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老年人血浊的病因病机特点
2014-04-15刘传谦指导刘德山
★ 刘传谦 指导:刘德山
(1.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七年制2008级 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山东 济南 250012)
血浊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被认为是一种生理物质,有别于“清”。王新陆教授在《脑血辨证》[1]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系统阐释了血浊的中医病理学概念,认为其与诸多现代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发展及转归有密切的关系。血浊是血的浑浊或者混乱,血浊的概念包括血液循行状态的异常和血液成分的异常两个方面。王新陆教授认为,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液中滞留有害代谢产物以及血液循行障碍等等皆可称之为血浊[2]。大量的临床观察证实,老年人血浊的发病率较高,如糖尿病及其导致的微循环障碍、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及其进一步导致的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等都与血浊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 老年人血浊的病因特点
1.1 外感六淫及环境因素为其外因 六淫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宣降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在人体内正常输布,血液代谢紊乱,进而生浊;寒邪侵犯机体,损伤阳气,饮食水谷的腐熟运化缺乏动力,本应营养周身的水谷精微留滞血中,即为血浊;湿性重浊,易于留滞而不去,困阻脾阳,或日久郁而生热,伤及脾阴,脾胃功能受损,导致血液化生的源头出现代谢异常,易为痰湿、血浊;暑邪、燥邪易伤津液,津血同源互化,津伤进而影响血液的正常代谢与循环,造成血浊。加之老年人普遍抵抗力偏弱,较常人更易受到外邪侵袭。
除六淫邪气以外,随着工业化发展的进程,大气污染日趋加重,气体中的各种有害物质随清气进入人体,污浊宗气,进而贯心脉,污浊血液。另外,现代人们生活中日趋加重的声、光、磁场等侵犯人体,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使人体更容易受到六淫邪气及自然中的有害物质侵害,从而导致或加重血浊。
1.2 饮食失宜、情志不调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过量或不足,饮食不规律,各种饮食偏嗜及饮食不洁等,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伤及脾胃,导致中焦气机紊乱,影响气机升降,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血浊内生。经过各种不科学的方式加工的食品中含有的大量有害物质或加工过程中过量使用的各种化学物质随饮食水谷进入人体,渗于血中,流注全身,进而损害人体的各个脏腑。老年人本身脾胃功能减弱,若饮食习惯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或饮食不洁,可进一步加重脾胃功能的衰退,从而导致血浊的发生。
情志因素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功能密切相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任何一种情志的过极都会导致人体气机紊乱,损伤相应的脏腑功能,脏腑功能受损,气机升降出入失常,影响精血津液的化生及代谢,进而导致血浊内生。人在步入老年以后,机体各方面功能的下降及退休后生活习惯的巨大改变都会对老年人的情绪产生影响。有调查研究表明[3],慢性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患者多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心理健康状态较差。因此多由情志因素诱发是老年人血浊发病的一个显著特点。
1.3 五脏虚损是其内在的根本原因 人的生命活动与五脏密切相关,即由心、肝、脾、肺、肾五种脏器的共同协调运作而延续的:肾主藏精为先天之本,脾胃主运化为后天之本,肺主呼吸为气之主,肝主藏血为血之帅,心主神明为君主之官。衰老亦与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灵枢·天年》篇中有:“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脏经脉空虚;百岁五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衰老的最终结果就是五脏虚损。
脾主运化,《灵枢·邪客》篇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人体所摄入的五谷在中焦脾胃的消化作用下转变为精微物质,这些水谷精微是血液化生的直接前体物质之一。肺主气而司呼吸,朝百脉而主治节,辅心阳以行血脉。全身之血液经百脉而流经于肺,故血液的运行有赖于肺的治节作用。心藏神,主身之血脉,全身的血脉统属于心。《素问·五脏生成》曰:“诸血者,皆属于心。”肾藏精,精化血,血的源头在于精,肾对血液的生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精血互化,肾精充盛则血旺。肝藏血,《素问·五脏生成》说:“人卧血归于肝。”因此,各个脏腑的功能的正常发挥对于血的代谢及循行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人在步入老年以后,各脏的功能逐渐衰退,进而影响血液的代谢和循行,从而导致血浊内生。同时,血浊产生以后,使血液难以正常发挥濡养作用,进一步加重各脏腑功能的衰退。因此,临床上常见的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究其根本原因,都与老年人的五脏虚损有关。
2 老年人血浊的致病特点
2.1 易致痰致瘀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血浊产生以后,又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对老年人的身体产生进一步的损害,出现血浊污脾,血浊污肺,血浊污心,血浊污肾,血浊污肝等等,反作用于机体的五脏六腑。但最为显著的是血浊留滞血中,对血液的循行产生直接的影响,日久则为瘀,同时,津血同源互化,相互影响,血浊日久使得津液代谢输布异常,导致痰湿。老年人常见的多种疾病都与血浊继发的痰湿、瘀血相关,如痰湿、瘀血阻塞经络,下注关节,即为老年人常见的各种骨关节疾病;瘀阻心脉,发为胸痹,甚则导致真心痛;痰浊血瘀蒙蔽脑窍,脑络受损,则为中风、神昏、偏枯等症;壅塞肾脏,肾司开阖的功能受到影响,则产生水肿、尿液混浊等表现;痰湿血瘀壅塞清窍,则为目视不明,听力下降等。
2.2 变证繁多,缠绵难愈 血浊为阴邪,留伏脉道,滞涩不散,易阻碍气机,变生百病[4]。老年人由于各个脏腑功能的衰退、气血津液日渐耗损,因此血浊的发病变证繁多,血浊聚集血脉,壅滞中焦,影响中焦气机,使中焦脾胃运化失常甚则导致消渴病的发生;血浊污肝,肝木疏泄失常,容易使老年的血压出现异常;血浊留滞经脉,脉络失和,夹杂以外界环境因素如寒邪侵袭等,使得老年人容易出现肢体疼痛及活动障碍;血浊留滞肌肤,老年人皮肤不得濡养,皮肤松弛,粗糙,弹性降低,凝聚则为色素沉着或导致各种皮肤疾患的发生。治疗上,老年人的血浊往往缠绵难愈。老年人本身各脏腑功能的衰退,血浊从源头上难以迅速清除,从而长时间留滞血中,进一步加重各脏腑的功能障碍。
3 讨论
综上,老年人的血浊是在脏腑功能的紊乱,外邪侵袭,及饮食情志等综合因素共同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对于老年人的血浊,笔者及导师刘德山认为,应当重视中医“治未病”思想,在血浊未成之际控制容易导致血浊产生的外部因素,治疗上在化浊的同时,当注重审因论治、重视调理五脏功能以治本,同时兼顾血浊的继发病理产物如痰湿、血瘀等,标本兼治。
控制引起血浊产生的主要外部因素如环境污染、精神因素、不良生活习惯等,可防范血浊的形成。工业的加速发展导致环境污染加剧,因此改善环境尤为重要,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减少会使得机体免受或少受其侵蚀,进而避免血浊的产生。因此,必须积极参与环保事业,养成爱护环境的意识,以减少环境污染带来的疾病损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避免过度的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防止血浊产生及抗衰老的重要方法。对于不良的心理因素,老年人应学会自我调控,自我解脱。作为临床医生,应当及时有效地与患者沟通,帮助老年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为老年人提出有针对性的饮食指导等。另外,积极改善患者的免疫力可帮助患者减少外邪侵袭,如积极合理的应用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的维生素、促进酶活性的多种微量元素、增强免疫力的调节剂等。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当注重调养五脏,根据其具体情况,适当采用理肺、舒肝、健脾、益肾、养心等方式调理五脏,使血浊无从化生,进而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可以保护各脏免受血浊侵害。同时,治疗过程中,当着重警惕血浊的继发病理产物,积极运用补气、行气、化痰、补血、活血的药物如人参、白术、茯苓、黄芪、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可整体调节脏腑气血津液及阴阳平衡,防止血浊产生,清除血浊继发的痰湿、瘀血等。研究表明[4],活血化瘀的中药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管内瘀血状况和血管壁弹性,改善机体微循环,降低血脂等,对血浊的治疗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1]王新陆.脑血辨证[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1.
[2]王新陆.论“血浊”与“治未病”[J].天津中医药,2008,25(3):177-180.
[3]王叶丽,曾群丽,李静.492例心内科慢性病住院患者的幸福感和情绪特征调查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6):1 679-1 680.
[4]王兴臣.再论血浊的病机和致病特点[J].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1):729-731.
[5]张伯礼.血瘀证与活血化瘀[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