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研究现状及展望
2014-04-11郭华
郭 华
(四川文理学院 办公室,四川 达州635000)
我国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最终回归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蕴含千年历史的乡土文化,优美的田园风光,多彩的民俗风情,是现代都市人减压休闲的理想场所。我国的农业旅游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1998年“华夏城乡游”是我国的旅游主题,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品农家菜、做农家人、干农家活、购农家物”成为农村一道风景,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应运而生成为城市旅游者的新宠;2006年是中国乡村游年,“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作为宣传口号,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农业旅游及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截至2012年底,全国有9万个村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经营单位(主要是农家)达180万家,农业生态旅游成为农村居民致富的新产业。
二、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现状
农业生态旅游以农村社区为基础,以当地农民广泛参与为前提,农村具有开展生态旅游的天然环境优势,但要实现真正的生态旅游,提高旅游参与者的生态意识是必要前提。我国学者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从基础研究向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对当地经济的促进、社区参与和发展案例研究等多个方向扩展,其中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内涵及个案研究
近年来随着农业生态旅游理论日趋成熟,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性研究慢慢减少,针对某一地区的个案研究成为主要构成部分。其中包括针对某一农业旅游区的旅游发展的现状、经营管理模式、品牌建设、发展策略、景区标示设计、环境保护等研究方面。李炯华、杨兆萍在2005年分析了新疆独山子农业旅游园区的旅游发展状况,并针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园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周波等在2013年从产业融合理论的角度,介绍了农业生态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及路径,并针对黑龙江农业生态旅游的现状从政府主导、科学规划、产品开发、服务体系构建、融资渠道、人才培养六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2]
(二)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影响研究
由于重经济轻环境的意识存在,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地的环境和生态资源正在恶化,城市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破坏了农村独特的自然环境现状。在廖军华看来,其原因在于缺乏政府充分的指导和支持,缺乏科学的发展规划和管理制度,旅游经营者环境意识较差,他总结了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用适当的方式来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强调应制订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3]郑薇在2011年分析了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提出了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对当地经济促进,包括对旅游市场发展的影响,对旅游产业宏观和微观经济效益影响两个方面。[4]
(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
农业生态旅游地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旅游之路,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林源源等在2010年构建了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模型,该模型运用目的地承载力理论,由承载力指数(BCI)和人文发展指数(HDI)及其权重构成。[5]张洪双在2010年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包括政府主导、旅游者合作、企业参与、社区居民参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监督响应五种,并就不同利益相关者如何发挥各自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6]王燕等在2013年针对贵州农业旅游资源现状,提出其发展的四种模式分别是:生态农业示范园、传统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型、自然农业观光——民俗旅游型、体验参与复合型。[7]
(四)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研究
农业旅游产品的内涵是具有生态保护的特性。林水富在2004年概括了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含义,他认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是以农业资源、农村自然生态环境、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为内容,以乡土民俗生产文化为基础,让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参观田园风光,在清新的乡土气息中融入农村自然环境,并激发其保护环境的意识。[8]
傅丽华(2007)在《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一文中对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详尽的叙述,对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的概念、开发中存在问题及开发定位及开发现状这四个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合,认为农业旅游发展的关键是产品开发,要对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详细的开发研究,因地制宜的开发农业旅游产品。[9]随后她又利用社区参与的原理针对株洲市仙庾岭分析了其城郊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策略。她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根据株洲市仙庾岭地区内部农业生态旅游开发基础的差异,提出了“股份制”模式、“公司+社区+农户”模式、“个体农庄”模式等社区开发模式。[10]向旭在2004年针对长江三峡库区的农业生态资源进行了调查,提出了针对该地区的旅游产品开发策略,例如开发生态农园观光、花卉农艺观赏、农副特产自助采摘等多类型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11]
三、农业生态旅游研究展望
从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综述来看,我国关于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已经慢慢扩展,但对现有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缺乏细化研究,随着人们对以往农业旅游形式的厌倦,新型的农业生态旅游形式应运而生,包括低碳农业旅游、新型生态农庄建设等新的生态旅游产品形式的研究有待跟进。以下几个方面是笔者对于今后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展望。[12]
(一)基于社区参与的农业生态旅游研究
旅游是生态旅游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也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业生态旅游的主体是农户,基于社区参与的农业生态旅游应是我们研究农业生态旅游新的侧重点。可以从社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内容、模式、利益相关者研究及案例开发研究、实现困境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以探求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健康道路。
(二)农业生态旅游标准和规范化建设
近几年随着城市化的加剧和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低成本易实现的短途旅游形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也促生了大批农业生态旅游地区和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相应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如旅游区农村环境受到破坏,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条件不达标,经营农家乐的农户缺乏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和相关知识,旅游产品价格制定不合理等现象。针对这些现实问题,学者应该进行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及农业生态旅游产品特色开发及标准化建设、经营等方面的研究。[13]
(三)农业生态旅游地区的经营管理机制
农业生态旅游依托农村社区进行,当地的农民是旅游经营者,当地的村委一般作为旅游管理者的角色,相对管理较规范的其他旅游景区景点而言,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许多缺点和问题。从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生态旅游的研究成果来看,又恰恰缺乏相关的研究,因此针对如何实现农业生态旅游区的规范化管理方面进行研究,对农业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1]李炯华,杨兆萍.城郊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以新疆独山子观光农业园区为例[J].水土保持研究,2005(4):251.
[2]周 波,于洪雁,韩 东.基于产业融合理论的黑龙江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现代商业,2013(9):36-37.
[3]廖军华.困境与出路:农业生态旅游环境问题探析[J].景观研究:英文版,2011(2):88-91.
[4]郑 薇.农业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对地区旅游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16):623-624.
[5]林源源,孔善右.农业生态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42.
[6]张洪双.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黑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0(14):23.
[7]王 燕,孙德亮.贵州喀斯特地区农业生态旅游发展初探[J].广东农业科学,2013(7):208-210.
[8]林水富.福建省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18.
[9]傅丽华.农业旅游产品开发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3-116.
[10]傅丽华.社区参与城郊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3-36.
[11]向 旭.长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构想[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4(1):63-66.
[12]张雪梅,郭 华.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社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开发指标体系[J].广东农业科学,2010(5):187-198.
[13]郭 华.社区农业生态旅游产品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