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

2014-04-15张理航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物质

吴 丹,韩 铖,张理航

(1. 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2. 金陵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3. 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初探

吴 丹1,韩 铖2,张理航3

(1. 金陵科技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2. 金陵科技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3. 金陵科技学院软件工程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9)

现阶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从保障型资助体系转变为内涵式资助体系。因而如何更好地践行资助育人工作、帮助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课题。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资助是前提,精神资助则是关键,从此角度出发,通过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工作目标的分析,探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路径,旨在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物质与精神的双贫困,促其健康成长。

高校;资助育人;物质贫困;精神贫困;实效性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使那些没有条件接受知识熏陶的人们重新获得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帮助那些生活在困境中的学子重塑自信,提高适应社会发展的相关技能,以一颗阳光的心态更好地回馈社会,更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期望的。对于贫困大学生而言,其自身贫困若得不到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其求学质量及人格发展,甚至影响到他们一生。因此,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我们应始终秉承“以培育学生成才为本”的资助育人理念,不断探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方法,促进贫困学子健康成长。

一、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国家和学校不仅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育人工作,更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如国家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省政府助学金;学校综合奖学金,切实帮助许多贫困学子顺利完成了学业。一些高校更是引入了社会资助模式,形成了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了企业奖学金制度等,逐渐形成了“奖、贷、助、补、免”为一体的多层次、多类别、全方位的新资助体系。这一资助体系的建立,不仅提升了高校贫困生的资助额度,更拓宽了资助范围,涵盖了高校几乎大部分的贫困生,真正做到了从物质上脱贫,使其能安心完成学业。但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多样化以及各高校执行情况的差异等原因,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贫困生来源多,认定模糊,审核难度大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渐增多,2004—2005年,我国公办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1],而2012年全国共资助普通高校学生则达到了3 842.7 万人次。同时,贫困生来源日趋复杂。按贫困类型来分,贫困原因主要有父母双亡、单亲、子女众多、父母收入低、家庭有重大疾病患者、家庭遭遇重大灾害、家庭遭遇重大变故等。由于各地情况不同,贫困生认定标准不一,这也给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此外,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缺乏量化标准,一般只需要申请者填写《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加盖公章。这使得证明造假变得很容易,而高校难以在短时间内鉴定贫困的真实性,因此在认定过程中很可能出现认定不真实、有失公平的现象,造成一批不贫困的学生混入贫困学生队伍。另外,一些确实困难的学生,却因为极强的自尊心或自卑感,故意表现出自己不贫困,这也加大了贫困生认定的难度,加重了这部分贫困生自身及家庭的负担。

目前,虽然部分学校建立了班级评议、院系认定、学校复审三级审核机制来保障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平合理,但班级评议小组成员仅凭相关贫困证明材料以及学生日常表现进行评估,难免存在主观偏见或者了解不深的情况,毕竟大学生的心智未完全成熟,看问题不够客观深入。在院系认定工作小组中,教师与学生的接触相对班级同学来说较少,因而其审核的作用不是特别显著。与前两个环节相比,学校复审的难度就更大。其根据学院审核结果,对相关材料进行复审,只要材料齐全,对前面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难以甄别。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贫困生认定工作的难度。

(二)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

除了认定工作不好开展之外,资助育人工作也存在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的问题。华东政法学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经济贫困的压力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健康问题:80%以上的贫困大学生心理相对脆弱,主要表现为过度敏感、自卑、焦虑、忧郁等。尤其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由贫困带来的心理问题较为突出[2]。《中国青年报》指出:部分贫困生对资助依赖性强,精神贫困才最可怕[3]。可见,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干预不能忽视。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往往过于看重物质资助体系的完善,看重物质资助的范围与数量,而忽略了精神资助,即对处于精神贫困状态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展开理念教育、价值引领、心理辅导、人文关怀、技能培训等方面的资助,具体表现为:

1.忽视了端正学生受助心态的环节。这种精神资助的缺位易形成失去自身奋斗精神而过度依赖资助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安于享受资助,并认为理所当然,从而丧失了奋斗的动力,沦落为“精神的乞丐”。有的学生甚至为了获得高额资助,主观夸大贫困程度,千方百计争取资助,呈现出“要贫困、装贫困、争贫困[4]”的病态现象。这使得助学资助不但没有起到育人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资助的本意,严重影响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这些学生,会因小失大,丧失了奋斗的动力。

2.忽视对贫困生自卑心理的疏导。这易使部分受助学生加重胆小、自卑、敏感、孤僻的情绪,使其因缺乏自信而很难进取,甚至一直活在贫困生的标签里,严重影响他们今后学习、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3.忽视对受助学生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的培养。这易使受助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和感恩之心,遇事往往怨天尤人,没有担当,只将其归咎于家庭经济困难,而不从自身寻找原因,不通过奋斗改变现状。不仅如此,部分受助学生从未想过回报社会,缺乏对国家、社会、他人的感恩之心。

4.忽视对受助学生竞争力的培养。在一些地区,由于城乡差异较大,贫困学生在占有社会资源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科技知识掌握等方面受到影响,倘若高校忽视对其加强精神上的引导,使其无法顺利完成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等,则易使其在竞争力上依旧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发展。

实际上,高校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问题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首先,资助工作管理机制尚未健全。部分高校甚至还没有专门的资助机构,多数高校资助岗位缺编严重,而且高校资助工作只有量化的物质资助指标,而缺乏对精神资助工作的考评标准;从社会和政府层面来看,资助育人工作运行的相关机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民政部门、企业、民间团体等)尚未形成合力,这从根本上导致了重物质资助、轻精神资助现象的产生。其次,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水平不高,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责任心也参差不齐,这直接导致了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缺失。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标

所谓资助,主要是指给予资金方面的帮助;育人,主要是指将自己所知的文化知识用各种方式传授给他人,使之成为社会需要的身心健康的人。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目标包含两方面,即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而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物质资助是开展精神资助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的支持,精神资助的开展收效甚微。然而,物质资助也不是万能的,仅进行物质资助,只是资助的最低层次,不能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子脱困,资助的真正目标是达到育人的目的,即通过精神资助,帮助其彻底摆脱贫困,促其健康成长。

为此,教育部曾指出要打造资助育人体系,努力培养大学生爱党爱国、奋发进取、自立自强、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感恩奉献等六个基本意识,这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基本目标,是推进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康成才率的关键所在[5]。而这六个基本意识正是高校精神资助的主要内容。由此可见,精神资助是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核心所在,是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从内涵来看,这六个基本意识包含了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因而,我们应当在资助育人工作中,着眼于“六个基本意识”的培养,注重资助与育人的协调统一,注重精神资助方法的合理运用,努力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正逐渐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型资助逐步转变为物质资助基础之上的精神资助,旨在通过对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引导与帮助,使其彻底摆脱贫困,成长成才。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物质资助是基础,是前提,精神资助则是最终目标,是对资助育人效果的追寻。要在“以培育学生成才为本”资助育人理念的引导下,切实把精神资助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中,最终实现贫困大学生物质与精神的双脱贫,促其健康成长。

三、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之路径

鉴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期望达到的目标,采取正确的资助育人方法,逐渐成为了国家与高校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让贫困生实现物质与精神双脱贫,顺利完成学业,完善人格和健康成长,显得尤为重要。

(一)物质脱贫是前提

由于家庭经济的贫困,使得一些贫困学子与大学擦身而过,被剥夺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一些贫困学子虽迈入了大学校门,但不得不做多份兼职,以维持大学生活,却因此耽误了学业。物质保障是大学生安心学习、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切实帮助贫困大学生物质脱贫是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首要路径。

1.拓宽资助渠道,形成高校与社会的长效合作机制。针对贫困生来源多这一现状,高校应拓宽资助渠道,引入社会资助模式,形成高校与社会的长效合作机制。企业通过资助宣传企业文化,同时发现、储备企业人才;学校则能通过企业等社会团体拓宽资金渠道和就业渠道。

2.量化贫困生认定标准,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针对贫困生认定模糊这一问题,高校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贫困生认定细则,量化认定标准。可对照量化指标,参考所提供的相关证明材料,对学生困难程度进行评定,按照最终评定结果划分学生贫困与否、贫困等级,并在征得贫困生同意的前提下,将贫困生认定结果在班级、学院公示。此举不仅操作性强,而且贫困认定效果显著,切实筛选出“浑水摸鱼”之人,为贫困学子物质脱贫减少障碍,进而推动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有序开展。

3.完善三级审核机制,严把贫困认定工作审核关。针对贫困生认定工作监控难度大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加强贫困认定工作的各级审核。首先,重点加强对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的培训与监督,把好贫困认定工作的第一关。可开展班级民主评议小组培训会议,切实提高评议小组业务水平,强化成员的公平公正意识;对评议小组评定结果先进行班级公示,如产生分歧,班主任责令重新评定;对于不愿申请的贫困生要做好其思想工作,说服、鼓励其提交申请。其次,加强对院系认定工作的业务培训,督促老师多关注院系贫困生库里的学生。建立动态的贫困生库,及时吸纳新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移除家庭经济好转的受助学生;对贫困生认定结果在学院范围内进行公示,加强对假冒贫困生的学生的处罚力度,如取消在校期间评奖评优资格,取消入党资格等。对贫困生认定工作进行第二轮把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完全依赖班级民主评议结果的弊端。最后,学校复审老师应加强对学院贫困生变动情况的关注,加强材料审查,抓住重点,提高效率。通过三级审核机制,可以从机制层面切实保障贫困生的受资助机会,避免非贫困生混入贫困生队伍、贫困生不在贫困生队伍的现象出现。

(二)精神脱贫是关键

贫困生经济上的重负往往导致他们心理上承受着巨大压力,这一挫折感易诱发自卑、焦虑、抑郁、孤僻、自我封闭、人际关系敏感等一系列问题,对学习、生活、性格等都易造成负面影响,有的因此成为经济与心灵的“双困生”。因此,在对这部分群体进行经济帮扶的同时,还应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培养健全人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何帮助学生精神脱贫,让他们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健康自信地成长是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

1.建立健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管理机制。第一,在高校建立健全专门的资助育人工作机构,配置相应编制的专门工作人员,以保障高校资助工作的专业化、职业化;在学院安排专人负责资助育人专项工作,以避免辅导员忙于学生工作,而忽略对贫困生的精神资助。第二,建立以学校党委为核心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包括校党委书记、副书记,学院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各党支部书记,学工处教师,心理健康中心教师以及各学院辅导员等),发挥对贫困生的教育辅导作用。第三,国家可对各高校(各高校对各二级学院)制定量化的精神资助考评细则,奖励先进,惩罚落后,以切实保障与鼓励精神资助的有效开展。

2.提升资助育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者的业务素质直接关系到资助育人工作的成效。因而,高校要加强对资助育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第一,通过上课培训、开设讲座、召开会议等方式提升其资助育人专业知识,使其精通资助相关事宜,为开展精神资助奠定基础。第二,通过视频学习、案例宣传等方式强化资助育人工作者的责任心与育人观念。第三,通过榜样宣传、经验学习等方式增强资助育人工作者的育人本领,提升精神资助的科学化水平。

3.端正受助学生心态。伟人克尔凯郭尔曾说:“要么你去驾驭生命,要么是生命驾驭你。你的心态决定谁是坐骑,谁是骑师。[6]”这句话精辟地指出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有的受助学生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因而不思进取,甚至抱有一定的仇富心理;有的则心存自卑,缺乏自信,总觉得低人一等,这些心态都是不可取的,它直接导致学生人格的不健全,甚至影响其一生。作为从事资助育人工作的老师,应将端正受助学生心态置于首位,使其做到不逃避、不自卑、不气馁,敢于正视困难;坚信贫困只是暂时的,不断鞭策自己好好学习,改变自身甚至家人命运;并心存感恩,当有余力时,报答社会,将爱传承。

具体说来,我们应提高贫困学子的诚实守信意识、感恩奉献意识、爱党爱国意识。首先,加大对助困意义的宣传。激发学生心中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的崇高美德。其次,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搭建平台,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平时多找学生谈心,给予其关心与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第三,积极开展相关感恩活动。如召集受助学生观看《感动中国》系列节目,书写观后感,并评比出优秀观后感;组织学生给亲朋好友、老师写一些感恩信,参加公益志愿服务等,教育其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在接受资助的同时,勿忘回报与感恩,使这些孩子跟同龄人一样,自信地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下。

4.增强受助学生自力更生能力。国家、社会、学校的资助毕竟有限,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从源头上帮助贫困大学生脱贫,给予其精神上的引导与支持,促使其自力更生。如果说端正受助学生心态是实施精神资助的首要措施,那么推动其自力更生则是实施精神资助的最终目标,它是资助育人工作核心中的核心,是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关键中的关键。古语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经济上的贫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的贫瘠,受助大学生只有自立自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身贫困。

为此,作为负责资助育人工作的老师,应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奋发进取意识、自立自强的意识与能力,推动贫困学子自力更生。第一,对受助学生加强引导,帮助其建立正确的消费观,树立勤俭节约意识,使之具备自力更生的物质前提。第二,对受助学生设置一定的成绩要求,不断鼓励他们奋发向上,断了其不思进取就能获得资助的退路,使之具备自力更生的学习能力。第三,为他们提供锻炼自我的平台,如选取优秀的贫困生担任学生干部、社团干部等,或鼓励其多参与学校各种比赛、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对其优秀表现进行表扬,指出其不足之处,促其改正与成长,使之具备自力更生的综合能力。第四,为学生搭建安全良好的自助平台。鼓励其参加勤工助学、社会兼职、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验收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自力更生,回馈社会。

可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摆脱物质与精神的双重贫困可以有效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其中,做好物质资助是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前提条件,加强精神资助则是提升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它贯穿于资助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资助育人和教书育人一样,不仅给了更多人实现梦想的机会,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与实践。作为资助育人工作者,相信常怀一颗善心与进取之心,不断创新贫困大学生物质与精神双脱贫的方法,也能为贫困学子撑起一片天。

[1] 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网.教育部介绍资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工作的有关情况[EB/OL].(2005-08-30)[2013-11-23]. http://www.gov.cn/xwfb/2005-08/30/content_27383.htm

[2] 吴滇,郭宪国.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大理学院学报,2006(1):81-83

[3] 张文凌.部分贫困生对资助依赖性强 精神贫困才最可怕[N].中国青年报,2008-03-14(3)

[4] 马彦周,高复阳.高校构建发展型资助的必要性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1):180-182

[5] 李晓鹏.试析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科学发展[J].北京教育:德育,2010(11):26-28

[6] 张子墨.哈佛心理课[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2012:192

OntheEffectivenesstoPromotetheFundingforEduca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

WU Dan, HAN Cheng, ZHANG Li-hang

(Jinl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jing 211169, China)

At the present stage, the work of funding f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been transformed from the model of safeguard funding system to the model of connotation financial aids system. So how to better practice funding for education to help poor college students to grow up healthy and sound,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carrying out financial aids f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at in the work of funding for education, material support is the premise, while spiritual support is the key. And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target and the status of funding f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also explores the paths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funding for education in order to help poor college students get rid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double poverty to promote their healthy growth.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unding for education; material poverty; spiritual poverty; effectiveness

2013-12-04

吴丹(1987-),女,江苏南京人,硕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和文学研究。

G647

A

1673-131X(2014)02-0087-05

湛 江)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美国防部资助研发能垂直起降的无人机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