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厌学到爱学
2014-04-10李四清
李四清
地理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活动、物质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地理环境发生着越来越密切的关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不重视孩子对地理知识的学习。那么,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怎样使地理课的教学从这种环境中摆脱出来,让学生从厌学到爱学呢?
一、转变观念,从备课开始
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加以呈现,对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而如今的备课从备课标、备教材,到备教法、备学生,其目的是致力于学生能力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1.备课标——明确课的要求
课标规定了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它是教师制定课堂计划的主要依据。因此,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反复研读课标,明确课标的要求,每堂课都要围绕课标设计课型、组织材料、查阅资料等。
2.备教材——明确知识网络
教师应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为实现这一目标,我深入钻研教材,理清教材内容特点、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整理出一个知识网络,使讲课能突出重点、把握难点,让学生顺藤摸瓜,逐一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西部开发的重要阵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我考虑到新疆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自然环境独特,学生知之甚少这一实际情况,利用相关图片资料来展示新疆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绿洲植被等知识网络,通过图片对学生感官的刺激,激发学生的思维处于动态活动之中,整节课的效果很好。
3.备方法——千方百计解难题
好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发展和情操的陶冶。例如,在讲地球公转时,我让学生观察地球公转的相关资料,总结出公转特点,然后进行分组演示(用蜡烛代表太阳、还有小地球仪,六人一组),每个成员都参与其中,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分析得出结论。
4.备学生——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
过去备学生是为了让学生接受知识,而现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合作、探索意识,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例如,在讲黄河时,我让学生自己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第一,黄河断流的原因是什么?第二,黄河断流带来哪些影响?第三,对黄河的断流现象我们应该如何治理?这样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观点的空间,学生更愿意参与这样的讨论,学习的积极性较高。
二、从提问开始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提问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精心设计的提问会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达到活跃学生思维的目的,而活跃的思维又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随着问题的不断解决,学生的自信心会慢慢建立起来,学习也将产生“质”的飞跃,即从厌学到爱学。随着对课程改革的深入了解和课改实践,我摸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学生实际和地理学科特点的评价方式。
1.注重课前提问,让提问形式多样化
(1)承上启下的复习性提问。难度大的题一般让学习稍好或者举手想答题的学生回答,难度小的就让学习稍差的或性格内向、不爱举手的学生回答,答对的就在记分册上给计一百分,如果答错了,少扣几分,并且说明错在哪里、怎么扣的分、应该怎样回答,这样学生不但明确了正确答案,而且还表示下次争取得一百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锻炼,学生逐渐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了兴趣。
(2)技能巩固性提问。地图被称为地理知识的第二语言,所以想要学好地理必须学会看图,而看图掌握起来难度比较大,需要反复巩固,因此我几乎每节课的课前都要提问看图的问题,例如:你能在南极洲图上找到我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吗?刚开始学生回答这样的问题难度很大,只有少数学生能答好,对其他学生我就单独指导、点拨和鼓励,主动找老师指导的学生仍然给他记一百分,学生特别高兴,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会看图的学生多了,正确率提高了,很多学生开始抢着答题,看到这种情景,我的心里十分高兴。
2.重视课后巩固性提问
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要求,每节课后都应及时反馈,争取做到堂堂清。因此,每节课都要留出10—15分钟进行巩固练习,巩固练习的形式多样,既有师问生答,又有生问师答,还有读图、填图训练,也有填空及绘制图表等,对于一些难度大的题,展示的学生特别有成就感,座位上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越来越喜欢地理课了。
为了使学生从厌学到爱学,我以转变理念为开端,以激发学生潜能为发展,以师生共同成长为目标,与学生在课堂中一起飞翔!
(责任编辑 冯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