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长松经方验案3则

2014-04-15王志鹏

江苏中医药 2014年3期
关键词:舌质黄疸病机

王志鹏

(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指导:王长松

王长松经方验案3则

王志鹏

(东南大学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

指导:王长松

经方 治疗应用 验案

导师王长松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中医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王教授出师于伤寒大家,精于研用伤寒经方,倍谙仲景方药法度,又结合扶阳理论指导临床,数起沉疴,尤其精于失眠、寒证与寒性体质的调理。现将其运用经方验案3则介绍于下。

1 胸痹案

单某,男,68岁。1998年5月5日初诊。

患者既往有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症。1997年9月突发前胸憋闷疼痛,痛及后背。诊断为心肌梗死,住院两个月缓解。1998年1月因气喘明显再次住院,查为心功能不全。超声心动图提示:冠心病、室壁瘤。刻诊:气喘明显,运动后喘息气急,咯痰质黏,胸部闷痛不著,食纳正常,大小便正常,舌质紫、苔淡黄浊腻,脉细弦。理化检查提示肾功能异常,核磁共振提示脂肪肝,肺通气功能障碍。病机:肺心同病,痰气痹阻,心气不足,胸阳失旷。治拟化痰泄浊,宽胸开痹,益气活血。予以瓜蒌薤白半夏汤化裁。处方:

全瓜蒌12g,薤白10g,法半夏10g,石菖蒲6g,丹参15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苏木10g,苏噜子10g,生黄芪15g,潞党参15g,炙远志5g。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1998年5月11日二诊:服药后咯痰减少,质稠转稀,气喘好转,胸满不著,大便偏烂,每日行1~2次,舌质暗红、苔薄黄,脉细滑。原方改黄芪20g、全瓜蒌10g,加当归10g、炒苏子10g。续服14剂。

1998年5月26日三诊:停用利尿剂后气喘偶有发作,稍感胸闷,不咳,测血压偏低,舌质暗、苔黄,脉小弦滑。病机:痰瘀痹阻,肺心同病,宗气不足,胸阳失旷。处方:全瓜蒌12g,薤白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葶苈子10g,泽兰10g,泽泻10g,丹参15g,红花10g,当归10g,苏木10g,降香5g,木防己12g,苏噜子10g,五加皮6g,生黄芪20g,潞党参15g。14剂。

1998年6月2日四诊:经治疗气喘胸闷俱平,下肢不肿,食纳正常,舌质暗略紫、苔淡黄薄腻,脉小弦滑。上方改黄芪25g、泽泻15g。续服14剂。

1998年6月16日五诊:胸部闷塞,服西药利水剂后有减,停药两天心下又有胀塞感,活动后气短,不咳,大便偏软,每日2次。测血压偏低。舌紫、苔淡黄薄腻,脉弦兼滑。病机仍属痰瘀痹阻,宗气不足,肺心同病,胸阳失旷。处方:法半夏10g,石菖蒲6g,泽兰10g,泽泻15g,木防己12g,薤白10g,丹参15g,红花9g,莪术10g,甘松10g,苏噜子10g,白檀香3g(后下),砂仁3g(后下),党参15g,黄芪25g。14剂。

1998年6月30日六诊:心胸闷塞偶有发作,活动后气短,咯痰量不多,大便稀溏,每日行2次,停用西药,舌质紫暗、苔淡黄腻,脉小弦滑。治拟化痰祛瘀,养心补肺,益气通痹。上方加苍术10g、白术10g、炒淮山药15g。续服14剂。后予上方参照益气养阴,活血通脉,化痰祛瘀法制成丸药,服用至1999年1 月8日,胸闷气短均1月未发,精神正常,食纳可,二便通调,可缓慢散步,24小时心电图未见期前收缩。

按:冠心病乃西医病名,因其临床表现以胸部闷塞疼痛为主,中医多按“胸痹”论治。本案患者初诊时胸痛并不明显,但其有明确的西医诊断和胸闷心痛发作史,故仍按胸痹论治[1]143。胸痹病因多端,病理因素多样,在其病变过程中,可涉及心、肺、肝、脾、肾诸多脏腑,但其基本病位则在心肺,主病因素在于痰瘀。心肺同病,痰瘀互结,胸阳失旷为其主要病机。心与肺同居胸中,肺主气,可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心主血,为君主,统摄诸脏血脉。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运行畅通,无瘀阻痰生之弊。否则心气不足,行血无力则心脉瘀阻;肺之气阴亏虚则宣肃失司,痰浊内生。痰与瘀交结为患,脉络受阻,清浊不分,则胸阳失旷,宗气不行,而为胸痹。至于治法当循发时治其标,平时治其本之原则。治标时佐以扶正,治本时略事祛邪。治标主要为化痰祛瘀,治本主要为补心养肺[1]147。

痰、浊、水、湿同出一源,在胸痹病程中常可以相兼为患,治疗当予以兼顾。痰浊宜化,用藿香、佩兰、砂仁、白蔻仁;痰湿宜燥,用法半夏、陈皮;痰水宜利,用防己、菖蒲、泽兰、泽泻;痰气交结,当用全瓜蒌;痰饮上犯,可选葶苈子;水势较重,还可用甘遂、大戟。治瘀当气血同治,常用药有丹参、桃仁、当归、红花、苏木、苏噜子、降香等。温通胸阳常用桂枝、薤白。补心养肺为治本之法,当辨气血阴阳亏虚所在。一般以宗气亏虚为主,可用党参、黄芪以补之;若见阴虚之证,则可用石斛、沙参、天门冬;阳虚寒盛者,可选用附子、肉桂、五加皮。本案患者,病初邪气盛,故用大队化痰祛瘀,理气开痹之剂。略佐以参芪远志顾护正气;病中,从病人停服利尿剂则胸闷加重得到启发,方中加入利水降气化痰药,使症情得以控制;最后,以理中汤加味收功。

2 胆囊炎合并胆结石、黄疸病案

柏某,女,30岁。1998年11月20日初诊。

患者黄疸持续月余,面黄、目黄、尿黄、皮肤瘙痒,胁肋不痛,无恶心、呕吐、口稍苦,大便正常,舌质暗紫、苔黄腻,口唇紫,脉细滑数。10月16日于江苏省人民医院做B超显示:慢性胆囊炎、多发性胆结石,肝、胰未见异常。黄疸指数148.6,总胆红素70μmol/L,直接胆红素54μmol/L。肝功能正常。拟从肝胆湿热郁滞,疏泄失司治疗。予以茵陈蒿汤化裁。处方:

茵陈12g,熟大黄4g,焦山栀10g,金钱草25g,海金沙15g(包),郁金10g,炙鸡内金10g,炒枳实10g,虎杖15g,田基黄20g,鸡骨草20g,败酱草15g,陈胆星6g,生楂肉12g,莪术10g。7剂。常法煎服。

1998年11月27日二诊:黄疸仍难消退,周身皮肤瘙痒,面色暗滞,舌质紫、苔淡黄腻,脉滑。处方:茵陈15g,熟大黄4g,焦山栀10g,金钱草20g,海金沙15g(包),苍术10g,黄柏10g,苦参10g,地肤子20g,田基黄20g,鸡骨草20g,赤芍15g,桃仁10g,莪术10g。7剂。续服。

1998年12月4日三诊:经治疗黄疸指数已降至89.4,皮肤瘙痒减轻,尿黄转淡,大便日行,食纳知味,无胁肋疼痛,舌质紫、苔淡黄腻,脉细。仍当疏利肝胆,清化湿热,化瘀通络。上方加虎杖15g、车前草12g。14剂。续服。

1998年12月18日四诊:黄疸基本消退,大便正常,尿色偏黄,肌肤瘙痒已止,舌质边尖偏红、苔黄腻,脉细弦。病情虽已明显减轻,但病机没变,故原方继续,巩固治疗。

1999年1月12日五诊:复查肝功能及黄疸指数全部正常。黄疸退尽,唯右胁肋肝胆区稍有不适,舌质暗,脉弦细。拟疏肝解郁、清化湿热法巩固善后。

按:本案患者以黄疸为主症,而原因未明(虽有结石但无阻塞征象),肝功能亦在正常范围,西医治疗无从下手,因此求治于中医。根据中医理论,黄疸多因湿热郁蒸,肝胆疏泄失司,胆汁外泄所致。清利湿热,疏泄肝胆是治疗的常法。本案患者,黄疸与胆囊炎、胆结石并存,因此合用消炎、利胆、化瘀、排石之剂。方以茵陈、大黄清泄湿热而退黄;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郁金清热利湿,化瘀理气,消炎化石;更加青皮、枳实、虎杖清肝理气而解郁;田基黄、鸡骨草、败酱草清热解毒以退黄;胆星清胆热而引经;山楂、莪术化瘀滞而消食。二诊之时,根据患者症状体征,方中加入燥湿止痒之品,并加大活血化瘀药的比例。服药月余,竞获佳效[2]。

3 膀胱癌术后双肾积水合并肾功能衰竭案

赵某,女,52岁。1996年4月5日初诊。

患者因膀胱癌于1年前手术,术后体力一直未复。近查双肾积水,肾功能减退。特来求中医诊治。刻诊:疲劳乏力,头昏,尿中泡沫,面色白无华,舌质淡暗隐紫、苔白略腻,脉细无力。此乃久病正损,肾阳亏虚,水湿不下,脉络瘀阻所致。治当温补肾阳,化瘀行水。方选金贵肾气丸合五苓散化裁。处方:

制附片5g,肉桂3g,猪苓20g,茯苓20g,山萸肉10g,丹皮10g,熟地10g,肉苁蓉10g,白术10g,生黄芪20g,乌药10g,仙灵脾10g,怀牛膝10g。7剂。常法煎服。

1996年4月12日二诊:服上方7剂,头昏、恶心明显减轻,饮食好转,大便通畅,小便正常。两足痠胀明显,舌质暗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原法继续,上方加炒杜仲12g。

1996年4月19日三诊:精神好转,恶心减少,食纳较旺,背凉不著,大便有时溏泄。舌质暗隐紫、苔薄,脉细。药已中证,治守原法。

1996年4月26日四诊:病情稳定,晨起偶有恶心,食纳加味,大便偏烂,两足痠胀。舌质淡隐紫、苔薄,脉细。原方去怀牛膝,加补骨脂10g。此后,以温阳益肾,化气行水为主法,随症加减进退。到9月23日,服药150余剂,自觉症状基本消失,精神、面色明显好转,复查肾功能已恢复正常;B超提示:双肾积液较前有明显改善。仍从肾虚气化失司,水湿潴留治疗,以巩固疗效。

按:本病诊断明确,治疗获效却不容易,当属难证之列。诊治此类病症,临床当注意三点:其一,要仔细审查病机,抓住主要矛盾。本案患者,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寒、热、湿、瘀、虚等证象皆备。然结合病因、病程、症状、舌脉综合分析,则以肾阳亏虚为其根本。肾阳虚则温煦失职,水湿难化,潴留局部而为积水;肾阳虚则血行迟滞,水湿停则经隧难通,而导致瘀阻脉络;水瘀久结,郁而发热,故有热象之标。治疗自当温阳益肾,化气行水。其二,要密切观察药后反应,分析用药是否正确得当。处方用药是否恰合病机,应以疗效为首要依据,而病人的症状增减,是判定效果的最直接指标。本案患者二诊之时,头昏、恶心、纳差均有减轻,并无助热生湿之反应,说明药已中证,可守法治疗。四诊之时,病人病情虽稳定改善,但发现其大便时常溏烂,究其原因,乃由于肾阳亏虚,火不暖土,脾气不升之故。故适当调整方药,去性偏趋下之怀牛膝,加温肾暖土之补骨脂,增强了方药的针对性。其三,中病之后,注意守方。许多难治之证,正虚邪结日久,体内之病理变化难以短期改善。因此,医患双方都要有耐心。经过一段时间对诊治方案的调整,确认为切合病机之后,就应该守方继续,缓缓收功。不能毫无定见,频换方药。尚有些特殊患者,服药数剂,毫无反应,此时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是属于病深药微,处于量变的积累阶段,当守方守法,终可获效。此亦即“不效不更方”之真实涵义。

[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2]熊曼琪.伤寒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87

编辑:傅如海

R249.76文献识别码A

1672-397X(2014)03-0053-03

王志鹏(198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虚寒体质的调理。wzp24k@foxmail.com

2013-11-27

猜你喜欢

舌质黄疸病机
鲁晓岚:黄疸
吃柑橘何来黄疸——认识橘黄病
手术后黄疸的病因诊断
通过检查畜禽口腔诊断疾病
新生儿黄疸护理观察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冠心病患者舌质变化与冠脉SYNTAX积分的相关性研究
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相关性研究 ※
老年痴呆病中医病因病机及治疗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