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临证用经方经验三则
2014-04-15张火亮江琪
★ 张火亮 江琪
(1.都昌县周溪镇中心卫生院 江西 都昌 332609;2.都昌县卫生局 江西 都昌 332600)
张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其所载方皆以制方规范、结构严谨、实用显效而为世代医家尊为“众方之祖”,并公认为“经方”。具有方证相应、一方多证,配伍严谨、组方缜密,味少效宏、用药巧妙,作用全面、加减灵活的特点。如今依然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活力依旧。笔者在基层临证多年,对几种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积累了一些心得,在此不吝浅薄,以飨同道。
1 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腹痛是儿科临床常见的病症,其病因多种多样,其中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的常见病因之一,近年来在儿科门诊逐渐增多。现由于高分辨率超声仪的广泛应用,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能够清晰显示出来。一般的处理方法是抗感染3~7天,但据笔者观察,此病的诱发原因绝大都是因寒而发,或因外感风寒或因内食生冷,笔者在临证中喜用理中汤加减,疗效显著,能明显地缩短病程,减轻患儿的病痛。理中汤由人参、白术、炙甘草、干姜等组成。主治脾胃虚寒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诸证,此方的应用依据是中寒。当今生活水平提高,各种副食琳琅满目,家长惟恐小儿营养不足,多喂生冷,易患此症,如果在冬季患此症,基层条件不好,输液抗感染时易再受寒,愈治愈剧,此时若以理中汤加减应之,辅以保暖,调节饮食,则效如鼓桴,药到病除。
2 胆道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是在基层临证中很常见的病种,是肠道蛔虫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并发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在临床上,胆蛔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蛔虫是不能自动退出胆道的,疼痛多日后蛔虫死亡停留在胆道里,虽然不再疼痛,但是以后形成胆管结石的可能性非常大。笔者体会以乌梅汤治疗此症效果卓著,可以使蛔虫退出胆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此病发时,疼痛异常,患者往往呼天抢地,痛剧时杜冷丁都不能止,此时饲以浓煎乌梅汤;因为此病发时往往伴有剧烈呕吐,服法应以少量频服,方能显效。我的体会是只要药液到了患部,蛔虫接触到了,疼痛就会立止,再辅以对症支持,大多次日复查B超显示蛔虫虫体退出。蛔虫本寄于人体内,因胃热肠寒,蛔动不安而引发诸症。本方的组成很好地掌握了蛔虫的生理特性,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故方中重用乌梅味酸以安蛔,配细辛、干姜、桂枝、附子、川椒辛热之品以温脏驱蛔,黄连、黄柏苦寒之品以清热下蛔;更以人参、当归补气养血,以顾正气之不足。全方合用,具有温脏安蛔,寒热并治,邪正兼顾之功。本方面面俱到,故而疗效显著。
3 支气管炎
基层临证最常见的证候非咳嗽莫属,成人小儿概莫能外。肺为娇脏,不耐邪侵,风寒上犯,肺先受之,肺失宣降,故发咳嗽。治疗方法一般用抗感染治疗3~5日,甚或更长。笔者观察,其效并不见佳。此证多为风寒而引发,把握病机,笔者喜用小青龙汤加减治之,效果甚好。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组成,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功用,主治外寒里饮证。临证中多见此类病患,本为寒邪外犯,内有伏痰,治应温散,然以抗感染治疗多日,症不见缓,反添齁喘,下利,邪已内陷,转寻中医治疗,采以小青龙汤加减治之,且停用静脉滴注,辅以调养,多能病去身安。基层医疗中滥用抗生素,由来已久,无论有无明显的感染,皆以多联抗生素治之,随处可见“吊瓶森林”,浪费资源不说,更重要的是伤害身体而病人不自觉。笔者如接诊此类初诊病患,皆选用小青龙汤加减治之,相对抗感染组,大多能很明显地缩短病程减轻病患的痛苦,并且随证施治,如有变证,及时换方。
病有新旧,质有厚薄;有是证方用是药,辨证论治,先贤明示。基层医疗中的常见病多发病很多,不能一一列举。但是《伤寒论》就是一部完整的伤寒病病案,六经辨证体系科学,无所不包。若正确辨证,依证施方,融会贯通,完全可以在基层临床的多发病、常见病取得很好的疗效。且经方的效价可概括为“普、简、廉、效”,尤其适合基层。现今中医体检已经纳入农村、社区均等化项目,体现了国家对基层中医药的重视,我们要多学经典,多用经方,为基层的中医事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