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风通络方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

2014-04-15宋辰斐夏以琳

吉林中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外风肺络内风

宋辰斐,:夏以琳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上海 200071)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特殊的哮喘,仅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唯一临床表现,并未出现喘憋的症状,其咳嗽多在入睡前与清晨醒后明显且集中,夜间起夜时亦咳[1]。临床上常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咽源性或喉源性咳嗽而延误治疗。夏师认为,本病是慢性咳嗽中的一种特殊类型,病因以风邪为主导,治疗应用祛风通络法,临床使用经验方“祛风通络方”治疗此病,颇具效验。

1 病因病机

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历代无确切中医命名,因其症状以咳嗽为主,多将其归为“咳嗽”的范畴,且兼有“久咳”“顽咳”“干咳”等病名的特征[2]。其病位在肺,且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内经》中说道:“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较多医家都将外感风邪作为本病的主要病因,风邪乃外感六淫之首,依据《内经·玉机真脏论》所云:“是故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伤于人……弗治,病入舍于肺……发咳上气。”[3]肺本为娇脏,风邪外犯,极易受邪。《素问·太阴阳明论》亦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外风最易侵犯上焦,而伏于肺络。且“风善行而数变”,风邪致病大多有起病快、变化迅速等特点。本病常可因感冒、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外因诱发或加重,且对外邪反应敏感,起病迅速,此二点皆证明了本病的病因确与风邪相关。

夏师的不同之处在于遣方用药时兼顾内风的治疗。夏师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虽为风邪,但风邪尚有内风和外风之别。其病机与一般咳嗽的外风侵袭肺卫之表不同,本病的病机为患儿内有宿邪,再遇外风,内外合邪而最终导致本病的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内风与外风应当并重,此二者皆是本病的治疗关键。如外风不入里,内无留邪则病邪来去迅速,不致迁延不愈;若仅有内风而无外风相引,则无遇感引发,时轻时重之表现。小儿的气机调畅与肝肺密切相关,肝主升,肺主降,肝升肺降相济才能维持气机的平衡。小儿一旦外风入里,同气相求,内外相引,则致肝肺气机失调。“肝逆则诸气皆逆”,肺的肃降功能失常,引动肺气上逆,气道挛急而发为咳嗽。

六淫之邪存于自然之中,小儿每遇季节交替或环境变化则可感受外风致病。然内风的形成有所不同,夏师认为,患儿的内风与小儿的体质有关,小儿体质敏感,肝气本就易动,“肝常有余”,易形成内风。结合经络理论,即可从患儿常出现的眼睛红痒、鼻塞喷嚏、咽痒、刺激性咳嗽等症状来解释。因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沿足背内侧向上进腹,属肝络胆,向上通过横膈,分布于胁肋部,向上绕咽喉进入鼻咽部。有一分支穿过横膈,向上流注于肺,与手太阴肺经相接。以上症状所表现的部位均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所,由此推断此类症状可由肝风引起,印证了内风致病的病机。除此之外,内风也可由外风内传。因风性走窜留恋,加之小儿肺脾之气较虚,腠理不固,一旦感受外风,易入里内伏于肺。风邪又易与寒、热、痰、瘀等邪夹杂,入内痹阻肺络,使本病的治疗更为复杂。

因此,夏师主张祛风通络相结合,外祛风邪,内通肺络,内外合治,增强疗效。

2 临证体会

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病因病机特殊,遣方用药上也必须根据临床经验斟酌再三,方可切中病机,药到病除。 余师夏以琳师从上海市名老中医邵长荣教授,继承并发挥其师平肝止咳的学术思想,并用于儿科临床。认为本病一旦有痒感,随即剧咳,不能自止的临床表现与风证“风盛则痒”“风盛则挛急”的特性相符[4]。且咳嗽为气机失调的表现,而气机的调畅又与肝肺密切相关,因此以“祛风通络,治肝止咳”为治疗大法,临床选用“祛风通络方”治疗此类顽固性咳嗽,颇具效验[5]。

“祛风通络方”中药味甚多,因小儿“肝常有余”,易成内风,故此方注重治风止咳,于祛风通络解痉的虫类药之中加入宣肺理气之品,强调风邪去、气机调、肺络通则咳嗽自止。临床试验[6]证明,疏风活血药物中,风药对此病确有疗效。此方由地龙、僵蚕、蜂房、麻黄、桔梗、紫苏梗、百部、半夏、黄芩、射干、桃仁、甘草等组成。方中麻黄能宣通肺气、解痉平喘,又具疏风发表之功;地龙能祛风通络、解痉治咳;僵蚕即可祛外袭之风邪,又可熄内动之肝风,还可缓急止痉。三药共为君药,祛风宣肺,通络止咳。鼻咽喉为肺之门户,风邪袭肺,肺气失调等均可影响鼻咽喉,患儿常有鼻塞、咽喉不适的表现。蜂房能祛风攻毒,散肿止痛,方中用之以祛风通窍,改善鼻痒鼻塞症状;射干能清热解毒,消痰利咽,可缓解咽部不适;兼有黄芩能清上焦之火,泻肺中伏邪,此三药共助祛风通络,清热解毒,是为臣药。诸咳不离肺,咳嗽乃肺气上逆的表现,治疗必调肺气,务使其升降平衡。桔梗能宣肺祛痰利咽,且为肺经引经药,能携领诸药至病所;苏梗能理气宽中,可调畅三焦之气,增强调肺气之效。风邪易与寒热痰瘀等邪夹杂,且小儿体质娇嫩,变化迅速,病情复杂,痰瘀内阻于里,痹阻肺络,故加用半夏、百部化痰止咳,桃仁活血祛瘀,配合虫类药之力搜风通络,祛除伏痰,此五药共为佐药。甘草和中,缓急止咳,为使药调和诸药。此方配伍得当,可奏祛风通络,化痰止咳之功。临床应用时当轻清灵活,根据患儿症状随时调整,疗效甚佳。

3 病案举例

徐某,男,6岁。2013年6月1日初诊。患儿幼时有湿疹史,近1年来反复咳嗽,以夜间为重,偶见气促,曾服用阿奇霉素、头孢等抗感染药物治疗,症状无明显缓解,服用氯雷他定、顺尔宁可缓解症状。近来发作频繁,服抗过敏药后虽可缓解症状,但每1~2周发作1次。患儿就诊时咳嗽咯痰,痰量少色白,质黏难咯出,伴鼻痒,喷嚏,鼻涕较多,自汗盗汗,胃纳略差,小便调,大便2 d一行,质软。舌红,苔白腻。查体:咽略红,两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查血常规:白细胞6.7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7.9%,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5.6%,CRP 0.50 mg/L,血IgE 401 IU/mL,较正常偏高。血过敏原示粉尘螨、霉菌、鸡蛋白、牛奶过敏。呼吸道局部分泌型IgA正常。患儿证属外感风邪,痰浊内蕴,治拟“祛风通络,化痰止咳”,方用自拟方“祛风通络方”加减。药物组成:麻黄6 g,僵蚕6 g,地龙9 g,蝉蜕9 g,蜂房6 g,辛夷9 g,旋覆花9 g,杏仁9 g,射干9 g,半夏9 g,百部9 g,紫苏梗9 g,前胡9 g,柴胡9 g,桔梗6 g,黄芩9 g,甘草9 g。7剂,水煎服。2诊:患儿服用上方后夜间咳嗽咯痰明显减少,无喘促,鼻痒流涕减轻,夜寐转安。胃纳欠佳,汗出仍多,二便尚调,舌红,苔薄腻。患儿外风渐去,内邪尤存,拟进一步健脾化痰。上方减麻黄、旋覆花、僵蚕、蜂房,加用陈皮6 g,茯苓9 g。7剂,水煎服。3诊:患儿咳嗽止,无鼻痒流涕,夜寐安稳,纳尚可,汗多,二便调畅。因患儿病程缠绵,卫表不固,脾运无力,痰湿夹杂,故治拟益气固表,培土生金。予太子参9 g,茯苓9 g,白术9 g,陈皮6 g,半夏6 g,白扁豆9 g,山药9 g,薏苡仁9 g,炒谷芽9 g,炒麦芽9 g,枳壳6 g,白芍9 g,防风6 g,黄芩9 g,麻黄根15 g,甘草6 g。7剂,水煎服。

按:患儿体内素有伏邪痹阻肺络,卫表不固导致外风入侵,内外相引,引动伏邪致肺气上逆,发为咳嗽。先以祛风通络方外祛风邪,内通肺络,风邪去、肺络通,则症自平。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致痰湿内生,2诊继续健脾益气以杜痰源;肺为华盖,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若肺气虚衰,门户失守,外邪即可入里。3诊注重健脾养肺,培土生金,益气固表。卫表固则外御入侵之风,内邪祛则内无可引之邪,风邪既去,肺络通畅,咳喘自平。

4 结语

“祛风通络方”的临床疗效得益于“祛风通络,治肝止咳”的学术思想。方中虫类药能发挥走窜通达之性,搜风通络之功,用以行气活血、化痰散结,内除顽固伏邪,外祛易感之风。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虫类药多具有抗过敏,解除痉挛的作用,因此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所表现的症状能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除此之外,夏师认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应当在生活起居上调适,患儿应当尽量避免情绪刺激,如查出过敏源则应尽量远离。服用中药除缓解症状外亦可减少发作,可在无症状时坚持中药调理。

[1]周静冬,冯晓纯,李劲松,等.浅议咳嗽变异性哮喘的发病时间[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11):1491-1492.

[2]宋艳玲,郁晓维.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中西医治疗研究[J].吉林中医药,2009,29(7):568-569.

[3]李彦军,马淑然,肖延龄,等.论风邪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0):47-49.

[4]张颖,张晓丹,施红.邵长荣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经验[J].中医文献杂志,2011,29(5):40-42.

[5]高红勤.邵长荣治疗咳嗽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13):1098-1099.

[6]奚晓英.疏风宣肺活血平喘法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62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2,32(9):916-917.

猜你喜欢

外风肺络内风
“内风”论治缺血性脑卒中的理论探讨
面瘫病因之内外风辨析*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基于“内风”理论观察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亚急症临床研究
“肺络微型癥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
黄文政教授对肾风病“内风”的认识与用药经验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从肺络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治疗急症的新思路——发展中的内风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