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学课程的审美教育理论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的路径——以宿州学院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审美教育为例
2014-04-10赵东
赵 东
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1 审美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
美学课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即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史和审美教育(美育)。审美教育理论并不复杂,可是审美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只有将审美教育理论贯彻在学生的日常行为之中,才能真正发挥该课程的内在价值。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从美学课程的自身特点出发,将审美教育与大学文化相结合不失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在美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审美教育和其他美学理论一样,也是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可是,审美教育理论和现实的结合比起其他学科来说,无论是广度还是难度都要大得多。
审美教育基本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审美人格教育、艺术审美教育、人生理想教育。蔡元培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曾对美育的功能作过这样的总结:“我以为如其能够将这种爱美之心因势而利导之,小之可以怡性悦情,大之可以治国平天下。”[1]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观强调美育的社会功能,把美育作为完善国民道德和改良社会的手段,他认为美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兴衰。从蔡元培先生的美育观出发,审美教育一定是和社会实践以及受教育者的日常行为息息相关的,那么对受教育者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让受教育者从自己的社会实践出发,通过社会实践反映出人的高尚的审美情操,才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审美教育是运用审美现象和审美认识的基本特点,通过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而体现出来的。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特定社会现象,而审美关系是人与社会生活的特定关系,审美关系具有四大特征,即感性直观性、自由超越性、社会实践性和情感艺术性。从这四大特征不难看出,审美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普世情怀和人生境界为准绳的。审美经验与一般社会经验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审美经验是合乎更为普遍的人类永恒利益的,而不是以追求狭隘的个人私利作为根本追求的。因此,审美经验的养成需要对受教育者的审美价值观和社会认识作一个全面的调整。审美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高校在审美教育中承担着无法取代的作用。高校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一是高校具有集中、高效的优质学术资源;二是几乎每个高校都在凝聚各具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三是高校拥有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上述三者在高校美育方面形成合力,共同孕育美育环境,发挥美育功能,如果能将审美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相协调,以美育促进大学文化建设,以大学文化建设贯彻美育功能,必将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打造审美文化氛围,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高校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操,树立大学生高尚的审美理想,奠定大学生崇高的人生审美境界,最终实现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总体来说,大学审美教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将大学文化建设中的校园环境建设与审美教育相结合,突出校园环境文化的审美教育特色,凝聚校园文化环境的亮点,让学生的审美观在一个充满审美文化的环境中不自觉地得到感染和熏陶。二是将功利性知识学习和人生境界提升相结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自我的生存,而是与全人类的素质提升和生存质量改善相关,从而树立远大理想,从个人私利的小利益中解放出来,投身到国家、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大计中去。三是审美教育要面对当前社会与文化的诸多挑战,提高学生的美丑辨别能力,以美好的情操面对现实、应对挑战,“使我们的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具有在新的复杂环境中审美地生存的能力”[2]。
2 审美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之实践
宿州学院是安徽省示范性应用型本科高校,位于皖北大地,定位于应用性和地方性,以工科为主,创文化育人的品牌。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大学文化建设的任务尤为艰巨:一方面要突出工科课程的主要地位,大力加强学生的就业导向和服务地方经济的应用意识;另一方面又要加强学生的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意识,提升学生的人生理想,创应用型高校的文化品牌。这给宿州学院的大学文化建设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宿州学院以“三馆一园一所”为抓手,将赛珍珠的博爱慈善精神,孟二冬的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精神,革命者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作为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的重要支撑,践行各种大学文化建设的新举措。
宿州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紧扣着上述几个主题。赛珍珠纪念馆、孟二冬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还有大学生创业园和赛珍珠研究所,这些大学文化研究和展示的场馆成为大学生大学文化教育的场所。在宿州学院的校园里,处处可见与这些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相关的地名和标志性建筑,比如校园的南北走向主干道被命名为二冬大道,校园中心的观赏湖被命名为珍珠湖,二冬大道旁矗立着孟二冬的塑像,珍珠湖边坐落着古色古香的赛亭。这些人文景观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厚重和人文追求。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既要突出精神文化的文化内涵,又要兼顾校园环境的艺术审美效果。校园环境文化的作用在于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时时感受到校园文化无处不在的深远影响。宿州学院还注重校园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不仅建设了音乐厅、篮球馆、游泳馆和网球馆,而且注重校园文体活动开展,校园文艺表演和体育活动层出不穷,给学生充分的锻炼身体和陶冶情操的机会。
在课程教学上,不仅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和工作技能,还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宿州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结构强调应用性课程群,并将课程群对应着社会岗位群。这样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带有明显的注重社会实用性的功利化色彩,因此,更要强调在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上将大学文化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上加强文化培育的功能和环节。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审美教育环节是可以和任何一门课程教学相结合的。对于宿州学院这样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往往过于强调课程的功利性目的,而学生也往往容易以有用没用作为衡量课程的标准。这种教学思路与高校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引领功能是不相适应的,大学教育需要从更高的文化起点来着手。事实上,不管是谋生性课程还是工具性课程都有着美的成分,关键是如何将看似枯燥的课程转化为具有审美教育特征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教育的美感享受。宿州学院在课堂教学的审美教育方面采取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比如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上由学校教务处统一审核,在多媒体的形式和内容上全面把关,不仅保证多媒体课件的内容符合教学需要,而且对多媒体课件的审美效果上也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来达到美的享受,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文化艺术氛围。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承担着全校教师课堂用语和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教师用语的准确性。宿州学院思政部承担着全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任务,思政部的教师几乎全部兼任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相结合也成为宿州学院教学科研改革和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特色。体育学院承担全校的公共体育教学,学生从各种体育活动和民间舞龙、舞狮等表演中不断磨练自身的意志品质,同时还得到很多有益的人生启示。音乐学院和美术学院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画展、灵璧石研讨会、音乐演出和各种类型的艺术比赛等。这些活动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激发了学生的爱美情怀,无形中提升了学生的人生境界。
当下的社会环境与高校校园文化环境有一定差异性,因此,大学审美教育承担了大学文化建设的前沿任务。在当下经济建设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拜金主义和纯粹功利主义思想影响,利己主义横行,传统文化流失。在多元文化的冲击等因素下,很多大学生丧失了远大理想,人文情怀不够,对于美丑善恶的辨别能力缺失。山东大学教授曾繁仁说过:“在新的世纪我们不仅要教育我们的青年学会生存,而且要教育他们学会审美的生存。这就是审美教育所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2]审美生存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当下工具理性泛滥、实用主义思想甚嚣尘上的国际大环境下审美教育工作者对未来发展作出的新的探索。审美教育的实质是素质教育和人生境界教育,这个任务的艰巨性决定了仅仅依靠美学课程本身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大学文化建设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就越发显得重要。近年来,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研究中心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绩,主要表现在承担了大学文化的相关科研课题,并且通过各种形式对每一届学生进行宿州学院大学文化精神教育活动。在新生入学教育时,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赛珍珠纪念馆、孟二冬纪念馆、革命传统教育馆活动,每年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校园文化教育主题活动,比如“赛亭杯书画活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讲座和孟二冬精神的宣讲活动等。
3 大学文化建设中贯彻审美教育理论的几点建议
审美教育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培养审美的人,这个过程十分艰巨,也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毅力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注重审美教育效应问题,“所谓审美教育效应,是指在审美实践活动中,审美价值理论被受教育者所接受,继续审美创造的过程,又称其为审美文化的再生性过程。”[3]从美学课程的审美经验理论来看,审美经验包含着审美认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三个重要因素。这三个层面的教育实质上是同时进行的,而且都是落实在审美实践的具体行为之中。审美实践活动是主体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即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提出了一个普遍性的结论:“人也按着美的规律来建造。”[3]审美实践活动的完成关系到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的养成,审美价值观的树立,审美情感的陶冶和审美理想的构建。大学文化建设中的审美教育是对学生的外在行为和内心深层的全面“陶养”。宿州学院在大学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可是从审美教育效应方面来看,还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之处。
首先,在校园环境建设上缺少统摄全局的精神“亮点”。宿州学院校园环境建设中突出了孟二冬的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赛珍珠的慈善博爱的国际情怀,而且也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是大学文化精神的内在要求没有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细节中去。比如,校园内没有相关的好人好事的宣传栏,也很少树立严谨治学、热爱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典型事例。与此同时,校园公益性活动开展不够,教室、走廊、宿舍、食堂、图书馆都缺少相应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场所。大学校园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个以学术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为核心的审美文化载体。在肯定宿州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成就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美丽校园、文明校园的建设还需要以更高的审美眼光来衡量。宿州学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学术研究氛围还有待加强,审美教育的效应还需要进一步和高质量大学文化的要求接轨。
其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特点决定了在专业目标和教学方式上与创文化品牌的思路不相协调。至今,宿州学院仍在探索如何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审美教育和审美情操方面的突破。赛珍珠的博爱情怀在宿州学院的师生身上如何彰显,孟二冬的淡泊名利思想如何在教学科研中和学生的日常学习相协调,这些问题都是需要逐步解决的。审美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一个漫长的建设阶段。
最后,师生精神面貌需要进一步加强,才能体现出审美教育的真正内涵。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要落实在人在精神上的自由解放和人生理想实现的幸福感上。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教学方式、科研成果和就业策略上都要承受应用型转型带来的巨大压力。因此,师生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激励是必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追求社会价值的美好愿望与人生价值的重新发现是需要深入研究的。
美学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也灵活多样,衡量审美教育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不仅看学生对审美教育理论的掌握情况和理解程度,还要看师生如何将审美教育的理想落实到日常行为和对认识水平的提高上来。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珍惜在校期间的美好时光,勤奋学习、助人为乐、关注环保、提高责任、博爱奉献都是美育的最佳表现。审美教育和大学文化的共同理想决定了美育理论和大学文化建设结合的可行性和必然性。审美教育理论与大学文化建设的结合,可以实现教学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良性循环。
[1]蔡元培.蔡元培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4:449
[2]曾繁仁.审美教育:一个关系到未来人类素质和生存质量的重大课题[J].山东大学学报,2002(6):8-10
[3]顾荣佳,马国柱.审美价值与审美操作:审美教育对审美价值的实践证实[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3):448-453 (责任编辑:刘小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