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浸理论及其对护理管理领域的启示

2014-04-15孙爱国

军事护理 2014年18期
关键词:挑战个体护士

孙爱国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护理部,山东青岛266071)

·综 述·

沉浸理论及其对护理管理领域的启示

孙爱国

(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护理部,山东青岛266071)

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置身于特殊的职业环境[1]。很多注册护士长期处于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使很多护士因为高工作压力而离职,形成护士离职的恶性循环[2]。但护理工作带来压力应激的同时,也能给护士带来积极的体验,这种积极体验能带来工作中的快乐,从而影响护士的主观幸福感[3]。之前较多的研究关注护士压力、情绪疲乏及工作组织缺陷等负面问题,笔者认为应将研究焦点转移至一个更加积极的联系点上。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一股心理学思潮,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心理积极力量[4]。沉浸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个体体验到幸福、动机和认知效能的一种心理状态[5]。目前,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领域、运动领域、教育领域及新兴的网络领域,医护工作领域对于此理论的研究甚少。将沉浸理论引入护理领域,旨在希望给护士以积极的暗示,使其在工作中能够有积极的体验,并促使护理管理人员思考如何创造条件,促进护士沉浸体验的发生,以提高护士的主观幸福感,并降低其离职意愿。

1 沉浸理论概述

1.1 定义 沉浸(flow)概念最早由Csikszentimihalyi等[6]提出,意指为个体专注于活动时,由内在快乐所引发的被活动深深吸引的状态,是一种自然发生的、完全投入到所参与活动或任务中的、自我享受的特殊状态。这种体验具有以下9种特征:(1)挑战与技能平衡;(2)行动-意识融合;(3)目标清晰;(4)反馈明确;(5)高度关注; (6)控制感;(7)自我意识消失;(8)时间转换;(9)自我享受[7]。

Novak等[8]依据沉浸体验的产生过程将其9个状态特征归纳为3类因素:(1)条件因素,包括目标清晰、反馈明确、挑战与技能平衡,只有具备了这3个条件,才会激发flow的产生;(2)体验因素,即个体处于flow状态时的感觉,包括行动-意识融合、高度专注和控制感;(3)结果因素,是个体处于flow时内心体验的结果,包括自我意识消失、时间转换和自我享受。

在组织行为领域,沉浸的概念进一步发展, Bakker[9]对工作沉浸(flow at work)的概念进行了专门界定,是指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短时间的高峰体验,主要由专注、工作享受和内在工作动机三个核心要素构成。我国护理学者张莉莉[10]通过对国内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的沉浸体验的研究,对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的体验提炼为五个主题:(1)专注于当前的工作任务而忘却自我;(2)自己能控制工作任务并有清晰的目标;(3)行动与意识的融合,了解工作的进程; (4)时间感的改变;(5)体验能激发自身的工作动力。

1.2 理论模型 早期的沉浸理论认为技能和挑战是影响沉浸体验的主要要素,将个人体验分为3个即时区域:(1)沉浸,挑战与技能匹配;(2)厌倦,与技能相比挑战和机会过于容易;(3)焦虑,任务要求超过行动能力[8]。此后,在3通道模型基础上,Pearce等[11]又分离出了第四个体验,即淡漠(低挑战与低技能),形成了4通道模型。在这一理论模型中,他认为个体所感知的活动挑战水平虽然很高,但是如果仍然处在个体能力所能控制的范围之内时,个体便会产生flow状态。为了进一步提高沉浸理论的科学性,Csikszentmihalyi等[6]在保留能力与挑战水平平衡这一中心观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另外4个通道,即觉醒(高挑战、中等能力)、控制(中等挑战、高能力)、放松(低挑战、中等能力)、担忧(中等挑战、低能力),并用同心圆对它们各自的程度做了区分,形成了8通道模型[12]。每种体验(例如焦虑、唤起、放松)的强度(由同心圆表示),随着远离个体平均挑战和技能水平而增加[8]。

3通道模型及在此基础上发展的4通道、8通道模型均得到了心理学学者的广泛认可和应用。此外,有学者[7]还尝试提出了第九个通道:安心,即中等挑战配合中等能力时个体体验到的是安心的感觉。

1.3 测量 在探索性质性研究中,测量沉浸体验用的是半结构化访谈;在量化研究中,测量沉浸体验用的是心理问卷和体验抽样法[13]。

1.3.1 半结构化访谈 半结构化访谈通过收集访谈对象对自身沉浸体验的详细描述,深入全面地了解访谈对象内心的真实感受,但是此种方法受研究人员和访谈对象主观因素的影响[14]。

1.3.2 心理问卷调查法 使用的心理量表是Jackson等[15]于1996年编制的《沉浸状态量表》(flow state scale,FSS)和2002年修订的《沉浸状态量表-2》(flow state scale-2,FSS-2)。有学者[14]开发了一套自陈量表来测量沉浸体验,通过特质性量表和状态型量表分别测量沉浸体验的频度和强度。祝丽怜等[16]还开发了一个《工作沉浸量表》(work related flow inventory,WOLF),包括13道题,结果包括1个总分和3个因素分,这3个因素分别为沉浸、享受工作和内在工作动机。我国学者袁庆华等[17]在我国大学生中试用了FSS,并验证了该量表在中国良好的适用性。张莉莉[10]以FSS和WOLF为基础编制了《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体验问卷》,共27个条目,分5个因素:体验能够激发自身的工作能力、工作中清晰的目标并伴时间感的改变、行动与意识相融合、了解工作进程、自己能够控制工作任务、专注于当前的任务。

1.3.3 体验抽样法 研究人员每天不定时让便携式传呼机提醒在小册子里的表格中记下自己当时的体验状态,每张表格的结果综合起来就是沉浸体验各维度的分数,这些维度包括情感、系统负熵、激活、认知效能感、动机和自我概念[13]。

2 相关因素

2.1 前因变量

2.1.1 活动的结构性特征 结构性特征是一个活动应该具有确定的目标、明确的规则和可操作的评价标准[13]。沉浸主要由高积极性活动体验构成,具有结构性特征的活动易引发沉浸体验。孙彩红等[3]认为,成人在工作状态中体验到的沉浸比在休闲活动中多。Sirgy[18]认为,清晰明确的工作目标有利于促进个体的积极情绪,提高幸福感。对于习惯于完成简单任务的人来说,目标不高的活动较容易引起积极的情绪;对于愿意接受困难任务的人来说,高目标的活动更易引起积极情绪[19]。Lee[20]还认为,活动的即时反馈性对flow体验具有积极影响,延迟反应与flow体验有显著的负向关系。

2.1.2 技能-挑战平衡 任务挑战与个人技能的平衡是沉浸体验最重要的特征[21],任务挑战与个人能力的平衡对日常沉浸体验的质量水平有积极的、独立的影响[22]。Kazuki等[23]依据4通道模型理论,认为处于沉浸组比冷漠组所获得沉浸体验的频率高。大量对成年人的研究[24-25]表明,感知到的高度挑战和个人技能是最接近沉浸的决定因素。Asa等[26]通过对助理护士和执业护士的调查发现,从事专科医疗照护的执业护士比从事日常护理工作的助理护士更容易体验到沉浸,专业认知能力高对沉浸体验起积极作用。

2.1.3 主体特征 每个个体都拥有沉浸体验的能力,但人们体验沉浸的频次和质量存在个体差异。Csikszentimihalyi等[6]将那种更易产生沉浸体验的人格描述为“自带目的性人格”(aototelic personality),拥有这种人格的个体受自身内在动机的驱动而做事,内在动机对人们获得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以及在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体验到沉浸非常关键[13]。闫振中[27]研究发现,拥有自带目的性人格的学生组在日常生活中较多体验到沉浸。对有成就导向的个体来说,积极的情绪、对任务的兴趣和行为表现等个体特征与沉浸体验有关[28]。张莉莉[10]的研究显示,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疲惫感与沉浸体验呈负相关,其中个人工作无成就感对工作沉浸体验有较高的解释力。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价值观也会对工作中的沉浸体验产生影响[29-30],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和职业价值观能促进工作中的沉浸体验。Marta等[31]认为,拥有和谐激情、外向性格和责任感促进沉浸体验的发生,而神经质个性与沉浸体验呈负相关。

2.1.4 组织资源 有研究[9]显示,在学习情景中,组织资源(自主性、社会支持、监督指导和组织反馈)能促进沉浸体验的发生。在工作情景中,组织资源能够有利于达到工作目标、缩减工作需要并促进个人成长发展,这些资源有激发性潜力,因为他们可以使雇员的工作更有意义,使他们保持对工作的责任感[32]。在人类服务行业(顾问、护士和老师)调查中,邹琼等[33]发现组织资源可以形成工作和组织承诺,从而减少离职频率。杨锴[7]关于顾客消费活动中沉浸体验影响因素的研究显示,积极的群体因素(群体氛围、群体感染、群体规范、群体互动)对群体中的沉浸体验有促进作用。张莉莉[10]通过对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的研究发现,影响其沉浸体验的因素较多是得不到领导、同行和社会的认可和支持,感到内心失落和工作无成就感。

2.2 结果变量 Rogatko[34]的研究发现,高沉浸体验组比低沉浸体验组报告了更多的积极情绪。沉浸体验可以使个体的自我得到了改善和发展,从而提高了个体的自尊水平和幸福感[26]。有研究[36-36]显示,沉浸体验能让人产生强烈的指向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这种内部动机对行为的驱动作用比外部强化的作用更为稳定和持久,个体会表现出更高的效率。祝丽怜等[16]研究发现,由于内在需求,高水平沉浸体验的员工具有较高的工作享受、满意度和较低的离职意愿。

3 启示

护理工作是挑战与高技能要求并存的工作,在沉浸理论对活动的特征性结构界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知,在护士每日的护理实践中也应有发生沉浸体验的机会。护理管理者应考虑如何利用好组织和个人资源,促进护士沉浸体验的发生。

3.1 以人为本,以护士为中心 从沉浸理论的结构维度得知,以强烈的内部动机为特征的自带目的性人格是影响个体行为表现和沉浸体验的重要因素,内部动机与行为表现有着密切的关系。护理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人,护士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影响护理活动中沉浸体验的发生,影响护士的主观感受和工作绩效。护理管理者要将护士个体放在中心地位,以人为本,在关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加强护士业务技能的同时,也要重视护士心理健康的建设和个体发展需求的满足,采取有效措施增进护士从工作中获得的积极体验,提高从事护理实践的兴趣和信心。

3.2 人岗匹配,人尽其才 根据沉浸理论的通道模型,当护士的个人技能能够应对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时,护士对所执行的任务有控制感,护士容易出现沉浸体验,从而提高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和专注水平。护理管理者在岗位配置时要充分考虑护士平均技能及专业方向,尽量使护士所感知到的挑战与自身技能水平维持平衡,既要避免低技能的护士应对高挑战的岗位,从而产生焦虑;也要避免高技能的护士应对低挑战的岗位,从而产生厌倦。上级主管部门要继续做好专科护士的培养及发展规划,加大力度、拓宽途径培养高技能的专科护理人才,并在人力管理中做到专科专用、人尽其才,使护士面临的挑战和自身技能都处于高水平并保持平衡。

3.3 上级组织支持 各级护理管理者都是护士的上级组织,要营造开明公平的工作环境,有意识地给予护士及时的正性评价和工作反馈,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感。护理管理者要树立起支持的管理理念,学习并掌握适宜的支持策略,如加强与下属的沟通,尊重护士的意见和观点,善于运用不同管理风格与策略,营造良好的组织气氛,让护士感受到上级领导对他们的关心与重视;要注意提高护士的专业自主性,提高组织授权力度,搭建护士施展才华的平台,提升专业自豪感;提供满足护士需求的培训资源,提高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护士的工作胜任感,激发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

3.4 护理文化氛围烘托 基于组织资源和群体因素对flow体验的影响作用,护理管理者要重视创造良好的护理文化氛围,可通过加强团队创新、知识共享、团队合作,提高护理凝聚力和群体合力,促成组织愿景的个人内化,达成组织目标和个人动机的一致,强化其使命感、责任感。将职业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在职岗位培训,通过内省外化,形成符合职业目标的职业心态和价值观念。

在沉浸理论中,活动的结构性特征是沉浸体验的重要影响变量,所以对于该理论在护理领域的内涵、作用机制及相关变量还需进一步探讨,以加深对护士积极心理的研究。沉浸理论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将从更加积极的视角审视护理管理的理念,为护理管理者如何促进护士积极的职业体验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护理专业的吸引力。

沉浸理论;护理;管理

[1]谢文,徐朝艳,刘晓华,等.护士工作疲溃感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7,24(7B): 29-32.

[2]潘继红,叶宁,周立平,等.影响护士离职的管理方因素的质性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31(1):1-5.

[3]孙彩红,王志稳,陈蕾,等.军队医院ICU护士主观幸福感与工作压力源、家庭功能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3,13(12):853-855.

[4]吴静,刘薇群,沙莎,等.心理学积极力量测评工具在护理领域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3,30(4):34-37.

[5]Massimini F,Csikszentmihalyi M,Carli M.The monito-ring of optimal experience:A tool for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J].Nerv Ment Dis,1987,175(9):545-549.

[6]Csikszentmihalyi M,LeFevre J.Optimal experience in work and leisure[J].J Pers Soc Psychol,1989,56(5): 815-822.

[7]杨锴.顾客参与性消费行为的沉浸体验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1.

[8]C.R.斯奈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232-234.

[9]林忠,孟德芳,鞠蕾,等.WFEJDC:工作压力模型研究--基于FE模型与JDC模型的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14(3):80-92.

[10]张莉莉.三级甲等医院急诊科护士工作沉浸体验的研究[D].山西:山西医科大学,2013.

[11]PearceJM,Ainley M.The ebb and flow of online learning [J].Comput Human Behav,2004,21(5):745-771.

[12]NakamuraJ,CsikszentmihalyiM.The concept of flow [M].New York:Oxford Press,2002:89-103.

[13]Alan Carr.积极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125-126.

[1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152-171.

[15]Jackson SA,Eklund RC.Assessing flow in physical activity:The flow state scale-2 and dispositional flow scale-2[J].J Sport Exp Psychol,2002,24(2):133-150.

[16]祝丽怜,陈志霞.工作沉浸研究述评及展望[J].科学管理研究,2012,32(21):151-153.

[17]袁庆华,胡炬波,王裕豪.中文版沉浸体验量表(FSS)在中国大学生中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9,17(5):559-561.

[18]Sirgy M J.Develop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mployee well-being by applying goal concepts and findings from personality-social psychology[J].App ResQuality Life,2006(1):7-38.

[19]Cantor N,Sanderson CA.Life task participation and well-being: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part in daily life [M]New York:Russell Sage,2000:230-243.

[20]LeeE.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 and flow experience to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 in university students[J].J Genet Psychol,2005,166(1):5-14.

[21]Jackson S A,Csikszentmihalyi M.Flow in sports:The key to optimal experiences and performances[M].Champaign:Human Kinetics,1999:224-251.

[22]Moneta G B,CsikszentmihalyiM.The effect of perceived challenges and skills on the quality of subjective experience[J].J Pers,1996,64(2):275-310.

[23]Kazuki H,Ryuji K.Flow experience and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in community dwelling elderly Japanese [J].Nurs Health Sci,2012,14(1):52-57.

[24]KellerJ,Bless H.Flow and regulatory compatibility:An experimental approach to the flow model of intrinsic motivation[J].Pers Soc Psychol Bull,2008,34(2): 196-209.

[25]SchiefeleU,RaabeA.Skills-demands compatibility as determinant of flow experience in an inductive reasoning task[J].Psychol Reports,2011,109(2):428-444.

[26]Asa B,Goran E.Flow situations during everyday practice in a medical hospital ward[J].BMC Nurs,2011,10 (2):3.

[27]闫振中.沉浸理论研究现状及其对远程教育的启示[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5):16-20.

[28]江伟.沉浸体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以Flash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 38-40.

[29]Marisa S,Arnold B B.Flow At Work:Evidence for an upward spiral of personal and organizational resources [J].J Happiness Stud,2006,7(1):1-22.

[30]侯典牧,刘翔平,戴良辰,等.公司员工工作流畅状态及其与价值观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6(9):1019-1021.

[31]Marta B,Patrizia S,Dario M.Personality and optimal experience in adolescence:Implications for well-being and development[EB/OL].[2013-06-20].http:// 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902-103-9451-x/fulltext.html.

[32]Demerouti E,Bakker A B,Nachreiner F,et al.The job demands-resources model of burnout'[J].J App Psychol,2001,86(3):499-512.

[33]邹琼,佐斌.工作不满、组织承诺与创新行为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4(8):42-43.

[34]Rogatko T P.The influence of flow on positive affect in college students 2007[EB/OL].[2008-07-03].http:// w ww.springerlink.com/content/p7118w140m1800q2/ Rupayana,D.D.(2008).

[35]Mannell,Roger C,Jiri Zuzanek,et al.Lersure states and flow experience:Testing perceived freedom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hypotheses[J].J Leis Res,1988,20(4): 289-304.

[36]Kuo T H,Ho L A.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job performance: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ersonal factors,job characteristics,flow experience,and service quality[J].Soc Behav ers,2010,38(9):531-552.

(本文编辑:沈园园)

10.3969/j.issn.1008-9993.2014.18.010

R197.323

A

1008-9993(2014)18-0032-04

2014-02-10

2014-06-09

孙爱国,本科,主任护师,主要从事护理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挑战个体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第52Q 迈向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