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紫砂“菱花壶”的精神内涵

2014-04-10高锡兰

江苏陶瓷 2014年2期
关键词:菱花轮廓线壶把

高锡兰

(宜兴 214221)

“线条变化”的协调流畅,“形神兼备”的生动传神,不但是衡量光货造型的美学标准,也是对所有紫砂壶造型的美学要求。在制作紫砂光货的学艺生涯中,努力追求艺术境界的实现。以紫砂“菱花壶”为例(见图1),这把紫砂壶通体几乎是没有直线的,它把所有的线化成了似直非直、似曲非曲的线条。当这样的线融于壶的造型中,茗壶一下变得生动并充满张力。

表1 菱花壶

1 紫砂“菱花壶”的造型特点

紫砂“菱花壶”整体的轮廓线是个长椭圆型,壶钮在椭圆轮廓线外面,这样盖面就成了大椭圆的一段弧线。壶盖本身构成一个中椭圆,中椭圆的下部轮廓线是隐于壶身上端之内的,看不见但能感觉到。壶钮也是个椭圆,这样三个椭圆大小不一,但外形很一致,显得连贯呼应。此外,三个椭圆的长轴有黄金分割比例关系;壶钮的宽度与盖面宽度的比例大约是1比5,壶把、壶嘴与壶口的夹角距离完全相等,且壶把与壶嘴形成贯气;端部与壶身暗接处对称流畅,且不伤壶体轮廓线;壶身丰满,有膨胀感;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盖沿与壶口沿平整丰满,如紧闭之双唇。紫砂“菱花壶”是基于传统“仿古壶”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盖面加饰菱花纹,脱胎成为了造型全新的紫砂新品。

2 紫砂“菱花壶”的精神内涵

菱花属于柳叶菜科,一年生水生草本,叶子略呈三角形,叶柄有气囊,夏天开白色花,果实有硬壳,有角,可供食用。南朝时期的梁简文帝在《采菱曲》一诗中写道:“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现代诗人郁达夫写的《车过临平》也提到了:“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由于历代的文人墨客赋予了菱花特殊的含义,丰富了紫砂“菱花壶”的精神内涵。

菱花生长在水里,虽然它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它的花苞形似一张笑脸,总是微笑着面对太阳,面对生活。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风雨雨,菱花坦率、坚持、昂然的生命倾注着对太阳无限的忠诚和热爱。手握这把紫砂“菱花壶”,也仿佛与乐观豁达的人生握手言好。

菱花的生长环境不尽美,有时甚至是淤泥,但是菱花克服了重重困难,从水中伸展出来,它不论将遇到多少挑战,仍然充满斗志昂扬的决心,绽放自己生命的一抹魅力,这就是菱花寓意的人生价值——永不言弃。人要有菱花的精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机会让自己走向成功之路。人从这个位置走到那个位置的时候,如果有了菱花身处淤泥而永不言弃的精神,怎么都不可能被困难压倒。紫砂“菱花壶”的精神意味深长,能鼓舞那些了解它思想的人积极进取。

紫砂“菱花壶”的壶把颇有如意纹的味道,壶肩处的如意纹装饰,刚好使人在抓握此壶时感到舒适、稳当。如意纹蕴含着理想的文化,在古时候,如意是指按如意形状作成的如意纹样,借喻“称心”、“如意”,与“瓶”、“戟”、“磐”、“牡丹”等合成民间广为应用的“平安如意”、“吉庆如意”、“富贵如意”等吉祥图案。紫砂“菱花壶”的菱花装饰与如意纹的结合,衍伸出新的含义:菱花永不言弃的刻苦精神是“因”,称心如意是“果”。如此一来,紫砂“菱花壶”不仅代表着一种文化,更具备一种人生哲学与精神。

3 紫砂“菱花壶”的线韵之美

紫砂壶造型丰富、仪态万千,其线体的作品很多,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语言的“面与面相接现象”的雕塑类的抽象轮廓线;另一种是理性语言“放浪于形骸外”的强化表现的具象装饰线。前者属于造型艺术,后者归纳为装饰范畴。紫砂 “菱花壶”作品的圆式抛物线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守圆含虚”的能产生最大限度的空灵之气。整体线条规整大方、气韵贯通,是运用花、素相宜的原则,寻求修饰的精致与精美。壶盖菱花的装饰,也赋予了更多的观赏情趣与艺术价值。紫砂“菱花壶”的线韵之美,有着凌驾于整个制造过程与结果之上的气度与境界,是“内润而滋外”的一种内在学养的外在流露。紫砂“菱花壶”艺术的诞生、发展,好像一个生命的流动成长,包含着自然美、变化美与和谐美。壶体流畅的“线韵”充沛着“线气”与高雅的“线体”风貌。

紫砂“菱花壶”从造型到装饰,从线条特征到文化内涵,无一不经过慎密思考。艺术,是需要以严谨的态度对待的。一旦艺术化神为器,它又是如此令观者赏心悦目。

[1]金羊.光货和花货紫砂壶:哪种更具收藏价值 [J].中国日报.2011.12.18.

[2]彭金祥.永明四声与“四病”新论[J].天府新论.2006(06):151-154.

[3]黄宝.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浅析郁达夫笔下的秋景秋情[J].阅读与鉴赏(教研).2007(01):51-52.

猜你喜欢

菱花轮廓线壶把
立体图像任意剖面轮廓线提取方法仿真研究
浅谈潮州手拉壶的造型设计
论“四方菱花壶”的艺术特征
“菱花石瓢壶”的艺术魅力
浅析《腾飞提梁壶》的创作理念
封面人物
浅谈紫砂“龙跃神珠壶”的造型及其艺术价值
基于HTML5的凸轮廓线图解法App教学软件研究
论紫砂壶“菱花提梁”的艺术审美
基于鼻子下轮廓线的鼻尖定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