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就是爱的传播

2016-02-25魏绍炎

武昌理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爱国传播教育

魏绍炎

摘  要:本文通过对教育本质的分析,从系统结构的角度,结合对教育功能的探讨,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就是爱的传播的主题,并分别从爱国、爱业、爱学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对于澄清人们对教育的模糊认识、导正教育的方向、弘扬大爱无疆的精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教育;传播;爱国;爱业;爱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是人类文明传递的重要手段,是开启人类智慧、增强生存本领的重要途径,是兴国兴邦的必由之路。教育同时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永恒主题,这是不少教育家对教育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事业和热爱自己的学生。托尔斯泰就曾经这样说:“教师既热爱事业,又热爱学生,他就是一个十全十美的教师。”在中华文明复兴的新时代,一个优秀的、光荣的、称职的教师,不仅要爱事业、爱学生,而且更要爱自己的国家,也就是要成为爱国、爱业、爱学的传播者。

一、爱国

教育爱国主要指的是教育强国、教育兴邦,这是一种大爱,即大爱无疆。这种爱表现为对人民的热爱、对民族的热爱、对5000多年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热爱。即是爱人民、爱民族、爱文化。

教育可提高国民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增强社会的稳定性,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地位。教育就是在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道路、凝聚中国力量的具体实践,是努力实现中国梦的奋斗历程,是教化人民用实际行动报效国家、感恩国家、奉献国家的有力表现,是对人民的一种大爱。

教育可加强中华民族之间的沟通、理解、合作,促进民族之间的大融合。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间团结友爱、亲如兄弟、和睦相处、互帮互助、共同发展,真正体现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渡过了历史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教育在中华民族繁荣昌盛、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育同时是对5000多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中国)唯一的幸存者,具有丰富多彩的古典文化(国学的文化),创立了儒、释、道、墨、法、兵等多家思想体系,并创造了的四大古代发明:造纸、印刷、指南正、火药,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应是中华文化的继承着和捍卫者,还要在继承与捍卫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人类的进步与发展中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二、爱业

这种爱要体现一种执着、一种忍耐、一种恒心。具体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教育文化创业的热爱。用爱心、耐心和恒心去履行人才成长的培育者、社会文明的传播着、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的职能。

爱业,首先就是爱事业。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重任主要地落在教师的肩上,要教师去承担。教师要有成就一番事业的激情,大干一番事业的热情,实干一番事业的真情。教师的劳动非常光荣,但教师的劳动也十分艰苦。教师既需要掌握渊博的知识,又需要具备崇高的品德;既需要投入繁重的脑力劳动,又需要付出大量的体力消耗。没有教师的辛勤耕耘,就没有人才的茁壮成长,没有教师的无私奉献,也就不会有人类的美好未来。把教师所从事的艰苦劳动和这种艰苦劳动对社会的积极意义联系起来,就能体会到当一名教师的光荣和自豪,就能体会到教书育人的无穷乐趣,就会有克服困难的无穷力量。

古往今来,在我国历史上涌现出许多终身不渝热爱教育的杰出人物。古代教育家孔子从教四十多年,朱熹从教五十多年,他们乐于诲人不倦。现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拒绝当官,立足教书,鞠躬尽瘁三十多年。徐特立先生献身教育七十多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深受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尊敬。他们这种献身教育的传统精神,激励了无数后人。当代中国,也涌现了大量为教育事业贡献终身的优秀教师和无数默默地在教育岗位上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全国特级教师丁有宽四十多年扎根于农村小学,不管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始终没有改变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始终把教育孩子当作自己毕生的事业,先后把二十二个差班或乱班转变为先进班,把三百多名差生转变为优秀生或“三好学生”,其宝贵经验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一个“爱”字。

教育也是一种开创性的职业,要体现一定的创新性。教育对象的不同,教学手段、方法、内容、模式等都要发生变化,即要因材施教。另外,教学的课程不同、教学的场所不同、教学的目标不同等都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而应当有创新、有改革、有突破。因此,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教育突破必须贯彻教育的全过程。只有具备创新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和创业的勇气,才能办好教育,才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

三、爱学

教育中的爱学就是爱学校、爱学生、爱学习,达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学如命的境界。

爱校如家,就是要有一种大局意识、一种团队意识、一种奉献意识。老师同学校的关系如同鱼水的关系。学校是老师施展才华的平台,老师是学校发展的财富。相互依赖、相互生存。在学校爱护老师、培养老师、发挥老师作用的同时,老师必须把学校当家来建、当家来管、当家来爱,体现主人翁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创造意识,充分发挥教学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爱生如子是对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和献身精神只有通过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具体行动才能体现出来。热爱学生是教师最可贵的职业感情,是教师全部道德修养的关键和核心。俄国教育家马申斯基说:“教师只有与学生在亲密和友善的接触中,以理性影响理性,以道德影响道德,以性格影响性格,以意志影响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影响。”陶行知先生倡导“爱满天下”,徐特立先生提出“爱生如子”,丁有宽老师奉行“面向全体,偏爱差生”,无不体现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你才能做到关心和了解他们,尊重和信任他们,赏识和宽容他们。也只有付出了真爱,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从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修筑沟通心灵的桥梁。“亲其师信其道”,若师生感情好,你的表扬,学生认为是鼓励;你的批评,学生认为是爱护。若师生关系紧张,你的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你的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只有爱,才能为学生鼓起前进的风帆,鼓舞学生乘风破浪地前进。

爱学如命。就是要认清信息化时代对学习型人才迫切需要的新形势,要理解“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的本质含义,要有“人不学会落后”的紧迫感和落后就要挨打的危机感,要将生命的价值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快乐学习的良好习惯,让生命在学习中延续,达到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境界。

综上所述,教育就是以爱国为起点,以爱业为历程,以爱学为手段,整个过程都是一种爱的传播。也只有将爱贯穿到整个教育过程中,才能挖掘教育的潜能,创新教育的价值,播放教育中爱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东缨.中国教育的顿悟[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1.

[2] 袁卫星.教育有梦[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 周增文.细节决定教育成败[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 龚春燕,郎元燕.魏书生谈教书育人[M].广西:漓江出版社,2010.

[5] 东缨.从教师到教育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6] 东缨.教育大境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7] 东缨.播种辉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爱国传播教育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爱国学·晒佳作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爱国学·晒佳作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