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源保卫战与强渡嘉陵江战役比较研究

2014-04-11刘长江朱小宝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万源红四方面军嘉陵江

刘长江,朱小宝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达州635000)

中国苏维埃运动壮丽辉煌的历史,是全国各苏区浴血奋战、不懈奋斗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发生了两次重要的战役,一次是1934年7月至8月的万源保卫战,另一次是1935年3月至4月的强渡嘉陵江战役。这两次战役,有很多共同之处,又各具特点。总的来说,它们都是一场伟大的战役,一座不朽的丰碑。迄今,学界对两次战役专题研究颇多,比较研究尚付阙如。

一、两次战役之共同点

首先,两次战役都是川陕苏区为了突破国民党反动政府和军阀豪绅的围剿而进行的正义之战。

红军入川前后,四川军阀间的争斗混战从未停止,各路军阀勾心斗角,为抢夺地盘,征战不休,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灾难和痛苦。在此背景下,人民的反抗斗争日甚一日地猛烈地开展起来,例如遂(宁)蓬(溪)起义、广汉起义、升(钟)保(城)暴动、通南巴人民的抗捐斗争等。①

1932年冬,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趁四川军阀混战川西,川北空虚之时,在张国焘、陈昌浩、徐向前率领下,经陕南、翻巴山,正式开始了川陕苏区的开创。红军入川仅8个月,就以摧枯拉朽之势,连战连捷。至1933年8月,历经反“三路围攻”、“木门军事会议”、“仪(龙)南(充)、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大战役”,共歼敌4.5万余人,缴获了大批军需物资,使红军和苏区迅速壮大。根据地面积纵约400余里,横广约500余里,人口约400万,建立了23县1市的苏维埃政权,成立了红33军。红四方面军也得到扩大,由初入川时的15000多人扩大到5个军,60000余人。[1]还建立了游击队、赤卫军等不同形式的革命武装力量。川陕苏区以极快的时间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苏区,这使南京国民政府和四川军阀大为恐慌和震动。

正当红四方面军连续取得“仪(陇)南(充)、营(山)渠(县)、宣(汉)达(县)三大战役”胜利之时,蒋介石以50万兵力,悍然发动第5次“围剿”,并电令刘湘就职“剿匪”。刘湘遂集结大军,于1933年11月向川陕苏区发起“六路围攻”。川陕苏区成为反第5次“围剿”的另一大战场。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人民历经近一年的数千次战斗,最终于1934年8月7日在万源保卫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蒋介石和川军“六路围攻”被粉碎,自然很不甘心,遂以更大兵力部署发动“川陕会剿”。红四方面军连续发动广(元)昭(化)战役、陕南战役和嘉陵江渡江战役,并最终取得重大胜利。

红四方面军的这些战役,特别是万源保卫战和强渡嘉陵江战役,极大地撼动了国民党、四川军阀等的统治基础,沉重打击了川军的反动势力。广大干部和群众也在斗争中受到血与火的洗礼和考验,增强了应付险恶环境的能力,提高了斗争勇气,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四川的发展,推动了四川革命运动的广泛深入开展,是伟大的正义的人民战争。

其次,两次战役战前准备充分,都取得了以少胜多的巨大胜利。

万源保卫战发生在反“六路围攻”的后期,1933年7月,刘湘被蒋介石任命为四川“剿匪”总司令,于10月正式就职,表示“余誓以至诚,遵奉中央命令,督率四川各军,尽忠职守,努力剿匪”,②随即以邓锡侯、田颂尧、李家钰、杨森、王陵基、刘邦俊为总指挥的六路兵力(初为80余个团,后增至140余个团,近20万人,另有空军2队,飞机18架),向川陕苏区发起猛烈进攻,妄图在“三个月内全部肃清”川陕苏区红军。

战前的充分准备是取得战役胜利的主要保证。毛泽东指出:“每战都力求有准备,力求在敌我条件对比下有胜利的把握。”[2]为了争取反“六路围攻”的早日胜利,川陕苏区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工作。1933年12月11日至20日,中共川陕省委在巴中召开了全省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会议以“进一步动员和组织党、政、军、民全力投入反‘六路围攻’”为中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想政治动员。川陕省委和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及各级政治部门,在战前抓紧对红军部队和地方武装,开展坚决消灭敌人、增强胜利信心和斗争决心的教育。红军“积极练习准确射击,跑步爬山,夜战等课目。利用地形地物及测量法,研究山地战,森林战及河川战诸要点,切实加强布置侦探网”。[3]部队还编印了《红军新兵训练纲要》,目的是提高新战士的军政素质。军事情报工作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李先念说“总部的电台工作搞得很出色,……能破译敌人电台的密码。……地方党组织建立了群众性的情报网,部队也有专门的侦察人员。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提供情报,使我们对敌人的进攻企图、方向、时间、兵力等,大体上能够做到心中有数”。[4]为了正确选择反攻的突破口,徐向前总指挥多次亲身察看地形,反复侦察,决定以青龙观为反攻的突破口。

在总指挥徐向前等人的率领下,红四方面军3次收紧阵地,③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1934年8月9日,红军向敌人发起了全面反攻,敌军抱头鼠窜,“六路围攻”被彻底粉碎。在这场战斗中,红军以牺牲万余将士的代价,取得了毙敌8万余人,缴获枪炮3万余支和百余门,击落敌机1架,收复了北起广元、南至阆中的嘉陵江东岸的全部地区。战役的规模用许世友将军言“万源防御战,是我一生中经历过的一次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也极为残酷激烈的坚守防御作战”。[5]万源保卫战实为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频繁的一次战役,是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取得的最重大的胜利。

反“六路围攻”之后,红军又面临着大规模的“川陕会剿”。鉴于此,红四方面军准备在发动陕南战役之时渡过嘉陵江。敌方为阻击我军,派遣邓锡侯、田颂尧两个军53个团,在嘉陵江西岸地区严密设防。为打好这一仗,红四方面军在渡江之前,就做了充分的准备。除准备作战方案之外,还有政治动员、侦察敌情、宣传工作和渡江战的技术战术准备和器械准备,积极开展渡江训练,学会操船、泅水、架桥造舟。奋战一个多月,造船75只,浮桥3座,保证了渡江所需的船只和器械。认真做好军事情报工作,周密侦察,准确掌握敌情,最终选定把塔子山渡口作为突破重点。

强渡嘉陵江战役,我军以少胜多,歼灭了敌军24个团约万余人,攻下了阆中、南部、剑阁等9座县城,控制了东起嘉陵江、西到北川、南达梓潼、北抵川甘边界的纵横二三百里的广大地区。嘉陵江战役,将近一个多月,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挫败了“川陕会剿”。此次红军强渡的江河之宽,渡过的人数之多,取得的战果之大,在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是空前的。老红军战士王定国曾言:“强渡嘉陵江,不仅是整个长征中算壮阔的战役,即使是在整个10年内战中,也算是最大、最辉煌的一次战役”。[6]

再次,两次战役的胜利都有赖于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是红军战斗力的源泉”。[7]373两次伟大战役的胜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曾中生曾言“红军作战,群众力量;处处配合,声威大壮”。[8]万源保卫战能够以少胜多,关键的因素在于川陕苏区人民特别是万源人民的大力支持。在保卫战中,各群团组织一级一级成立“战斗委员会”,大家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扩充地方武装,建立运输队,构筑防御工事。万源人民“不分男女老少,站岗放哨、送医捐物、缝衣纳鞋、运粮运弹、参军参战,各尽所能,各显神通,全民参与,全力以赴”。[9]在红军粮食日益缺乏的情形下,万源人民“把家中仅有的少量粮食、胡豆、洋芋、竹笋,都献给红军。留在敌占区的群众,则继续坚持斗争,袭击敌哨所、据点,瓦解敌军队伍,搜集敌人情报,积极配合内线的军民作战”。[7]374许世友将军曾回忆说:“川北军民对我们的支援,保证了我们能够长期坚守。……后来打久了粮食恐慌,只好杀马充饥。这时,万源人民把仅有的口粮送上山来。打久了,兵员逐渐缺少,但我们始终没有换防,全靠人民自动参军补充。他们敲锣打鼓,张着红旗,排着大队而来,同志们高兴得大喊口号。”[10]张才千将军也曾撰文指出“万源人民妻送夫,父送子,敲锣打鼓,踊跃参军……英雄的万源人民,为这一胜利的取得作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11]足见万源人民的贡献之巨大。

在强渡嘉陵江战役中,川陕苏区广大人民群众对红军渡江作战进行的巨大支援,是渡江战役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在渡江战役过程中,人民群众被广泛调动,积极做好物资器械供应等后勤保障工作,积极支援红军筹集粮食、武器弹药和用品等物资;他们还参加运输队、担架队和其它支前工作,例如造船和扎制浮桥。许多造船老木工和铁匠师傅,跋山涉水参与到造船工作中。在一百四、五十人的技术工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一个多月后,渡江战役所需的全部船只,都按时完成。渡江所需的浮桥,也如期扎制完成,以供红军渡江作战时的急需。

第四,两次战役都拥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并产生了深远影响。

万源保卫战是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历程中意义重大而深远的一次战役。万源保卫战的胜利“证明了红军是不可战胜的力量”,[12]139它“不只是动摇了全四川与西北的反动统治,而且是惊惧了全中国的反动统治,给了正在疯狂的瓜分中国以至吞并四川之帝国主义的企图以莫大的打击”,④犹如久旱逢甘霖,意义重大。如若万源保卫战失利,红四方面军将面临着被消灭或被赶出四川的后果。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万源保卫战挽救了红四方面军,挽救了川陕苏区。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万源保卫战的胜利,打乱了蒋介石的战略部署,从而为掩护和策应中央红军的长征创造了条件。从这个角度讲,万源保卫战是挽救了党领导的整个工农红军,挽救了党领导的伟大的中国革命,丰富了红军军事斗争的经验和理论,书写了红四方面军战史上最光辉的篇章。

万源保卫战还给四川人民尤其是万源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战斗中,红四方面军及人民群众所体现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永远不懈努力。[13]万源保卫战所留下来的大量的文章、讲话、文件以及石刻标语、红军歌谣,战场遗址、红军遗物,成为人们研究当时红军的重要史料,也构成了今日四川革命老区,尤其是万源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这些,又为发展红色旅游业,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强渡嘉陵江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在粉碎敌“六路围攻”后,为配合中央红军长征的一次重大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战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强渡江河作战,它“创造了红军战史上大规模江河作战的范例”。[14]强渡嘉陵江,不仅打乱了敌人的部署,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和四川军阀苦心经营的旨在消灭红军的“川陕会剿”计划,而且歼灭了敌人大量的有生力量,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牵制了大量敌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红军转战川黔边和云南,继而取得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战斗的胜利,保证了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嘉陵江战役堪称江河作战的范例,为红军后来的渡涪江、岷江,黄河等都起到了极大的借鉴作用。嘉陵江战役的胜利,还使得红军获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补充,为继续长征和迎接中央红军会师创造了有利条件。任何一支军队的生存与壮大,都离不开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撑。“六路围攻”虽然被粉碎,但也要看到,连年的战争也给川陕苏区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农业生产被破坏,粮荒尤其严重;劳动力短缺,兵员渐趋不足;军需物资匮乏,补给尤为困难。这些都成为红军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强渡嘉陵江之战,红军不仅缴获了敌方大批武器弹药,而且还得到了许多的粮食和物资,部队的战斗力得到了增强。在新的解放区,广泛号召青年参军,获得大量兵员补充。强渡嘉陵江的胜利,还大大推动了川西北地区人民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红军胜利渡江后,一边打仗,一边派出大批党政干部在川西北大力开展各项工作,例如宣传工作、帮助建立各级革命政权、建立地方武装和各种群众组织、领导人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等,并取得了巨大成绩。在嘉陵江战役中,红四方面军全体将士所体现出来的英勇顽强、连续作战、坚忍不拔、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战斗精神,永远铭记在全体中华儿女的心中。程世才将军认为“强渡嘉陵江的胜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红四方面军的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5]总而言之,强渡嘉陵江之战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红军辉煌战史中占有重要历史地位,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两次战役各具特点

首先,两次战役的目的有些不同。

万源保卫战是在红军面对敌人的合围进攻下,经过三次收紧阵地,红军撤出了90%以上的根据地区域,最终退到苏区后方,坚守万源,川陕苏区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1934年7月上旬,红军前线领导人在万源城武官衙门召开军事会议,会议决定停止收紧阵地,不再后退,誓死保卫万源。徐向前认为“保卫万源成了我军反‘六路围攻’胜败的关键,它关系到川陕苏区和红四方面军的生死存亡”,[16]这就使万源保卫战的目的显得很清楚了,即向敌军发起反攻,保卫万源,保卫川陕苏区,粉碎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六路围攻”。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呢?目前,学界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渡江是为了建立新的根据地,策应中央红军长征,而不是放弃川陕根据地;[17]渡江是“在反六路围攻取得胜利的情况下主动撤出川陕根据地的……是从自身实际出发的一次独立行动”。[18]笔者认为,强渡嘉陵江确实达到了策应红军的目的,也是为了发展新的苏区,是主动撤出川陕苏区的。众所周知,反“六路围攻”虽然取得重大胜利,但是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川陕苏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徐向前后来回忆道:“十个月的反六路围攻,固然以我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告终,但川陕根据地的元气,却受到了严重损伤。我们的面前,废墟一片,困难重重”。[19]380从1934年10月起,蒋介石就亲自策划“川陕会剿”。面对这一严峻形势,红四方面先后于1934年11月初和中旬召开了两次重要会议,一是在通江县的毛浴镇召开了党政工作会议,讨论了当前形势与任务,总结了反六路围攻以来的党政工作,并通过《红四方面军政治与党务工作决议案》。二是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的军事工作会议,着重研究了打破敌人“川陕会剿”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讨论并同意了总指挥徐向前制定的川陕甘计划,认为应“依托老区,收缩战线,发展新区,……伺机向岷州、天水一带发展,建立新的根据地”。[20]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利,遂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突围,清江渡会议也指出:“中央红军大举西征,我们应积极配合其行动”。[12]4751月初,红四方面军向中央发出电文,表示了根据地已无法坚持并准备进行外线作战的意图。1月22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致电红四方面军,令其西渡嘉陵江,配合中央红军北上。电文指出:你们应“集中红军主力向西线进攻”,“迅速集结部队完成进攻准备,于最近时期,实行向嘉陵江以西进攻”。[21]而徐向前也言:“如果我们占领了嘉陵江西面,就可以为兵源和财政找到出路”。[22]至此,红军西渡嘉陵江的意图已经再明显不过,即冲破“川陕会剿”,发展新苏区,建立川陕甘新根据地,配合中央红军在川、黔、滇边境地区的作战行动。这也意味着红四方面军主力将离开川陕苏区,向嘉陵江以西发展,踏上了长征的漫漫征途。

其次,两次战役的类型、战前会议讨论重点、兵力投入不同。

两次战役的不同背景和战略意图,决定了战役类型的差异。万源保卫战是反围攻战役,要在保卫万源这块川陕苏区最后阵地的基础上,收复失地,恢复苏区。万源保卫战是红四方面军反刘湘为首的四川军阀“六路围攻”并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决战防御(即“积极防御”)战,是红四方面军利用万源地利与人和的条件打的一场史无前例的阵地防御战。徐向前指出:“一般说来,兵贵速,不贵久。以弱敌强,以寡敌众,以劣敌优,尤其如此。然而,当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却不空话我们速战速胜,要打,便只能打一场漫无期限的持久防御战。敢不敢打,能不能打?是摆在红军面前的关键问题。我军没有被敌人的来势汹汹所吓倒,冷静分析了形势,充分估计了面临的困难和有利因素,下决心打!……毅然决然‘聚三军之众,投于险地,实施万源决战防御’”。[7]369-370而强渡嘉陵江战役则是在川陕苏区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打出川陕苏区,开辟新的苏区。它是一次红四方面军的主动进攻战,是红四方面军第一次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为我军大规模强渡江河作战开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前已述及,两次战役前都召开了重要的会议。前者是万源武官衙门军事会议,参会者是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将领。如徐向前总指挥、总政委陈昌浩、第30军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第4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兼第13师政委徐长勋,第9军副军长兼第25师师长许世友,第25师政委陈海松,川陕苏维埃主席熊国炳以及东线红军的少数营团干部等共几十人。会议的主题是部署万源保卫战和制订反攻计划,提出了保卫战的作战方针。后者是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和清江渡军事工作会议。毛浴镇党政工作会议,到会的有连以上政治干部800余人。会议充分肯定了粉碎六路围攻的重大意义,讨论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总结了反六路围攻以来的党政工作经验,通过了《红四方面军军训》、《军、师政治部暂行工作细则》、《团政治处暂行工作细则》等文件。11月中旬,红四方面军又在巴中县清江渡召开了团以上军政干部参加的军事会议。会议的主要内容是总结反六路围攻的作战经验,讨论军事训练工作计划,讨论并同意徐向前总指挥制定的川陕甘计划。会议制订通过《军事教育计划大纲》,提出了经理工作和医务工作要求。会议着重讨论了如何冲破蒋介石的“川陕会剿”,进一步发展和巩固根据地的问题,还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

根据万源军事会议制定的作战方针,我军兵力的投入主要是在东线以第9军担任主要方向的防御任务,坚守大面山、孔家山一线阵地;以第4军12师大部坚守万源西南的玄祖殿。另以第4军10师和第33军的3个团,及第4军34团大部。分别置于万源两侧之黄中堡、花萼山,阻击敌左右两翼的进攻。在嘉陵江战役中,我军的具体投入是第30军从塔子山附近突破,第31军从苍溪北鸳溪口渡江,第4军为预备队。

最后,两次战役的战略战术有差异。

“战略者为实施军略达战争之目的,运用军队之方略也。……所谓战略战术必相辅而行,方能完成用兵之实效。……战术者行军驻军警戒宿营战斗之方法,必有几个战斗单位,使战斗易获胜利。”[23]万源保卫战中,敌方采用的是步步为营、分进合击、持久围攻的战略战术。红四方面军在分析敌情及根据地情形的基础上,认为要粉碎敌人的战略战术,应该逐步收紧阵地,实行决战防御。李先念回忆:“面临川敌大举围攻的严重形势,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方面军总部决定采取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以收紧阵地、节节抗击、待机反攻、重点突破的战法,经过一个逐步消耗、疲惫和沮丧敌人的阶段,适时转入反攻,大规模运动死敌,彻底粉碎敌人的围攻。”[24]徐向前指出:“敌人步步为营,不是长驱直入。我军节节抗击,不是大踏步后退。……充分利用有利地势和红军战术特长,以寡击众,以少胜多,尽量保存有生力量,直至从战略退却转入战略反攻”。[7]371万源保卫战中,主要的战术手段一是选择有利地形构筑防御工事,在敌人进攻中予以大量杀伤,并乘敌接近阵地时施行反击,消灭敌人于阵前。万源战中,我军持续击退敌人4次猛攻,并抓住有利时机实施反击,在运动中歼灭了大量敌人。二是寻找敌人的空隙,向敌侧翼出击,调动和歼灭敌人。三是近战、夜战,万源战期间,西线红军第271团三十余人夜袭牛角嵌,取得了歼敌一个团的战绩。万源保卫战正是此战略战术的最重要一环。

强渡嘉陵江战役时,红四方面军指挥员根据中央战略意图,以及敌人正面宽、纵、深、大而空虚的布防特点,决定集中主力,抓住敌人防御弱点,实施多路而有重点的突破;突破之后,先以穿插迂回战术消灭沿岸防御之敌,夺取要地,打开战场,求得在运动中大量歼灭敌人;尔后则以主力向纵深发展,占领嘉陵江、涪江之间广大地区,从而为向川西、甘南发展创造条件。在强渡嘉陵江整体部署中,为了创造渡江的有利态势,徐向前决心利用红军运动作战的优势,迷惑调动敌人。计划首先出兵陕南,发动陕南战役,造成抄胡宗南甘南后方的假象,以创造在苍溪、阆中一带渡江的有利条件。在战役进行之时,一是采取偷渡与强渡结合。二是重点突破与多路突击结合。把塔子山渡口作为突破重点,同时又在鸳溪口、涧溪口突破。使敌人防不胜防,堵不胜堵,穷于应付,顾此失彼。三是巩固登陆场与及时向两翼发展结合。巩固登陆场,为向两翼发展打下基础;向两翼发展,又从根本上巩固了登陆场。这样,既可巩固既有战果,又可扩大渡江战果。

三、结语

川陕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最重要的根据地之一。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尽管川陕根据地最后丢失了,然而“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富源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这使蒋介石与四川军阀都不得不在红四方面军伟大胜利的面前发抖起来”。[25]万源保卫战和强渡嘉陵江战役都丰富了红军军事斗争的经验和理论,是川陕苏区全体军民浴血奋斗的生动体现,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光彩夺目的一章,是红军光荣战史上的壮丽篇章,是川陕苏区广大军民英勇斗争的光辉篇章。红军将士在战斗中所体现出的“狠、硬、快、猛、活”[19]233-250的战斗作风和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是全体中华儿女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的不朽丰碑。

注释:

① 遂蓬起义是1929年6月29日,国民第28军第7混成旅在代旅长旷继勋和罗世文领导下的起义。经过20多天的长途行军作战,最终失败。广汉起义是1930年10月25日由四川省委和川西特委组织发动的武装起义,第28军第2混成旅的1、2团1700多名士兵全部参加起义,少数教师、青年学生也投入了战斗的行列。26日,成立中国红军第26军第1路军,徐孟超任司令员,刘连波任政治委员,并成立广汉县苏维埃政府。后由于受“立三”路线影响,成了单纯的城市暴动,领导人缺乏军事斗争经验、出现叛徒等原因,遭到失败。在四川各地革命运动的影响下,通、南、巴地区人民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抗捐、抗粮活动,到1932年下半年,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群众运动。抗争两月,伪县长不得不免去烟捐,发给群众路费,运动获得全胜。

② 《新蜀报》1933年10月12日第6版。

③1934年3月撤出巴中城,4月撤出南江城,6月撤出通江城。

④ 《红四方面军政治与党务工作决议(草案)》,《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 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75页。

[1]元 江.关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几点考订[J].近代史研究,1987(3):311-315.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47.

[3]中共达县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川陕革命根据地斗争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326.

[4]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632.

[5]许世友.许世友上将回忆录[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5:195.

[6]王定国.强渡嘉陵江——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J].中华文化论坛,1996(3):3-5.

[7]徐向前.徐向前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

[8]曾中生.与川军作战要点[G]//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790.

[9]邓金德.红军入川时期的万源苏维埃和万源人民[J].四川党史,2002(5):19-21.

[10]许世友.万源保卫战[G]//星火燎原选编之二.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出版社,1979:455.

[11]中共中央宣传部宣传教育局组织编.第二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故事:下[M].北京:中国青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186.

[12]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3]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编委会.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61.

[14]张福兴,王绍军.红军长征全景实录[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6:284.

[15](美)西尔顿·艾查斯.红色风暴——决定中国命运的十年内战[M].时 非,鸣 镝,编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561.

[16]秦 川.血战大巴山[M].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264.

[17]温贤美.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J].军事历史,1987(6):7-8.

[18]宁志一.红四方面军在四川迎接红一方面军的轨迹[J].党的文献,2006(6):37-41.

[19]徐向前.历史的回顾:中[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85.

[20]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编委会.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战史[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1:296.

[21]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746-747.

[22]温贤美.追记徐向前元帅谈川陕革命根据地史[J].四川党史,2001(5):34-35.

[23]舒玉璋.军略、战略、战术、战斗之解释[G]//川陕革命根据地历史文献资料集成.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746-747.

[24]李先念.反六路围攻的西线战局[G]//红军反“围剿”回忆史料.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94:629.

[25]毛泽东.毛泽东在“二苏大”会上的报告[G]//川陕革命根据地史料选辑——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

猜你喜欢

万源红四方面军嘉陵江
新疆中能万源60万吨尿素项目预计6月投产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嘉陵江东满福坝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在嘉陵江边
我的嘉陵江(组诗)
试论万源人民对万源保卫战的贡献及当代启示
由国共文献资料谈万源保卫战胜利的意义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