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的杰克·伦敦及其经典作品
2014-04-10宋皓
宋 皓
1.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2.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文学伦理批评视角下的杰克·伦敦及其经典作品
宋 皓1,2
1.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2.宿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采用文本与语境结合的方法,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对杰克·伦敦及其经典作品进行了研究。在不同的伦理环境之中人物有着不同的伦理身份,也必然遵守各自的伦理秩序,同时也进行着各种伦理选择。在杰克·伦敦的经典作品中,既可以发现自然主义伦理意识,也可以寻觅到中后期作品中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刻冲击。杰克·伦敦在弱肉强食的严酷社会中挣扎生存,其生活经历深刻反映在其早期作品之中,四处漂泊而最终以作家身份获得成功,步入上层社会而又与其不断冲突。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杰克·伦敦向社会主义伦理意识倾斜并反映在其中后期经典作品中。
杰克·伦敦;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身份;伦理观变异
杰克·伦敦生于旧金山的贫苦家庭,依靠个人奋斗逐步成长为一位名声蜚然的作家;他自学成才,著作丰硕,在短暂的一生中作品达50余部,其中,21部中长篇小说、20部短篇小说集[1]。
杰克·伦敦的作品生动描绘了广阔而又残酷的自然与社会环境:冰天雪地的阿拉斯加淘金世界、危机四伏的太平洋航行、充满各色人物的美洲铁路线。各种极端环境中人物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严酷斗争构成了典型的伦理环境,彼此交错的社会关系赋予了人物不同的伦理身份[2]。作品不仅描述了各种自然和社会环境,也展示了当时美国各阶层的伦理环境和需要遵守的伦理秩序。从伦理视角出发,对杰克·伦敦作品作客观公正的阐释和判断,需要以作品中事件发生的伦理现场为立足点,并结合伦理线与伦理结进行梳理和辨析。
从写作风格来看,杰克·伦敦以质朴的语言精妙地创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场景和戏剧性情节,故事中人物处在极端严酷的伦理环境之下,自然显露出本质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意识[3];人物的成长历程延伸出一条条错综复杂的伦理线,而改变人物命运的转折点成为伦理线上凸出的伦理结,这些风格要素使其作品成为不可多得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分析文本。在其经典作品《荒野的呼唤》《热爱生命》中,可以找到自然主义伦理观念和伦理选择,中后期作品《马丁·伊登》和《叛逆》中,可以发现社会主义理念的深刻冲击。究其根源,作家本人幼年时期在弱肉强食的严酷社会中挣扎生存,耳闻目睹使他相信自然主义;四处漂泊的青年时期直至最终以作家身份获得成功步入上层社会的生活经历,让他作出了新的伦理选择,也产生了新的伦理意识,各种伦理困惑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使其创作书写了众多精彩的作品。
1 早期人生经历、作品及其伦理观
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文本记述了人类的道德经验[4]。因此,要理解杰克·伦敦的伦理观变迁,首先要了解其传奇般的人生:出生于美国大萧条时期的贫困家庭,幼年缺少真正的母爱和父亲的关怀,用杰克·伦敦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没有童年”。11岁时就成了报童,因贫困辍学后彻底地变成了童工;青年时漂泊在太平洋上经受风浪,跋涉在阿拉斯加的雪原淘金。杰克·伦敦生活经验异常丰富,超过了同时代多数作家。穷困中抗争的童年使杰克·伦敦早早地成熟,远比一般儿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间冷暖。长期海上的漂泊使其擅长操控船只,精通各种生存技巧。生存的抗争使其漠视道德和法律,为了生存而偷窃、酗酒、斗殴、纵火,这也成了杰克·伦敦人生中的“精彩时刻”[5]。
苍茫的大海、茫茫的雪原,在这些特定的自然环境所形成的伦理环境中,不管是作家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所遵循的唯一伦理选择就是“生存至上”。杰克·伦敦早期几乎所有的行为都无形中符合这一伦理秩序的标准,也确立了其伦理身份,即“生存至上”伦理秩序的遵从者。早期的人生经历无疑对杰克·伦敦初期的作品产生重大的影响。1900年,《狼子》作为杰克·伦敦的第一本小说集面世,描述的是社会底层伦理秩序。几乎一切的人物活动和社会活动都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为了生存,所有人的原始本能和原始欲望都可以得到很大限度的发挥,这影响着其笔下主人公的命运;在伦理几近蒙昧的社会中,现实社会的伦理禁忌几乎可以随意地破坏、逾越。文学伦理学批评区别于道德批评,在于其运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对文学中的道德现象进行研究,在历史的客观环境中去分析、理解和阐释文学中的各种道德现象[6]。因此,文学伦理学批评可以据此很好地解释作品中出现的伦理混乱和人物的伦理选择。
《荒野的呼唤》和《白牙》等动物题材小说和北方故事系列作品《热爱生命》《寂静的雪原》《黄金谷》相继问世,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看,这些小说在伦理要素中具有很多共性:描述了远离正统人类社会、极端残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以人物的生存路线为伦理线,以主人公出于生存的本能勇敢地战斗为伦理结,如果表现出一丝的软弱,等待着的只有死亡。因此,主人公的伦理身份可以等同于原始社会的野蛮人甚至自然界的动物,其伦理选择也可以超越当时社会中的许多伦理禁忌,《热爱生命》中的主人公——“他”声调低沉、单调,没有任何感情。他冷冷地说着话,而前面的那个人只顾一瘸一拐地向流过岩石、激起一片泡沫的白茫茫的小河里走去,一句话也不回答[5]。人类社会中的人不再具备优雅的举止和翩翩的风度,语言和行为都变得粗俗不堪。人与动物的对峙和争斗,“仅凭手部的力量还不能掐死这匹饿狼,可是他用脸和头部紧紧的压住了狼的咽喉不断地撕咬,口中全是狼毛”[5];经历极端饥饿考验后,对于食物的态度如同挨饿的野兽一般:“他贪婪地望着面前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焦急地瞧着它溜进别人口里;他的床铺上面摆着一排排的硬面包,褥子里也给硬面包塞得满满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塞满了硬面包。”[5]
杰克·伦敦早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他敢于突破当时社会主流伦理观的极端性,以自然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理论视角,向读者展示出极端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在极端环境中主人公如同“孤狼”一般突破社会伦理禁忌而赢得自身的生存,从而给读者带来心理和伦理观念上双重的震撼[7]。
2 中后期的人生经历、代表作及其伦理观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丰富,杰克·伦敦也逐渐从“伦理蒙昧”中觉醒过来。经历四处奔波的冒险生活后,杰克·伦敦返回美国开始了求职、就业的生活,其生活环境从“蛮荒之地”转变为“当代社会”。随着对社会融入程度的加深,作者对主流社会开始心动,渴望接受并遵循正统的社会伦理秩序,冰冷残酷的自然和伦理环境也转换到貌似温文尔雅、温情脉脉而本质依旧残酷的典型资本主义上层社会的伦理环境。
杰克·伦敦不断尝试为了改变生存现状而突破自我:从水手转变成了技术工人,从技术工人辞职步入淘金者的行列,此后又改行进行文学创作,写作之路使其名扬欧美,获得了真正步入上层社会的“成功”[7]。但他的血管里流淌着冒险家的血液,总是渴望着新的沸腾的生活,作家又变成了记者。 曾经亲身体验伦敦贫民窟中的生活,取得了详实的资料,回国后写成《深渊里的人们》,以揭示社会的黑暗。正如其中后期代表作《马丁·伊登》中年轻的水手马丁一般,为了理想中的爱情决定放弃水手刺激的生活状态和伦理环境,努力去奋斗并融入上流社会。文学伦理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伦理身份、伦理意识和伦理选择都将随着伦理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因此马丁·伊登步入上流社会身份转换这条伦理线上也就出现了一个接一个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伦理结:由于对上流社会伦理禁忌无知产生的各种冲突,初期作品不被接受而得到的嘲讽与打击、成功后对爱情的失望和对上层社会虚伪的厌倦。
自然是无情的,在残酷自然的伦理环境中,作者笔下的主人公可以通过英勇的奋斗无视或突破伦理禁忌取得成功:人在极端的环境中可以像动物一般地生存,甚至比野兽看起来更加凶猛无比,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作者没有想到的是看似高雅、文明的资本主义伦理环境更加残酷无情,主人公虽然千方百计试图同化融入到上流社会的伦理环境中去,但结果却是人可以像自然界的动物那样生存,却无法像上流社会的“人”那样生活。马丁·伊登和杰克·伦敦最终都以自杀终结了自己的人生。
3 伦理变迁悲剧的缘由及其意义
在真实而又残酷的社会中,体验越深入,越是深刻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黑暗,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著作也成了杰克·伦敦写作的灵感和启迪,他甚至成为了社会党的成员而在不同场合宣传新的理念。在短篇小说《在甲板的天棚下面》中,特列洛尔口中“猪”——卡鲁塞尔斯小姐用金币引诱儿童跳海去喂食鲨鱼;《叛逆》中,受到了残酷剥削的童工强尼被逼走上了流浪之路;《墨西哥人》中的利维拉为了推翻反动政权奉献了自己的一切[8]。这些作品无不反映出作者对剥削制度和剥削者的憎恨以及对被剥削者悲惨命运的同情。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家产生了共产主义倾向,但名利双收后的杰克·伦敦过着奢靡的生活。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同样遇到了伦理环境改变带来的困惑,努力去遵守上层社会伦理秩序而以失败告终,其伦理身份也随之转变为伦理秩序的反抗者。当倾慕已久的露丝在马丁成功之后试图重续前缘,马丁却感到爱情已死,剩下的只是金钱与地位。失望之后带来的是对伦理环境转换和伦理身份变迁的根本否定,以自杀的形式表明自己与资本主义伦理观念与伦理秩序的决裂,宁可如同野兽般活在残酷的自然界,也无法生活在“高贵的”资本主义上层社会。
自杀的悲剧可以从精神上、社会观念的视角进行解读,但如果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来看也是因为伦理环境变迁、伦理身份转换无法适应,伦理选择碰撞对人物命运的影响[9]。杰克·伦敦用作品和自己的人生经历揭示了这样的悲剧:企图通过个人努力获取了成功,努力融入新的伦理环境,努力获取并适应新的伦理身份,然而成功之后才明白资本主义伦理秩序的根本:名利至上。在强大的伦理秩序面前,个人的反抗是如此无力,同时又难以回到最初的伦理环境之中。身处两种伦理秩序边缘的他们是如此的绝望,两人最终只能以自杀结束这种令人窒息的绝望。
[1]Alex Kershaw.Jack London:A Life[M].New York:St.Martin's Griffin,1999:9-12
[2]Donald Pize.American Realism and Naturalism[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5-9
[3]Joan Hedrick.Solitary Comrade:Jack London and His Work[M].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1:3-12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J].外国文学研究,2010(1):12-22
[5]杰克·伦敦作品选[M].雷鸣,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27-57
[6]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06(2):8-17
[7]李淑言,吴冰.杰克·伦敦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8:3-9
[8]杰克·伦敦中短篇小说精选[M].陆伟民,译.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12-18
[9]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J].外国文学研究,2005(1):6-9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4.11.018
2014-08-10
宋皓(1979-),安徽宿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I561
A
1673-2006(2014)11-005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