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智类答题节目平民化路径探析
——以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为例
2014-04-10
(1.天津广播电视台,天津 300221;2.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一、益智类答题节目的发展
益智类答题节目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已经在西方国家广泛兴起,而我国的益智类答题节目是在80年代拉开序幕——出现了益智类节目雏形:纯知识竞赛。从90年代开始由兴盛逐步走向成熟。
在20世纪90年代初,人们的目光从政治热潮和文化反思之中转变过来,开始关注平民百姓中发生的事。于是以“草根”为热点的“电视平民化”浪潮开始席卷各个频道,而在当时正式成型的益智类节目自然是带有亲近百姓,娱乐大众的色彩,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幸运52》、《开心辞典》等等。可以说益智类答题节目从一开始就走在了平民化的道路上。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全民娱乐时代来临,各种娱乐节目层出不穷,各种选秀、婚恋、情感,职场……节目纷纷涌上荧屏。而益智类答题节目也开始“泯然众人矣”。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为了迎合观众,“电视平民化”的进程突飞猛进,就像脱缰的野马,无法止步。娱乐节目逐渐出现过度娱乐、过度低俗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广电总局在2011年7月下达了限娱令。各电视台开始了反思,而益智类答题节目这个收视法宝也就再一次呈现在观众眼中。
全民娱乐时代的到来,自娱乐、自主持、微电影……层出不穷,每一个人只要有心就能够成为一个新的娱乐信息的发源地、传播点。全民娱乐时代的降临,使得观众群体,对于电视节目的参与度、代入感要求节节升高,于是“电视节目平民化”的进程也就无可阻挡。那么在保持电视节目,特别是娱乐节目贴近生活、贴近民众,接得住“地气”、养得起“草根”的同时,不落入缺乏深度、易于庸俗的状况中去,就是电视节目能够突围的重中之重。
在这种情况下,江苏卫视《一站到底》打破了主持人与选手对抗的形式,创新地提出了选手与选手的直接对抗,完全零门槛的报名条件,面广而不深的题目选择,以生活化、对抗性、激烈度为卖点,打造出一批平民知识英雄,做到了省级电视台晚间非黄金时段收视率突破1%的大关,赢得了收视、美誉双丰收,引领了益智类答题节目新热潮,开创了益智类答题节目的新路径。
二、益智类答题节目平民化进程
益智类答题节目是由主持人、竞猜选手和观众一起建构的互动空间,参与者通过知识、智慧的竞争来角逐出节目的赢家,即奖金(奖品)的获得者的知识型娱乐节目[1]。它的特征在于从节目的开始到结束都是由选手、主持人以及答题对抗的过程中,营造一种观众身临其境的氛围,能够感受到一种就在答题现场的代入感,从而激起观众的参与热情,从而获得收视率。它具有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竞争性、刺激性等特性。
“电视平民化”是一种以草根品质为根基、以娱乐大众为诉求、以通俗亲民为特色的电视文化现象。其核心就是电视以平民的理念、平民的视角、平民的语言来报道新闻和制作节目,关注和讲述 “老百姓自己的故事”[2]。
益智类答题节目的平民化,主要着重于节目的参与性、娱乐性、竞争性、刺激性的消长。以常规来讲,这四个特性在节目中越突出,节目的平民化程度就越高。笔者据此将益智类答题节目的平民化进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 平民化发展的初创期
我国最早的益智类答题节目应该是1980年广东卫视推出的《六一有奖知识竞赛》,伴随着改革开放、电视的普及,知识竞赛类节目开始层出不穷,如《地理知识竞赛》、《中学生智力竞赛》、《军事常识知识竞赛》等等。
知识竞赛中没有娱乐因素,只是通过竞赛的形式来传播知识,严格体现了以“知识”为导向。虽然在开始时,观众们对这种寓教于乐又具有竞争悬念的节目感到新奇,但是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知识竞赛题目专业性、深度性较高,娱乐性不强,代入感也不深,使得节目无法贴近受众。
这一时期的益智类答题节目,由于过于重视知识性,忽略娱乐性、参与性、刺激性,使得平民化程度低的知识竞赛节目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之中。
2.平民化发展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节目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开心辞典》、《幸运52》。他们将一个成功的益智类答题节目所需的五个要素整合起来,集知识性、娱乐性、参与性、竞争性、刺激性于一体,将节目平民化进程顺利推进,题目的难度降低,使得广大受众有了更多的参与可能,也激发了他们的代入感。
《开心辞典》和《幸运52》获得了不少荣誉,实现了收视和口碑的双重丰收,证明了益智类答题节目的市场潜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电视台也是乘风而上,《步步为赢》、《才富大考场》、《夺标800》等益智类答题节目层出不穷,益智类答题节目在这一时期繁荣起来。也就是说,这一时期,节目的重心从知识性上解脱出来,大大加强了节目的娱乐性,参与性,刺激性,使得节目更加直面广大观众,迎合了观众对节目的需求,从而获得了成功。
3.平民化发展的衰退期
随着选秀节目登上舞台,“超男”“超女”“快男”“好男”赚足了受众的眼光,而借着2008年奥运的东风,各项体育节目也开始登上荧屏。在这种饱受冲击的情况下,益智类答题节目需要寻找新的模式,受美国节目《你比五年级生聪明吗?》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不少跟风、克隆的作品。审美的异变在偏向娱乐性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导致畸形的审丑现象。
这一类节目考核的目标不再是懂得更多的知识,而是对特定知识的回答,为了达成节目的戏剧性效果,让成年人乃至是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来回答小学生的问题,而节目的看点也不是选手一路通过自己的智慧闯关,而是以成年人回答不出小学生问题为看点。节目的成功和其他许多游戏节目一样,在于“观众看到其他人当众丢脸所产生的虐待狂般的快感”[3]。
这种很有噱头的节目,自然也是吸引了受众们一段时间的注意。但是这种只顾娱乐性、满足受众审丑心理的节目,自然不会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而且以“小学生课本”为主打,其知识性无法提供给受众更多的收获,只能满足一下小市民幸灾乐祸的心理快感。在竞争越发激烈的娱乐节目中很快就又遭受到了收视衰退狂潮的席卷,而光芒尽褪。
这些“小学生节目”,明显的暴露出了节目过度平民化的缺陷:节目深度不够、一不小心就步入庸俗化。益智类答题节目,不是单纯的明星娱乐,如果丢弃了知识性、放弃了寓教于乐,那么也就不再是益智类答题节目,也会失去它老少皆宜、适于家庭收看的优势。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益智类答题节目,为了迎合观众的审丑的片面需求,将节目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娱乐性上,基本忽视了益智类答题节目其他四项特征的重要性,使得节目落入了庸俗、低俗之中。平民化不是万能良药,一味娱乐平民,一旦流落到庸俗低俗的地步,即使能够赚到一时眼球,也无法长久留住受众。不娱乐、不平民,曲高和寡不行;只娱乐、打地洞,只剩庸俗低俗更是不行。
4.平民化发展的创新期
面对电视节目过度娱乐化,广电总局发布了限娱令,要求电视节目不能再千篇一律,只为娱乐受众而不顾其他。对于过度娱乐化的节目,进行了限制和整改,意图通过限娱令,改变电视节目只注重收视率,讨好受众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益智类答题节目又重新步入了各电视台的栏目中。而《一站到底》也在此刻开创了益智类答题节目的新篇章。它所拥有的全新答题模式、主持人退居二线、舞台完全由平民主宰、极具争斗性的奖品获得、富有新意的掉坑退场,让它获得了观众的好评,成了“叫好也叫座”的优质节目,不仅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取得了漂亮的收视成绩,同时也在业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不再把目光死盯着娱乐性不放,将视角转变到参与性和竞争性上来。完全开放的“零门槛”,选手选择再加上改变主持人的巧妙定位,就构建出了一个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教育水平都有着差异,但又极为夺人眼球的舞台。平民与平民之间的直接对抗,对手之间差异感极强的碰撞对决,再加上题库的选择使得对决的结果变得无法预测。《一站到底》真正的把舞台交给了平民,表现了节目的参与性和竞争性,使节目广受关注和好评。
《一站到底》通过种种手段形式,将益智类答题节目的五个特征进行了重新整合,以更高的参与度、更强的竞争性、更有成效的场外互动,开创了益智类答题节目平民化的新路径。
三、《一站到底》节目平民化路径分析
《一站到底》开启益智类答题节目回潮,其本身就具有不少成功之处。但是,从它摆脱过度平民化、娱乐化的怪圈,开创新的平民化模式来看,其将重点放在五个特征之中的“参与性”和“竞争性”上,同时兼顾其他三点,从而获取了非凡的成功。
1.多元化的选手选择
当今时代,全民娱乐,观众不再满足旁观的位置,他们要求有更高的参与度,更高的代入感。电视节目的主角已经不再仅仅是明星,而是收纳了许多普通人,这也就是真人秀节目、选秀节目吸引受众的重要原因。
而《一站到底》也是从真人秀节目之中吸取了经验。节目执行制片人薛魏表示,《一站到底》除了是益智答题节目,更有了真人秀节目的味道。因此,选择怎样的选手尤其重要。选手的台上答题以及个性表现,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收视。在挑选选手上,除了答题能力的测试,还要考虑选手的个性和形象,争取最好每个选手都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风格。答题能力强,而表现力又好的选手是可遇不可求,有时只能做调配,比如挑些分数不高但是表现力好的,再挑一些分数高但不怎么说话的[4]。
每期节目之中都可以看到真枪实弹的激烈对抗,同时选手身上的话题,开战前的唇枪舌战、明争暗斗就为节目增色不少。所以,选手之中我们见到过像檀越那样风轻云淡答题,最后一站到底站成“诸神之神”的实力派;也有渴望摆脱优秀奖专业户的盲人按摩师、心系智障儿童的善良老师、皇室后裔、孔子第76代传人之类的故事人。“反串达人”刘奚子、伪娘文科状元雷雷、整容狂人秦翰、超级牛奶控、“第一名偏执症”等等的个性存在。
在《一站到底》节目中,不论年龄、性别、职业、性格,只要有答题的欲望、有答题的冲动都能够登上舞台。这种通过身份年龄差异产生的反差感也是节目的看点之一。每期11名选手年龄、身份、文化层次都不尽相同,年龄最小的8岁,最大的77岁,平凡的出租车司机可以打败微软工程师,12岁的小女孩完胜高智商门萨女,这种反差感,能够满足观众以弱胜强的心理,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一站到底》对选手的选择,可以说是毫无门槛,极度亲民的。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只要能答题就能够站上舞台。在这一点上,节目的参与性,得到了质的突破,极大的扩展了选手的选择面,同时也给了选手们展示自我的机会。观众们看到的不仅是答题,更是鲜活的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可以说,这是益智类答题节目选手选择这一环节平民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2.退出阵地的主持人定位
在巧妙设定主持人的定位上,《一站到底》成功地造就了李好、晓敏这一对夫妻档主持人,观众们称呼李好为“好哥”,称晓敏是“好嫂”,他们风格迥异,性格不同,但是却像阴与阳、冰与火,相互配成、也相互融合,凭借着夫妻之间的默契,牢牢的把握着节目的节奏和现场的氛围。这也成为《一站到底》节目之中主持人转型之后的成功定位。
《一站到底》一改之前国内主持人约等于考官的益智类答题节目定式,将主持人从考官的位子之中拔了出来,将舞台真正的交给了选手,也就实现了所谓的平民对平民的形式。主持人与选手的对抗形式转变成了选手与选手之间的直接对抗形式。节目的竞争性,从之前的间接对抗、转变为现在的直接竞争。再加上节目形式组成的车轮战模式,更是让节目吸人眼球。
乍一看来,主持人退出了直接对抗,成为了准旁观者,似乎只有读题器的作用。但实际上,因为节目大胆的将舞台交给了平民,将平民化的进程在益智类答题节目中又向前推进了一步。给观众们带来了更加刺激也更加投入的节目形式。
当然,把舞台交给平民,让“守擂”变为“打擂”可不是没有一点代价的。因为主持不再亲自上阵,官方也就没有了直接插手答题对决的能力,很可能被寄予厚望的选手在几个回合内就马失前蹄,这就使得节目的时间和进程很难把握。而离开了守擂位子的主持人,就专心的开展了他们裁判的工作,维护的不仅是比赛的公平,更重要的是维护住比赛的进程。所以,我们会发现“好哥”“好嫂”有时在旁不时插科打诨、吐槽抬杠,有时也会催促选手速速开战。显然他们不仅是在调节场上的气氛,同时也在保证节目的进程在官方的掌控之中。
总之,主持人的“退居二线”,将选手的自由空间放到了极大,同时也让竞争不再需要主持人“过手”,选手之间的直接对抗,大大的增强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从非直观的间接竞争,转变为直接对抗。节目的竞争性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这是在对抗环节上平民化的新突破。
3.吸引受众的网络互动
《一站到底》的成功,还在于充分利用了现今发达的网络。除了在江苏卫视官方网站上有节目点播、直播之外,还专门设置了《一站到底》节目官网。同时还与土豆、搜狐、PPTV、爱奇艺、迅雷看看等视频网站进行合作,方便受众点播观看。节目组还精心制作了片花上传至网络,以此吸引受众的观看。江苏卫视《一站到底》的官方微博和主持人的微博会在节目播出时和观众实时互动,微博答题,互动的观众还有机会获得奖品,这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参与性。在第一期节目播出时,微博中铺天盖地转载12岁天才少女打败高智商门萨女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同时节目还进行微博投票活动,吸引观众的互动参与。最有代表的是曾发起“你最希望在现场看到哪一位你最心仪的女嘉宾再次返场”的一个投票,在很短时间内就吸引了大量网友参与,选出了 11位女嘉宾组成了女人帮专场,通过这个专场《一站到底》再次取得了极为良好的收视成绩。显然通过这种网络微博互动的方式不仅提升了观众的参与度,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节目素材。
这些二次传播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加强了和受众的联系,提高了受众的忠诚值,将收视率稳稳地守了下来,确保了节目的持续影响力。
伴随江苏卫视《一站到底》节目的成功,还推出了唯一官方授权“一站到底PK版”游戏。游戏借鉴了节目的对战模式,游戏的比赛形式与节目的对抗形式雷同,题库与节目的题库共通,可以让节目的观众,答题节目爱好者体验到益智答题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款游戏能够有效的提高玩家的答题能力,可以说游戏玩得好,去《一站到底》拿奖也不成问题。这款游戏等于是提供了一个学习答题的平台,给《一站到底》提供源源不断的选手,这对于节目的生命力是一个极大的补充。
与此同时,《一站到底》节目组还打造了 “一站到底互动版”的苹果APP版和安卓版,用户可以通过它看节目预告、节目介绍、往期节目视频播放等等。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节目播出的同时,对场上选手的表现进行预测,猜测哪位选手会最终胜出,如果预测正确,则会由官方提供奖品。通过这种办法弥补了观众们不在现场无法身临其境的缺陷,大大增强了受众们的参与度,给观看节目加入了新的趣味点。
网络互动成功的将《一站到底》节目的受众群体扩展到了:微博、游戏、手机等等领域,引入了新媒体之中的活水,真正将整个节目激活。可以说网络互动,极大的提升了《一站到底》节目的参与性,同时兼顾了竞争性、刺激性、娱乐性,使得节目的生命力倍增,成功地引领益智类答题节目打破樊笼,走出了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王莹,娜布琪.益智类节目的发展状态及收视分析[J].视听界,2008,(1):72-73.
[2] 张靖.电视节目平民化趋向的理性思考[J].商,2013,(17):374-375.
[3] 大卫·麦克奎恩.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 李洁.电视益智类节目创新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硕士论文,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