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浅论
——以川东革命老区达州为例

2014-04-11熊明川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达州特色资源

熊明川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浅论
——以川东革命老区达州为例

熊明川

(四川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达州635000)

地方特色文化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各地都有非常丰富的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需要秉持客观、择优、合作、开放、对话等基本原则,并积极探索通过融入国家课程、组织合作开发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建设特色鲜明的校园隐性课程等多渠道资源开发利用途径。

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原则;途径

地方文化是“特定地区特定群体共享的精神生存与物质生活的传统”。[1]当前各地都非常注重保护和挖掘地方文化中有特色的资源。新课改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备受重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因其一方面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培育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另一方面利于为学生展现多元文化,增强对地域文化与主流文化比对辨析能力,成为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就资源的丰富性而论,各地都有特色鲜明、藏量丰富的地方文化。以川东革命老区四川达州为例,达州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古属巴国领地,东汉即设县治所,历史悠久;达州又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重要区域,是全国较有影响的红色地区;达州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一些地区虽然交通不便,但恰好完整保存了几百上千年原生态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因此,达州市各区县特色文化资源丰富,这些资源包括红色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思想文化资源、文物遗迹资源和生态文化资源等。红色文化资源有代表性的比如通川区境内张爱萍将军故居、蒲家镇英烈园,达县(现达川区)境内石桥镇“中国红色第一街”列宁街、梓潼乡“中国红色第一联”石刻标语,万源市境内“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万源保卫战”历史博物馆、固军坝起义遗址,宣汉县境内王维舟纪念馆等,以及当年战斗在达州市境内众多革命先烈如徐向前、张爱萍、李先念、许世友、陈伯钧、魏传统以及千千万万为革命捐躯的红军将士的英雄事迹。民俗文化资源有代表性的:达州市全境“四川十大名节”之一的元九登高,渠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刘氏竹编、三汇彩亭及临巴镇耍锣,万源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巴山背二哥、薅草锣鼓,开江的开江拗棒、石工号子,达县(现达川区)石桥火龙,大竹竹唢呐演奏等。达州还诞生或生活过众多全国知名思想家、文化名人,如“近代百位思想家”之一唐甄,唐代六相、大诗人元稹,哲学家杨超以及当代文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巴山作家群”代表人物等。就文物遗迹来看,作为古巴国属地,达州市除了大量的红色文化遗存,有影响的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罗家坝巴人文化遗址”和渠县汉阙,此外还有各地众多年代久远文化厚重的庙宇、墓群、牌坊、摩崖石刻等。达州市生态文化资源丰富,如自然风光和文化品位俱佳的三教圣地真佛山景区,彪悍勇猛的古賨人文化与秀美风景自然搭配的賨人谷风景区,以元稹文化和红色文化为底蕴开发的城市氧吧凤凰山景区,部分山区原住民传统生活方式保存完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乡村生活图景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中小学教育的基础要求和基本共识。各门学科课程标准都有专章论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其中课外资源开发利用尤为人们所重视。比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不但国家课程需要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新课改“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也离不开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内容进行课程资源开发。

因此,各地特色文化就其课程价值而言,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藏量;就各级各类课程开发而言,也迫切需要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进行课程化转化。既如此,当前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如何呢?笔者通过对达州市20所中小学抽样调查了解到,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形势不容乐观,存在问题可以概括为:力度不够,内容单一,各自为阵,过分拔高。所调查的20所学校中,绝大多数学校都没有开发或开设以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为内容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学生对本地特色文化资源也不甚了解;国家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做得不够,教学中偶有涉及地方特色文化,内容也较为粗浅、单一,比如教师在课堂上偶然提到本地特色文化却因知识储备不够语焉不详,或通过课后作业布置了解某种地方文化却又不认真检查落实,或通过学科综合性学习了解当地特色文化却因活动方案不够细致而简单低效。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存在各自为阵、过分拔高的现象。已有的课程开发大多以一校一科目为基础,局限于本校师资,力量薄弱,开发理念和指导思想不够先进,开发的校本课程质量不高;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已有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还流露出由爱乡爱土原始情感冲动而衍生出“唯我独尊”的狭隘地域文化思想,导致过分夸大地方文化特色,拔高地方文化地位,甚至将一些虚构故事和编造历史写进教材或纳入学习活动,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造成难以察觉而持续深远的负面影响。

以上这些问题,笔者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在全国其他地区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也较多存在,不容忽视。为此,为避免上述问题,合理利用资源,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应秉持如下几项原则:

一是客观性原则。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正确认识地方文化的地域属性和可能存在的文化缺陷,把地方文化资源放在与其他地区同类型知名文化、国家主流文化甚至世界文化的环境下加以比较认识,发现特色,正视不足,态度客观,描述恰当。

二是择优性原则。课程资源必须具有课程价值,课程价值则决定了课程资源必须加以遴选,因此不是所有地方特色文化都可进入课程,而要根据受众特点、资源特色、价值效应进行优化选择,切不可简单按照类型或地域范围笼统罗列。

三是合作性原则。当前的“一校一科”课程资源开发模式不利于获得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因此,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应该在地方(省市县区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下,在课程专家和地方文化学者指导下,实行多校合作开发,共建共享,以扩大课程开发人员视野,提升课程质量。

四是开放性原则。开放的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具有如下特点:首先是课程资源向学生现代生活开放,指导学生现代生活实践,不能仅仅让学生在故纸堆里盲目自豪,躺在过去文化成就上止步不前;其次是所开发课程学习方式开放,不宜像传统学科课程一样以教室学习、教师讲解为主,而应以活动式、体验式学习为主;第三是课程内容成为开放系统,师生对课程内容有选择空间,对课程内容有自主的价值判断空间,并且可以实现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第四是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向现代教育手段开放,“课程应注重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工具”。[2]

五是对话性原则。所谓对话性,是指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要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被动接受式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敢于探究、质疑。“地方文化固然是历史的结晶,但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正因为大多数地方文化都存在与当下学生生活的时空隔离,因此如果课程开发和教学不当,学生会没有兴趣。有人提出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对话的诸多办法,比如教材内容选择上“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他们可能感兴趣的文化话题”,在表达方式上“话语风格是现代的,文笔尽量优美隽永,教材应力求图文兼美”,在内容呈现方法上“可选择与学习者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少年,使教室中的学生与教材中的少年形成‘伙伴’关系”、“设计对话与留白”等。[3]

明确了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原则,接着便是实践层面探讨其开发利用途径。一说到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多教师想到的就是校本课程,从相关资源利用来看,基本也是开发校本课程。这其实是不够全面的。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应该更加广泛。

第一,通过融入国家课程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国家课程,因为不是独立的课程开发,可以以学校为单位,由学校或学科教研组统筹。在课题调研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本地特色文化都有大致了解,但如果要求其对某方面文化的内容、渊源进行比较深入的介绍和评价,教师们就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出现错漏。因此,国家课程的融入性资源开发,学校或学科组应整理与各学科相关联的地方特色文化,组织教师专门学习,并利用节假日安排教师实地调查走访,从而做到知性学习与感性体验相结合。教师只有从感性和知性上蓄满“一桶水”,课堂上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渗透融合才能做到准确生动游刃有余。从课程资源的利用看,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国家课程又有以下一些方式:一是在国家课程的常规教学中渗透地方特色文化。比如中学历史教学讲远古历史时,可以适时介绍达州境内的巴人文化和巴人遗存,讲到红军长征前国共十年对峙,可以补充介绍红四方面军在达州的革命活动和战斗史;中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元稹诗歌时,可以补充关于元稹在达州(唐代名通州)任上的活动和创作,而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通过名家作品反映地方民俗文化的,那么在学习中也可以安排学生搜集本地民俗文化活动,拿到课堂上交流。二是通过各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专题安排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学习,比如语文学科安排与达州有关(达州籍或在达州生活学习过,如唐代元稹、近代唐甄、当代“将军诗人”张爱萍、“巴山作家群”谭力、田雁宁、梁上泉、陈官煊等)的名人诗文研习诵读活动,或达州民俗体验活动,音乐学科安排专题考察体验达州境内的民间音乐艺术如巴山背二哥、薅草锣鼓、石工号子及各种民歌山歌。

第二,通过组织合作开发相关校本课程或地方课程实现资源利用。现有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校本课程为主。由于一校之力量薄弱,眼界狭小,因此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往往质量不高,有时仅局限于某个县域,有时仅局限于某一类型。这样过于琐细的校本课程开发可能因为内容的优化遴选做得不够,会降低课程内容的质量和价值,而仅仅局限于某一类型特色文化课程开发,又会使学生对当地文化资源认识不够全面丰满。因此,即便是相关校本课程开发,也应以多所学校合作开发为主。其实,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宜以地方课程开发为主。当前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中,地方课程虽被称为“沟通国家课程与学校课程的桥梁”,[4]但在实际课程设置中,地方课程因管理主体有争议而被严重虚化,比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地方课程的管理和规划主体是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而曹石珠认为从当前现实看,“地方”应该是指地(州、市)乃至县(市、区)一级。[5]笔者认为,地方特色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涉及到地方(市区一级行政单位)或片区(比如川东革命老区)的较大区域,理应以比学校为开发主体的校本课程更高一级的地方课程来承担。这样,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地方课程开发,可以以省以下行政单位为主体,集合地方各校力量,开发出能反映较大范围、较为全面的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课程,这样的地方课程质量高,普适性强,意义更重大。

第三,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作为学校隐性课程加以开发利用。所谓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6]它是与作为“正式课程”或“官方课程”的显性课程相对而言的。学校的物质环境、规章制度、校风班风、文化景观、师生关系、课外活动等都可以看做隐性课程。以隐性课程中的校园文化为例,当前很多学校都比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但大多千篇一律,如伟人塑像、名人格言、师生风采等,真正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不多。地方特色文化是各地先民几千年来独特生产生活方式的传承,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独一无二性。将地方文化符码中积极健康的部分作为中小学文化建设元素加以利用,不但可以做到特色鲜明,而且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比如达州市中小学以本地或本校活动过的革命先烈及其英雄事迹为主体打造红色文化墙,配合学校其他教育,将革命先烈不怕吃苦、甘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通过隐性课程方式传达给学生,效果会比较好;又如学校可以以在达州生活过的革命家、思想家、现当代文化名人为主体打造名人塑像群,为学生树立精神榜样;其余诸如建设巴先民生活景观长廊、地方民俗文化长廊、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博物馆等,都是很好的隐性课程资源。除了文化景观,学校的物质环境、班级文化、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等都可以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从而多层面潜移默化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悠久历史和独特风俗,激发爱乡爱土的情怀。

总之,地方特色文化成为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环境下课程建设的必然需要,也是每个学生个体成长的必然需求。就学生个体成长而言,当前整个社会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带给学生的冲突与不适,需要具有自然、淳朴、亲切可感等文化品格的地方乡土文化予以调适与矫治,为此诸多有识之士呼吁打造以乡土知识教育为主的“根文化”教育。[7]各地各校教育管理者和每一位教师理应高度重视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建设,通过优质的地方特色文化为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

[1]戴建陆.地方文献利用与地方文化建设[J].文化学刊,2012(5):158—161.

[2]颜 星,田景春,何光文.地方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71—73.

[3]陈 萍.地方文化课程建构的基本理念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05(7):39—42.

[4]郭元祥.关于地方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0(1):6—8.

[5]曹石珠.地方课程开发[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12.

[6]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0.

[7]郑伟斌.根之教育——谈乡土文化教育与地方民俗传承[J].教育文化论坛,2013(1):37—39.

[责任编辑 范 藻]

On How to Utilize the Courses about Local Culture:A Case Study of Dazhou

XIONG Ming—chuan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

The Local culture is the important resources of the courses outside of school,which is fully embodied in every locale.Such principles should be stuck to while the resources of the local culture courses are developed as objectiveness,optimization,cooperation,open and dialogue,etc.The ways to use include the connection with the national courses,school courses and recessive courses in campus.

local culture;course resource;utilization;principle;way

G423

A

1674—5248(2014)04—0133—04

2014—01—13

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2012年一般项目“川东革命老区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小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SLQ2012B—10)

熊明川(1973—),男,四川达州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猜你喜欢

达州特色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特色种植促增收
吉尼斯世界纪录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中医的特色
资源回收
完美的特色党建
建立非公经济组织参与精准扶贫的长效机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达州行十三首(录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