崩川竭,国土将亡之占也。’十三年,魏武平荆州,沔南凋散。”[4]建安初年,刘表与汉朝廷通使朝贡,汉朝廷往往授使节以侍中之职,如刘表从事中郎韩嵩就被授以侍中职,疑庞季侍中一职也属此类。则庞季当为刘表上佐之一。

黄祖,刘表大将,战功显赫。初平三年(192年),刘表与袁术部将孙坚争夺襄阳失利,赖黄祖驰援,射杀孙坚,反败为胜[1]1100。后黄祖长期担任江夏太守,驻守夏口,防卫荆州东大门。其子黄射担任过章陵太守。史书未载黄祖籍贯,但刘表来到荆州初期即拥有精兵强将,疑是收编的荆州豪强大族。

韩嵩,荆州义阳人,为荆州名士。《三国志·刘表传》注引《先贤行状》曰:“嵩字德高,义阳人。少好学,贫不改操,知世将乱,不应三公之命,与同好数人隐居于郦西山中。黄巾起,嵩避难南方,刘表逼以为别驾,转从事中郎。表郊祀天地,嵩正谏不从,渐见违忤。”[1]215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刘表依违于二者之间,韩嵩与别驾刘先劝表归曹,表犹豫不决。遣韩嵩诣许昌观曹虚实。曹为离间刘表与韩嵩关系,授嵩以侍中、零陵太守。嵩还荆州后盛称曹操之德,激怒刘表,欲杀之,惧其名望,遂囚于狱。至曹操取荆州,乃授以大鸿胪,待以交友之礼,并使其条品州人优劣而用之,相当后世州大中正之职。

刘先,零陵人、为荆州别驾。《三国志·刘表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曰:“先字始宗,博学强记,尤好黄老言,明习汉家旧典、为刘表别驾,奉章诣许,见太祖。时宾客并会,太祖问先:‘刘牧如何郊天也?’先对曰:‘刘牧托汉室肺腑,处牧伯之位,而遭王道未平,群凶塞路,抱玉帛而无所聘頫,修章表而不获达御,是以郊天祀地,昭告赤诚。’太祖曰:‘群凶为谁?’先曰:‘举目皆是。’太祖曰:‘今孤有熊罴之士,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谁敢不服?’先曰:‘汉道陵迟,群生憔悴,既无忠义之士,翼戴天子,绥宁海内,使万邦归德,而阻兵安忍,曰莫已若,即蚩尤、智伯复见于今也。’太祖嘿然。拜先武陵太守。荆州平,先始为汉尚书,后为魏国尚书令。”[1]216建安五年,刘先曾与韩嵩一起劝刘表归附曹操,故荆州归曹后受重用。

邓羲(4),章陵人,为刘表治中。建安初年,刘表一面向许昌遣使纳贡,一面与袁绍结盟,游离于二者之间。邓羲劝表绝袁固曹,表不听,羲乃称疾辞职[1]211。曹操平荆州后授以侍中。

宋忠,章陵人,荆州著名学者,《后汉书集解·刘表传》注引《经典序录》云:“宋衷字仲子,南阳章陵人,荆州五等从事,衷与忠通。”“五等从事”,王粲《荆州文学记官志》作“五业从事”[5],“五业”即五经,“五业从事”主管学校和著述。宋忠在荆州具体负责筹办州学(当时称文学),组织儒生编写《五经章句后定》作为教材。他本人是古文经学大师,著作有《周易注》十卷、《世本》四卷、《法言注》十三卷、《太玄经注》九卷(5)。建安十三年,刘琮降曹,遣宋忠告谕刘备。荆州归曹后,宋忠随之北迁。在北方曾聚徒教学,著名学者王肃曾从其问学。

张允,为刘表后妻蔡氏外甥。蔡氏襄阳人,疑其也为襄阳人。以蔡氏故,深受刘表信重。又与刘表次子刘琮相睦,与其舅蔡瑁一起极力排斥刘表长子刘琦,在拥立刘琮继承荆州牧斗争中起过重要作用[1]213。

以上是《刘表传》中出现的汉末荆州政权本地僚属。此外,散见于史籍中还有一些:

文聘,南阳宛人,刘表大将。《三国志·文聘传》载:“文聘字仲业,南阳宛人也,为刘表大将,使御北方。……太祖征荆州,琮举州降。……太祖济汉,聘乃诣太祖,太祖问曰:‘来何迟也?’聘曰:‘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汉川,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遂欷歔流涕。太祖为之怆然,曰:‘仲业,卿真忠臣也。’厚礼待之……乃以聘为江夏太守,使典北兵,委以边事,赐爵关内侯。”[1]539江夏是荆州最重要的门户,刘表以文聘防守南大门,可见对其的依重。降后赐爵关内侯,当是曹操所授荆州十五降侯之一。

桓阶,长沙临湘人,为刘表从事祭酒。《三国志·桓阶传》载:“桓阶字伯绪,长沙临湘人,仕郡功曹。太守孙坚举阶孝廉,除尚书郎。父丧还乡里。……刘表辟为从事祭酒,欲妻以妻妹蔡氏。阶自陈已结婚,拒而不受,因辞疾告退。太祖定荆州,闻其为张羡谋也,异之,辟为承相掾主簿,迁赵郡太守。”[1]631-632同上传注引《魏书》曰:“阶祖父超,父胜,皆历典州郡,胜为尚书,著名南方。”[1]631桓阶祖孙三代为州郡大吏,当是地方大族,故刘表曲意拉拢。然桓阶为孙坚故吏,不愿与刘表合作,前曾鼓动长沙太守张羡谋叛,后又托疾辞职。

刘望之,南阳安众人,为刘表从事。《三国志·刘廙传》:“刘廙字恭嗣,南阳安众人也。……兄望之,有名于世,荆州牧刘表辟为从事。”[1]613

韩暨,南阳堵阳人,为刘表宜城长。《三国志·韩暨传》:“韩暨字公至,南阳堵阳人也。”避袁术命召,徙居山都之山。荆州牧刘表礼辟,遂遁逃,南居孱陵界,所在见敬爱,而表深恨之。既惧,应命,除宜城长。太祖平荆州,辟为丞相士曹属。”[1]677

从以上对史籍所载汉末荆州政权僚属的分析可以看出,刘表政权主要由以下荆楚二部人组成:一为荆楚的大族豪强,如蒯良、蒯越、蔡瑁、庞季、张允、黄祖、文聘等,他们是荆州政权的核心,是刘表依靠的主要力量;二是荆楚名士,如韩嵩、宋忠、刘先、邓羲等,他们是刘表争取团结的对象[6]。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惊惧而死,其子刘琮不战而降。《三国志》卷六《刘表传》载:“太祖以琮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为光禄勋,(韩)嵩,大鸿胪;(邓)羲,侍中;(刘)先,尚书令,其余多至大官。”[1]215说明在曹操夺取荆州后,原来的刘表政权的荆楚大族多进入北方曹魏政权。赤壁之战后,刘备占领荆州,庞统为刘备军师中郎将,劝刘备西进取益州。《三国志》卷三十七《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曰:“(庞)统说(刘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备遂行。”[1]955庞统所谓荆州“人物殚尽”,当指荆州大族多归北方曹氏,而这些荆楚大族中,又多是以襄阳为中心的襄沔大族。

荆楚大族虽多归附曹魏政权,但他们大多并不受信重,相反易受猜忌。如娄圭东汉末年在荆州起兵,与荆州牧刘表相依,后归曹操,协助曹操平定荆州、雍州屡立大功,而以腹诽罪为曹操所杀[1]373-374。在建安后期魏讽谋反案中,荆楚大族刘廙弟刘伟、宋忠之子等都卷入其中,不仅子弟被杀,连宋忠都受牵连被杀(6)。

三、襄沔大族与孙吴政权

曹操南征后,襄沔地区后来基本一直在曹魏势力范围,因而相对于曹魏和蜀汉政权来说,进入孙吴政权的襄沔人士较少,在史籍找到的实例有:

习温,襄阳人,历长沙、武昌太守、选曹尚书、广州刺史,选为荆州大公平,负责荆州人士选举。其子习宇也出仕于吴,为执法郎[1]1399[7]513。

李衡,字叔平,襄阳人,家世低微,汉末入吴为武昌庶民。以才干被荐为尚书郎,历迁大将军府司马、丹杨太守,加威远将军。妻为襄阳大族习竺之女[1]1156[7]526。

张悌,字巨先,襄阳人。孙休时为屯骑校尉,孙晧时为丞相,封山都侯。晋军伐吴时,率军迎战,死于疆场[1]1174[7]524-525。

赵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历都尉、中大夫。孙权为吴王,遣出使曹魏。以出使称旨,迁骑都尉。劝孙权改年号,正服色[1]1123-1124。

孙权王夫人,南阳人,以选入宫,嘉禾中(232—238年)生孙休。及孙和为太子,被逐出宫,出居公安。孙休即位,追尊敬怀皇后,改葬敬陵[1]1199。

李肃,字伟恭,南阳人。少以才干知名,知人善任,孙权用为选曹尚书。出为桂阳太守,吏民悦服,朝廷欲征还为卿,会病卒[1]1238。

甘宁,字兴霸,祖籍南阳,客居巴郡临江。汉末往依刘表,归居南阳,不见进用,转托刘表江夏太守黄祖,不受重用,乃投吴。以军功迁西陵太守,拜折冲将军[1]1192。

谢景,字叔发,南阳宛人。出身孤微,以选为太子孙登宾客,后迁豫章太守,在郡有治迹,为吏民所称,卒官[1]1366。

羊衜,南阳人。年二十为中庶子,有识人之鉴,位至桂阳太守[1]1364。

滕脩,字显先,南阳西鄂人。吴时以军功封西鄂侯,孙晧时为广州刺史,在州有威惠。征为执金吾,后广州部曲反,又以为镇南将军、广州牧以证伐,未克而晋灭吴[1]1385。

樊伷,南阳人。为荆州武陵部从事,欲率诸夷以武陵属蜀汉,为孙权遣将讨平之[1]1398。

郝普,字子太,义阳人。刘备入蜀,以郝普为零陵太守。为吴将吕蒙所谲,开城出降,后在吴仕至廷尉[1]1090。

石伟,字公操,南郡人。少好学,屡举茂才、贤良方正,皆不就。孙休即位,特征伟,仕至光禄勋。孙皓即位,以朝政昏乱,乃辞老求退,拜光禄大夫[1]1159。

孟宗,字恭武,江夏人,以避孙晧字,改名仁。少从南阳李肃学,读书夙夜不懈。初为军吏、盐池司马,以孝闻。仕进累至光禄勋、司空[1]1169。

从以上出仕于孙吴政权的襄沔人士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们或是自小由襄沔迁入东吴境内,或是由蜀汉政权转仕至孙吴,多是因个人的机缘巧合而进入孙吴政权,而且从总体上看,孙吴政权中襄沔地区的人数不多,职务也不高,并未形成重要的势力,因而从襄沔地区与三国政权的关系来看,蜀汉政权中襄沔地区人士最为重要,曹魏次之,孙吴又次之。

注释:

(1)常璩《华阳国志》卷五《刘二牧志》。《三国志》卷四十五《邓芝传》:“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人,汉司徒禹之后也,汉末入蜀。”《三国志》卷三十九《董和传》:“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人也。……汉末率宗族西迁。”《三国志》卷四十一《霍峻传》注引《襄阳记》:‘罗宪字令则,父蒙,避乱于蜀。”此三人或皆此时入蜀。参见杨德炳《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荆州地区大姓豪强地位的变化》,载谷川道雄编《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日本玄文社,1989年。

(2)据《三国志》卷三十四《二主妃子传》载:“先主甘皇后,沛人也。……随先主于荆州,产后主。”《三国志》卷三十三《后主传》裴松之注也谓:“《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于长坂,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是刘禅也出生于荆州。

(3)宗贼是在汉末社会动乱中民间以宗族乡里关系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武装集团。详见唐长孺先生《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载《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4)邓羲,《后汉书·刘表传》作邓义。

(5)见《隋书·经籍志》。参见唐长孺先生《汉末学术中心的南移与荆州学派》,载《襄阳师专学报》1989年第2期。

(6)《三国志》卷二十一《刘廙传》,第616页,中华书局,1982年。《三国志》卷四十二《尹默认传》注引《魏略》载:“(宋忠)其子与魏讽谋反,伏诛。魏太子答王朗书曰:‘……宋忠无石子先识之明,老罹此祸,今虽欲愿行灭亲之诛,立纯臣之节,尚可得邪!”按王朗子王肃曾从宋忠受业,此或为王朗为宋忠事致书曹丕,而从曹丕信中所言,则宋忠当也一起被杀。

[1][晋]陈寿.三国志[M].[宋]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

[2][宋]范晔.后汉书[M].[唐]李贤,等,注.北京:中华书局,1982:2421.

[3][晋]习凿齿.襄阳耆旧记[M].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清]王国维.水经注校[M].袁英光,刘寅生,整理标点.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清]严可均.全后汉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6]杨德炳.东汉至南北朝时期荆州地区大姓豪强地位的变化[C]//[日本]谷川道雄.地域社会在六朝政治文化上所起的作用.东京:玄文社,1989.

[7]黄惠贤.校补襄阳耆旧记[M]//魏晋南北朝隋唐史研究与资料.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刘表蜀汉太守
让子弹飞
诸葛亮死后留下四位人才 他们力保蜀汉江山30年
刘表:多疑无决,无能为也
蜀汉“大赦”初探
冒充太守,得认识儿子
三十六计之欲擒故纵
虎狼之地难中立
“太守”是怎样的官职
刘表托孤考述
郡守·太守·京兆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