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词间接回指语的认知解读及翻译
——以《红楼梦》中的代词为例

2014-04-10岑群霞

关键词:回指宝玉代词

岑群霞

(浙江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代词间接回指语的认知解读及翻译
——以《红楼梦》中的代词为例

岑群霞

(浙江财经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代词间接回指作为有理据的语言现象,具有语言学、语用学和社会学意义。以《红楼梦》为语料来源,基于认知角度探讨小说代词间接回指语理解和翻译,认为代词间接回指语可借助代词的突显、触发语激发的认知框架和百科知识得到回指对象的识解;代词间接回指语的深层认知动因是主观化,是对回指对象的主观情绪表达和评价;代词间接回指的翻译是在尽量保持原语言形式基础上的主观化对等,即说话人在译文中和原文中对代词回指对象的主观情绪和评价对等。

《红楼梦》;代词间接回指;认知;框架;主观化对等;英译

《红楼梦》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语言精彩绝伦,有关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关于代词间接回指研究却未曾提及。而这是使得言语含蓄有意味,从而揭示人物性格的有效途径。其翻译则能传达中国语言文化特色。

间接回指与直接回指相对,通常是指没有明确先行语的回指现象。学界普遍认同它是出现在话语中的新的指称对象,在前文没有明确提到过;对它的理解需借助于前文话语信息,如先行触发语和百科知识等。(马博森,2010:26)间接回指是直接回指的有益补充和发展,常具有前者不可企及的文体效果,不是偶一为之,是作者有意识选择的语言策略,具有语言、语用、社会学、文化层面上的意义。

代词间接回指是代词充当间接回指。在代词间接回指的范畴界定上,Brownamp;Yule(1983)首称除了定指名词短语,人称代词也可用作间接回指语。Gundel等(1993)、Apothéloz等(1999)认可任何类型的指称表达式都可用作间接回指语。王军(2005)认为第三人称代词可用作间接回指。马博森(2010)认为间接回指的代词形式包括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以第三人称为主。可见学界对充当间接回指的代词范畴尚未真正达成共识。本文根据语料认为汉语充当间接回指的代词范畴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和疑问代词,其中人称代词为第一、二、三人称的单复数(除了普遍认可的第三人称,本文认为根据前文没有出现过指称对象的原则,用作间接回指的代词还可以包括第一、二人称的“我们”和“你们”,甚至包括“你”或“我”),在特定语境下都可能用作间接回指。

代词间接回指研究的最初语料来源常是缺少上下文的孤句,近期建立在口语语料库基础上。如Gundel等(2005,参见马博森,2010)从美国口语语料库中抽取文本进行研究,但仅说明第三人称代词中间接回指用法很不典型;又如马博森(2010)自建小型自然会话语料库研究现代汉语代词间接回指,对汉语代词、触发语、指称对象的类型进行了综合和补充。总体而言,语料选取较随意,且以单语为主。本文则拟以具有强烈个人写作风格的《红楼梦》为语料来源,穷尽其涉及代词间接回指的语料,包括对话和叙述语言,论述代词间接回指语的理解,兼及翻译过程描写。

此前的代词间接回指研究多为话语和语用研究,涉及认知过程和认知阐释的较少,即便有所涉及,研究视角上多局限于突显或框架理论,未能就认知语言学的其他重要理论,如主观化、范畴化等理论展开深入探索;目前研究大多局限于间接回指对象的理解,较少涉及英汉双向翻译;或仅关注客观的翻译结果,不甚结合认知心理因素。因此本文立足认知视角,将充分的语料、认知和翻译三者有机结合对代词间接回指进行研究。在综合运用认知理论,对代词间接回指进行动态理解的基础上,对其翻译认知进行阐述,着重考察其翻译过程和翻译步骤。在个案分析中,选取杨宪益和Hawes的翻译文本进行对照。以下语料均来自《红楼梦》,不一一注明,下划线为作者自加,表示用作间接回指且具分析性的代词。本文所指代词主要包括人称代词(以及“人家”“有人”)、指示代词“这”“那”和疑问代词“什么”。

一、《红楼梦》代词间接回指功能和理据

代词间接回指在表现语言简洁和认知简洁、关联方面,语用乃至社会等级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下文先对《红楼梦》代词间接回指功能和理据进行静态分析,说明其存在的必要性,暂不涉及动态认知过程。代词间接回指使用首先可以体现语言的简洁,如:

(1)惜春:“二哥哥,这什么难答的,你没的听见人家常说的从来处来么。”

(2)(惜春和妙玉下棋:)“你在这里下了一个子儿,那里你不应么?”

例1中的第三人称代词“人家”是非特指间接指称对象,指称对象的准确识别并不重要,使用代词既可减少说话人所付出的努力,对听话人理解产生的影响又不大,从而降低会话双方的加工代价。(Gundel等,2001,参见马博森,2010)至于例2中的指示代词“这里”和“那里”虽是特指,但会话双方惜春和妙玉都明知所指方位,读者则不必准确识别指称对象,代词间接回指使得笔墨经济含蓄;此外,她俩都个性孤傲,言语行为都深具禅味,而禅讲究的是语言的神秘性和听者的悟性,不需明说。因此代词间接回指使用也体现了语言和人物个性的结合。除了语言上的原因,代词间接回指也有语用意义,如避讳或忌讳:

(3)贾母:“如今宝玉这番病还是为着这个。”

宝玉对黛玉情根深种,然而封建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不说,吐露彼此心声乃至心中有了别样情怀都是“丑事”。因此例3贾母用“这个”加以间接指代以表忌讳。同理,赵姨娘找马道婆设计戕害宝玉和凤姐,事先商量时也用了“这个”间接回指“钱”,因不便直指。若说指示代词常表避讳,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尤甚)间接回指常可表讥讽:

(4)路上有人绊住了脚了。

凤姐用“有人”间接回指喜欢偷鸡摸狗的贾琏的情人,用以挖苦揶揄,预防老公背地乱来。代词间接回指也可表达语用模糊,在语用效果上起到一箭双雕作用:既维护了各方脸面,又可表讽刺等。如:

(5)(黛玉对雪雁:)“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边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

当时宝玉和宝钗都在座。黛玉嘴里的“他”,明里是回指让雪雁拿暖手炉过来的紫鹃,暗里、真正的间接回指对象是宝钗,“你”明里指雪雁,实际指宝玉,目的是讽刺宝玉对宝钗言听计从。旁敲侧击的言语策略维护了三方(宝黛钗)面子,更不让人抓住言语尖刻的把柄。“他”和“你”的间接回指(真正的回指对象)使用,保证了间接言语策略的语用实施效果。除了通常所说的语言和语用作用,笔者认为代词间接回指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社会学意义上的“彰显身份”。

(6)麝月(对宝玉)笑道:“这是二爷的高兴,我们可不敢。”

麝月用“我们”来指称包括自己在内的服侍宝玉的丫鬟们,甘认卑下,自觉地与对方——贵公子拉开了距离。宝玉则在对宝钗语“明年好歹大哥哥再去时,替我们多带些(家乡土物)来”中用“我们”的代词间接回指法把黛玉拉入己方阵营,关爱之心溢于言表,甚至不惮宝钗妒忌。

以上是静态的重在结果的分析,代词间接回指的动态理解和翻译过程则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拟在穷尽性的语料基础上重点关注其认知解读过程和基于认知理解的翻译过程,尤以英译过程为重。

二、代词间接回指语的认知解读

代词间接回指语的认知解读过程是几个认知阶段的综合,可分成浅层的感知过程、理解过程和深层次的认知心理动因感知理解过程,具体包括:第一步:突显,感觉到代词间接回指现象的存在并置于前景;第二步:框架理解过程,把代词置于事件或心理框架中推知其所指对象;第三步:主观化理解过程,推知附着其上的主观情绪。

1.感知过程

语言结构中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的突显程度决定的。(Ungereramp; Schmid,2001)突显是认知过程中主体对某一客体或客体某一部分的关注与强调。突显的认知对象往往用特定的语言方式强调表达,而其他部分则处于被抑制状态。Halliday(1971)认为突显可分为有动机和无动机两种,有动机的突显需要加以特别解读。代词间接回指在通常出现名词直接回指或间接回指的位置出现,用来指代前面没出现过的名词,是一种突显,在认知上处于前景位置,其他相关知识则处于背景位置。且代词间接回指大多数是有明确语言或语用动机的,有解读的必要。如:

(7)湘云:“在这里做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

“人家”所指对象在前文并没有出现过,属于第三人称代词间接回指,而按常理此处应使用名词直接回指,因此该代词处于前景化位置,有突显效果,预示着一种独特的语用表达效果,需要读者去理解。

2.理解过程之一——代词所指对象框架理解过程

代词间接回指语理解常需依赖回指先行项(触发语),触发语能够激发代词回指项释义的认知框架,使代词在该认知框架中得到理解。首先,触发语作为框架激发器,能激发特定事件框架。如:

(8)金桂(对宝蟾)冷笑道:“如今还有什么奶奶太太的,都是你们的世界了。别人是惹不得的。有人护庇着,我也不敢去虎头上捉虱子。你还是我的丫头……”

先行触发语“奶奶太太”激发了“封建家庭”的事件框架,该框架的重要框架角色包括婆婆、丈夫、小姑、正妻、妾、陪房丫头、小丫头等,而用作间接回指的代词所指对象都隶属于该框架。根据框架结构和现实中人物关系可推知“你们”是指正妻金桂的对立面——妾香菱和仗着与丈夫有染而日益不服管教的陪房丫头宝蟾;“别人”是先她而来的妾香菱,“有人”是时时顾念香菱的婆婆薛姨妈和小姑宝钗。自然,这些推断也要依赖前文信息,但框架知识是主要线索。

如果句中缺乏先行触发语来激发当前事件框架,读者不能正确感知代词所指,还可以调用心理框架,即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共享百科知识、私人知识、情景知识等帮助理解。如:

(9)晴雯:“今儿他还席,必来请你的,等着罢。”平儿:“他是谁?谁是他?”

(10)黛玉道:“不是盒子里的痰有了什么?”紫鹃道:“没有什么。”

例9根据百科知识,显示距离感的“他”恰可表唯一性或说话人意欲不显露的亲密关系,常可指代丈夫或男友。此外,晴雯是贾母放在宝玉屋里的妾(未公开说明),这事凤姐知道,平儿也知道,晴雯也有感觉,而众人不知,这些人物关系属于私人知识;又根据场景知识,上次大家请宝玉,这次谁会还席是明白无误的。因此“他”指代她身边最亲密的男性——宝玉。又因她和宝玉关系特殊,平儿理解“他”所指后又调侃她。例10中疑问代词“什么”间接回指“痰里咳出来的血”。根据储存于长时记忆的医药框架知识,痰里所带的特殊之物应该就是血,而咳血、吐血,特别是青年吐血是夭寿的标志,问答双方都非常忌讳,适于间接回指而不明示。

3.理解过程之二——主观化理解过程

主观化理解,即附加其上的主观情绪理解,是代词间接回指的认知动因。根据Lyons(1977),主观性(subjectivity)指的是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对所说话语的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在话语中留下印记。表达主观性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韵律、词缀、虚词、情态动词、语序以及构式等等。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则是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本文所指的主观化表达具体指的是采用特定的词类即代词,用以间接回指,以表达说话人对该语言结构所指对象的评价、态度和情感。主观化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语言使用产生影响:说话人视角、说话人情感、说话人认识。(Finegan,1995)视角即说话人的观察角度,或叙述的出发点;说话人情感是说话人的情感和情绪;说话人认识即说话人对所说话语的态度、评价及判断(沈家煊,2001)。本文所述主观化表达主要涉及说话人的情感和说话人的态度、评判,兼及说话人的视角或视角转变。

代词间接回指的使用动因,从深层、本质上来讲,是一个主观化过程,是对代词回指对象的一种评价和判断,或淡化,或忌讳,或礼貌,或讽刺,说话人表达的主观情绪相当强烈。

就各人称的主观化表达效果而言,情感表达等级与叙事人称高度相关:第一人称gt;第二人称gt;第三人称。(刘正光、李雨晨,2012)等级越高,越适合于表达积极情感;等级越低,越适合于表达负面或消极情感。代词作为间接回指手段,也有类似的主观化表达差异。第一人称作间接回指情感表达度最高,能拉近说话人与听(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社会距离和权势关系,而第三人称作间接回指则拉远彼此距离。下文分别从不同人称的代词间接回指来说明如何表现情感差异。

(11)宝玉(对宝钗):“明年好歹大哥哥再去时,替我们多带些(家乡土物)来。”

(12)麝月只得跟进来。宝玉便推他出去,说:“不敢惊动你们。”

(13)(黛玉对紫鹃):“妹妹,我这里并没亲人。我的身子是干净的,你好歹叫他们送我回去。”

例11和12中宝玉用“我们”的代词回指法把黛玉拉入己方阵营,感觉亲密,让黛玉深受感动;用“你们”把与自己有矛盾的大丫头们归入对方阵营,让存心治他的丫头们心存顾忌。因此代词间接回指的使用在主观上表达了对亲密感情的强调和对敌对情绪的抒发。第三人称是叙事当中最常见的方式,能拉远心理距离。心理距离越远,则思想表达越客观、感情指向越淡漠。例13表达了一种强烈的主观化情绪和对“他们”所回指对象(平时所认为的至亲如外祖母、舅父等)的负面评价——“令人寒心”,和疏远的距离意识。下例涉及视角的变化,也体现了主观化认识过程:

(14)紫鹃两泪汪汪,咬着牙发狠道:“我看他明儿死了……你拿什么脸来见我!”

如果说“他”指黛玉,用有距离感的第三人称表示已经临死不忍提起外,至于“你”的用法,说明说话人紫鹃正经历着一种视角的转变,而叙事视角的改变是移情所致。她似乎在与不在场的宝玉“你”(按常理该用“他”)直接对话,显示对“你”所指代的宝玉的强烈敌对情绪。

综上所述,代词间接回指的识解过程包括:一是代词的突显,确定该代词间接回指是有明显动机的,需要作出诠释;二是利用框架或百科知识确定代词所指对象;三是对代词所指对象所含主观化情绪作出判断。上述阶段的整合则确定了代词间接回指的整体意义。下节拟以《红楼梦》汉译英为例,说明用以间接回指的代词翻译。

三、代词间接回指语的翻译

1.代词间接回指语的翻译过程综述

资料显示,目前尚无专门探讨代词间接回指英汉互译的文章。姚晶(2010)探讨了间接回指(可认为包含代词间接回指)的翻译方法,认为可还原回指项和先行项之间隐形关联的方法,使译文更加明朗易懂;增添衔接词或衔接方式;省略衔接词或衔接方式,利用汉语的语言结构特点,省略回指语,简洁达意;运用逻辑分析法,有效地避免歧义。这些翻译法尽量有助于对原文间接回指语的指代对象的理解(如不易理解,就直接去除代词),但忽略了附着其上的间接回指语的语用和社会学意义。间接相关的主要是有关人称代词的翻译研究。Hatim和Mason(1990)认为,在译“指称”(包括代词)时,应注意分析指称方式背后潜藏的动力:是惯例、文本类型还是作者的修辞意图,再结合译语特点,才能译出原文效果。这对代词间接回指语翻译有启发,说明翻译中应考虑原语、译入语因素以及作者意图。廖七一(2000)通过语料库对比发现,英语译本的一个特点是明晰化,包括使有歧义的代词所指明晰化。上述作者所述代词和代词间接回指语翻译方法以显化使读者易理解为主,较少考虑其语用和社会学动机,且未曾涉及翻译过程。本文认为读者可自行借助对代词回指语意义和主观化理解过程来解读,而不需译者帮他们明确代词所指,从而消减了其含蓄的韵味。

本文认为代词间接回指的翻译过程实质上是主观化的传递过程,即“主观化”对等。也即源语中说话人主观情绪及对所说话语(代词间接回指)的评价判断是否被传递到目的语中去。如果该主观情绪被成功传达,即在译文中达到主观化对等的效果,则在不过分背离原文代词的情况下,无论采用直译、明晰化手段或换译等都可接受,但自然是形式与意义相结合的直译为佳。代词间接回指语翻译的具体过程描述如下。

(1)译者首先作为读者经历突显、框架理解和主观化理解阶段,理解作者或说话人意图,如前文所述。

(2)译者发挥主体性,把代词所代表的主观感觉传递到译文中去,并根据译入语和译入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在译文中留下代词间接回指所代表情绪的痕迹——代词结构形式,即尽量保持原文代词,或作相应调整,如代词转换(换译成另外一个代词)、代词明晰化(直接翻译成对应名词)和去除代词等。

(3)译者对原文和译文主观化对等效果的检验,考察两者的主观情绪表达是否类似。但因他阅读过原文,不免由原文出发,因而不能作出完全客观的判断。

(4)读者对译文的检验。因未曾阅读原文,不受原文影响,读者只能从译文出发来检验该代词回指语的表达效果。在译文理解中,读者同样要经历突显、框架理解和主观化情绪理解的过程,以检验译者的代词翻译效果。

(5)整体评判、检验阶段。评判者根据译者和读者的双重判断加以综合,可确保该代词间接回指语翻译符合译入语习惯和读者阅读习惯。

从广义来讲,翻译过程就是一个寻求与原文语篇“主观化”对等的过程,每一个话语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性”色彩。(王明树,2010:44)如能符合从突显到框架理解再到主观情绪理解的全过程,自然是上选,如不能全部符合,则主观情绪对等是最重要、不可或缺的。

2.个案分析

以下是典型个案的分析,包括代词间接回指语的理解和在其基础上的翻译过程。

(15a)袭人听了这话,又是恼,又是愧,待要说几句话,又见宝玉已经气的黄了脸,少不得自己忍了性子,推晴雯道:“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晴雯听他说“我们”两个字,自然是他和宝玉了,不觉又添了酸意,冷笑几声,道:“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袭人羞的脸紫胀起来,想一想,原来是自己把话说错了。(《红楼梦》31回)

下面把涉及代词间接回指的部分简写如下:

(15b)“好妹妹,你出去逛逛,原是我们的不是。”“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那里就称上‘我们’了!”

Hawkes译:“It’swewho are in the wrong.”“what do you mean,‘we’?”“I don’t know where you get this ‘we’ from.”

杨宪益译:“Weare the ones to blame.”“I don’t know what you mean by ‘we’.”“How can you talk of ‘we’?”

两个英译本对代词间接回指语不约而同地主要选择直译,把两个“我们”都直译成了“we”,也涉及代词转译法,把“你们”译成第一人称“we”。该例句因是对话,就拥有双重读者:晴雯和译者,俩人各有推断过程。

(1)译者对原文理解和评判阶段。

突显阶段:代词“我们”在前文没有明确指称对象,属间接回指。如前所述,“我们”预示着一种亲密关系,如宝黛。因此晴雯和译者作为对话和文本读者都推断袭人“我们”的提法大有深意,有前景化突显效果。

框架理解阶段:主要是基于百科知识构成的心理框架。根据晴雯的私人知识:她知道袭人和宝玉有肌肤之亲,且受王夫人器重,而自身两项皆无,显示出她们地位的微妙不同,袭人有这个意识。虽然有些事不屑为之,到底心有不平。基于以上种种,晴雯推断,“我们”指代袭人和宝玉,作者随后的叙述也证实了这一点。译者则根据语篇知识,袭人是王夫人放宝玉屋里当姨娘的,且与宝玉有夫妻之实,但没过明路,虽然受尊重些,仍是丫头身份;晴雯是贾母看中放宝玉屋里的,两人关系清白。按理袭人和晴雯的地位并无二致,但又有微妙区别。译者由此推断袭人口中的“我们”指她和宝玉。

在主观化理解阶段,袭人对“我们”间接指代法的无心使用(潜意识中是有意)昭示、加深了袭人与宝玉的关系,且客观上拉远了她与晴雯的距离即地位差别,乃至拉远了晴雯与宝玉的关系。这可以从袭人的抱愧失言和晴雯的激烈反应中得到印证。晴雯反唇相讥,试图抹煞“我们”一词产生的影响,以保证自己在宝玉屋里的地位。“你们”一词的使用则起到讽刺的作用。

(2)译者的翻译过程。

翻译过程是主观化传递过程——力图保留语言形式和语言效果。译者尽力保留原代词,两个“我们”直译成了we,“你们”则换译成we,属代词转换译法,因为在译文中,we与前后的译文文气一脉相承,如果译成you,感觉前后不连贯,不符英文习惯,且易与单数的you相混淆,因此为两位译者所不取。如果换译成we,语言形式的主观化效果——讥讽得到了再现,达到了主观化对等,也符合译入语习惯,可见换译法较为可取。

(3)译者对译文的理解和判断阶段。

突显阶段:“we”在前文没有回指对象,属间接回指,指代不明,而从“we”所代表的亲密关系可推断该提法大有深意,引号的运用更加强了对该语言现象的突显,隐含深意。

框架和百科知识理解阶段: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类似,不再赘述。

主观化理解过程也与译者对原文主观化的理解和判断类似。

译文理解和主观化效果检验。理解无误,主观化效果也一样。

(4)读者判断阶段,与译者对译文的判断类似,认为达到主观化对等。

(5)整体判断阶段。保留语言形式和语言主观色彩是成功的,达到了主观化对等效果。

以上阐述了小说代词间接回指语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原则和应用。可以预测,除了小说,代词间接回指现象在戏剧、电影、电视剧中也会零星存在,起到其特有的语言、语用和社会学效果。本文语料虽较全面,仍不免失于偏颇。若要作进一步研究则可借助语料库,乃至自建语料库,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并结合共时和历时分析,如此应可得出更可信的结论。

[1]Brown,Gamp; Yule,G.DiscourseAnalysi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Finegan,E.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An Introduction[A].In Stein amp; Wright(eds.).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C].Cambridge:CUP,1995.

[3]Grundel,J.K.et al.Cognitive Status and the Form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Discourse[J].Language,1993,69(2).

[4]Halliday,M.A.K.1971.Linguisticfunctionandliterarystyle:aninquiryintothelanguageofWilliamGolding’stheInheritors[A].In Freeman(ed)[C],1981:325-339.

[5]Hatim,B amp; I.Mason.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0.

[6]Hawkes,Damp; J.Minford (trans).TheStoryoftheStone[M].Penguin Book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3.

[7]Langacker,R.W.Subjectification[J].CognitiveLinguistics,1990(1).

[8]Lyons,J.Semantics[M].Cambridge:CUP,1977.

[9]Ungerer,E.amp; Schmid,H.J.AnIntroductiontoCognitive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10]曹雪芹,高鄂.红楼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11]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12]刘正光,李雨晨.主观化与人称代词指称游移[J].外国语,2012(6)

[13]马博森.自然话语中的代词间接回指分析[J].外国语,2010(2).

[1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15]王明树.翻译中的“主观化”对等[J].外语学刊,2010(1).

[16]姚晶.英汉间接回指认知对比与翻译[J].沈阳大学学报,2010(1).

[17]杨宪益,戴乃迭,译.ADreamofRedMansion[M].北京:外文出版社,1994.

2013-10-15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基于认知的小说代词间接回指翻译研究”,课题编号:2013N181;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资助项目“基于认知的小说代词间接回指翻译研究”,项目编号:Y201326574。

岑群霞(1973-),女,浙江慈溪人,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I207.411

A

1008-293X(2014)01-0096-06

(责任编辑吕晓英)

猜你喜欢

回指宝玉代词
汉译英小说本族语—非本族语译者人称回指对比研究
——以《红楼梦》译本为例
代词(一)
代词(二)
宝玉不喜欢的男生
论宝玉之泪
宝玉受笞
宝玉问路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浅析回指与溯因推理
包含复杂限定语的回指关系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