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新型城镇化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2014-04-10蔡兴怀沙其富姚明会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技能型城镇化院校

蔡兴怀,沙其富,姚明会,王 琛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41

试论新型城镇化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的作用

蔡兴怀,沙其富,姚明会,王 琛

安徽中澳科技职业学院管理系,安徽合肥,23004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高等职业教育应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首先,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出新型市民,成为促进城镇化和谐发展的骨干;其次,要培养出新型农民,掌握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最后,要培养出工学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把产业的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应有所转换:高等职业院校定位要科学准确、特色要鲜明、校企合作要深化、专业设置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要做好对市民的终身教育工作,肩负起城市文明的传承重任。

新型城镇化;高等职业教育;功能;定位

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未来五至十年,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新型城镇化,将是带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近年来,由于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过快,导致城镇人口数量急剧增加,城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条件等已经难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在此背景下,国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今后的关键是要“提质”,即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因此,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的高等职业院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必将担负着人才培养、文化教育和文明传承的重任,高等职业教育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必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新型城镇化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真正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其内涵是:以人为本,以城乡统筹为原则,坚持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各类规模城市、小城镇和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和谐发展。新型城镇化通过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城市特色文化,提高城市文明程度,使城镇成为生活宜居之所。与传统城镇化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关键是农业人口的新市民化,注重保障农民工的就业、居住、养老和子女教育等合法权益,确保城镇居民迈进更高的生活水平。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城市规模或人口的扩张,而更多地强调绿色发展,通过发展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稳步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设和谐美好城市家园。引导新市民的生活方式,实现由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达到城乡一体化发展,最终实现我国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

城镇化不仅是农业人口持续向城镇转移的过程,更是城市文化、文明更新和积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由低端走向高端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必然会产生产业、资金、人才在城镇的集聚效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将得到大幅度提高。

2 新型城镇化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强调城乡居民的全面发展,重点是推动农业转移人口的新市民化,让所有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城镇化发展的成果。在这一进程中,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也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

2.1 培养新型市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未来50年,我国将有70%以上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这些新城镇居民将在职业选择、文化重塑和心理调适方面逐步融入到定居的城镇,他们不仅在形式上和空间上成为市民,更要在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上转变为真正的新市民。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提高城镇的容纳能力,提高吸收农业人口转移的能力,并使其定居于城镇,与城镇居民享受到同样的权利和待遇。新市民是未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2020年前后,我国约有1亿农业人口转移定居于城镇。要想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富裕城乡居民,就必须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让这些新型市民接受创业教育和就业技能培训,提升其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民工尽快融入城镇成为市民,与城市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为提高城市文明形象提供内在动力。

2.2 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根据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发展战略,城乡之间要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1]。要想建设好新农村,必须培养出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既拥有从事现代化农业的生产技能,也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有利于现代农业的健康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要主动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采取半农半读等方式,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让农民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实现依靠农业科技逐步致富,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法制观念、市场观念和政治素质,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

2.3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产教融合发展

新型城镇化建设关键要有产业发展作为支撑,否则,只能陷入“摊大饼”式的发展老路[2],无法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需要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有赖于高等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积极探索产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如订单式人才培养,在企业内部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和教学工厂,实施校企联合攻关科技项目等。高等职业教育应主动与市场接轨,找准与企业对接路径,建立校企合作共赢机制,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新路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

3 高等职业教育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有力支撑,而主动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基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定位与布局,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重新审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以及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略,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人才需求。

3.1 高等职业院校定位要科学准确

科学合理的办学定位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具有统领作用[3],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从高等性、应用性、职业性和区域性等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发挥内外合作、院所合作、校企合作的办学优势,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找到自身发展的空间。同时,积极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推动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声誉和招生质量,实现创办一流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4]。

3.2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特色要鲜明

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满足新型城镇化人才需求为目标,要加快转变依赖于学校规模扩张的发展方式,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专业内涵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高等职业院校要把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前提,激发全体教职工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并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突出办学模式特色、师资建设特色、专业设置特色、课程开设特色、实习实训特色和社会服务特色等,打造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院校。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力争形成一批产学结合紧密、特色鲜明的优势专业群,为提高新型城镇现代化水平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3.3 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要深化

深化校企合作就是通过订单式人才培养,校企双方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开发课程、实施各项教学活动,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规格与企业用工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疏通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通道,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创造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出现了很多新的用工岗位和人才需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对接”这一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通过实施能工巧匠工程,引进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大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新型城镇化建设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采取学分制或弹性学制、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校企合作形式,将“工学一体”落到实处,实现企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无缝对接。对进城和准备进城的人员进行不同规格、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教育,使其掌握非农产业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促使农民顺利成长为新型市民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

3.4 高等职业院校做好市民终身教育工作

20世纪60年代,人们提出了终身教育理念,打破了传统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高等职业教育应转变教育观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市民终身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要引导新市民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和习惯,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促进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建立起城镇学习型社会,从而提高市民个人综合素质,促进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和幸福感。

为此,根据城镇化建设和市场发展的需求,开设适于市民当前需要和终身教育需要的主导专业,满足新型城镇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由于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要求适应度不高、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开设比例偏低等不合理之处,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使之适应当地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3.5 高等职业教育要肩负起城市文明传承的重任

2013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3.73%[5],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但由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求快、重景观扩张不重文化提升、重表面不重内涵等问题,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交通堵塞、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社会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构筑的伟大杰作,不仅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容器,其发展过程就是城市文化、文明不断更新和积淀的过程[6]。新型城镇化强调人的全面发展,着重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持续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文化是美好城镇建设的基石,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既传授学生科技知识,更应坚持德育发展为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利于他们融入定居的城镇。城镇化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人类不断追求文明的结果,高等职业院校要自觉肩负起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神圣使命,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7],从而在城市文化发展、城市文化教育和文明传承上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城市和谐发展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4 结束语

当前推进的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其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城乡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8],高等职业教育必将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应该抓住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根据自身情况,重新审视功能定位,办出专业特色,拓宽办学渠道,面向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继续教育机会,培养市民的终身教育观念。尤其是在产教融合方面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培养出大量的符合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劳动者,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从而促进我国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

[1]蔡永飞.十八大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部署[J].团结,2013(3):54-58

[2]汪大海,周昕皓,韩天慧,等.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产业支撑问题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3(8):46-47

[3]苗贵云,吴利平.高职院校发展定位与发展特色的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5-7

[4]杜晓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6(1):18-20

[5]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4-02-24].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402/t20140224_514970.html

[6]杨海蛟,王琦.论文明与文化[J].学习与探索,2006(1):66-73

[7]赵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7):24-25

[8]农迎春.现代文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探究[J].文学教育,2011(19):132-134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03

2014-06-25

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视域下职业教育与城市文明建设关系研究”(1402052064)。

蔡兴怀(1981-),安徽肥东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研究。

G710

A

1673-2006(2014)11-0008-03

猜你喜欢

技能型城镇化院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家乡的城镇化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农村技能型供水管理人才培养浅析
浙江省汽车后服务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