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政治性理论社团培养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的功能与途径探究:基于个案的分析
2014-04-11欧露
欧 露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研究生部,四川 成都610072)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各层次各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1]大学生作为一种独特的“公民”群体,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敏锐的政治意识并即将迈向社会作为政治参与者为社会建设出谋献力,其政治参与面临着理性和非理性两种选择。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是一个国家民主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当代政治文明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健康发展,培养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尊重理性、崇尚理性的理性参政素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理性参政”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素养
政治参与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决策过程的行为。[2]166有学者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范围界定为五类: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关注社会政治问题、参加政治活动、加入政治团体、投身政治生涯,并且认为诸如学生收听收看时政要闻、关心国内外大事等关注政治生活也应该属于政治参与。[3]但笔者认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应该是大学生具体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密切接触政治权力的行为活动过程。这种活动又分为有序参与和无序参与,即理性的政治参与和非理性的政治参与。理性政治参与即是由人们的理性意识支配,并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的政治活动。美国著名政治学者亨廷顿就指出:区分现代化国家和传统国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政治组合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4]在这里,亨廷顿所倡导的也是一种理性的政治参与。
理性政治参与成为当代大学生急需培养的素养。首先,这是由我国发展形势所决定的。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社会重要转型期,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要保证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必须积极推动和发展公民有序的理性政治参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公民群体即将作为社会的建设者迈向社会,承担着社会建设的使命,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作用,有必要在他们迈向社会以前培养好其理性参政素养。其次,这是由大学生在我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所决定的。一方面,对于参与主体而言,随着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人数不断扩大,他们成为政治生活中一个庞大的政治参与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公共事务和身边的政治事务往往有较多的关注,需要对他们进行有组织的引导。另一方面对于执政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在高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大学生党员已经占了执政党成员相当大的数量,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些大学生精英已经成了政治上的“接班人”,将在我国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其理性参政素养对于他们今后实际参与政治生活大有裨益。第三,这也是基于当代大学生理性参与政治的意识和兴趣还不够强的现实考量。许多大学生由于受社会政治环境和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对于政治参与不能积极投入,甚至出现了政治逃避和政治冷漠等情况,因而需要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有组织、有意识地进行教育、引导,培养其理性参政素养。
二、高校政治性理论社团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的功能
高校学生社团是以高校的相关学科和专业为依托,建立在大学生共同的生活理念、兴趣爱好等基础之上,有既定目标和规范的自治组织。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青联发2005〔5〕)中,把学生社团分为理论学习型、学术科技型、兴趣爱好型和社会公益型。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是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以后,为了加强该校青年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在学校党政领导下由学生自主发起成立的,是川东地区首个理论学术型学生自治社团。该社团成立后与该校政治学科紧密结合,多次组织学生开展政治学习实践活动,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接触政治权力,成为了该校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的“培育器”,对培养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发挥了重要功能。
(一)研究会的第三部门特性培育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第三部门”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T·Levitt(1973)提出的。他认为在政府组织和私营企业组织之间还有一种社会组织,这种组织所从事的是政府和私营企业“不愿做,做不好,或不常做”的事。他将之统称为“第三部门”,也常被称为“独立部门”。[5]研究会作为高校学生自治社团因其非盈利性、结社自发性、组织严密性在某种程度上实际上也具有这种第三部门特性,它既不像团学组织那样“官方”,也不像老乡会那样随意,而是在大学生中间带有第三部门特征的“民间组织”。正如有学者指出,“第三部门是高校社团的根本特征。”[6]在培养公民意识上,第三部门为大众直接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实现自己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一个合格的公民既要关心自己的个人权益,又要关心社会的公共利益。当代大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公民群体,但其自身公民意识还有待增强,有必要通过引导使其树立正确、全面的公民政治参与意识。而在像研究会那样的高校社团当中,社团成员以社团组织为依托,对内联系学校相关部门、教学院系,对外联系权力机关、政府工作部门、社会组织,通过开展自己感兴趣同时又与社会公共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公共责任意识,实现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塑造了公民意识。
(二)研究会自身的组织运作机制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权利意识
“民主”是当代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也为当今各种政治组织所标榜。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乔治·道格拉斯·霍华德·柯尔的参与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就是人民参与政治决策,是一种人民参与的政治制度,而实现这种参与的社会政治形式则是以社团为基础的自治。[2]328在这种自治过程中,社团的基础作用应该首先体现在其自身组织建设上。研究会在其自身社团组织建构上就非常注重强化民主的实际操作性来培养社团成员的自治意识和民主权利意识,使民主成了其独特的社团文化、社团精神。
1.在组织机制上,研究会实行会员大会下的理事会制度。《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章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由全体会员组成会员大会作为研究会的最高权力机构,同时按照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理事会,“理事会是会员大会闭会期间的常设机构,在大会闭会期间,研究会的重大事宜由理事会负责决定,理事会每学期召开不少于三次,超过三分之二的成员参加有效。”这种建构方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以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议行合一”的特点。这种按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织原则建构的组织机制既保障了会员参与社团管理的民主权利,同时也让会员切身感受民主集中制的实际运作,提高了政治素养。
2.在决策机制上,研究会实行集体决策、民主表决的方式。研究会的章程规定,会员享有平等的表决权。在实际操作上,会员大会是研究会最高权力机构,凡涉及广大会员的重大活动事项,必须召开会员大会由全体会员集体表决做出决定。日常事务也由理事会讨论决定并向会员大会报告表决,理事会由全体会员通过直接选举的方式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一改其他学生社团由管理部门、挂靠单位指派或者老干部指定的形式,彰显了民主价值。遇到紧急事项,负责人在单独做出决策后也要向理事会和会员大会报告并补充表决,否则其决定也就没有效力。在表决方式上,最常采用的是举手表决和无记名投票表决,凡涉及选举、审查、评优评先以及其他理事会认为应该采取无记名投票进行表决的事项,都采用秘密划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这种决策方式充分保障了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调动了大家的民主参与积极性。
3.在监督机制上,研究会重视培养会员的民主监督意识。研究会会员除了在全体表决时通过行使表决权对研究会事务进行监督以外,还享有通过向研究会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的权利,对社团干部的监督、质询、批评、罢免的权利,对研究会的经费运作和管理的监督权和知情权等监督权力,研究会定期召开会员大会确保这些权利的实现。通过赋予会员充分的监督权力以及有效的行使方式,研究会培养会员的民主监督意识,使会员成为有效的监督主体。
(三)研究会广泛开展政治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理性参政素养
正如前文所述,政治参与是公民具体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密切接触政治权力的行为活动。要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应通过广泛组织大学生开展实地的政治实践,使其以过程亲历的方式体验真正意义上的有序政治参与。作为理论型社团,研究会注重但不局限于理论学习和研究,因为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理论源于实践,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的认识。正因为如此,研究会在挂靠单位四川文理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的指导下,以该院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等专业为支撑,紧密联系政治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其中比较典型的政治实践参与活动有:
1.旁听和模拟国家机关会议,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保障着人民当家作主,是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研究会部分会员在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先后四次旁听达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两次旁听达州市政协会议,还组织过两次“模拟达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活动。前后近400余人次走近国家权力机关,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参与学生积极撰写“模拟政府专项工作报告”、“模拟议案”,观摩并亲身实践国家机关会议的实际操作程序,在参与中得到收获。许多同学都表示,通过这种近距离参与,有机会亲身经历国家机关会议的运作过程,改变了以前许多对国家政治生活的片面看法,获益匪浅。
2.观摩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实践。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是基层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为了切实感受这种具体的社会主义民主实践过程,自2010年起,研究会以达州市基层村(社区)“两委”换届为契机,组织学生观摩并参与了达州市金华社区、荷叶街社区、新酢坊社区、皂角垭社区、邱家店社区、凤凰山村等六个村社的“两委”换届选举情况。这些大学生在选举活动中担当工作人员或志愿者,协助选举工作,切身感受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生活。同时,研究会积极吸收实践经验,将参与过程中学到的直接民主的经验运用到社团管理、班级建设和学生干部选拔机制上,并向全校推广。相关指导老师在学校多次举办关于基层民主的学术讲座,向广大同学介绍基层民主政治知识。这增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实践的效果,给同学们提供了一次良好的基层民主实践学习机会。
3.考察基层政府运作,了解社会综合治理。基层政府代表国家权力直接面对广大老百姓,与群众打交道,对基层政府的了解接触实际上是对我们“身边的政权”的认识过程。研究会广泛挖掘身边的政治参与资源,在毗邻学校的莲花湖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为正科级行政单位,下辖3个社区,同时兼有景区管理工作)积极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前往该地进行实地考察,还与该管委会主要干部、群众举行座谈会。通过考察使学生们深入了解当地社会综合治理、景区管理、社区选举、基层维稳、社会保障、失地农民就业等问题,感受了基层政府的运作过程。
4.尝试利用网络信访平台,创新政治实践技能。理性有序的政治参与不应该局限于有组织的集体参与,还应该培养一种个体、常态的参与,尤其要充分利用周围的资源创新参与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参与。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飞速推进的时代,网络不仅使得人与人之间联系紧密,更促进了个人与社会组织的联系。利用网络能够达到同政府实现接触,表达个体意愿的目的,同时还具有高效省时、节约经济、安全有序等特点,能有效实现个体意愿的理性表达。有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数量中20-29岁的青年人群所占比例高达40.2%,人数达1.11亿,大学生网民占相当规模。[7]可见,引导大学生有效利用自己手上的网络资源参与政治实践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必要性。研究会结合指导老师在政治学课堂上讲过的“网络信访”知识,展开讨论、实践,先后有100余人次通过向“中共达州市市委书记信箱”、“达州市市长信箱”进行网络信访,将自己所关注的公共交通秩序、环境卫生、城市建设等问题积极向党政部门表达,研究会还以集体名义通过“网络”与达州市委书记进行了交流和联系,这些都使大家体验了网络参政的过程,获益匪浅。
研究会通过广泛开展上述政治实践活动,培养了会员的理性参政素养。据问卷调查统计,研究会会员有过参政体验的同学当中,78%认为“所在社团组织的政治实践活动很有意义,增强了我对政治的积极看法”,69%认为参与“政治实践活动能对政治权力的行使和政治决策行为产生作用”。只有真正参与到政治实践中,才能增强对政治的实际了解,而这种有序、有组织的理性参政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同学们的参与技能以及内心深处的参与意识。
三、高校政治性理论社团培养当代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的路径
(一)高校应大力支持政治性理论社团建设, 为发挥其培养大学生理性参政素养功能创造条件
1.在专业指导上予以保障。研究会成立之初,就明确了以该校党委宣传部和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为挂靠单位,组织了包含十余名专家教授在内的指导教师团队,这就为研究会开展政治实践学习提供了咨询保障。研究会近年来所开展的政治实践活动中许多都与专业老师的研究内容、实践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因此,委派专业性强、责任心强、协调组织素养强的专业指导老师,并且明确一个有条件的具备专业能力的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或者顾问团队有利于为高校政治理论性社团提供咨询保障。
2.在经费和后勤上提供支持。研究会的日常运作仅靠微薄的会费维持,没有一笔可供研究会活动的稳定资金,开展活动时不得不临时向校、院申请活动经费。高校在鼓励政治理论性社团建设过程中,应该根据情况设立专项实践基金、学生学术科研经费等,鼓励学生参与政治学习研究和实践,在经费和后勤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3.在对外联系上进行牵线搭桥。研究会在进行政治参与实践过程中,更多是借助学校的名义,并且在学校的帮助下还打造了几个实践基地。因此,在联系相关政治组织进行实践活动时,学校作为一个有力的组织个体,应该为社团提供强大的后盾支持,为他们在实践参与过程中牵线搭桥,联系实践平台,主动为社团争取实践机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些和政治参与相关的活动,学校也应该充分放权,交给社团去开展。此外,还应该积极加强与其他学校同类社团的交流,举办常规的跨院校、跨地区的学生论坛、讨论会,吸取相关经验,扩大社团影响。
(二)社团自身要积极开拓政治实践渠道,打造特色学习平台,形成长效机制
1.拓宽政治实践渠道,打造特色学习平台。政治与生活密切联系,政治活动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在生活中对公共资源的争取。从研究会上述政治实践活动可以看出,无论是旁听国家机关会议、参与基层民主实践、考察社会治理还是利用网络参与,都是积极投入政治生活的有效途径,这也是对公共学习资源的自发挖掘。以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为例,虽然人大制度上规定了公民旁听的权利,但是公众自身积极争取的并不多,而且在名额有限的情况下,这也成了一种“珍稀”的政治参与资源。研究会积极争取,每年都能派一部分会员去旁听,对人大而言,这是权力机关向公众透明的表现;对研究会会员而言,这使其有机会直接观察国家权力机关的实际运作,从而增长政治见识,激发参政积极性。旁听回来,同学们带着经验自己组织模拟活动,让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这也是旁听活动的延展上升。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特色的、具有长效机制的政治实践平台。组织开展“旁听和模拟达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实践教学活动的教师就认为,开展这两种活动实际上是一种“系统工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政治法律素养和写作、沟通、组织、主持等多种能力。[8]
2.搞好总结学习,升华政治实践成果。政治参与是一种行为,然而,我们必须要注重对行为的反思,使得行为更加理性、更有意义。研究会每次组织政治实践参与活动都注重对大家进行事前动员、事后总结。同学们在参与政治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有意义的心得体会或者深入研究的想法,该研究会组织大家将自己的心得进行交流总结,并形成文字,还编辑了一本《学习实践成果集》,对近两年的实践学习进行总结,收录了同学们参与实践形成的心得体会、调查报告、研究论文等优秀成果46篇,约16余万字,起到了及时总结升华的作用。
(三)政府积极支持,社会广泛接纳,为大学生理性参与政治实践提供机会
1.政府应放下“架子”。政府是政治生活的主导,是政治权力的首要执行机关。要与政治权力进行成功的接触,对象必然首先会是政府。在加强大学生理性参政过程中,政府应该放下“架子”予以支持。同时,政治性理论社团要主动以集体组织的名义同政府进行交流。实际上,某些政府不便直接以自己名义开展的活动可以尝试交给学生社团这类“第三部门”,如志愿服务、文明测评、公共检查等。该研究会就曾组织学生参加过“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评”,作为政府上下级以外的“第三方”对县级城市进行考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政府应该建立同高校及高校社团之间的长效合作、联系机制,为大学生理性参政搭好“内部桥梁”。
2.社会应该广泛容纳。社会层面也应该对大学生参与公共事务、政治实践抱以宽容接纳的态度,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社会资源。研究会在开展“基层民主政治实践”过程中就得到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大力支持,这些村(社区)组织积极为大家参与选举活动提供机会,让他们融入到自己的选举过程中来,同时也协助了自己的选举工作。长远来看,随着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社会组织的不断成长,大学生们需要提前同社会接触,增强对社会交往能力的习得。社会需要有意识地培养好自己的“接班人”,社会中的其他成员尤其不应该对大学生参与政治实践嗤之以鼻,嘲笑、打击、冷眼相加,甚至予以阻挠,而应积极支持、勉慰鼓励甚至直接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同他们一起理性参政,表达和维护自己以及公共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制度保障的同时大学生自己要加强政治知识学习,提升自主参与意识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同时许多同学的政治知识也还不够。在抽样问卷调查中,问及“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在参与政治实践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时,74%的同学认为有“参与渠道不畅、政治参与机制还不完善”的因素;当然,也有71%的同学坦承自己“自主参与意识不强”。因此,要保障政治性理论社团充分发挥其功能,必须从这两个根本性问题进行努力。
1.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制度是保证有序参与行为的根本因素,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取得许多重大成就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健全的地方,公民有序、理性参政的前提是要有畅通的参与渠道,否则也只能是有其心无其力。政治性理论社团要切实组织好大学生理性参与政治实践,必须有赖于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通畅的政治参与渠道。同时,大学生自己在政治参与过程中,也应该积极利用好已有制度供给,践行、贯彻好已有制度,这也是在为建设完善的民主政治制度贡献自己的力量。孟子说:“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也不能坐等制度的健全而应该以“豪杰”的心态积极投身到政治参与的兴盛当中去。
2.提高自主参与意识。参与是一种行为,同时也是一种意识。有学者指出,当代大学生的有序政治参与面临着“集体贬值”、“就业压力”等因素带来的心理困扰。[9]有的大学生因为缺乏公共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感,或者抱着“对于政治知道了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并不能改变什么”的态度,产生了政治冷漠,不能积极投入到政治参与中来。许多学生对政治理论性社团根本没有认真参与了解,认为自己不感兴趣就不去参加,其实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也是不理性的。大学生有必要加强自身对政治知识的了解学习,提升自主参与意识,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感受政治生活。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他们即将作为“政治人”迈向社会的需要。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01).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秦 燕,张啸川.基于政治参与视角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136-140.
[4]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刘 为,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8.
[5]T.Levitt.TheThirdSector:NewTacticsforaResponsiveSociety[M].New York:AMACOM,1973:16.
[6]李朝阳.高校学生社团的第三部门特征及其潜在功能[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14-116.
[7]孙 飞,王 彤.网络政治参与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4):170.
[8]张善喜,王道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践教学的途径探析——旁听和模拟达州市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3):143-147.
[9]吴太胜.民主治理视阈下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趋向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