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巴渠童谣

2014-04-11何季玲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童谣儿童

何季玲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530000)

童谣是一种儿童文学体裁,是在儿童之间传唱的没有乐谱的歌谣,同时也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谣艺术。大巴山南麓的达州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充满土俗俚趣的儿童口头歌谣,这种童谣广泛传唱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往往篇幅短小、节奏明快,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幽默有趣,只要兴之所至,几乎任何场所都可以随意唱和,深受儿童喜爱。经达州市通川区文化体育局收集整理申报,2007年3月“巴渠童谣”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关于巴渠童谣来源的传说

童谣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典籍中,如《国语》、《春秋左传》等。古代人用阴阳五行来解释童谣,认为童谣是预示下界吉凶的歌谣,天上荧惑星下凡变成一个穿红衣服的小孩儿,由他唱出然后传播给其他孩童。“童谣的这一作用,经常被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他们为自己的政治野心和斗争的需要编排了许多歌谣……用以收买人心。随着政治目的的达成,这样的童谣马上消失……直到明代才突破了五行说,重视童谣中反映儿童生活的部分”。[1]

关于巴渠童谣的来源,颇具历史传奇色彩。明末时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尖锐,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并自号“闯王”,转战河南时得到了几位谋士,其中一个叫宋献策的江湖术士,人送绰号“宋矮子”,他以一条“十八子,主神器”的譏语作为见面礼,[2]意思是:那姓李的,就要掌握神器做天子了。另一个谋士李岩顺水推舟,[3]造了一些童谣教给儿童散布传唱,如“迎闯王,不纳粮”,后来被农民加工成了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大白话——“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生,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迎闯王,管教大家都欢悦”。[4]谋士集团以“均田免赋”为口号反对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国家赋役剥削,广大农民不堪地主阶级压迫,纷纷热烈响应。被编成童谣的“免赋”主张很快从外地流传到巴渠各地,成了表达对统治者切齿痛恨的有力途径,也激起了民众的反抗意识。尽管岁月流逝,当年的童谣却在巴渠大地生根发芽,广大群众结合自身实际生活又集体创作出了无数新的口头歌谣并代代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二、巴渠童谣的地域文化环境

巴渠童谣中的“巴渠”是巴山渠水的简称,泛指今达州、巴中、重庆等地。巴山地处秦岭山脉大巴山余脉,东西绵延五百多公里,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故称千里巴山,民间习惯简称巴山;渠水指的是渠江,是嘉陵江的一道支流,它有两大源头,均出自川陕边界:东源州河出自大巴山西南麓,北源巴河出自米仓山南麓,两大源头在渠县三汇镇汇合后称渠江。此地山高谷深,丘陵纵横,交通极为不便,自古民众生活艰难。相对于平原地区开阔的外部环境,从小土生土长的巴山儿女童年大都是在闭塞散落的农家院坝里和山间田地里度过的,没有丰富物质条件的他们精神世界却并不荒芜,不借助任何道具的简单娱乐也能兴致勃勃玩耍尽兴,而童谣就是他们在游戏时为之助兴的一大娱乐。巴渠童谣被孩子用清脆稚嫩的方言土语吟唱出来,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三、巴渠童谣的艺术形式

巴渠童谣是大巴山群众及其子弟在符合儿童理解程度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而创作的,长期流传于儿童之口的方言散文。在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工润色,已经形成了许多艺术形式。从外在形式看,一般篇幅比较短小,在结构上也没有墨守的形式。除此之外,它节奏明快,音乐和谐,风趣幽默,简单易记,能让人在念诵中收获乐趣,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巴渠童谣有摇篮曲、游戏歌、扯谎歌、连锁调、问答歌、谜语歌、歇后语、数字歌、时政歌等,此处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为例。

(一)摇篮曲

摇篮曲是为哄孩子入睡而哼唱的歌谣,旋律柔和美妙,温馨深情,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催眠曲”,如:

闷洋洋,早早来,给我狗儿带个瞌睡来。闷洋洋,早早来,给幺儿盖个花铺盖。闷洋洋,早早来,给我幺儿投个好梦来。[5]

当地人对小孩的爱称不论男女多呼为“幺儿”、“狗儿”、“细狗儿”,这种昵称并不显得粗俗鄙陋,反倒用乡音呼唤出一种伟大母爱和绵绵柔情,这种质朴的情感表达寄予了美好的祝福和期望。

(二)游戏歌

顾名思义,游戏歌是为配合儿童游戏动作而吟唱的童谣。游戏中离不开手脚的活动,很多儿歌与之配合,如:

虫虫、虫虫飞,飞到嘎嘎屋头去。嘎嘎不煮肉,各自阴到怄;嘎嘎不打狗,各自阴到走。①

小汽车,嘀嘀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九八九九一百零一。[6]

前一首童谣是长辈为逗乐孩子和协调幼儿肢体动作而唱的,一边吟唱一边辅助孩子做动作;后一首是女孩子跳橡皮筋时协调节奏的,都十分浅显易懂。

(三)扯谎歌

也称颠倒歌、滑稽歌、古怪歌或倒唱歌等,指故意正话反说或者捏造、歪曲事实,使其具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童谣,当地人称“扯谎歌”,目的在于逗人捧腹,它有助于锻炼儿童的联想和逆向思维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其机智和幽默感,对儿童智力开发和思维启发大有裨益。如:

说唱歌,就唱歌,半山的石头滚上坡。我到侄子家里去,看到舅舅抱外婆。

三十晚上大月亮,强盗出来偷水缸,聋子听见脚步响,瞎子看见翻院墙,哑巴在喊莫忙去,瘸子起来撵一趟。[7]

达州方言“撵”即追。这两首童谣,明明漏洞百出、颠倒黑白,而又装得一本正经,使读者读后忍俊不禁,四川人民闲散幽默、能说会道的性格特质也一览无余。

(四)连锁调

连锁调,即连珠体童谣,它使用上一句收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开头,前后句子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即文学修辞所说的顶针手法。如:

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学篾匠,

嫂嫂起来打鞋底,婆婆起来蒸糯米。

放牛娃儿闻到糯米香,打起锣儿接姑娘,

姑娘接到田坎上,栽高梁,

高梁不结籽,栽茄子;

茄子不开花,栽冬瓜;

冬瓜不生毛,栽红苕;

红苕不牵藤,饿死那娃儿一家人。

这种文字游戏有趣新奇,儿童在反复唱诵中能获得无比的乐趣和满足。篾匠是当地的一大传统行业,高粱、茄子、冬瓜、糯米、红苕(即红薯)是常见农作物,氤氲着浓厚的乡土气息,这首童谣从侧面宣扬了勤劳品质。

(五)数字歌

用唱歌和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习数字和计算,这是我国童谣的一大特色。如: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到,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只?快来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

孩子一边数着自己的小指头,一边想着可爱的小松鼠,原本枯燥的数字就牢记于心了。

(六)猜谜歌

巴渠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的谜语,几乎涵盖生活的各个方面。谜语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组成,格式多样,色彩缤纷,引人入胜。如:

大哥大肚皮,二哥两头齐,三哥戴铁帽,四哥披牛皮,五哥穿红袄,六哥一身干疙闹。②

谜底分别为南瓜、冬瓜、茄子、丝瓜、红辣椒、苦瓜。

一个树儿高又高,高头结个万把刀。

谜底为皂角树。

两姊妹,般般高,早上起来拣柴烧。

谜底为火钳。

四、巴渠童谣的内容

巴渠童谣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儿童抒发真情实感的重要工具。这种发自儿童内心的“真情实感”,便是我们所谓的“赤子之心”,它真实质朴、自然亲切、通俗活泼,字句间流露出孩童的天真浪漫。明代文学理论家杨慎指出:“童子歌曰童谣,以其言出胸臆,不由人教也”。[8]清代刘毓在《古谚谣·序》中说:“谣谚皆天籁自鸣,直抒己志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童谣陪伴着孩子出生、长大,成为儿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优美的儿歌给人烙下深刻的印象,许多人在头发斑白时都还记得幼时所唱的儿歌。按照儿童成长的时间为序,巴渠童谣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的内容:

(一)婴幼儿童谣

婴儿脱离母体降生人世,惟以呱呱而泣或简单的字词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无论他是否听得懂,已经有童谣陪伴他玩耍和睡眠,这类童谣一般是母亲或祖母唱给孩子听的,以安抚情绪的摇篮曲居多,母亲平静低回的声音饱含对新生命的温柔爱怜,为婴儿的梦乡编织了一片甜蜜、安宁、舒适的氛围,不仅让孩子在满足的安全感中沉入美梦,而且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如:挤虫虫,咬手手,不挤不挤,飞哟……

这首童谣主要用于逗弄年幼的婴孩,一般是把小儿两只手对应的手指碰在一起以协调四肢,声音与动作相结合很容易吸引小孩,小孩与大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就是通过这些琐碎的小事建立起来的。

(二)教诲童谣

多是教给孩子生活常识。童心是充满好奇的,他们向往新奇,对未知的一切充满了热情,注意力也不会持久保留在同一个点上。大人常吟唱一些新奇有趣的童谣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许多地方还带着成年人的感情,但人情味十足。如:

帽儿偏戴,不吃酸菜,帽儿歪戴,出门偷韭菜,外公看到起,给你两烟袋。

这是大人纠正年幼的孩子衣衫不整齐时带有戏谑口吻的童谣,同时对于儿童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起了塑造作用,十分押韵,从反面起到了教诲作用。又如:

早不忙,夜心慌,半夜起来连裤档(“连裤档”指缝补破裤裆)。

这是大人训斥喜欢临时抱佛脚的小孩儿的口头禅,意在教导万事提前准备,临阵不慌乱。再如:

洋丁丁,尾巴长,背起书包上学堂。学堂有个花姑娘,问到老师要炒米糖。

达州方言把蜻蜓唤为“洋丁丁”,尾音加上儿化韵,显得俏皮活泼;炒米糖是当地农家用米和红糖加工制作的一种甜食,酥脆可口。这段童谣塑造了一个漂亮又嘴馋的小姑娘形象,无限童趣尽在其中,实际上是为了表达学童认真好学的希望。

(三)儿童自己创作的童谣

主要是孩子能独立玩耍之后和小伙伴作为共同作者创作的童谣,一般是提取生活中的某个事件或场景即兴而作,有感而发。虽然儿童的生活经验不如成年人广泛丰富,但他们却有着异于成年人的思维和看法,这一阶段也最能体现孩童的精神世界,如:

东一摸,西一摸,摸个虱子九斤多;

东一找,西一找,找根枯草来捆倒;

嗲(阴平,意为“提”)到渠县城,吓死几万人。

这一首童谣以当时农村卫生条件差为背景,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农村群众艰辛的生活状况,表达出巴渠子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从小就培养了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苦中作乐的精神,读来令人开怀大笑,笑过之后又有一丝心酸。

再如:

太阳落了坡,月亮过了河,背时的老师还不来放学。③

一个方言词“背时”,一群因老师拖堂想要放学而百无聊赖,却又无可奈何的稚子学童形象跃然纸上,寥寥数语却传神表达出了儿童的无邪天真,可谓妙绝!

纵观前文可见,童谣的首要目的不是说教,而是为了儿童娱乐的天性,为了他们便于游戏达到身心愉快,在这种无意识的学习过程中收获成长的快乐。学者杜传坤提出,童谣作为儿童文学的一种,它有三大作用:“一是顺应与满足儿童本能的兴趣与趣味,二是培养并指导那些趣味,三是唤起新的兴趣与趣味。其中第一条是我们供给儿童的本意,后二者只是利用这些机会得到的一种效果,是副产物。”[9]童谣与儿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占有宝贵的一隅,儿童对儿歌的热爱与投入,与童年岁月那么默契的相映生辉,那种返璞归真的情感浑然天成,美轮美奂。

五、巴渠童谣的传承与保护

由于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传媒的强大冲击,加之城乡儿童的生活环境差异日渐缩小,城市膨胀的同时乡村减少甚至消亡,农耕文明的强劲影响力正逐步萎缩,巴渠童谣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不得已而逐渐式微。据调查资料显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四川省共有音乐刊物8种,其中儿童歌曲的版面占35%,儿歌作者在省市级作协会员比例为21%;截至2006年初,这两个比例分别下降到8%和3.2%。达州地区从事儿歌创作的作家也由从过去约二十个下降到两三个,说明以前从事儿歌创作的人因为行业不景气大多已改行。巴渠童谣已逐渐被人遗忘,上个世纪80年代,巴渠地区农村出生的人是最后一批有幸接触到它的群体。随着文化的变迁,巴渠童谣如今面临着“传人消失,后无来者”的尴尬困境,亟需发动各方面力量进行保护。

目前,相关部门应联合各方之力做好巴渠童谣的传承与保护工作。首先,搜集与研究的合力推进。文化部门不仅要全面搜集巴渠地区传统童谣,展开细致深入的寻访,深入调查、研究中下层群众和老一辈民间艺人,而且应该尽量忠实地记录原汁原味的巴渠童谣,从而构建巴渠童谣的研究体系,扩大其社会影响力。其次,继承和创新的保护。对于巴渠童谣的传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扬时代新风,家庭与学校良性互动,努力营造有益于童谣传承的良好的人文环境。最后,当地社会应担负起责任,大众媒体加大宣传影响力度,积极弘扬传统文化。只有多管齐下,巴渠童谣的传承与保护才能取得更多成效,广大有志于此的同志,依然任重而道远。

六、小结

童谣寄存着地域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承载了巴渠地区传统的民风民俗,在保存方言文化、传承价值取向、留存风俗历史诸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很多受巴渠童谣濡养成长的文化学者吸收了大量儿童文学的艺术养分,这股滋润着儿童精神家园的潺潺溪流,汇聚了全人类相同的童心特质。随着文化的变迁,巴渠童谣如今面临着“传人消失,后无来者”的尴尬困境,亟需发动各方面力量进行保护。借鲁迅在所译《爱罗先珂童话集》序中谈《春夜的梦》等作品时曾说的一句话:我愿意作者不要出离了这童心的美的梦,而且还要招呼人们进向这梦中。

注释:

①“嘎嘎”(仅记音),四川方言指外婆;“各自”指自己,“阴到”指悄无声息地,默默地。

②“干疙闹”指风疹。

③“背时”含有愠怒、嗔怪、责备自己倒霉等意;达州方言中“学”与“河”押韵。

[1]侯 颖.论儿童文学的教育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26.

[2](清)张廷玉.李自成传[M]//明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74:48.

[3]江上渔者.童谣和谶语中的历史[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2010:68.

[4](清)计六奇.明季北略[M].北京:中华书局,1984:26.

[5]高 俊.巴渠童谣意蕴深厚的民间“竹枝”[EB/OL].[2008-07-31].http://www.dazhou.gov.cn/ZJDZ/BQWH/WLYJ/2008/07/31/09182814903.html.

[6]杨绍碧.川东北的童谣[EB/OL].[2007-11-19].http://blog.sina.com.cn/s/blog_6dd538de0100u2y7.html.

[7]山水蒙.川东北民间诗歌调查报告二:童谣[EB/OL].[2007-11-19].http://og.sina.com.cn/s/blog_4cf9e45901000bvj.html.

[8](明)杨 慎.丹铅总录笺证[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44.

[9]杜传坤.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8.

猜你喜欢

童谣儿童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201
儿童美术教育琐谈198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咿呀声中的童谣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湖南童谣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