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域下的徳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2014-04-10温盛妮
温盛妮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跨文化视域下的徳汉恭维语对比研究
温盛妮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恭维语是人们在交际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言语行为,有助于建立并协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但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若不能恰当地使用和应对恭维语会导致误解甚至冲突。因此,对德语和汉语的恭维语进行对比研究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着重对比了中德恭维语的内容话题和应答策略,分析了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跨文化视域;恭维语;应答策略
一、引言
礼貌是世界上各个社会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它不仅是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体现。然而不同国家的人对礼貌的认识却不尽相同,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准则和讲究。恭维语是人们日常交际中频繁出现的一种礼貌言语行为,应用范围很广,使用频率很高,说话者通过恭维语向对方表达积极的评价,由此会引起对方的好感,从而有助于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恭维语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多个层面。尤其在全球化加快的当今社会,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恭维语的理解和使用也不尽相同。因此,通过对德、汉恭维语使用以及应答策略的对比分析,探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使用恭维语的相似之处以及存在的差异,同时揭示隐藏在这一言语行为现象下的德、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能够帮助人们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二、恭维语简介
(一)恭维语的定义
恭维语是“关于表扬、欣赏、赞成的表达”(Oxford Dictionary,1997:283),是人类交际过程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言语行为,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被称为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
(二)恭维语的功能
恭维语是一种积极的言语行为,它明确或含蓄地表明了说话人对听话人的某些“好”的感觉和评价。使用恭维语可以建立并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它对日常交际有多方面积极的影响。恭维语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使用恰当的恭维语来表达对他人的欣赏和赞同。第二,恭维语在不同的言语行为中有开启话题和转换话题的功能。第三,恭维语还具有鼓励的功能。
(三)恭维语的理论基础
恭维语的内容经常会涉及到对方的或跟对方有关的所有物、品质、才智或者能力,本文中主要涉及到以下两点重要的理论基础:
1、Leech的礼貌原则
英国语言学家Geoffrey.Leech(1983)在总结P.Brown和S.Levinson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语言交际中的礼貌原则(The Politeness Principle)。礼貌原则包含六项准则,即:策略准则与慷慨准则;赞誉准则与谦逊准则;一致原则与同情原则。
2、顾曰国的礼貌原则
顾曰国先生根据Geoffrey.Leech的理论,结合中国文化特征,于1992年提出了中国式的礼貌五原则:贬己尊人原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顾先生的礼貌五原则是基于中国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总结升华的,非常符合中国礼貌的特点,可以说是总结中国礼貌原则最为经典的论述。
3、Hofstede的文化理论
Geert.Hofstede是荷兰著名的人类文化学家。Hofstede在调查了70多个国家的IBM员工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理论。Hofstede从国家层面将文化划分为五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回避,男性主义/女性主义,长期取向/短期取向。在本文中只涉及到影响中德恭维语话题的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和不确定性回避。
三、中德恭维语的话题内容对比
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一种积极的礼貌策略,恭维语本身也是对他人的一种肯定性评价,表达了欣赏、羡慕或尊敬之意。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为文化价值观不同,恭维语恭维的内容也不同。
恭维语所涉及的话题也是包罗万象的,恭维的内容可以是任何人、任何事。根据Wolfson(1989)的调查表明,西方绝大多数恭维语的话题都涉及外貌、行为、能力、成就和财物等几个方面,最常用的是恭维他人的外貌和成就。笔者通过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德恭维语所恭维的话题也主要涉及到这五个方面:外貌、品质、能力、成就和所有物,其中外貌和能力及成就是常被恭维的话题。但是,因为中、德两国存在着很大的文化差异,所以在恭维语的应用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其中,在中国道德品质和才能是最常被恭维的话题,而在德国,外貌、穿者打扮则是最受欢迎的恭维话题。有时,在中国人们喜欢恭维的话题通常是德国人认为的涉及私人领域的一些敏感话题,如年龄、薪水、婚姻等等。我们经常听到“你的工资可真高啊!你真是找了份好工作呀。”“你才30岁啊,可真比我年轻多了。”“你多幸福啊,有个这么疼你的老公!”等等。本文主要从外貌、年龄以及能力和成就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中、德恭维语话题内容的区别。
(一)外貌和年龄
在德国,外貌是一个经常恭维的话题,经常称赞女士的身材、发型、着装打扮等。在中国,也经常能听到关于外貌的恭维语。但不同的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男性恭维女性的容貌、身材、穿着打扮等,可以说是非常平常的事情,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是个禁忌,这主要是受“男女有别”封建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当男性恭维女性的外表时,有可能被视为轻佻无礼而遭遇到冷嘲热讽。我们对于外貌的恭维,多半发生在女士之间。但在一些非正式场合,朋友或同事之间则时而以开玩笑的形式恭维女性,但在这种情况下,恭维语已大大失去了其恭维之力(贾玉新,1998)。此外,年龄是徳汉恭维语差异的另一个典型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一向以老为尊,有时候年龄大经常被看成有资历、德高望重的象征,汉语中的成语、谚语恭维人“老”的词也是比比皆是,“老当益壮”、“少年老成”、“宝刀未老”、“姜还是老的辣”等,都是非常典型的恭维语。而在德国,年龄一直都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话题,
究其原因,贾玉新(1997:336)认为:德国人比较喜欢“变化、差异”,因此凡是某种变化、某种新意都要受到恭维;而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是“趋同”和“一致性”。因此某些“变化”和“差异”受到恭维的程度远远低于德国。我们还可以运用Hofstede的价值维度理论之一“对不确定性的规避”来解释这种行为。Hofstede认为“所谓的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Hofstede,1991:113)具体表现就是文化成员对于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需要。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国家和地区中(如德国),人们对于差异表示出好奇,而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国家和地区中(如中国),人们认为差异代表着危险。
(二)能力和成就
在德国社会中,围绕个人才能、工作业绩和成就所展开的恭维语在德国社会中通常是地位较高的人对地位较低的人进行恭维,以达到维持正常的或较好的上下级间关系的目的。对德国人来讲,对这些方面进行的评价是很严肃的事情。而在中国文化中,经常是年轻人对上级的“能力和成就”进行恭维,其目的主要是为博得上级领导对他的好感,以得到晋升的机会。这种现象与我们传统文化的“他人取向的集体主义”和“关系取向”是密不可分的。
四、中德恭维语的应答策略对比
对恭维语的应答,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策略。一般来说,德语和汉语中常见的应答策略分别具有自己的模式或统一性。通过对语料的研究发现,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德国,当人们受到恭维的时候常采用以下策略对恭维语作出回应:感谢、回馈、开玩笑、解释说明、怀疑、拒绝。同时,这两个民族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一)中国人的应答策略
中国人在受到别人的恭维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一番,以示自谦。当人们受到恭维的时候,大都比较谦虚,常常以“哪里,哪里”、“过奖,过奖”、“惭愧,惭愧”、“不行,不行”、“其实没什么”等话语应答,也或者是笑一笑。如:
A:你德语说得太好了!
B:哪里,哪里,还差得远呢。
中国人这种更多地选择拒绝的策略对恭维语进行应答,非常符合Leech的谦虚准则。根据中国的价值体系,拒绝恭维大都看成是被恭维者谦虚的表现。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根据儒家的中庸之道原则,一方面,要表现出自己的谦虚谨慎,必要时甚至还会贬低自己;另一方面,还要表现出对他人的尊敬,必要时还能抬高他人。中国的这种传统文化主要强调人际关系要和谐,强调了群体的重要作用。所以,如果一味地同意别人的恭维,经常会被他人看成是自大、自负,有失礼仪的表现。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人这种传统的应答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不少年轻人,在受到别人恭维时经常也是欣然接受。这种变化表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一些传统礼貌行为悄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也乐于接受别人的恭维,肯定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二)德国人的应答策略
在德国,接受和回报恭维则是最常用的策略。当受到别人的恭维时,德国人常常用“Danke(谢谢)”作出回应,表明接受对方的恭维。如:
A:Sie sprechen aber schon gut Chinesisch.
B:Vielen Dank!
在回应恭维语时,德国人首先考虑的是Leech的一致原则,即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在德语中,使用比较简单的表示感谢的词汇作为对恭维语的应答永远是最恰当的。与中国相比,德国人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使用恭维语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恭维语的回应方式也显示出中国文化的内敛含蓄和德国文化的自由开放。
因为文化价值观和社会习俗的不同,中国人和德国人对恭维语的应答策略和回应模式也不同。对中国人来说,拒绝恭维常常是想表明自己做得还不够好,还需努力,并不值得表扬等,以示谦虚。而德国人甚至会把中国人否定恭维看成是粗鲁、虚伪的表现。但是,从他们的本族文化来讲,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礼貌行为。因此,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注意其中的文化差异。
五、结语
恭维语作为一种礼貌用语,在创建和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中德恭维语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的语言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由某些社会文化定势塑造而成的。由于价值观念、文化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德社会的语言表现形式必然存在差异。随着中德两国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两种不同文化也在互相影响,互相渗透。了解这些文化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有效地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对我们的德语教学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1]段成钢.恭维语的跨文化对比研究[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齐慧静,常天龙.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恭维语对比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9,(12).
[5]许学燕.英汉恭维语对比研究[D].湖北大学,2006.
[6]徐慧.英汉恭维语的比较微谈[J].现代语文,2006,(7).
[7]林娜.中英恭维语之对比研究[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1).
(责任编辑:马银华)
H33
A
2095—7416(2014)06—0124—03
2014-11-26
温盛妮(1976-),女,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