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语习得视域下大学英语语境化实践环境分析

2014-04-10童琳玲祁春燕

关键词:习得者二语外语教学

童琳玲,祁春燕

(景德镇陶瓷学院 人文学院,江西 景德镇 33300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大学英语教育,培养了大批的外语人才。海外文化、海外经济、海外科技都通过外国语言这扇窗户进入了国人的眼球,从起初的重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到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大学英语教育,中国的英语教育经历了一个坎坷的过程。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的一个中转站,承载着重要的角色。大学教学的特点是专业性、实践性、自主性和研究性。英语实践性缺乏一直是教育界讳莫如深的一个议题,大部分学者专家都将此归咎于应试教育。为了与应试教育相呼应,在整个社会上已经形成了重分数轻素质、重知识轻能力、重文凭轻实践、重资历轻实干、重外在不重实质的不良风气。

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听说能力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并成为教学成果的检验策略。2007年初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简称《教学要求》)更加明确了它的价值。一般来讲,我国外语教学的结果应该是我国外语环境的结果,即我国外语教育的环境因素对外语教育质量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中国教育环境的本土的特色,现代大学英语教育有利于中国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但同时又使它们缺乏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在社会环境并不提供目标语使用实践性机会的条件下,社会是没有理由要求外语习得者都达到听、说、读、写、译全能的水平。因此,以供给习得者全方面的实践性环境为目的,构建一个合理的二语习得环境和制定合理的课程,应该能省时高效地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

一、二语习得视域下的实践性教学

(一)英语实践性

实践的重要意义在于知识的“外化”,实质是将知识(被人脑“内化”的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过程。实践之于语言习得类似于轮船制造之于机械原理,实践既检验补充理论的不足,又是对理论的确认。区别是语言的实践是本能的自动化,语言学习者理解或表达目的语的途径是唯一的,即实践。

笔者在对知网现有关于英语实践性的论文的搜集整理中发现,很多作者将二语的实践狭义的定性为听和说,要么强调培养习得者的实践能力就是培养习得者的二语听说能力,高度重视听说课程和交际法的推广;要么单纯地强调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化教学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并大力倡导多媒体和网络化教学。二语实践指二语习得者语境化的二语输出;它是一个广泛的语言概念,形式上包括听、说、读、写、译的输出,所谓的语境包括篇内语境、互文语境、即时语境、文化语境;是二语习得发生的一个标志,是习得者语言进行自我输入的资源。在过去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中,输入一直被认为是二语习得的最重要的因素,输出的作用则没有要人们重视。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看,二语输出,能够推动习得者对语言进行深入加工(伴有更多心理因素)。习得者控制输出,关注输出,可以更加积极更负责任地学习。

(二)输入、输出假设理论

目前,语言习得领域产生了两个影响较大的假设:Krashen(1985)的输入假设(The InputHypothesis)和Swain(1985,1993,1995,1998,2002)的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Krashen的输入假设否认了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唯一来源,对此,Swain持相反意见,Swain(1985)认为,“除了必要的可理解性输入外,学习者必须有机会使用所学的语言,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流利、类似母语者的水平”[1]。他指出成功的二习得者既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又需要产出可理解性输入,单纯的可理解性输入还不能使二语习得者准确而又流利地应用语言。

“输出假设”的主要功能有三点:

1.注意触发功能。目的语的输出能刺激语言习得者的认知,使之具有敏锐的觉察性,能发现语言问题,激发习得的主动性,提高语言输出的准确性。

2.假设检验功能。习得者在中介语的阶段,通过输出企图创造新的语言结构,并检验其可行性,最终达到交际的目的。

3.元语言功能。学习者通过反思和分析语言得到关于语言形式、结构及语言系统方面的知识。当习得者认知目的语用法时,输出促使习得者监管和内化语言知识,将语义层面的信息加工提升到句法和语篇层面的加工。借助这种提升,二语习得由简单的语言知识储存式吸收过渡到知识整合内化环节,新的语言形式被纳入学习者的内部语法[2]196。

De Bot支持输出假设理论,并强调输出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尤其是因为它产出了认知系统建立连贯的知识体系所需要的具体的输入。输出通过将陈述性知识转入程序化知识,在强化流利程度方面起直接作用。输出还通过启动输入在陈述性知识习得中起间接作用[2]197。研究表明,在第二语言的输出过程中,习得者会注意语言问题,这种注意又会推进习得者修正语言的输出。

因此,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出路在于强调语言的实际使用,即二语实践,训练学生在二语语境中的无意识行为。

(三)语境化的英语(二语)实践与二语习得

现代语言学理论、语言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的结果之一是语言习得语境得到重视,而且发展了比较系统的语境理论(海姆斯的社会语言学语境理论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境理论)。语境涉及外语教学的方方面面:从教学方法上讲,它涉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设计、教学技巧等[2]210;从内容讲,语境包括:篇内语境、即时语境、交流语境、文化语境和互文语境[2]211。系统化的输入只有语境化才能成为习得者可以在社会交际中合理使用的语言,也就是具备二语交际能力。

鉴于此,语境化的二语实践,就是要创造目的语文化的语境,给习得者提供语言输出的材料、话语方式、文化规约、环境。即时语境是二语习得进行语境化输入和输出时应该特别注意的方面,是它为现实的交际过程提供了环境。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能考虑到语言项目的场合、事件、对象、关系、目的、话语方式、渠道、媒介等因素,那么习得者所习得的语言就已经达到了语境化。

二、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现状分析

大学英语教学现状既具备个性的特征,又体现综合性的特征。个性体现在英语习得者的习得效果与院校排名、专业、性别、地域差异、习得者的动机等因素相关,例如,重点211院校较之于一般院校,工科类较之于艺术类、理科专业较之于文科专业、沿海城市较之于西部地区。这是一个庞大冗杂的系统工程,二语习得理论能宏观上对此给予支持,教育机构能够通过一般性措施影响习得效果,例如建设语言环境、改进教学方式、配备语音设备、引进优秀人才、更新评估方式等。

笔者深入某院校,对大学英教学实践做以现状分析,以普通高校(景德镇陶瓷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综合问卷调查,而后借鉴其他高校教师的经验得出自己的分析结果。

(一)对景德镇陶瓷学院的调查情况

在研究的初期阶段,研究小组成员分别在大学英语班级中进行了总共200份问卷调查,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90份。调查内容整理如下,

1.习得动机:受调查者的目的,通过英语四六级68.42%,沟通(实践)18.4%,个人兴趣16.84%,出国需要5.79%,父母/学校要求17.36%。

2.习得者对实践能力的评价:交际能力一般的52.63%,能力较差的30%,能用英语流利地表达的2.1%,通过学校考试,四六级,表达有困难15.26%。

3.英语实践能力的认识:42.1%的受调查者从初中就认识到培养英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55.26%的认为英语交际能力能帮助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与工作无关,17.36%的认为英语交际能在复试环节帮助通过研究生或出国深造的考试,而希望找一份与英语相关或外企工作的仅有14.21%。

4.学习状态:认为英语学习是一种享受的占15.79%,学习英语很痛苦压力太大的占30.53%。

5.期望效果:掌握熟练的口语,能纠正发音的占46.84%,具备听说读写译全面能力的占25.26%,通过高考、四六级考试、考研的占18.95%。

6.影响你学习英语的心里因素:急于求成、浮躁心理、依赖心理的占36.84%,厌倦心理的占22.63%,焦虑、胆怯心理的占13.68%,学习方法、教师教学、教材难度等其他因素的占36.32%。

7.对现有教学的满意度:较满意的占64.31%,满意的占16.32%,不满意的占36.84%

8.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应试教育的占62.24%,教学模式落后的占30%,缺乏必要的教学设备的占10%,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占5.79%。

9.期望的教学形式:实践性更强的方式的占46.84%,硬式地接受老师设置的学习任务,以课本考试的占1.05%,与名师进行现场交流的占21.05%,以自己学习方式为主的占10%,以上三者结合的占33.68%。

10.提高英语水平的课外活动:依靠阅读英语杂志的占44.21%,通过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的占36.84%,参加英语培训的占24.73%,参加英语角的占23.16%,参加英语演讲的占14.74%。

综上所述,传统的语言习得环境仍然影响着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大多学生为应试型的英语习得者,同时,占据一半的受调查者仍然期望能够与讲英语国家的人交流,现有的语言输入形式单一,以文字输入为主,尽管多数习得者具备很好的阅读、写的能力,但不能获得适当的语境化的教学资源,不了解目的语文化,造成语言输出障碍。一半的受调查者希望通过实践性更强的学习方式提高英语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个别艺术专业的学生,虽然高考英语分数低于其它非艺术专业的分数,却由于积极参与当地的外国陶瓷艺术家和学生的沟通,而获得了很好的英语交际能力,并在历届的CCTV杯英语竞赛中获得了较好的名次。

(二)其他学校教师的经验

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独立学院共计315所;民办院校403所;全国成人高校共计34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校1所。

笔者,抽样参阅了12篇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文章,反映出来的最具普遍性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习得者语言“输入”大于“输出”。教学中,教师话语往往占用了70%甚至90%的课堂时间[4]。

2.英语实践环节薄弱。某校调查结果显示,受调查者中有71%的学生认为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需要改革。有68%的学生表示对英语不感兴趣,20%的学生兴趣一般,对英语感兴趣的只有12%[4]。

3.教师缺乏“目的语文化”知识。大学英语教师英语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运用外语的准确性、地道程度、对目的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均有局限性尽管一些高校从国外聘请教师,但因大多数不是语言学或应用语言学专业的毕业生或教师,在教学法或教学观念上离我国外语教学的要求相去甚远,无法满足教学需要[5]。

4.语言实践环境缺乏,语言交际能力低。语言实践包括课堂实践和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容与日常生活或专业知识脱节,口语练习少,与实际语用脱节。四、六级考试进行的摸板型训练,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的“模拟应用”训练,学生虽然花费了时间和精力,但也没有提高实际英语交际能力。

综上所述,目前大学英语实践性课程不完善,且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教师忽略了输出的重要性,二语习得者的语言输出意识不高,现实习得过程中缺乏二语习得的语境。

结语

在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的环境是十分缺乏的,基本不存在第二语言的真实环境(除了少数民族语言与汉族语言的关系外),因为大多数的二语习得者都将其作为外语来学习,而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根本没有用第二外语进行交际的必要性。这个过程,不是学生“习得”的过程,而是学习外语的知识,不注意如何去运用它。在这种环境下,中国的外语学习应该是一个学习语言知识、学习语言能力和习得语言三者的结合,特别对于成年人更是如此。为了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率,保证质量,培养实践型人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平等重视语境输入和输出,提高习得者的语言输出意识。最后,为促进我国外语教学或二语实践的改革,构建二语习得语境、建立完整科学合理的英语实践课程体系,应当成为当下语言习得研究的重要内容,从而又进一步引起环境因素的变化。这是推动我国各级各类外语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1]张娟.“输入假说”和“输出假设说”理论与大学外语教学[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12):86-87.

[2]杨连瑞,张德禄.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3]吕丽贤,朱江.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29(5):108-109.

[4]林莉.大学生英语学习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南平师专学报,2004,23(3):73-75.

[5]余辉霞.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0(5):59-60.

【责任编辑 王凤娥】

猜你喜欢

习得者二语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试论汉语口语句群表达教学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对外汉语教学中颜色词文化义的习得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