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浅刺法发展史

2014-04-15王占魁1周丹1小仓浩敬2朱祥添2谭玙2周昂3史丽萍1郭义1

江苏中医药 2014年2期
关键词:皮内针刺法络脉

王占魁1 周丹1 小仓浩敬2 朱祥添2 谭玙2 周昂3 史丽萍1 郭义1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清铃株式会社,日本424-0037;3.四川唯高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试论浅刺法发展史

王占魁1 周丹1 小仓浩敬2 朱祥添2 谭玙2 周昂3 史丽萍1 郭义1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清铃株式会社,日本424-0037;3.四川唯高科技责任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浅刺法历史悠久,经历了奠基于《内经》、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元明、新生于当代的发展演变过程。目前,加强浅刺法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加强皮内针疗法的现代研究、加强浅刺法适应证的研究、规范浅刺法的临床运用等,都是这一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浅刺法 针刺法 历史

浅刺法是指将特定针具刺入表皮较浅部位的一类针法。针刺深浅是影响针刺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运用得当可增强针刺疗效。《素问·刺要论》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说明针刺深度要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浅刺法历史源远流长,笔者对其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现作如下初步探讨。

1 奠基于《内经》

作为浅刺法的起源,《内经》对浅刺法的理论、针具、刺法及应用范围论述较为完备,奠定了浅刺法的基础。十二皮部及卫气理论是内经中浅刺法的理论基础。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机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居于人体的最外层,是机体的卫外屏障。浅刺法是以经络理论为依据,以刺激十二经皮部为主的一种治疗方法。《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因此,通过用皮内针等浅刺法刺激皮部,可通过皮部影响经络系统,达到治疗的目的。《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由于“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故浅刺可调节卫气,从而起到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启闭汗孔等作用。其次在针具方面,《灵枢·九针论》中记载了九种针具。如以针刺深浅来划分,鑱针、员针、鍉针、毫针都是可用于浅刺的工具[1]。如《灵枢·官针》曰:“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鑱针于病所。”《灵枢·九针论》曰:“毫针,取法于毫毛,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在络者也。”说明鑱针、毫针是治疗邪在皮肤及表浅络脉的针具。在刺法上,《内经》初步总结出“浮刺”、“毛刺”、“扬刺”、“半刺”、“直刺”5种浅刺方法,如《灵枢·官针》中“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是从患处的侧旁进行浅刺治疗寒性肌肉痉挛;“毛刺者,刺浮痹皮肤者也”,意即通过浅刺皮肤表面以治疗浮表痹证;“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也”,是指多针浅刺,以扬散浮浅之邪;“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内伤,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是用浅刺治疗肺部疾病的一种方法;“直针刺者,引皮而刺之,以治寒气之浅者也”,是系用挟持押手,将患处皮肤提起,然后将针沿皮刺入,治疗寒邪痹症稽留于肌表的浅刺方法。此皆为通过刺激人体表浅部位而治疗疾患之例。浅刺法的应用范畴在《内经》中亦有初步总结。如《灵枢·小针解》曰:“浅浮之病,不欲深刺也,深则邪气从之入。”说明对于病位较浅之疾宜浅刺;《灵枢·阴阳清浊》曰:“刺阳者,浅而疾之。”《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亦曰:“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表明浅刺法可以治疗阳热之证。可见,对于病在肌表、阳热之症,《内经》中均以浅刺为主要手段。

2 发展于魏晋

魏晋时期著名医家皇甫谧将《素问》、《灵枢》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针灸内容汇而为一,编撰成《针灸甲乙经》,它是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又一次总结。《针灸甲乙经》作为一部承先启后的针灸专著,对皮部、络脉、筋经、卫气相关理论及浅刺腧穴进行归纳总结,使浅刺相关理论第一次由散在性论述转变为集中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2],对后世浅刺的临床应用产生了深远影响。该书对于浅刺法理论在《内经》皮部、卫气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络脉、筋经进行了论述,使皮内针的理论基础更为完善。如在述及皮部络脉证治时总结《内经》文义云:“脉色青则寒且痛;赤则有热;胃中有寒,则手鱼际之络多青;胃中有热,则鱼际之络赤……其青而小短者,少气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脉脏。”故“诸刺络脉者,必刺其结上”。络脉浮现于体表皮肤,可直观地诊察疾病,也可以通过浅刺等方法刺激体表的络脉,激发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达到治疗的目的。《针灸甲乙经》中相关筋经的理论出自《灵枢·筋经》,如《卷二·经筋第六》在论及经筋为病时,治以“燔针劫刺”,其实质是一种浅刺法。《针灸甲乙经》还对浅刺腧穴进行了初步整理,该书所记载的腧穴中“刺入一分”的穴位有颅息、天牖、少商、天井、中冲、少冲等14个,刺入二分的穴位有完骨、天柱、鱼际、阳池、蠡沟、足临泣、小海等20个。[3]在浅刺法的临床应用方面,《针灸甲乙经》也作了全面的总结,涵盖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如《卷七·六经受病发病寒热病第一》“热病七日,八日,脉口动,喘而眩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浅刺手大指间”、《卷七·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胕髓病,以鑱针绝骨出其血,立已”、《卷十一·邪气聚于脘发内痈第八》“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无过三行,察其浮沉以为浅深”等论述。总之,浅刺法在魏晋时期得到较快发展,该时期以《针灸甲乙经》为代表,将浅刺法的散在理论论述转变为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对浅刺腧穴的整理更为完善,浅刺法的临床应用更为广泛。

3 成熟于元明

元明时期是针灸学发展史上另一个高峰,浅刺法在理论上达到成熟。窦汉卿《标幽赋》云:“明标与本,论刺深刺浅之经。”滑寿《难经本义》云:“营为阴,卫为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各有所浅深也,用针之道亦然。针阳,必卧针而刺之者,以阳气轻浮,过之恐伤于营也。”徐凤《金针赋》云:“脉缓者,浅内而疾发针,脉滑者,疾发针而浅内。”杨继洲《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云:“百病所起,皆趋于荣卫,然后淫于皮肉筋脉,是以刺法中但举荣卫,盖取荣卫逆顺,则皮骨筋肉之治在其中矣。”并且其在引丁德用语亦云:“人之肌肉皆有厚薄之处,但在皮肤之上,为心肺之部,阳气所行”。可见元明时期对于浅刺时的辨证已经提到相当重要位置。在刺法上,以《针灸大成》为代表,将浅刺法与针刺补泻理论结合,认为浅刺也是一种补泻方法。如《针灸大成·南丰李氏补泻》云:“但凡针入皮肤间,当阳气舒发之分,谓之开”,“补者,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李梴《医学入门》云:“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泻则从营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营气。”该时期,已将营卫补泻用于浅刺法。此外,元明时期对浅刺手法的描述也较为详细。如吴崑《针方六集》云:“针肾俞,入一分,沿皮向外一寸五分。”《针灸大成·经络迎随设为问答》云:“凡欲行阳,浅卧下针,循而扪之,令舒缓,弹而努之,令气隆盛而后转针,其气自张布矣,以阳部主动故也。”综合来看,元明时期,浅刺法发展到成熟。各医家开始以辨证为核心行使浅刺,将浅刺法与补泻理论相结合,对浅刺手法的描述上更为细致,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达到成熟。

4 新生于当代

清代针灸学开始走向低谷,医者多重药轻针[4]。尤其是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所宜”的荒诞理由,下令废除太医院针灸科。之后随着帝国主义入侵,以及政府腐败等各种原因。针灸学包括浅刺法在内未有大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针灸事业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该阶段以皮内针为代表的创新浅刺工具得到很大发展。如承淡安受日本赤羽幸兵卫皮内针疗法启发,仿制了皮内针,以及在此基础上发明了使用更为方便的揿针等,此外还有梅花针、腕踝针等。同时为了规范浅刺针具的临床应用,我国在制定针具及操作规范标准上均取得了一定成绩,国家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医药行业器械标准《揿针》(YY 0105-1993)于1993年5月1日起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8部分·皮内针》《GB/ T21709.8-2008》并于2008年7月1日实施。这2部标准不仅对皮内针针具进行了规范,同时对规范其临床应用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临床应用方面,如应用浅刺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学者通过临床实验对比得出结论,浅刺针法和常规针法都能改善血流变、经颅多普勒(TCD)的大部分指标,但是浅刺针法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法组,浅刺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疗效显著[5]。又有学者率先提出了皮部针疗法概念以及皮部受邪的肥胖病发病机制,并应用皮部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2000余例,取得满意疗效[6]。也有学者通过检索文献总结出皮内针在治疗痛证方面主要有胁痛、足跟痛、三叉神经痛、落枕、痹症、肩周炎、痛经、神经性头疼、背疼、手术后疼痛等[7]。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开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浅刺法治疗的机理进行深入探讨。如有学者通过采用fMRI(核磁共振脑功能成像技术)对浅刺法进行实验观察,结果证明,浅刺法对中枢有激活作用,并且不同刺法对不同脑区的激活有一定差异[8-9]。在物质基础研究方面,有学者观察皮内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中亮脑腓肽(LEK)、前列腺素E2(PGE2)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皮内针浅刺配合推拿能升高患者血清LEK的含量,降低患者血清中PGE2的含量[10]。也有学者用沿皮浅刺法治疗老年性痴呆大鼠模型,发现沿皮浅刺法可以降低海马胆碱酯酶(CHE)含量[11]。这些研究进一步阐释了浅刺法的科学内涵。

不足方面,总的来说,目前对于浅刺法的大多数临床报道仅仅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其次,对于皮内针疗法的现代研究尚存不足,尤其在其物质基础及机理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还有,浅刺法的临床运用尚有不规范之处,对于浅刺法适应证的研究尚显不足,这些都是针灸医学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盛燮荪,杭宇飞.略论毫针浅刺针法.中医杂志,2000,41(1):23

[2]范郁山,况彦德.《针灸甲乙经》有关浅刺针法理论的研究探析.亚太传统医药,2010,6(1):11

[3]赵京生.《甲乙经》的组织结构与针灸学术意义.中医文献杂志,2009(1):18

[4]石学敏.针灸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3

[5]乐小燕,范郁山.浅刺针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研究.广西中医药,2007(3):42

[6]余华,郑闵琴,黄迪君.皮部针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应用体会.西南军医,2008(2):103

[7]彭科志.皮内针治疗痛证临床运用概况.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36

[8]李定忠,李秀章.经穴皮部挑治与深刺的fMRI对比研究.中国针灸,2000(8):43

[9]吴俊贤,黄泳,赖新生,等.常规针刺与皮部浅刺外关穴配伍内关穴功能性磁共振脑功能成像研究比较.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8):1625

[10]向开维,崔瑾,彭科志.皮内针配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生化机理研究.四川中医,2008,26(2):107

[11]范郁山,陈芒华,赵彩娇.沿皮浅刺法对老年性痴呆大鼠CHE和MDA的影响.山东中医杂志,2008(10):696

编辑:华由王沁凯

R245.3

A

1672-397X(2014)02-0072-03

王占魁(1987-),男,硕士研究生,针灸推拿学专业。

郭义,guoyi_168@163.com

2013-09-08

猜你喜欢

皮内针刺法络脉
皮内针研究热点及趋势:文献计量学及知识图谱分析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疫情背景下基于QQ+超星学习通“刺法灸法学”在线教学体会——以“耳针法”章节为例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皮内针联合中药治疗过敏性鼻炎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基于皮部理论浅析皮内针疗法之应用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结肠络脉探析
经筋刺法治疗中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