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三维比较

2014-04-10周亚东

宿州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维度马克思主义传统

周亚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三维比较

周亚东

安徽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从空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东方文化;从时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现代工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古代农业文化;从性质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先进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封建社会文化,带有一定的保守性和落后性。两种文化是各自独立的异质文化体系,但是,在当代中国,两种异质文化相互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共同创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性质维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形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既是培植意识形态的过程,也是培植新文化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中国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在当代中国,两种文化之间发生的交流、碰撞、渗透和融合,正在共同创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两种文化之间能够相互传播并创生出新文化的前提是,两者分别为各自独立的文化体系,是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的异质文化。从空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属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东方,属于东方文化;从时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产生之后的现代工业文明时期,属于工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属于古代农业文化;从性质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属于先进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土壤,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必然带有一定的封建性和落后性。

1 从空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东方文化

1.1 两种属于不同地域的异质文化

一种文化的特性,一方面决定于该文化赖以成长的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决定于它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前者说的是文化的空间性差异,后者说的是文化的时间性差异。从文化发源的空间性差异看,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方,是一种源于西方的理论,属于整个西方文化的一个分支;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于东方,属于典型的东方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二者属于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文化背景和源流,有各自的发展线索和回答问题的话语系统与致思方式,有各自一以贯之的传统,两种文化之间在语言表述、概念、命题、范畴、思维方式以及在内容、理念和价值追求上也存在重大差异,在一定程度上是天各一方的异质文化。

1.2 马克思主义是典型的西方文化体系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出生在西方、生长在西方,接受西方社会思想文化的教育和熏染,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特点带有西方文明的痕迹。他们在西方社会特有的历史环境下,依据西方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创立了科学理论体系。这种科学理论体系主要来源于当时的西方民族文化发展成果,即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文化心理和话语方式带有明显的西方文化的痕迹,具有欧洲民族文化传统的某些特征,在地域上属于西方“文化圈”,理论源头是西方文化传统。但是马克思主义与整个西方文化传统又有实质性差异,马克思主义文化既来自西方,又批判西方,既高度肯定西方现代性的成果,又尖锐批判西方现代性的弊端,是一种“反西方的西方理论”、一种“非神圣时代的神圣理论”。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

毛泽东认为:“世界文明分东西两流,东方文明在世界文明内要占半壁的地位。然而东方文明可以说就是中国文明。”[1]在地域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典型的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发祥于东亚大陆,其地理环境为大河所灌溉的平原流域,沃野千里,灌溉便利,物产资源丰富,形成了一种恢弘的地理环境空间,非常适合农业生产,这就为古老的中华农业文明得以滋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作用下而形成的文化积累,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漫长发展中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形态分为客体形态和主体形态,客体形态有经典著作、文献资料等,主体形态有思维方式、伦理价值观念、思想理论体系、行为习惯等。这些文化形态已融化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固化为人们的文化性格,渗透到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并世代延续,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2 从时间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属于现代工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古代农业文化

2.1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差异

文化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和沉积起来的,以观念等多种形态存在,是贯通过去、现在、未来的生命之流。因此,一种文化的特性,除了取决于该文化赖以成长的自然环境外,还取决于它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时间维度看,人们所说的西方文化,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产生之后的现代工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主体产生于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属于古代农业文化,和西方文化相比,整整相差一个时代。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文化是未来人类的先进文化,不仅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更是远远超越了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时代性差异。

2.2 马克思主义属于现代工业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但不是人类随心所欲创造的,必须以特定的历史积累为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在西方的具体历史时空条件下创造出来的。18世纪,由于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欧洲掀起了科学技术革命,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从而推动了大机器工业的发展,许多国家已经从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跨入大机器工业阶段,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明。同时,工业革命也引起了资本主义各种社会关系的急剧变化,一方面,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资本不断集中到少数人手中,不仅造成生产和消费矛盾日益加剧,经济危机频繁爆发,而且造成工业资本家和产业工人阶级贫富差距日益加大,工人运动不断高涨。时代的剧变呼唤人类思想的革命性变革。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入研究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客观地分析了资本主义面临的时代问题和主要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矛盾运动的规律,吸收几千年来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优秀成果,创立了科学的理论体系。可见,马克思主义是对19世纪中期西欧社会问题作出的理论回应,是为解决西欧工业化时代出现的问题而创立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工业文明的时代内容和时代精神,是工业文明时代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是近代工业文明的时代结晶。

2.3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古代农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五四运动”以前的几千年中,中华民族在特定自然环境、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共同作用下形成、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现代社会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农业社会,主要是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特权为基石的封建社会,属于农耕文明。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背景下,形成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长期发展的结晶,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小农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与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以农业自然经济、血缘关系和宗法社会结构为基础,是一种以“儒、道、佛”三大文化为主流的文化体系。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生产文化,是一种自然经济型文化,是和农耕文明相对应的古代农业文化体系。

3 从性质的维度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文化

3.1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文化3.1.1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扬弃和超越

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于西方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历史时期,是在反思和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来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以资本主义为研究对象,深刻地反思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所面临的各种时代问题和社会矛盾,并对各种时代问题作了科学性的解答,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和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主义剥离了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文化的糟粕,汲取了资本主义社会思想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进步性的人类理想文化,是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扬弃和超越。

3.1.2 马克思主义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家和思想家,不仅具有高度自觉的批判精神,而且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站在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以争取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作为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又是一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理想信念体系。它科学地回答了为什么建设共产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共产主义、怎样建设共产主义等一系列问题,为无产阶级运动指明了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新型文化形态,是指导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的世界性理论,是全世界无产者解放自身、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充分吸收了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和时代精神的精华,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性质,代表了全世界最先进阶级的根本利益,是激励和凝聚全世界无产阶级从事解放全人类事业的重要精神力量。

3.1.3 马克思主义是被实践所证实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理论体系,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特点和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内在推动力量。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2],而必然是开放的、发展的,必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3]作为一种与时俱进、开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总是与世界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成果和无产阶级的社会实践相联系,“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4],容纳了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不断总结和提升无产阶级社会实践经验,成为人类先进思想文化发展成果的最杰出代表。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根本上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是领先于历史时代的世界性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符合人类思维的本性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已被人类社会实践所证实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3.2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封建社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厚重的历史积淀,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认同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惟一经历数千年而未曾中断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是内容异常丰富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复合体,其中既有封闭、落后、腐朽的因素,也有开放、先进、充满生命力的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封建社会土壤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深受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必然带有一定的封建性和不合理性,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与时代的局限性。例如,在思想上,闭关自守,因循守旧,缺乏开放和创新精神;在政治上,君权神授,独裁专制,缺乏民主自由和平等权利;在经济上,重农抑商,缺乏商业贸易。这些因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性和落后性的糟粕,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对此加以摒弃。同时,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精华的积淀,其基本精神中含有大量的既能够体现民族和时代发展要求,又能够对整个人类发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内容,蕴含着大量当代可以吸取的、可以借鉴的、科学的现代性因素。例如,崇尚民族团结的和谐精神、主张自强不息的主体精神、强调刚健有为的实践精神以及倡导关爱生命、关心集体的道德精神等。这些精神是人类精神的集中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对此加以弘扬。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主体是封建社会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正如张岱年所言:“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两个方面。有消极方面,也有积极方面。我们要清除消极方面的流毒,同时也要发扬积极方面……”[5]要用唯物史观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用唯物辩证的方法批判和总结中国传统文化。要大胆地发掘、吸收和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中正确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敢于批判、彻底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错误的、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要推陈出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4 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分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前者属于西方文化体系,后者属于东方文化体系。两种文化在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等方面存在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两种文化的深层存有内在的一致性,而且,都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精神,存在对流、互补和融聚的可能性。两种文化各有所长,存在着深层而广泛的互补性,事实上,在当代中国,两种文化已经走到一起,互相渗透,互相融合,并正在合力创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

[1]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474

[2]列宁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1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81

[4]列宁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2

[5]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3-94

(责任编辑:武艳芹)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04

2014-08-10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互化与创生研究”(2011sk236zd)。

周亚东(1966-),安徽合肥人,哲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

B27

A

1673-2006(2014)11-0011-04

猜你喜欢

维度马克思主义传统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光的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