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程的实施要走向学生发展

2014-04-10陈南新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4年3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语文课程

陈南新

【摘 要】语文课程的实施,目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发展亟需什么。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来看,言语表达的能力和与人交际的能力是学生最需要的。语文课程的实施应该指向学生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着力发动学生,努力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程 课程能力 学生发展

曾经有学生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句话:语文的天空太高了,老师,你只能孤独地飞翔!我反复揣摩这话,心里不是滋味。语文教师的责任应是带着学生与自己一起在语文的天空尽情地翱翔。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最大收益的同时,语文教师自身也获得全方位的提升。显然,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绝对不是教师孤独地飞翔,而是与生共舞,目标指向是学生发展。

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尽管语文教学改革的浪潮不断冲击我们的语文教学实践,但是很多传统的也不很科学的做法仍然固守着语文教学的阵地。主要表现有:

首先,语文教学的要求明显高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对课标的认知深度不够,特别是对课标各个学段对学生在语文能力上的要求层次把握不够透彻。对学生要求太高,造成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恐惧感。

其次,学生的语文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经验不够丰富。由于学生的生活视野狭窄,阅读量不够,导致学生的语言积累比较匮乏。因此,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观点,特别是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制约。

再次,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依赖性思维。学生的思维缺少主动性。在这种思维的驱动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

语文教师应该是这样的角色——既是一名出色的舞蹈教练,又是一个优美的舞者,只有参与到学生的舞蹈之中,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学生真正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服务于学生发展的语文课程的实施之中。

拷问:学生发展的亟需

学生发展亟需什么?这是对每一位教育者的时代拷问。人的发展固然需要各方面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但是从人的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来看,最重要的能力莫过于言语表达的能力和与人交流交际的能力。这也正是语文教育所要着力培养的目标。

口语交际和口头表达能力 这是语文学习面向生活最关键的能力。书面的语言学习充其量是一种哑巴式语文学习,伴随人终身的是口语化的表达和人与人之间口语化的交际。所以,口语交际的能力是语文学习终身化所必需的、第一位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需要不断激活,不断生成,不断创新。由此可见,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为生活、为交流服务,而口语化的表达则要求讲述人准确地表情达意、声情并茂地言说、合理运用肢体语言等辅助交际手段。

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这是学生现阶段必须培养的、占主导地位的能力。在现行的模式和体制下,所有的语文考试无不以书面的考查形式,以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为主要考查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词语、句子、句式、修辞等方面的基础知识,筛选与提炼、模仿与创造、活用与迁移、感悟与理解、交际与综合等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及积极进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作为中学生,敏锐地捕捉文本信息、准确地理解文本的意思、明白行文内部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恰切有条理地写出需要表述的意思等诸多能力的锤炼显得尤为重要。无论从现实的考量还是用发展的眼光看,这都是当下的中学生亟需提高的能力。

以上两种语文能力,一种伴随人终身的成长与发展,另一种虽然目前主要是为应试服务的,但也是人的终身发展所必需的。

关键:课程能力的指向

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很多,它包括人(施教者和受教者)的因素、文本和其他学习资源因素以及学习的方法、途径和过程等因素。语文课程的实施既要关注人的因素,又要关注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和学科自身的特点。但是,在看似杂乱的诸多因素中,教师的课程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语文教师的课程能力包含课程解读能力、课程选择与组织能力、课程执行与实施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课程评价能力。从另一个侧面看,语文教师的课程能力还应包括理解课程的能力、预设课程的能力、生成课程的能力和反思课程的能力。

语文教师的课程能力应指向哪里?很显然,应指向学生发展。下面以教师解读课程和开发课程为例,作简要的阐述。

解读课程。语文教师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视角解读课程。学生人人都明白的,教师大可不必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学生不明白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好讲授或点拨的方式方法,用艺术化的手段点燃起学生心中的求知之火。

例如,学习《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一文,因为花的颜色各异,但是题目却只有一个字“红”。从学生的视角,他们必然会发问:为什么题目是“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而不是“花儿为什么这样艳”?

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做好充分的预设。根据学生的实际,学生可能对“借代”一无所知或略知一二。所以上课时,教师要对这一“以部分代整体”和“以特征代整体”的“借代”手法,适当作比较具体的讲析。而学生容易读懂的内容,则作简略处理。这样,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课程内容的导引下,就容易轻松愉悦地掌握“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表达作用。

开发课程。语文教师要善于设计、开发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样式。课本剧的编排,自创三分钟短剧的展演等,都是贴近学生实际又能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融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重要手段。

例如,课本剧是课程开发的最常见的形式。教师指导表演社团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编剧、导演又充当演员的角色,这样学生分小组活动,自编、自导、自演,并用照相机或摄录机将学生表演的短剧全程录制,学期结束组织展演活动,小组间展开比赛。这样的活动形式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才能,一举多得。学生对课本内容的演绎,通过剧本和表演的形式呈现,惟妙惟肖,妙趣盎然。从表演的情况看,学生并没有对原有的小说内容照搬照抄,而是对文本内容有了再创造。endprint

行动:课程实践的取向

语文课程是否契合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检验语文教师课程能力高下的重要尺度。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行走姿态。

语文课程的实施,根本在于实践,而实践应该回归学习者。以学生为本位,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需要语文教师解放思想,大胆取舍。新课程在推进过程中十分重视“以学定教”,就是强调课程实施的真正主体是学生,而教师仅仅是一个站位于幕后的策划者、引导者,或者说是一个推手。

语文课程的实施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只有放手发动学生的行动,方可真正着力于学生的发展。

让学生大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有利于强化表达能力。这是训练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例如,语文课上,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并阐明理由。教师要用自己的宽容与呵护允许学生说“我认为”,容许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对阅读或写作中产生的问题、书本或媒体等提出的问题,甚至针对别人的发言包括教师的讲解,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给予他们质疑和商榷的权利,并允许他们陈述各自的理由,鼓励学生用口头语言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们才能学会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

这样实施语文课程,体现了教学的平等与民主,体现了尊重生命的多姿多彩。要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个性的人,这是创新精神的源泉所在,是语文课程的一笔可观的财富。

在阅读中着力解决几个基本问题,有利于提升理解能力。语文课程的问题设计是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教会学生在阅读中自己设问,并在此基础上启迪思考,探寻自我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就会自然而然获得很大程度的提升。

这种“自我提问,自我解答”大体上由以下几个带有普遍意义的基本问题组成:

1.怎么理解词语、句子、段落在文章中的意思?(写了什么?)

2.词语、句子、段落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怎么写的?)

3.词语、句子、段落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作用?(为什么这样写?)

4.如何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提升认识。)

阅读中的很多问题,实际上都是由这些基本问题衍生出去的,同时,阅读中的很多问题,也可以追根溯源,回归到这几个基本问题。假若我们在语文课程设计和具体实施时,能启发引导学生善于从这些方面自悟,那么,语文课程的实施过程,就能最终实现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我想,如果坚持长期这样训练下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悟能力一定会得到长足的进步。

基于自主学习的现状设计学程,有利于改进自学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流程,是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思维的障碍,组织语文课堂学习,调整教学的内容。要充分让学生交流课前预习的成果,就课文理解中的难题进行讨论、展示、辩论。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够促进学生更积极地开展课前预习和自学。于是,读读、做做、讲讲、练练、议议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常态模式。

例如学习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教师可以用《绿》作为范例,教会学生读书动笔的方法。教材的编者在勾画圈点和批注评论方面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对学生养成动笔读书的习惯很有指导价值。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阅读该文,在随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指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读《囚绿记》,读《环球城市,风行绿墙》,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阅读分析的能力,又养成了很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略作点拨,要充分相信学生潜在的能力。不必滔滔不绝“满堂讲”“满堂灌”“满堂引”,要知道,面面俱到式的分析只能像每天吃同样的饭菜一样,最终会令人厌腻。

教,最终的目的是达到不教。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能够针对不同的文体,让学生掌握一类文体的特点及其学习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经过一段时间量的积累之后,一定会迎来一个质的飞跃。

例如,议论文阅读,只要弄清三要素,即论点、论据、论证,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触类旁通,因为许多小问题都是由三要素衍生开去的,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如此这般,只要语言上无障碍,思想深度切合初中生实际,对学生来说,任何议论文的阅读都会迎刃而解。

适合主体需要的拓展延伸学习,有利于培养综合素养。特级教师韩军有一个著名的观点,语文学习应当是“举三反一”的。他说这句话的用意是强调语文应该有大量的阅读和积累。鉴于此,课后除了必要的笔头训练之外,教师还可以补充一些名家名作,以拓宽学生视野,凸显语言文字的魅力。特别是要辅导好学生注意比较课文与补充阅读文章间的异同。课堂的延伸与拓展阅读,将成为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助推器。

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语文的学习,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也不局限于课外有序规范的延伸阅读,我们还可以积极倡导向生活学习语文。一个人开始牙牙学语,他就开始了语文的学习,这种学习,始终伴随着个人的成长乃至整个生命历程。要把拓展阅读和生活阅读摆到与课堂学习同样的高度,它们同样是语文学习的主渠道。课内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积累方法,其次是积累语言;而课外学习的主要任务是积累语言,其次才是运用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程实施一旦朝着正确的轨道——服务于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就会有更广阔的施展自己才干的空间。让学生在语文的天空尽情翱翔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以更为优美的姿态“与生共舞”,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师生生命的互动与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语文课程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台湾语文课程中文化传承教育及启示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小学语文课堂的留白艺术教学分析
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浅析
高中生网络成瘾及其相关因素探究
论语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