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文化课程与大学素质教育

2014-04-10周远清

数学教育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文化素质源头同志

周远清



数学文化课程与大学素质教育

周远清

首先,祝贺第三届“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的召开!

数学文化课程是我们国家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的一部分.我本人是非常看重的.数学文化这个课程的广泛开展是我们文化素质教育改革发展深化的一个重要的体现,是一件很可喜的事情.

文化素质教育明年20周年.1995年试点会议在华中科技大学召开的,从那时算起,到明年2015年是20周年了.

我们这么多年不断地在发展,譬如说,“五月的鲜花”活动搞了10次,这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汇报演出.这两年大家可能从电视上也看见过,现在已经由中央宣传部门在主持了.再一个就是我们这个数学文化课程,不仅是数学,还推广到其它学科,合在一起可不可以叫“学科文化”?因为还有物理啊,化学啊,这些南开大学也都在积极地探索.另外华北5省,有个人文素质的竞赛,非常精彩,我去年去看了的,在天津召开.还有江苏搞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竞赛,也已经6年了,几乎是个个学校都参加,每年决赛我都去,也是非常精彩,对学生是很好的教育.

所以文化素质教育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正在深化,我个人对素质教育有两句话,“一呼而起,久盛不衰”,可不可以这么说?

当年,1995年我们提出来“大学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原来想安排30个学校试点,后来一下就来了五十几个学校.我们开了试点的会议,高教司拿出了文件.一开始还稍微有点分歧:有了教育方针,你为什么还要搞个“素质教育”.但是这个争论很快就过去了,所以我把它归纳为“一呼而起”.

另外,“久盛不衰”,到现在为止各个学校、各个方面都还在积极努力地推进素质教育.特别,习近平同志这几年,关于文化和素质教育都有很多很重要的讲话,进一步地在推动素质教育.所以上次我们这个会上,很多专家说“到了新的起点、新的阶段”.

所以今天我来是祝贺这个会的召开,同时也希望数学文化这个课程的建设继续做下去,提高质量,为文化素质教育,为我们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我想借“明年是20周年”这个机会,把多年的文化素质教育稍微地梳理一下.这样,我就用6个字来概括一下素质教育,或者说得更清楚一点,概括一下“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这6个字是3个词:“源头”、“基础”、“根本”.

第一个词是“源头”,素质教育不是我们大学发起的,基础教育比我们走在前面.当时他们提的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应该说,从教育部正式提出“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并且出了文件是在1995年,经过很认真的准备,所以明年是20周年.那究竟素质教育的源头在什么地方,这是源头.

第二个词是“基础”,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什么,为什么它能久盛不衰.我在学校也接触过教育、教学的工作,到教育部以后,我是在高教战线工作,深深地感觉到素质教育这件事情久盛不衰.为什么它久盛不衰,关键是它的基础,素质教育的基础究竟是什么.

第三个词是“根本”,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什么地方.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源头”、“基础”和“根本”,对多年来素质教育进行一个小的梳理,有没可能对我们这个数学文化教育的开展有什么帮助,我就说不清楚了.

第一,是“源头”,岚清同志有本“访谈录”,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岚清同志在访谈录中就曾经讲过,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是1985年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后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来要“提高民族素质”.这个场景在我们听起来很熟悉了,但是从整个中国教育改革发展历史上来看,这是第一次提出来“提高民族素质”.后来在中央的文件上又提出来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1985年5月,小平同志在那个会议上是这么讲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提出“劳动者的素质”,岚清同志把它叫做“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我个人非常赞同这个提法.大家知道1985年中共中央曾经发布过一个《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教育领域第一个最重要的指导性文件.后来贯彻这个决定,1992年第四次高教工作会议,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才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我比较习惯于把这个发展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跨世纪的改革”,第二个是“新世纪的改革”.在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里明确地讲到,整个的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牢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文件里面提到“根本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所以归纳一下,素质教育最初的思想源头是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这也是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

在1994年8月中共中央发布了一个《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第一次正式使用了“素质教育”这个词.后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以及政府工作报告里都提到了“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或者叫“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就素质教育的问题发表过多次重要讲话.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的会议上,就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个重大战略实施,提了5个方面的任务.其中第三条叫“着力完善人才发展的机制”,他提了4句话:“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看了这几句话,作为一个老教育工作者,特别感动.总书记提了4句话,其中有两句话——“推进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法”,是我作为老教育工作者,多年来关注的两件事情,或者期待的两件事情.我觉得这个讲话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是个很大的鼓舞.他当时用的是创新“教育方法”,不是“教学方法”,之后我还写了两篇文章,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所以,几次中共中央代表大会,包括几届的中央领导同志都大力地提倡素质教育.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源头.

第二,“基础”,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什么?这个问题在1995年我们试点推进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就很明确地提出过:“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江泽民同志也多次提到“素质教育很重要,基础是文化素质.”1995年在推进素质教育的那次会议上我们就讲过,“素质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当时用的是“文化素质”,没敢用“人文素质”.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对“人文精神”有争议,不敢用.后来因为中央也多次提及,江泽民同志的批示里头也用到了“人文素质”,另外很多专家也讲,“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在我们这个问题上可以通用,所以我们后来就改成“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是通用的.素质教育,在1995年我们把它归纳为4个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就是指科学素质),还有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所以概括一下,“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什么叫“文化素质”?在1995年试点的会议上我们讲过:文史哲的基本知识,艺术的基本修养,当今中国和世界优秀的文化成果3句话.这个,后来很多专家包括张岂之先生,多次肯定,他说当时那个提法,现在来看也还是对的.

什么叫“素质”,这个很难界定.我也曾经到高等教育的几个博士点去跟博士生导师、博士生讨论过.因为字典上“素质”这个词有一百多种解释.后来我们就提出来,“什么叫素质”,这个就留给我们的理论家去探讨.我个人写过一篇文章,曾经在《光明日报》上发表,叫《素质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我当时是这么概括的:“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格.”这就是素质跟其他的东西不一样的地方,简单说,它要内化为人的心理品格.我想我们数学文化的教育也是这样,不光是传授知识,而是要使它内化为人的稳定性的品格.

这是一方面,说明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另外一方面,当年文化素质教育是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的,这也是一个说法.1995年我们进行试点的时候,明确地提出,文化素质教育从优秀的传统文化开始.从那个时候起,我们很多的学校都举行了传统文化的讲座,有的学校甚至举办了上千次讲座,场场爆满.对传统文化,学生是如饥似渴地追求.所以,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很快地在我们国家蓬勃地开展起来;我今天用的一个词“一呼而起”,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后来很多哲学家、文史的专家、历史专家都积极参与,所以我们有一批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到现在,在我们国内,应该说基本认可,可以用“久盛不衰”来形容.回眸来看,它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因为有“文化”二字.我希望大家体会一下,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素质教育,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始,它的精髓是在“文化”二字上,特点也在“文化”二字上,魅力也在“文化”二字上.所以我们认为,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文化.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点.

第三,“根本”,素质教育的“根本”在哪里?我们讲,素质教育是当前我们教育的根本,不光在中国,在国外也一样.世界上有不少研究教育的专家,都认为现在的教育重理轻文,忽视人文.所以当时我们提过,开展素质教育“切中时弊”.我记得当年分析我们国家高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曾经讲过几条:专业设置过窄,教学内容偏旧,外语水平偏低,教学方法偏死,最后一句话,人文教育过弱,用了一个“过”字,“人文教育过弱”.我记得在1995年试点的会上我讲过,素质教育是“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所谓顺应潮流呢,就是许多教育专家包括国外的专家,都在呼吁要重视人文,加强人文的教育.后来我又加了4个字,成为“切中时弊、顺应潮流、涉及根本”.所谓“涉及根本”,就是涉及到“教育人”这个根本,涉及到大学的根本目标、根本任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我记得1994年在浙大召开的一次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会上,当时我是高教司司长,我就素质教育提出了一个“三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三者要联系起来,要发挥创造性就必须进行素质教育,必须张扬个性.这就把素质教育引进到高等教育.我记得当年吴树青,北大的校长,下来以后两次跟我讲到,他说他赞成这个提法.中国的高等教育,最早是传授知识,这个在座的老一点的同志可能都清楚,到1958年开始比较大规模地提出要重视能力的培养,当时是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生要参加劳动,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经过实践.所以感觉到1958年以后我们高等教育比较重视能力,但是跨世纪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又感觉到除了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外呢,还有一样东西,使他的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的一件东西,这个后来我们归纳为“素质”.所以,培养学生应该说有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要素,某种意义上,素质的提高更为重要.

素质教育不是个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不是说哪个模式是素质教育,哪个模式就不是.中学,“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这一提法我没有研究.但是大学里头,一开始也有人提过,“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我很快就讲过,我说大学不存在应试教育的倾向,我们之所以提“素质教育”,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都是要培养的.所以当时我们提到培养人的规格:知识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素质教育是个教育思想,我想大体有这几个方面,归纳一下:第一,知识、能力、素质是我们培养人的三要素: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素质包含4个素质,像刚才讲的.第二,就是当年提的“三注”:注重素质教育,注视创新能力培养,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当时提“个性发展”还有点风险,因为当时往往把个性看作是个人主义;所以后来加了一句“全面实行因材施教”.应该说我们提出“三注”,是最早从行政单位提出把素质教育和大学的教育联系起来.这以前,基础教育开展了很多年的“关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第三,是我曾经说过的“三提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文化素质;要提高教师的素养特别是文化素养;要提高学校的品位特别是文化品位.这是素质教育应该有的3个提高.第四,是我曾经说过的“三结合”: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教师的文化素质的提高相结合;文化素质教育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人文教育要与科学教育相结合.这最后一点是我们非常缺乏和正在探索的,其实数学文化课程的开设就属于这方面的探索,重要的探索.中国高教学会有一年的年会在陕西杨凌召开,一个主题叫“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后来大家反映,这个论坛的水平比较高,这说明大家对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如何融合起来非常地关注.我想关于素质教育思想,我就说这几点.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源头”、“基础”和“根本”.

最后,祝贺这次会议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注:本文是作者2014年8月27日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研讨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经过作者审阅同意.

2014–11–06

周远清(1939—),男,湖南桂东人,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名誉会长.

G40-055

A

1004–9894(2014)06–0001–03

[责任编校:周学智]

猜你喜欢

文化素质源头同志
山西省2022年对口升学本科、专科院校录取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录取办法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艺术类高职院校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招考形式改革探索与研究
深化改革创新 强化源头治理
OVER THE RAINBOW
常回源头看看
广播音乐编辑的综合文化素质探讨
严良堃同志逝世
谈谈新形势背景下小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