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佃会针刺结合耳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验案1则
2014-04-15刘杰卢宏明
刘杰 卢宏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指导:杨佃会
杨佃会针刺结合耳压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验案1则
刘杰 卢宏明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指导:杨佃会
多发性抽动症 针刺疗法 耳穴压豆 儿童 验案
多发性抽动症又称抽动秽语综合征,起病多在3~7岁,是一种精神障碍性综合疾病,具有运动、语言和抽搐的特点。中医针灸治疗多发性抽动症疗效肯定,无毒副作用,具有一定的优势。杨佃会教授擅长采用针灸方法治疗偏头痛、中风等疾病,对妇科、儿科有关疾病采用针灸疗法也取得较好的疗效。笔者跟师学习期间,记录杨师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法治愈小儿多发性抽动症1例,特介绍如下。
1 病历摘要
胡某,男,7岁。2013年7月22日初诊。
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2个月。患儿2个月前,先从眨眼开始,搐鼻阵作,逐渐发展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部位不固定,发作时无面部疼痛,偶尔有摇头动作。服中药后疗效不明显。患儿性情急躁而多言,形体偏瘦,眨眼、抬眉、鼓腮均无异常,纳少,不易入睡,大便时溏,小便尚调,舌质红、苔薄,脉细弦。脑电图检查正常。诊断:多发性抽动症(脾虚肝亢)。处方:
(1)常规针刺:百会,风池,肝俞,脾俞,头维,印堂,四白,迎香,地仓,颊车,内关,神门,合谷,三阴交,太冲,留针20min,隔日治疗1次。
(2)耳穴压豆:神门,心,肝,脾,眼,面颊,隔日更换1次。
操作方法:患者先取坐位,针刺患者双侧风池穴,针尖指向鼻尖方向,均匀捻转,以产生酸胀感,双侧肝俞、脾俞直刺0.5寸,采用捻转补法,以上穴位均快速出针而不留针。再嘱患者仰卧位,百会平刺0.5寸,针用平补平泻法;印堂针尖向下方平刺0.2~0.3寸,头维、四白、迎香平刺0.2~0.3寸,地仓透刺颊车平刺0.2~0.3寸,以上面部穴位均不行针;神门、内关、合谷直刺0.5~1寸,针用平补平泻法;太冲直刺0.5~1寸,用提插捻转泻法;三阴交直刺0.5~1寸,用提插捻转补法。
治疗5次,历时仅2周,面部抽动症状基本消失,搐鼻未作,纳眠转佳,舌脉和调。随访2个月未复发。
2 讨论
对于多发性抽动症,中医古籍没有专门记载,多将其归属于“瘛”、“慢惊风”等范畴。病因常责之于风痰,病变主要涉及肝、脾、心等脏腑。杨佃会教授强调,此病症应把握摇头、语言和抽搐的关键表现,否则容易误诊。“头为诸阳之会”,六阳经皆上行头面,风邪易侵犯阳经。阳明为气血之本,脾胃生化有源,则心血充足,肝有所藏,筋肉得养。“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该病症因脾虚日久,阴血不足,容易引动肝风,以致经筋失和。治疗当健脾养血,平肝祛风。督脉为阳脉之海,取巅顶之百会穴,既可统领一身之阳,调动全身气血,又因与肝经相通而平顺肝气,配合风池可以疏理头面气机。阳明经循行头面,“面口合谷收”,合谷为循经取穴,与肝经之原穴太冲合用,原原相配,以镇静安神,平肝熄风。选取阳经之肝俞、脾俞不仅补益肝脾,以资化源,而且与阴经之三阴交等穴位相配,以成阴阳和调之势。结合病症表现之多言,不易入睡,又当安神养血、疏肝和胃,故在常规取穴基础上加用神门、内关,取“人卧血归于肝”之意。《灵枢·口问》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配合耳穴压豆法,可以宣导脏腑经络气血,从而调节面部神经兴奋与抑制,并且有利于患儿接受。小儿面部肌肤娇嫩,畏针惧疼,不能耐受重刺激手法,治宜轻调,以柔筋养血,故面部穴位应轻浅刺激。阴血得养,肝阳得平,穴证相合,融以杨教授之用针心得,收效捷佳自在情理中。
编辑:吴宁
R749.940.5
A
1672-397X(2014)02-0063-01
刘杰(1987-),男,2012级硕士研究生,针灸学专业。2350676424@qq.com
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