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修辞美学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的作用
2014-04-10
(上饶师范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升温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强力推进,经贸新闻外宣翻译的重要性愈见凸显。而如何将经贸新闻外宣翻译的效果最大化,是这个领域中每一个翻译工作者所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美国语言学家Brooks说:修辞是有效运用语言的艺术[1](P5)。那么,修辞格能不能和经贸新闻外宣翻译有效地结合从而使译文更加生动、灵活、美妙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一、有修辞格和无修辞格的经贸新闻外宣翻译译文比较
修辞学里的每一种修辞格都有其特殊的用途和表达效果,如比喻修辞手法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加清楚明白;拟人修辞手法能使色彩更加鲜明,启人想象;重复修辞手法能突出思想,增强节奏感和旋律美,等等。
要回答修辞格能不能和经贸新闻外宣翻译有效地进行结合的问题,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借助了修辞格和没有借助修辞格的经贸新闻外宣翻译译文。如“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令整个世界为之侧目”这个句子,我们一般会将其翻译成“The whole world were greatly surprised at China’s fast speed in economy”。译文在翻译的准确度上无可非议,但整个句子很长,占了很多篇幅,如果我们借助修辞格来换一种译法而将句子翻译成“The world wowed at China speed”,就马上令译文简洁明了,文采顿生。因为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速度世人有目共睹,一个拟声词“wow”,就足以形容世人对中国发展速度的惊叹。我们再看下面这个句子:“第三季度上海外资利用呈正增长态势”,我们可能会将其意思准确地表达为“Shanghai’s use of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this year is in positive growth”,但如果我们借助于修辞学里的拟人而将译文表述为“Q3 witnesses Shanghai’s positive growth in foreign investment”,立即就可以比较出那种译文更好,因为一个“witness”的应用使译文更加贴切而传神。
从上述例句可以看出,修辞格可以和经贸新闻外宣翻译有效地结合,能够对译文起到润饰美化和增强印象等作用。那么,具体说来,修辞格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都有哪些重要作用呢?
二、修辞格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的作用
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过程中,我们的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我们必须考虑中西历史传统、文化背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念 、民众习俗 、表达习惯和思维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从而达到顺畅交流、沟通和融合的目的。中国译协秘书长黄友义先生说:“外宣翻译要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2]黄友义先生的外宣翻译“三贴近”原则说的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在将修辞格与经贸新闻外宣翻译结合的过程中,我们也要综合考量上述因素和熟悉精通各种英语修辞格的用法,因为这会直接影响翻译的效果,而“翻译效果是检验传播活动成败得失的重要尺度”[3](P230)。毋庸置疑,修辞格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同的修辞手法均有其不同的功能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举例,论述如下。
(一)准确传达信息作用
我们知道,在任何文体中,修辞格都是能传播信息的。同样,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它也能起到信息传达的作用,而且,借助于修辞格,要表达的信息能更加准确、巧妙地得到传播。如在吸引外商到三亚投资、旅游的一则广告中,我们可以将“美丽三亚,浪漫天涯,湛蓝海水,绚丽阳光,温馨海滩”不落俗套地翻译成“Sea, sun, sand, seclusion and Sanya”。可以看出,译文包含了头韵、尾韵等修辞格,简明准确而又富有美感地传达了原文中的信息。
(二)弘扬民族文化作用
精美的富含哲理和修辞的名言名句往往可以起到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如江泽民主席199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演讲时最后一句话就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The passage of time is just like the flow of water, which goes on day and night.)[4](P424)。江主席借用孔子的名言说明时光就像流水那样过得很快,时光不等人,机遇难得,中英两国人民应该在经贸等广大领域展开空前的合作,共同迎接21世纪的到来。又如美国前总统里根1984年带领经贸访华团到中国访问时引用了《易经》中的一句话“If two people are of the same mind, their sharpness can cut through metal”(二人同心,可以断金)[4](P424)。连美国总统都对中国的成语信手拈来,说明翻译的效果达到了,翻译工作者功不可没。上面两句名言的英译已经广泛流传开来,西方友人都知道这两句包含通俗修辞的成语出自中华民族的圣人,他们对中国的先贤哲人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同样崇敬。
(三)拉近民族感情作用
一个善于使用英语修辞的外宣翻译工作者无疑会深受目的语受众的喜爱。这就要求经贸外宣翻译工作者必须要对原文和要借用成语的内涵和修辞特点有个精确的把握。如有一篇市场调查分析文章的标题是“何去何从——在中国的美国爱威亚运动品牌”,翻译将标题译成“To be or not to be—Avia in China?”这说明译者对莎士比亚《哈姆雷特》里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理解得非常透彻,将爱威亚在中国的市场占领比喻成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如此巧妙的引用说明中国的英文报刊翻译工作者对英美历史文化的准确理解和应用,因而能够迅速地拉近与西方读者的距离,吸引住他们的眼球。
(四)美化行文语言作用
使用修辞格还能使行文中的语言更上口、更美观、更富表现力。如我们以前常见到的一则中文广告“昔日的青年摩托车手如今成了保险公司的大主顾”,可以转换成英文“Previous young wheelers, present big dealers”。这则广告译文有头韵、尾韵、对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节奏有力,比原文优美多了,可以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wheeler”到“dealer”的巨变。2013年四川旺苍县尽管遭遇洪涝,但由于科学管理、精心培育、防范得当,水稻仍然高产,于是新闻报道里就有一条消息:今年水稻再丰收,旺苍粮农喜开怀。对于这样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我们该如何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对外宣传当地粮农克服重重困难,夺得粮食丰收的喜悦心情呢?我们可以将其译成“This year witnesses another bumper harvest in Wangcang County despite severe flooding in mid-July, that’s why the local rice-harvesting farmers cannot help smiling from ear to ear”。译文中有几处修辞,但得意之处在于“smile from ear to ear”的使用。我们知道“ear”有“稻穗”的意思,而“smile from ear to ear”又是“高兴得合不拢嘴”的意思。译文一语双关,将稻农勇夺丰收,喜上眉梢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五)增强表达效果作用
在翻译当中,如果译者对修辞格驾轻就熟应用得好,对原文又理解透彻,那么译文的语气就可以得到增强,想表达的内容深入浅出,耐人寻味。例如在华盛顿召开的第五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会议前夕,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撰文说:中美经贸关系互利共赢,谁也离不开谁。对于汪副总理说的这句话,我们经过仔细讨论和斟酌,认为有两个译法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一个译法是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are in a marriage from which there is no divorce;另一个译法是Sino-US economies are like two sides of a coin。两种译法都采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第一种译法将中美经贸关系比作稳定幸福的婚姻,不离婚皆大欢喜;第二种译法将中美经贸关系比作“一个硬币的两面”,摒弃任何一面都是不可能的,忽视和慢待任何一面都是行不通的。可以看出,借用了修辞的译文晓以利害,言明本质,发人深省。
(六)促进社会和谐作用
从有些词的翻译结果可以直接看出一个翻译工作者的业务水平高低和能否与时俱进的品质。曾几何时甚至现在,不乏有人将“农民工”或“打工仔”译成“peasant worker”或“farmer worker”,将“垃圾清运工”译成“rubbish cleaner”或“street cleaner”,将“差等生”译成“stupid student”或“retarded student”等等,诸如此类的称谓客观上体现了一种歧视和不尊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不公正和当局的不作为。值得高兴的是,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某些称谓的不合时宜和其所体现的歧义及社会不公正,切实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来纠正社会的不公,同时在称谓上也逐渐反正过来。如2012年广东和河南就率先提出废除“农民工”称谓而代之以“流动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等温和称呼。有鉴于此,我们就可以借用英语中委婉语修辞手法来翻译一些句子。例如,我们可以将“中国第一打工仔刘延林的传奇故事”翻译成“The legend of china’s top migrant worker Liu Yanlin”;将“江北区垃圾清运工日均清理垃圾20吨”译成“The average sanitary engineer in Jiangbei District disposes of 20 tons of rubbish daily”;将“海口经济学院提倡只有差异,没有差生的教育观”翻译成“Haikou College of Economics advocates such educational concept as ‘Only Difference No Underachiever’”。以上译文中将“打工仔”、“垃圾清运工”和“差等生”分别译成了“migrant worker”,“sanitary engineer”和“underachiever”。这样称谓他们其实是尊重弱势群体,激励人们自强的一种表现,同时也缩短了人们之间相处的距离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对如上述不恰当的称谓译文进行改写也是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能更好地宣扬我们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的形象。毋庸置疑,改译过的称谓更容易被英语读者所接受,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
三、结语
总之,经贸新闻外宣翻译是我国加强与世界各国与地区的沟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纽带,这就要求翻译工作者努力克服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抓住原文主旨、领会原文精神,以译文能否最佳地达到交际的目的为基础。修辞是语言的翅膀,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结晶。限于篇幅,我们不可能将修辞美学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的作用一一列出。在经贸新闻外宣翻译中如果能够正确、恰当、灵活、有效地结合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必将使译文更加生动有趣,可读性强,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 Brooks C & Warren R P.ModernRhetoric[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1972.
[2] 黄友义. 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 [J].中国翻译,2004,(6): 27-28.
[3] 张健.新闻英语文体与范文评析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4]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