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曲绵绵不绝的“天籁”之音——庄子生态思想初探

2014-04-10宋晓璐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天籁道家庄子

宋 辉,宋晓璐,王 林

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安徽亳州,236800

道家生态思想是建立在宇宙生成论基础之上的,自然主义是与生俱来的。在老子那里就有比较完整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形态。庄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率先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说,这比儒家的董仲舒要早得多[1]。《庄子》一书的自然主义情结浓厚,其中有许多探究自然奥秘的精辟论述。例如,“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2]8“汤问棘曰:‘上下四方有极乎?’棘曰:‘无极之外复无极也。’[2]15”“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2]389等,饱含着作者对大自然的情怀。老子的生态思想奠定了道家生态思想的基础。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对老子的生态思想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从而把道家的生态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道家生态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 宇宙万物同一,根源在道

庄子认为,宇宙万物看起来形态各异,但是从道的角度来看都是一样的,即“道通为一”[2]69。人与万物同根同源,互为一体,正像庄子所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2]80这是因为道(又表现为“气”)生万物,道又寓于物,物经过演化、发展终归于道。他论述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2]335宇宙始原是“无”,没有“有”,也没有名称。(道的活动)呈现混一的状态,混一的状态还没有成形体。万物得道而生成,便是“德”;没有成形体时却有阴阳之分,犹且流行无间,称之为“命”;(道在)运动中稍时滞留便产生了物,万物生成具有各种样态,称为“形”;形体保有精神,各有轨则,便称为“性”。性经修养再返于“德”,“德”同于太初。同于太初便虚豁,虚豁便包容广大。浑合无心之言,无心之言的浑合,便与天地融合。道与万物同在,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亡。在老子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庄子进一步说明了宇宙化生万物、物的形神性的演化以及道与物的关系,使宇宙生成论更加完善,轮廓更加清晰。

2 万物生长消息形成一个循环不已的生态系统

《寓言》篇说:“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天均者天倪也。”[2]775万物都是种子,以不同的形式新陈代谢,始终循环,找不到头绪,这就叫自然的往复周流。自然的往复周流也便是自然的适宜的关系。该篇描述了万物相生相克的关系:“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随序之相理,桥运之相使,穷则反,终则始;此物之所有。”[2]741阴阳相应,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克。依循时序的规律,事物的起伏互相影响,物极则返,终而复始,这是万物所具有的。道不偏私,万物各有其理,各自追求自己所适宜的方面,不用由谁安排,自然各得其所,共同构成天然和谐的循环系统,就像大泽之中,各种树木都有它的用途;再如大山之上,树木花草和石头都依赖大山而存在。庄子由衷赞美大自然的神奇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2]601天地有崇高的美德而不言语,四时有明显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原理而不说话。天地万物日新月异,阴阳四时轮回交替,各有一定的规律顺序,天道茫茫不见踪迹,却有神妙的作用,这就是自然之道啊!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溢于言表:“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2]628山林啊!原野啊!使我欣然快乐啊!他所强调的是道生万物,在道的支配下,万物生长消息自然而然形成了一个天然合理的生态系统,人类也是这一系统中的子系统,也要遵循其中的规律,不要轻举妄为。庄子的论述是对老子关于万物在道的作用下周而复始循环运动思想的具体化和深化,揭示了自然界循环的奥秘,把大自然雄浑质朴的和谐之美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庄子的生态系统论是其生态哲学的精华,为人们思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3 物有天性,任性自生

老庄哲学一脉相承,其主线都是顺道而行,清静无为。庄子把这一中心思想运用到人类与万物的关系之中,在理论上有所发展。《大宗师》篇说:“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2]213鱼适宜于水,人适宜于道。适宜于水的,挖掘水池来供养;适宜于道的,安然无事就天性自得。鱼游于江湖就忘记一切而自由快活,人游于道术就忘记一切而逍遥自在。《骈拇》篇说:“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约束不以 索。故天下诱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2]260天下事物都有本然真性。所谓本然真性,就是曲的不用钩,直的不用绳,圆的不用规,方的不用矩,粘合的不用胶漆,约束的不用绳索。因此,天下事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却不知是怎样生长的;万物混同各得其所,却不知其所以然。万物无穷,但人们都认为物有所终;万物深不可测,但人们都认为物有极限。人类自作聪明,做出许多揠苗助长之事,不仅于事无补,反倒伤害事物,危及人类。诚如《再宥》篇所云:“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2]309扰乱自然常道,违逆万物真情,自然化育不成;群兽离散,鸟雀夜鸣;殃及草木,祸临昆虫。

任物性自生要求人类平等对待万物,顺从物性,学会换位思考,不凌驾于物,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物,也不要一厢情愿,把自己乐意的事推及它物。万物的本性表现各异,其共通之处是承受天地、阴阳、精气自由繁育、成长、衰亡,周而复始。《至乐》篇提出,不能用养人的办法养鸟,这一思想颇能警戒世人。该篇讲述了鲁侯与海鸟的寓言。寓言说的是,从前有只海鸟飞落在鲁国的郊外,鲁侯将它迎进庙堂,让它饮酒,演奏《九韶》之乐取悦于它,举办盛宴供它食用。海鸟看得眼花缭乱,内心忧愁悲惧,不敢吃一块肉,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了。这是用养人的办法去养鸟,而不是用养鸟的办法养鸟。用养鸟的办法来养鸟,应该让它栖息于茂密的树林,翱翔于广阔的天空,吃小鱼小虾,鸟群结队而行,自由自在地生活[2]490。很多情况下,人类往往不自觉地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定势出发,用养人的办法养鸟,结果非但没有养好鸟,反而害了鸟。自然界的事物秉性各异,好恶不同,不宜强求划一,不求相同。应该让万物自由发育、生长,各尽其能,各适其宜,就能够条理通达而好事常有。

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物,都具有自然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物性与人性有相通之处,即都要有生存、发展的条件。《外物》篇论述了畅通对生物的重要性,对于人类认识生物具有一些新意。它说:“凡道不欲壅,壅则哽,哽而不止则 , 则众害生。物之有知者恃息……胞有重阆,心有天游……大林丘山之善于人也,亦神者不胜。”[2]767这是说,凡是道就不能堵塞,堵塞就梗阻,梗阻不止就乖戾,乖戾就产生种种危害。有知觉的物类依赖气息。胞胎都有空隙的地方,心灵也有自然活动的地方。森林大山之所以引人入胜,也是由于人置身其中顿感心神舒畅的缘故。道化生万物要畅通,万物任性繁衍也要畅通,畅通是万物与大自然进行能量交换的基本条件,堵塞就产生种种危害。对于人类来讲,不仅要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从根本上说,良好的自然生态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适宜的环境),而且也要考虑其他生物的需要,要遵从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现实,保护生物多样性,不能只从人类的需要出发挤占甚至消灭其他生物生存的空间,像曾经出现过的毁林烧山、围湖造田、堵塞河道、任意捕杀动物、采挖植物等,使得物种减少,生态失衡,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一系列恶果,也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教训极其深刻。

4 “天人合一”——“天与人不相胜”

人是自然界的一员,需要不断地从自然界获得能量,也要适应自然规律,而不能违背它,不要企图支配它,否则,受到惩罚的只能是人类自身。人与自然界互惠互利,理应友好相处,合而为一。对此,庄子很明确地认识到“物不胜天久矣”[2]208。他比较完整地阐述了这一思想,可以将之概括为“天人合一”。他描述真人说:“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2]187他所喜好的是天人合一,他不喜好的也是天人合一。不管认为天人是否合一,它们都是合一的。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与自然同类,认为天人不合一就是与人同类。天和人不是相互对立的。“天人合一”理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和普世价值,是值得全人类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

“天人合一”或者说“天与人不相胜”的基本理念要求人类不能凭借自身的特殊智能主宰、戮害其他物类,要自觉承担起保护万物的责任。庄子很明确地提出了人类与其他物类相处的根本原则,即“处物不伤物”。他指出:“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2]628圣人与物相处而不伤害物。不伤害物的,物也不伤害他。只有无所伤害的,才能与人相互往来。人不伤害物,物也不会伤害人,和谐相处是互惠双赢的关系。秉持无所伤害,悲天悯人的胸怀将使得社会和谐,万物兴盛。“天人合一”论是中国哲学体系趋于成熟的里程碑。它合理地解释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铲除了宗教神学的立足之地,使得中国哲学获得了科学精神,从而规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规避了西方科学文化的缺陷[3]。陈鼓应先生高度评价了“天人合一”思想,认为庄子论述的“天和”“人和”“心和”中,“天人合一”是“人和”与“心和”的最后归依。“庄子所开创的天人合一境界,成为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4]

5 “万物齐一”——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这是庄子生态思想的鲜明特色,也是上述理念的逻辑延伸,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秋水》篇说,人形成于天地,受气于阴阳,“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马体乎?”[2]443人在天地之间,好比小石头和小树木在大山上一样,显得那样渺小,有什么值得自夸的!物的种类不计其数,人不过是其中之一而已。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长在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他还从道的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2]452依照道看来,万物本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本身看来,万物都自以为贵而互相贱视。《知北游》篇还形象地比喻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2]608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阳光穿过空隙,忽然而已。万物蓬蓬勃勃,生长、成熟、衰亡,与人类没有什么不同。庄子的高明之处是,突破了长期以来束缚人类的思想桎梏,超越了物我界限,不仅视万物为平等,而且还特别反思并尖锐地指出了人类经常犯的错误——狭隘、傲慢与偏见,贱视其他物类,随意向自然界索取。庄子并未把人作为造物主来看待,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来评价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确高人一筹。这一思想也被后世道家所继承,如《列子·说符》云:“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5]天地万物与人类同时生存,也都相类似。各个种类之间无贵贱之分,只因大小不同、智力不同而相互制衡,一个不断地吃掉另一个;并不是互相间谁为了谁而生。这种革命性的创新对于解决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或许提供了新的思路[6]。

6 俭朴的生活方式能够减少资源消耗

庄子积极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并身体力行,堪称楷模。这是他尊重万物、节材爱用思想在日常行为中的彻底贯彻。当代人们对庄子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但是,从《庄子》一书中可知,他生活窘迫,穷困潦倒,有时要靠借贷生活,却不能如意。《庄子·山木》篇说:“庄子衣大布而补之,正 系履而过魏王。”[2]553可见其狼狈状。尽管如此,他心里很坦然,对物质生活非常淡泊,不愿结交权贵,曾谢绝楚威王的丰厚聘礼,不愿就任楚国相位[7]。宁愿过清贫而自由的生活,不要受拘束的高官厚禄,这就是真实的庄子。庄子快要死的时候,弟子们准备厚葬他。他说:“我用天地做棺椁,用日月做双璧,星辰做珠玑,万物做殉葬。我的葬礼还不够吗?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2]904人们由此可以看到庄子节俭的真性情。庄子的节俭也为后来道家人士树立了榜样,对后人产生了深远影响。他还明确指出追求奢糜生活的危害:“一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二曰五声乱耳,使耳不聪;三曰五臭熏鼻,困 中颡;四曰五味浊口,使口厉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飞扬。”[2]359一是五色扰乱眼睛,使得眼睛不明;二是五声扰乱听觉,使得耳朵不灵;三是五臭熏人嗅觉,使得腔鼻塞伤;四是五味败坏口舌,使得味觉丧失;五是好恶迷乱心弦,使得性情浮动。节俭的生活方式能够使人们在最大的程度上爱护万物,保护万物,减少资源消耗,自觉履行维护生态的义务有利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活奢侈必然导致人们欲望膨胀,过度猎奇,浪费资源,使得物种减少,破坏生态平衡。

庄子对道家生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方位的。例如,他强调阴阳对于生物的根本意义:“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2]305天地各司其职,阴阳各居其所,谨慎守护你自身,万物将会自然昌盛。反之,如果阴阳不调,乃至错乱,“则天地大 ,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2]748。天地大震,于是有雷有霆,雨中有火,焚毁大树。这是对老子阴阳观念的深化。再如,他的“物化”思想是对万物一体理念的升华。他关于“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2]597的精辟见解,对于人们更科学地认识与合理利用物质资源,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如此等等,不再赘述。

7 “此曲只应天上有”——庄子生态思想的永恒价值

庄子的生态思想蕴含着深刻玄妙的智慧,能够给当代人类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深刻启迪。

首先,庄子的宇宙生成论和“天人合一”论说明,天地人一体,人与万物相互依存,人类要以自然界为生存条件,人类应该平等对待万物,保护万物,自觉地爱护自然环境,爱护自然环境就是爱护人类自己。不要以主宰者的态度支配万物,戮害万物,盲目地、无节制地开发自然,从自然中索取。否则,就会破坏生态环境,人类最终也将失去生存的条件。

其次,“天与人不相胜”。万物的产生、发展、衰亡,周而复始,无限循环,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无需由人设定、干预。自然界经过长期进化自然而然形成了天然合理的循环系统,人类也要遵守其固有的客观规律,也要受其支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要怀着敬畏自然、热爱自然、呵护自然之心,不能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损害自然。人们在正确认识规律、遵守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利用其为自身服务,当然,这种利用自然的限度不能超越生态系统的吸纳、溶解与排泄能力。不要试图改变、征服自然规律。任何违背规律的行为,都会受到惩罚,这个道理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人类也不要盲目迷信科学技术的巨大威力。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正确使用有助于生态平衡,造福人类;反之,有可能不利于生态环境,人类会吞下自己酿造的苦酒。

第三,庄子的生态思想是一个大的系统,它的精髓在于不是就生态论生态,而是说要维护好生态环境需要以系统论的思路来思考问题,不仅要考虑生态环境的各个子要素,而且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最大因子莫过于人类活动,因此,人类除了要认真研究自身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外,还要反思生活方式对生态环境的作用,应在全社会倡导力行绿色节俭文明的生活方式。自古以来,道家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对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固有胎记。在当代要大力弘扬节俭的优良美德,节约资源,杜绝浪费,爱护环境,要营造崇尚节俭的浓厚氛围,加强对全体公民特别是青少年日常行为的教育与引导。大张旗鼓地反对奢靡之风,以节约简朴为荣,以挥霍浪费为耻。要完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机制,对暴殄天物、滥砍滥伐、超标排放、捕猎盗采珍稀动植物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给予应有的惩罚,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构建一张严密的防护网。

8 结束语

在细细品味庄子的生态哲学以后,人们仿佛能够感受到它带给人的一种自然美的熏陶和体验。天然去雕琢,清水出芙蓉。它能使人忘却人世间的烦恼与纠葛,超越名利羁绊,完全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与天地万物共呼吸,一股清新之气贯通全身,心灵得到解放,身体彻底放松,它激发了人们热爱自然的本能冲动,催促人们寄情于山水之间,徜徉于无垠原野。庄子的生态哲学本质上是生态美学。与其说它为人类提供了解决生态危机的具体思路,倒不如说是为身处喧嚣世俗的人们贡献了一杯甘醇浓郁的心灵美酒。尽管它也存在某些让人诟病之处(例如,抽象掉了人的社会性,把人的自然属性过于理想化,抹杀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但是并没随着时代的延续而失去其真知的光辉,这或许正是自魏晋以来无数文人雅士痴迷庄子哲学的原因所在。

庄子的生态哲学在道家生态哲学体系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国人生态理念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是中国传统生态思想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有学者研究表明,“中国的道家学说在十八世纪曾经影响了一些欧洲的哲学家”[8]。当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一些有识之士在寻求解决当代生态危机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到了道家的生态智慧上。例如,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认为:“在诸伟大传统中,据我看来,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潜在两者的基本一致。”[9]英国学者唐通说,中国的传统“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10]。作为庄子的后人,当代炎黄子孙应该为有这样的先哲而骄傲,有责任继承好这笔珍贵遗产,并努力发扬光大,赋予时代内涵,使之走向世界,为全人类走向美好的未来奉献中华智慧。

[1]谢谦.国学词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468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最新修订重排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

[3]张剑.人类中心主义与“复乐园”冲动[N].光明日报,2013-04-15(12)

[4]陈鼓应.道家的和谐观:道家文化研究第十五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3

[5]杨伯峻.列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79:269-270

[6]叶舒宪.庄子的文化解析[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602

[7]司马迁.史记简体字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0:1705

[8]沈大力.法国睿哲的“蝴蝶梦”[N].光明日报,2013-07-15(12)

[9]谢清果.先秦两汉道家科技思想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86

[10]葛荣晋.道家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3

猜你喜欢

天籁道家庄子
天籁
郑庆余《逝去的记忆
——天籁》
天籁之诗(外四则)
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庄子说》(十五)
天籁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