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探析
2014-04-10方黎,查伟
方 黎,查 伟
1.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2.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探析
方 黎1,查 伟2
1.安徽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36; 2.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安徽合肥,230001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有很多,其中,就业观与就业市场的冲突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现存问题主要集中在大众化就业意识不强,存在精英就业观;自我认知不强,存在盲目从众心理;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存在趋稳心理等方面。因此,积极的自我调适必不可少,这就需要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调整职业理想,拓展就业视野;调适就业矛盾,平和就业心态;勇于对待挫折,优化就业心理;提升职业能力,做好职业规划,以期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观;自我调适
大学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有很多,其中,就业观与就业市场的矛盾是重要原因之一。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唯有透彻分析大学生的就业观,指导学生进行积极的调适,才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1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审视
1.1 大学生就业观的积极变化1.1.1 自主就业已形成共识
近年,随着国家政策法规的导向和高校就业指导的深入,大学生从进校开始就不断接触就业政策、规定,关注就业趋势,思考就业去向。各高校就业宣讲会、招聘会上人头攒动的场景也屡见不鲜,自主就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识。
1.1.2 就业竞争意识不断提升
注重依靠自己的力量进入就业市场,在竞争中获取工作岗位,成为当前大学生普遍认可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就业的关注点,由追逐职业的稳定性转向职业的发展机会,展现个人才能,并通过不断竞争实现自我价值。
1.1.3 多元化择业观日趋明显
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主体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及大学生文明程度的逐步提升,多元化择业观特征日趋明显。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关注职业与所学专业的契合度,也有的关注职业与自我兴趣的关联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择业时更注重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及理想的实现。
1.2 大学生就业观现存的问题1.2.1 大众化就业意识不强,存在精英就业思想
国家鼓励大学生投身到相对落后但有广阔发挥空间的基层去工作,并出台了相关政策,如“志愿服务西部”、“三支一扶”、选调(聘)生等政策,但实际投身基层,留得住、干得好的大学毕业生并不多。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观上表现为较强的精英意识,缺乏大众就业观和普通劳动者意识。江南大学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30%学生选择外企,21%选择国企,20%选择政府机关,11%选择事业单位,选择个体、民企的仅占8%~10%。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53%的学生选择沿海开放城市,16%选择内地较发达城市,选择需要人才的中西部基层地的仅占2%。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思想倾向的一般表现。
1.2.2 自我认知不强,存在盲目从众心理心理学上将个体在群体压力影响下,放弃个人意愿,采取顺从行为的心理倾向视为从众心理。大学生就业观中的从众心理往往表现为:(1)在择业中依赖心理强,易用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或外部对自我的期望来定位自身。(2)在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影响下,大学生易于放弃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重个人物质利益,忽视对社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3)在就业和继续深造中徘徊不定,无法自我定位。历年攀升的考研率反映了大学生在学业上的进取精神,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的“避险”心理。很多学生在选择考研时,没有进行全面评估,往往考研不成功,还延误了就业时机。
1.2.3 自主创业意识不强,存在趋稳心理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就业稳定性。”随着国家政策的利好和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学生面临自主创业的好时机。但受长期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多具有被动、顺应、趋稳的心理,缺乏主体精神和自主意识。
2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反思
2.1 社会环境影响
2.1.1 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择业时很自然看重和自己习惯的生活相对等的工作条件,一些家庭经济好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就业期望值偏高,乐于接受父母安排。而来自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工作中趋稳心理较重,加之城乡户籍、人事制度的差异,千方百计想留在城市,向往发达城市大型企业的白领、公务员和垄断行业工作人员,从而加大了这些学生的就业难度。
2.1.2 经济产业结构矛盾和结构性就业失调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家的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投资大多集中在房产等基础设施较大的行业和公共服务机构,属于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行业对专业对口的毕业生来说,就业条件基本可以保证,但对于专业不对口的毕业生而言,会遇到技术含量低、薪金待遇低的就业困境,比如很多文科专业或者冷门专业的学生,往往面对这种就业困境,导致结构性就业失调。
2.2 学校环境影响
2.2.1 专业设置失调,实践教育薄弱
部分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调研不足,热衷于上热门专业。整体看来专业趋同现象较为明显,专业扩招严重,造成部分专业人才的供给严重大于市场需求,加之部分高校偏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育,造成部分毕业生创造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整体素质达不到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市场上无法自我定位,就业盲从。
2.2.2 就业反馈渠道不畅,缺乏有效沟通
高校的就业工作往往偏重于引进招聘单位、送出毕业生,对于和就业单位及毕业生的常态化沟通关注不够。反馈渠道不通畅,靠单一的招聘会指导学生就业,难以对高校毕业生的个性化就业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对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也无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3 家庭环境影响
2.3.1 父母期望因素
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一定程度的就业教育和就业观引导,但其父母的思想仍受精英教育影响,对孩子的期待过高,认为高投入的学习理应得到高回报。同时,受官本位思想的影响,倾向于让学生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主张学生留在大城市,不愿其回农村,这种思想影响了大学生良好就业观的形成。
2.3.2 家庭所处阶层因素
麦可思研究机构历年来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家庭所处的阶层不同,其就业观也存在差异:无业与退休家庭子女一般就业信心不足,要求不高;农民工子女初次求职成功率较低,就业渠道较窄;管理阶层、专业人员子女就业途径主要依靠亲朋好友推荐,人际关系因素明显;私营企业主、企业经管人员、个体商户等家庭的学生自主创业意向明显,成功率较高。不难发现,家庭阶层对大学生就业资源的影响较为明显,这种阶层差异对大学生就业观念也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
2.4 主体因素影响
2.4.1 大学生心理特点
“90后”大学生,具有个性鲜明而张扬、思想开放而独立、媒介交往广泛、自我意识明显的特点,他们在自我评价方面容易失真,就业前期望过高,遇挫后耐受性较差,加之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较为感性,理性认知不足,影响其科学就业观的树立。
2.4.2 对职业规划缺乏认知
人职匹配是就业的理想状态,就业者只有与适合自身气质类型的职业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适应状态。职业规划是大学生迈入社会前的关键功课,理性审视自己,充分分析自己的专业、兴趣、特长,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提高求职成功率。虽然很多大学生对职业规划有一定了解,有规划职业的意识,但未能将行动与规划有效统一起来,造成就业盲从心理严重。
3 当前大学生就业观的自我调适
3.1 转变就业观念,拓展就业视野
3.1.1 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大众化教育时代在为更多学子提供上大学机会的同时,也造成了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市场出现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态势,因此,市场经济中的竞争理念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机关单位、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岗位的准入日趋规范化,大学生自身的名牌效应和专业效应存在递减态势,大学生应认清这些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竞争观、职业平等观。
3.1.2 调整职业理想,拓展就业视野
多数大学生都渴望第一份工作就适合自己,可以充分发挥自我优势,实现人生价值。但是,在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面临僧多粥少的困境,大学生唯有积极关注市场需求,调整精英就业观,树立大众就业意识,方能走出就业难的困境。树立投身基层岗位、勇于挑战艰苦环境的思想,关注职业的长远发展和社会价值,排除看重眼前利益的思想局限,形成先就业、再择业、勇于创业的就业观。
3.2 树立平和心态,优化就业心理
3.2.1 调适就业矛盾,树立平和心态
从校门刚出来的学生面对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很容易出现种种矛盾心理,甚至是心理障碍。表现为:理想和现实不对接;自我认知能力偏弱;渴望多种职业尝试,但缺乏实施路径。种种矛盾心理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求职心理障碍,应合理调适心理期望和现实间的落差,有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
3.2.2 勇于对待挫折,优化就业心理
严峻就业形势下的竞争使初次求职遭遇挫折,屡次求职不成功的情况也已成为常态。大学生很容易在求职失败的情况下,出现悲观的就业情绪,因此,勇于对待挫折,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理性分析失败原因,主动迎接下次挑战,将成为大学生就业期间必须做好的思想准备。
3.3 提升职业能力,做好职业规划
3.3.1 充分准备,提升职业能力
职场竞争下的大学生需要在学习期间全面培养应对职场需要的能力和技能,包括对自我能力素养的提升和自我管理层面的提升。在能力素养层面,基础知识的掌握是前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核心,实用技能是延伸;同时,还要注意知识面的深广度和知识的更新。在自我管理层面,通过校内外多种实践机会,全面锻炼自己的言语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形成积极、健康、良好的人格品质,这对于大学生的求职和人生发展都至关重要。
3.3.2 提高自我认知,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依据自身情况、环境机遇以及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发展计划和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行动方案[4]。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做好几个方面准备:认知自我,关注社会;明确目标,规划发展;培养技能,重视实践。在做好自我准备之后,加上合理的职业规划,既有助于大学生求职成功,又可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4 结束语
在面对社会因素、市场压力、学校培养方式、父母期望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困境中,大学生毕业生唯有积极调适就业观才有助于早日就业,而高校就业工作者同样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观早期指导的力度。
[1]张虎.当代大学生就业观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无锡:江南大学法政学院,2011: 11
[2]郭荣.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从“蚁族”现象谈起[D].太原:中北大学教育学院,2012:21
[3]王华丽.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37
[4]刘影.基于校园文化活动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策略[J].宿州学院学报,2013(10):6-8
[5]张迪江.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就业指导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107-108
[6]沈滨.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路径探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4(2):3-10
[7]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2):15-17
[8]张铮.论高校职业发展咨询服务体系的建设[J].宿州学院学报,2013(9):95-98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36
2014-09-02
安徽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资助项目“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困境及超越”(A2013013)。
方黎(1986-),女,安徽霍邱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473.8
A
1673-2006(2014)11-0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