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缺失的原因与对策探析
2014-04-10李丹霞
李丹霞
商洛学院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陕西商洛,726000
1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及幸福感的概念
1.1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概念
职业认同感是指个体对于所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及期望的一致,即个人对他人或群体的有关职业方面的看法、认识、赞同与认可。职业认同感一般是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及职业的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甚至对工作方法、职业习惯与职业环境等都极为熟悉和认可的情况下形成的,是人们努力做好本职工作、达成组织目标的心理基础,对于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工作的成效以及自己的发展在情感上的认可,也就是对辅导员这个职业的肯定。“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包括对职业的认知、对职业的情感、对职业的期望、对职业的意志及对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认同程度。”[1]对职业的认知,是指辅导员对自己从事职业的总体看法,包括辅导员职业的本质、辅导员职业的环境以及辅导员发展的定位等;对职业的情感,是指对辅导员职业的态度,包括辅导员是否喜欢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和辅导员在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积极还是消极等;对职业的期望,是指辅导员对于自己是否能在职业活动中取得成就的期望;对职业的意志,是指辅导员对于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工作环境的意志水平,与辅导员的更换工作倾向和离开辅导员岗位倾向相背离的方面;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是指对自己的职业是否有价值、价值大小以及价值体现方式等的认识。
1.2 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概念
关于幸福感的定义有多种说法,纵观各种文献和学术界比较认可的说法认为: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2]。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对幸福感的理解与体验受各种因素影响,比如心理参照系、成就动机程度及个人安全感等。心理参照系是指在封闭社会与开放社会两种状态下,社会成员的幸福感是有差异的。在开放社会中,由于有来自发达社会的冲击,成员的幸福感可能要低于封闭社会中的成员;成就动机程度,是指人的成就需要决定着他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就不会有幸福感;个人安全感,是指个人对他生活的社会环境方面所表现出的一种自信,这种感觉对于形成个体的安全感是极其重要的,有助于个体抵御焦虑,从而产生主观幸福感。所谓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就是“辅导员把自己从事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看作幸福的职业,在其教育工作中体验到辅导员职业的快乐和幸福,这是一种良好感受和积极的精神状态,是其工作状态达到的最高境界”[3]。幸福感对于辅导员来说,是追求人生价值的动力和职业激情的保证。高校辅导员的幸福感,首先来源于个人的主观努力,其次是客观环境的良好条件,最后是个体对其所处的职业环境与生存状况的价值判断。
2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的现状
高校辅导员是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与稳定对于改善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维护高校的稳定、提高高校育人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高校中,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缺失的危机已经成为影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
2.1 目标缺失,工作动力不足
不少辅导员认为学校的专业教师在高校地位较高,自己的地位较低。因此,认为目前从事的工作只是临时的过渡,没有将辅导员工作定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且急于想法设法脱离现在的岗位。调查表明,有一半以上的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表示不满意,当问到“如果有其他工作可以做”,有26.9%的辅导员表示会立即放弃自己的岗位,有52.2%的辅导员产生了动摇[4]。在这种心里支配下,他们在工作中往往处理事情拖拉,效率不高。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也得过且过,不能深入了解学生,不能融入学生当中,只顾眼前、不谋长远,更谈不上有计划地引导组织班集体的学习、活动以及德育等方面的建设。
2.2 认同错位,发展方向迷茫
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迷惘、困惑,在工作岗位上出现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倾向,看不起自己的工作岗位。认为辅导员工作没前途,是高校中的“二等群体”,是打杂的,是学生的“保姆”,对自身工作的价值不认可,觉得辅导员工作没有意义。据对湖南三个本科院校的调查显示:47%的辅导员认为自己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走错了路”或“迫于生计别无选择”[5],持这种观点的人在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可以说比比皆是。
2.3 主观松懈,工作被动应付
工作积极性不高,吃苦精神与奉献精神不足,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往往是领导安排什么才做什么。不愿主动地接近学生,不愿与学生进行交流,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的态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样,自然就对学生的情况不了解,更谈不上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当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也就不足为奇了。
2.4 心理失衡,工作心态不佳
凡事总爱攀比,比薪酬、比环境、比个人发展。比来比去总是觉得自己吃亏多、补偿少,在这种心里支配下就很难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就难得产生幸福感。一些辅导员认为,工作中,下要受学生的气,上要接受学校各相关部门的批评指责,每天工作时间无限制,自己付出的过多,可是回报太少。觉得工作生活不如意,自怨自艾,缺乏追求,无法很好地把工作、生活区分开,很难处理二者的关系,有的甚至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3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缺失的原因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的缺失,不利于辅导员队伍的稳定,不利于广大学生的教育,直接影响到学校办学效益与社会影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3.1 工作职责困惑
关于辅导员的工作职责,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指出:“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从这一规定看,辅导员最主要的工作职责为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学生的日常管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较大,尤其是日常管理中的大量事务,比如,学生的纪律管理、就业指导以至学费追缴等,还有学校各部门临时安排的大量工作。同时,大多高校几乎每个辅导员所带学生数都超过了相关规定标准,他们每天要面对着所带班级众多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而耗掉大量时间与精力。另外,在职称评定时,还要求辅导员要有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科研工作量,因此需要评定职称的辅导员就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及科研任务,这往往让辅导员产生压力,同时在自身工作职责上产生困惑。
3.2 价值认可度低
首先,社会认可度比较低。高校辅导员是近年来才设立的职业岗位,许多人根本不了解辅导员这个职业,有人认为辅导员是做后勤的,不如专业教师;甚至有些人认为,干不了教学的教师才担任辅导员,心里轻视辅导员。其次,现在高校大学生一方面思想比较活跃而且个性比较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素质及个人自律素质都不高,使得辅导员要投入超额的时间和精力才能把所带学生管理好。许多高校学生认为辅导员就是“保姆”,专业水平不高,只能做一些杂七杂八的具体工作。他们什么时候都可以给辅导员打电话,觉得辅导员就应该为他们服务。不少学生对于辅导员工作不理解,产生抵触甚至发生冲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让辅导员对于自身工作的价值及意义产生怀疑。
3.3 评价标准模糊
当前,有很多高校通过辅导员所带班级的班风、学风以及学生安全等方面来评价辅导员的工作。一方面,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一些做了大量工作的辅导员由于个别班级的班风、学风不好,或者某个学生出现了安全问题,使其大量工作不被认可,甚至一票否决。学生一旦出了任何方面的问题,比如,迟到、旷课、打架、违法、安全事故等,无论是个别现象还是普遍现象,往往从上至下都习惯于归咎辅导员“工作不到位、工作不细、管理不严、没强调到位”。长此下去,会产生干多干少都一样的思想,使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发挥。另一方面,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在职称评定时,要完成相应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任务,而在管理中又参照行政人员,实行坐班制,这样的双重标准要求对于辅导员来说也是既不公平也不合理。在一项调查当中,有66.4%的被访辅导员认为学校缺乏对辅导员岗位应有的激励政策[6],激励机制的缺失对调动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无疑会大打折扣。
3.4 工作时间无限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繁琐使得他们的工作时间没有限制,往往从早到晚,既要完成学校各部门下达的诸多任务,又要处理学生当中的一些棘手问题,还要面临学生思想教育、考勤、学风、班风建设等问题。辅导员工作量之大,工作时间之长,常常让人难以想象。尤其是安全问题,像是一把悬于辅导员头上的利剑,精神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所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就是对辅导员工作的真实写照。对于初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吃住在学校,又很少有家务拖累,加上初参加工作的新鲜感,这类问题相对来说不是很突出。然而一旦婚育,面临家庭的责任、上下班路途的奔波,矛盾便日益突出,工作与生活很难用上下班划分,每天只能疲于应付,常常身心疲惫。
3.5 自我认知偏差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缺失的又一原因是辅导员的自我认知偏差。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认识与评价,因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等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高校辅导员在自我意识完善过程中,有时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出现自我认知偏差,甚至造成自我认知障碍,以致降低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指数。自我认知偏差的表现一种是自卑,另一种是自傲,大多为年轻的辅导员。自卑者认为,自己的工作不如人,是教师队伍中的“三等公民”,自己的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自傲者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奋斗多年,而所学的专业现在基本用不上,整天被繁杂事务所缠,是大材小用。健康的心理和积极的人格,才是获得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的重要条件。
4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及幸福感缺失的应对策略
4.1 加强辅导员职业培训
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的增强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要认识到辅导员是一个高尚的职业,它需要辅导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科学的育人理念、过硬的综合素质以及无私的奉献精神,并非只是“打杂的”。学校要加强辅导员的在职培训,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为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通过学习培训,一方面可以多方位提升辅导员的能力,为未来个人的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辅导员队伍的团队建设,以增强他们的团队归属感。辅导员自身强了,也就会使学生改变对其“保姆”的认识,增强对其权威性的认可,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起来就更有效果。
4.2 完善辅导员工作评价机制
辅导员工作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评价尺度是否合理对其职业的自我认同有重要作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首先表现为人的需要及需要实现两个方面”[7],因此,应该按照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结合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制定辅导员队伍管理规范以及综合考核体系,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并实施一定的物质奖励与精神激励,增强其工作的认同感与幸福感。
4.3 畅通辅导员发展渠道
辅导员是高校教学、管理一线的教师队伍,最了解学生的思想、需求,因此,可以通过岗位流动来化解辅导员的工作倦怠情绪,可提倡各部门人员到辅导员岗位锻炼,允许辅导员向其他岗位流动,这样,学校其他教师可以体会辅导员工作的酸甜苦辣,提升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同感,也可以提高辅导员其他方面的工作能力,改善辅导员的工作倦怠情绪。同时,制定更科学的工作量,保证辅导员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及热情投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取得成效,为辅导员的发展拓宽空间,以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辅导员的职称评定问题,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在职称评定的条件上应当给予优惠政策。在这一点上,上海市就做得比较好,如规定辅导员评聘副教授、教授的名额单列,鼓励教授级辅导员、领军级辅导员的脱颖而出[8],这无疑让广大的辅导员感到温暖,看到希望。
4.4 做好辅导员心理疏导工作
目前,高校更多地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疏导,而对处于一线的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则重视不够。因此,要做好辅导员的心理问题疏导工作,增强辅导员的幸福感。一方面,由学校牵头,通过心理健康座谈活动、同行联谊活动,缓解辅导员工作压力,提高辅导员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根据辅导员全天候的工作性质,比如组织活动加班加点,紧急问题随叫随到,下班后随时做好准备处理学生问题等,对工作压力、幸福感相对较弱的中年辅导员和已婚辅导员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
4.5 激励辅导员加强学习
作为辅导员,个人要注重职业知识的学习,提高个人业务素质与心理素质。辅导员自主学习与反思有利于良好地化解压力,增强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应对问题,不断改善自身的不利状况,促进其积极心态的形成。“辅导员每天都被埋没在缺乏职业自豪感的事务中,其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久而久之,便沉溺于职业发展前景的迷茫之中”[9],辅导员要锻炼自己能够从那些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自我提高,要不慢慢地真会成为部分人所认为的“保姆”了。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与成长的导师,应该具备诸如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与心理科学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方面的知识在辅导员工作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对做好辅导员工作及辅导员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徐莉.江苏省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9:6
[2]张艳玲.幸福感及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1:25
[3]李素芳.论高校辅导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48-149
[4]高媛媛.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活质量的调查与分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3):130-132
[5]马军.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与幸福感[J].首都教育学报,2012(12):46-49
[6]张书明.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M].济南:泰山出版社,2008:10
[7]许华.马克思社会和谐思想的主体向度[J].宿州学院学报,2013(8):4-13
[8]王鑫,李秀芳.浅析高校辅导员的成长需求:以上海地区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122-124
[9]李文砚.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3(5):1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