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海西”建设的哲学思考

2014-04-10赵攀攀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海峡西岸海西经济区

赵攀攀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福建福州,350108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我国国家级发展战略之一,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海西”的建设和发展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1]。作为国家级发展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也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意义。

1 “海西”战略的实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推动“海西”经济社会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毛泽东同志曾就“实事求是”的态度说过:“‘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709-801“海西”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按照《意见》和中央其他指示要求,坚持从“海西”实际出发,从国内外、省内外、市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推动“海西”事业的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省为主体并涵盖浙江、江西、广东等与福建相邻的部分市县地区,南北毗邻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区,向西直通内陆腹地广大地区,向东与台湾岛隔海相望。从地理区位、经济地位、历史文化、政治上讲,具有对台工作的独特优势,并可以进一步拉动腹地经济发展,带动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由于“海西”区域广大,各地区既彼此联系又差异显著,区域内部发展形势也不尽相同。以福建省为例,闽南的“厦漳泉”地区相对于闽北来说,经济较发达,对外开放的程度也比较高;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因此,在制定有关“海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或制度时,要立足于“海西”地区实际,充分认识福建省省情以及周边相关地区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既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又要认清不足,实事求是,走出符合本地实际发展路子,推动“海西”建设沿着正确的轨道又好又快发展。

1.2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海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能够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能促进物质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既要从福建及周边的省情出发,又要坚持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之一。“海西”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支持和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现该地区又好又快发展[3]。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统筹“海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推动“海西”发展,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推进协作机制的创新,加快融合,实现区域间协调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同时,还要关注社会各项事业的综合进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海西”建设的进一步发展,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探索与“海西”相适宜的新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总之,就是要把科学理论与“海西”建设的实际联系起来,与“海西”建设不断发展的实际联系起来,灵活地开展“海西”建设。

2 “海西”战略的实施要坚持实践的观点

2.1 “海西”建设必须坚持实践的观点,认识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因此,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4]。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提出、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探索阶段(20世纪80年代)—— 大念“山海经”;第二,拓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加快闽东南开放开发,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第三,完善定位阶段(新世纪初以来)——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5]。2009年5月,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也明确了党中央对“海西”发展的支持,极大地提升了福建及“海西”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增强了福建及“海西”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认同感[6]。

从以上可以看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提出是一个认识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阶段的战略构想虽然有所不同,但都体现出了一定的继承性。“海西”原来只是限于福建省区域内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设想与规划,后来逐渐发展到周边相关省区,充分体现了统筹发展的思路。随着对“海西”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入,广大干部群众在长期的建设和实践中,逐渐提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概念和战略。“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的提出,使公众对“海西”建设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认识,也可以激发福建省区域内部及其周边地区民众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提高建设“海西”的积极性。

2.2 “海西”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这就要求“海西”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海西”的建设和发展,不是只靠个别领导和个别人的努力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包括福建省及其周边相关区域所有干部群众共同的努力,甚至包括全国人民的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三省的部分地区,人口数千万。这数千万的人民群众才是建设“海西”的真正主体,正是他们在各行各业的工作,支持并推动着“海西”的发展。因此,“海西”建设要依靠群众,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切身利益,调动“海西”人民参与家园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海西”战略中,要着力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教育,树立以人为本、人才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的科学人才观,归根结底,就是要积极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建设者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支撑体系[7]。

3 “海西”战略的实施要坚持矛盾特殊性的原理

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是指在“海西”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把握“海西”在与台湾交往中的特殊地位,促进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早日统一。这种特殊性和独特优势地位,就是“海西”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方,就是矛盾特殊性的体现。

将海峡西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建设海西经济区也是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客观需要[8]。“海峡西岸经济区东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具有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尊重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交往的特殊性,就是要求在制定和实施各项发展政策时,要充分把握“海西”与台湾交往中的独特优势地位。《意见》指出:要把“海西”建成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强化“海西”对台交流功能,赋予“海西”对台的“先行先试政策”。同时,还可以探索建立国家对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9]。福建省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发展,就被定位为探索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示范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福建省在“海西”建设中居主体地位,在与台湾地区交流中具有“五缘”优势,即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其中的“法缘”,就是强调历史上台湾与福建省乃至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从三国时期的吴国派兵“浮海求夷洲及洲”,到元朝时在澎湖设置巡检司,再到1885年台湾建省[10],台湾一直归福建管辖。这一历史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的。强调法缘,就是要证明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湾与福建省历史上的渊源,不仅有法缘,还有地缘、血缘、文缘、商缘的优势。要充分发挥“海西”在与台湾交往中的这些优势,从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高度,化这些优势为现实的行动,积极实现与台湾的直接“三通”,促进台湾与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顺应全中国人民民意,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鉴于“海西”地区与台湾的特殊联系,台湾人民会更多地通过“海西”的发展水平来看整个祖国大陆的整体水平。尽管“海西”与台湾地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是,由于历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海峡西岸与东岸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存在不小差距。如果“海西”经济与台湾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势必会给台湾人民造成大陆发展仍很落后的假象,导致他们对祖国统一失去信心。因此,发展“海西”经济,促进“海西”各项事业发展,也是增强台湾人民对大陆的信心,促进两岸进一步交往的重要影响因素。

近年来,“海西”各地区以国家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大战略为契机,大力推进各地区社会经济建设,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海西”建设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解放思想,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人民素质,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重视生态文明,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海西”。实现“海西”的快速和谐发展,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发展的信心,提升凝聚力、加强认同感,为拓展两岸发展新渠道、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贡献。

4 结束语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不仅能促进“海西”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也有利于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早日实现,更肩负着与台交流、促进祖国早日统一的重任。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认识到“海西”发展的历史过程,把握“海西”在与台湾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更深刻地领会“海西”建设的重大意义,力争为“海西”建设贡献一份薄力。

[1]张志南,李闽榕.海峡西岸蓝皮书: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2007)[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3-7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 见 [EB/OL].[2013-12-19].http://www.gov.cn/zwgk/2009-05/14/content 1314194.htm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3-134

[5]海峡经济区建设联合课题组.海峡经济区战略构想的形成与发展[J].理论参考,2009(7):10-20

[6]岳世川.从“山海经”到“海西”:哲学视野下的科学发展观念的转变[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8):8-10

[7]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EB/OL].[2013-12-19].http://www.fujian.gov.cn/ztzl/jkjshxxajjq/hxdt/zhdt/200708/t20070817 24652.htm

[8]周勇.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学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86-87

[9]朱之文,潘征.海峡西岸发展研究论文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258-263

[10]陈孔立.台湾历史纲要[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1-17 (责任编辑:周博)

猜你喜欢

海峡西岸海西经济区
孙海西、甘赛雄作品
海峡西岸农业高职教育的改革与探索
海峡两岸高职教育评估监测的比较
国内外城市群发展协调经验对海峡西岸城市发展的启示
基于现代物流的RFID集装箱信息管理应用研究——以海西港口为例
服务海西建言献策·踔厉前行写华章
甘肃省主要经济区联动发展战略探讨
图解北部湾经济区同城化
爱在海西
为什么要建设一带一路经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