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人口结构变动及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研究

2014-10-31陈玲芳

关键词:绍兴市户籍绍兴

陈玲芳

(绍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浙江 绍兴312000)

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人口总量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本支撑。但是,与此同时,绍兴市的人口结构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较周边竞争性城市相比,绍兴市人口整体素质不高,技能型人才非常短缺,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吸引外来高素质人口能力较弱等。因此,绍兴人口结构对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着显著的制约作用,不合理的人口结构必将对绍兴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一定负面影响,促进人口结构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重点分析第六次人口普查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绍兴人口结构变动的新特点及对绍兴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

一、绍兴人口结构变动的新特点

(一)人口增长

外来人口迅速增加使绍兴人口总量持续上升。绍兴市人口数量总体上呈持续上升趋势。从常住人口看,“五普”数据显示,2000年全市常住人口430.42万人;“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增至491.22万人。10年共增加60.80万人,增长14.13%,年平均增长率为1.33%,同一时期浙江省10年人口增长16.37%,年平均增长1.53%,绍兴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见图1)

尽管从数量上看,绍兴市的户籍人口也呈上升态势,如201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为440.01万人,较2010年末的438.91万人,增加了1.1万人,增长0.25%。但是绍兴户籍人口增长已长期保持在较低水平。自1980年以来,全市户籍人口年均增长0.45%,而同一时期,全省户籍人口年均增长0.72%,绍兴市户籍人口增长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自2006年以来,全市户籍人口增幅保持在0-0.3之间。(见图2)

在户籍人口数量缓慢增长的情况下,据人口普查的统计口径,按照“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流出人口+常住外来人口”的平衡公式推导,暂不考虑流出人口数量的影响 (实际上,据专家估算,绍兴市流出人口数量自2005年后趋于稳定),可以得出结论:绍兴市人口总量的持续增长主要归因于外来人口的高速增长。这可以从绍兴市暂住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上得到印证。(虽然,领取暂住证的外来人口对于常住外来人口还有很大漏报)(见图3)

2011年,全市暂住人口182.28万人,是2003年的55.47万人的3.29倍,较2010年增加44.6万,增长32.39%,远高于全省13.6%的增幅,为全省之最。图中还显示,2005年以来,绍兴市暂住人口数量呈跨越式增长,特别是2007、2008、2011年,增幅均超过30%。①外来人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绍兴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为就业提供了较大空间;绍兴传统产业占比较高,劳动者就业门槛较低,吸引劳动力的流入;绍兴注重社会事业发展,为外来人口提供了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和人才政策使得户籍人口由净迁出转为净迁入。长期以来,绍兴市基本属于户籍人口净迁出地区。1990-2005年,绍兴市户籍人口总体上呈迁出态势,且不断加剧,到2001年达到谷底;随后2002-2005年仍在迁出态势下波动,2000-2005年6年的平均年净迁出约为4021人。2006年,全市户籍人口迁移突破临界点,开始由净迁出转为净迁入,而且人数不断上升。2010年净迁入人数超过10000人;2011年绍兴市户籍人口迁入35621人,迁出25508人,净迁入10113人。(见图4)

户籍人口的迁移模式的转变,更能说明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对人才的吸引力。相较于流动人口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候鸟式”迁移,外来人口愿意在一个地方安家落户,说明他们在此地拥有稳定的就业机会,对在此地长期工作和生活抱有信心。而且,在当前的户籍政策下,到发达地区落户一般会有一定的“门槛”,因此能够落户的外来人口一般是较高素质的人。

2006年以来,绍兴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GDP稳步增长,一系列重大工程有序建设,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尽管面对杭州、宁波、上海等地吸引人才的强大竞争和挤压,绍兴市主动作为,出台了一系列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的政策,使得户籍人口出现净迁入增长态势。

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观念的转变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趋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决定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动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在死亡率已经稳定在低水平的情况下,人口的增速主要取决于出生率的高低,少儿人口增长的减少,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1980-2011年,全市户籍人口出生率从最高的1989年的15.14‰下降到最低的2008年的7.17‰,2011年的户籍人口出生率为7.25‰;全市死亡率相对稳定、变动幅度较小,人口自然增长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由最高的1987年10.21‰下降至最低的2009年0.23‰,2011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2‰。

绍兴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低的原因主要有:(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绍兴市人口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从而导致出生率出现迅速下降,人口发展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阶段。1986年至今,全市计划生育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市计划生育率一直在97%以上,从2001年至2011年,平均计划生育率高达98.05%。(2)生育观念的转变。一是收入水平快速提升,“养儿防老”的观念已经被日渐完善的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逐步取代;二是教育培养下一代的成本业已成为每个家庭最主要的支出项目之一,且所占比重不断提升,导致即使拥有生育二胎指标,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家庭也选择了放弃;三是年轻夫妇对自身当下生活质量和事业的重视和追求,不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生育和养育后代上。

(二)人口的自然结构

人口性别结构发展趋于平衡。人口性别结构包括总人口性别比和出生人口性别比 (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从总人口性别比来看,“六普”数据显示,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246.94万人,占50.27%;女性244.2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1.09,比2000年“五普”数据的100.32略有提高。2010年浙江省总人口性别为105.69,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20,绍兴市总人口性别比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从户籍人口上,1980年全市男性人口占51.7%,总人口性别比为107.04。2011年,全市男性人口占50.2,总人口性别比为100.75,男女比例趋向基本平衡。

从出生人口性别比来看,从2001年起,全市户籍人口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稳定在105上下,在正常值范围内 (国际社会公认出生性别比正常的理论值域为102~107之间)。

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较大。年龄结构是人口结构的最重要、最基础特征,它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动中劳动力的数量。反映人口群体的年龄构成特征的指标有:少年人口比重、老年人口比重、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等。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的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1)少年人口比重大幅下降。14岁以下少年人口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982、1990、2000和2010的全市近四次人口普查中,14岁以下少年人口比例依次为26.85%、21.09%、18.42%和12.78%,绍兴市已经进入超少子化社会②。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浙江省0-14岁人口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3.21%,全国为16.60%,绍兴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

(2)老年人口比重快速上升。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志。根据“四普”数据,早在1990年,绍兴市65岁以上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比重的7.52%,绍兴市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00年,绍兴市60岁以上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12.96%,其中65岁以上老人占9.69%;到了2010年,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至15.36%,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9.94%,同期全省60岁以上人口比例为13.89%,全国为13.26%;全省65岁以上老人占比9.34%,全国为8.87%。绍兴的老年人口比例均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预计2020年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6.2%,2039年老龄化达到高峰,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40.2%。

(3)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尽管绍兴早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但在老年人口快速上升的同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从表1可以看出,1982年以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稳定上升趋势。从全市近四次人口普查的抚养比情况来看,绍兴市人口总抚养比不断降低。但值得注意的是,劳动年龄人口的增加远不足以改变绍兴进一步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总抚养比的下降主要原因是少儿抚养比的下降,即少子化趋势,老年抚养比呈增长趋势。另据“四普”数据,全市人口年龄中位数 (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排列,位于中点的那个人的年龄,年龄在这个人以上的人数和以下的人数相等)在不断提高,已由1982年的25.8岁提高到2010年的39.01岁,人口总体老化不断加剧。③

(三)人口的社会经济结构

人口质量结构日渐优化,但人均受教育程度低于浙江和全国平均水平。根据近四次人口普查对绍兴市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考察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 (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不断提升,初、高中受教育人数稳步提升,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量不断下降,但是相比同期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来看,绍兴市人口质量结构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绍兴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数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拥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全市近四次人口普查及全国、全省近两次人口普查每10万人中受教育程度人数 (单位:人)

在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中,绍兴市文盲率已下降到3.20%,④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5.54%的文盲率下降了2.34个百分点,相比同时期全省5.62%和全国4.08%的文盲率,相对较低。

绍兴人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原因为:第一,绍兴城市小,距杭州、宁波又非常近,考出去的大学生及接受更高教育的青年才俊在大城市就业容易,不愿回到小城市;第二,绍兴产业层次不高,对高层次人才的事业吸引力不强;第三,绍兴高校数量较少,在省内11个地级城市中居第六位;第四,绍兴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不强,高素质人才对区域文化敏感性较强,对区域文化开放性要求较高。

人口家庭规模逐渐变小,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不断降低。人口家庭结构主要指平均家庭人口,与人口的生育率有直接联系。持续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使绍兴市人口的生育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晚婚晚育现象较为普遍。

从常住人口来看,根据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绍兴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88人,2010年下降到2.58人,同时期,全省平均每个家庭人口为2.62人,全国每个家庭人口为3.10人,绍兴市均低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家庭规模逐渐缩小。

2001年以来,全市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05上下,根据六普数据,2010年全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5,对比2010年的《世界人口数据表》数据,我国当前的总和生育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远低于2.1的人口更替水平。(见图5)

家庭规模的缩小和总和生育率的下降,一是由于绍兴市较为严格地执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二是经济越发达,年轻人独立生活的要求越强,结婚了也就离开父母的家,以前常见的联合家庭 (由两个或更多的核心家庭组成,通过双亲与子女关系的延伸而结合在一起)越来越少。家庭规模逐渐变小以及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不断降低,进一步加大了人口老龄化的挑战,由于子女不和老人住在一起,家庭成员相互照料家庭养老模式式微且功能弱化。

人口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此处主要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当中的配置情况说明人口产业结构。从下图可以看出,1994-2011年,全市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呈稳定上升趋势。2011年,全市从业人员数为343.28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1.52万人,占全市从业人员的15.01%,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80.77万人,占52.6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10.99万人,占32.33%,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占绝对多数。

(四)人口地域结构

城镇人口占比不断提高。从常住人口来看,1970年代到1990年代中期,绍兴人口城镇化水平缓慢增长。1995年以后,城镇人口突破30%,增长速度开始加快。2000年普查结果表明,绍兴城镇人口209.53万,农村人口220.91万,城镇化水平为48.68%,2000年以后人口城镇化的速度更有显著加快(见图12)。至2011年末,全市城镇化率为59.3%,比2006年提高3.3个百分点。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浙江省城镇化率为61.62%,绍兴市城镇化率仍落后全省平均水平。

从全市户籍人口来看,2011年全市农业人口为287.94万人,占户籍人口的65.44%,非农业人口为152.07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4.56%。

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相对较小。2010年,全市各县 (市、区)常住人口占全市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诸暨市 (23.57%)、绍兴县 (20.98%)、市区 (17.99%)、上虞市 (15.87%)、嵊州市(13.84%)、新昌县 (7.74%),从2000-2010年十年的变动情况来看,市区和绍兴县所占比重增加,分别增加3.28和2.58个百分点,其他县 (市、区)占全市比重均有下降,下降最大为新昌县,下降1.9个百分点。(见图6)

从户籍人口看,2011年各县 (市、区)占全市比重从高到低分别为诸暨市 (24.36%)、上虞市(17.67%)、嵊州市 (16.70%)、绍兴县 (16.49%)、市区 (14.83%)、新昌县 (9.95%)。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从常住人口还是户籍人口来看,市区人口占全市人口比重不到20%,相对比重较小,2011年,市区仅占全市人口14.83%的人口比重,市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生产总值16.43%。(见表2)

表2 2011年县 (市)生产总值及生产总值、人口占全市总量比重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的人口结构变动特征主要如下:(1)人口数量持续上升,但增速低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人口增长主要归因于外来人口的迅速增加;(2)2006年户籍人口迁移突破临界点,由长期的净迁出转为净迁入;(3)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4)总人口性别比例较为平衡,但性别比低于全国平均性别比4.11,低于全省平均性别比4.60,少子化和老龄化程度均甚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5)尽管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抚养比处于历史最低水平,但是人口老龄化程度更为快速。人口家庭规模不断缩小,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反映出绍兴人口老龄化挑战日趋严峻;(6)人口整体素质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高素质人才缺乏、低素质人口集中的现象较为严重;(7)人口城镇化比例不断提高,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中心城区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比重低,不足五分之一。

二、人口结构变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影响

(一)人口质量结构变动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影响

大学生占比相对较低使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支撑不足。绍兴市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必须进行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科技创新,这些都必须有高层次才作为基础,然而,绍兴市高层次人才却比较匮乏。(见表3)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数,绍兴不仅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且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城市中,也处于非常落后的地位。同时,比较表4与表5可以发现,从2008年到2011年,绍兴大学生占总人口比率要低于浙江的平均水平,而中学生与小学生占总人口总量的比率却高于浙江平均水平。

表3 浙江省及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大学文化程度人数比较 (单位:人)

表4 浙江在校学生数量占总人口比率 (单位:%)

表5 绍兴在校学生数量占总人口比率 (单位:%)

近年来,绍兴市拔尖人才虽有所增长,但与长三角其他经济发达城市相比,绍兴的高层次人才还明显偏少,尤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151人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人员、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与杭州、宁波、苏州、无锡、温州对等差距较大。

2012年,绍兴市委党校与绍兴市总工会联合课题组对全市131家战略型新兴产业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21.43%的被调查企业没有一个硕士以上学历的员工,41.43%的企业硕士占比不到1%,30%的硕士占比为3%至5%。从本科层次来看,有37.67%的企业其本科层次的员工占比不到5%;62.33%的企业本科层次员工在5%至15%之间。从专科层次分析,有48.69%的企业其专科层次员工占比为10%-20%,专科层次员工占比超过20%的企业不到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0%。高中、中专、技校层次的员工占比20%以下的企业为被调查企业总数的56.23%,员工中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为30%-60%的企业有38.16%。可见,绍兴应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提高其人口质量结构。

工业企业技术人才占比低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绍兴市总工会课题调查资料表明:⑤绍兴有17.19%的工业企业没有高级技师,87.49%的企业中高级技师人数占比5%以下,只有12.51%的企业其高级技师人数占比超过了5%。技师层次,零技师的企业有11.76%,技师人数占比5%以下的企业有76.47%。高级工层面,有6.06%的企业没有高级工,69.70%企业中高级工人数占比为5%以下。中级工层次,有29.85%的企业其中级工人数占比仅为5%以下,35.82%的企业其中级工人数占比为5%-15%。对于初级工,有16.67%的企业其初级工人数占比为5%以下,21.21%的企业其初级工占比为5%-15%,50.12%的企业其初级工占比超过了15%。总的来说,企业职工中初级工占比较大。(见表6)

表6 绍兴企业职工的技能结构

续表:

综上所述,绍兴企业缺乏高级研发人才、高职称技术人才与高级技师,这将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带来消极影响,使得企业自身开发能力有限。同时,由于企业缺乏熟练技术工人、技师与工程师也相对缺乏,导致技术转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绍兴市科技局与人事局资料显示,科技人才分布极不平衡。按就业单位性质划分,49.2%的绍兴科技工作者在事业单位工作,约1/3(34%)分布于民办非企业单位,而12%和4.8%的科技人才分别分布于国有企业及非国有企业;从就业产业类别看,科技人才主要集中于第三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占32%和66%。(见图7、图8)

造成以上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许多企业对科技人员的奖励都注重在岗时的奖励,对其离职后的收入保障机制重视不够;注重短期奖励,缺乏长期激励。这种状况驱使科技人员离开企业而选择收入有保障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

由于绍兴高层次人才相对欠缺,且其企业的技术人才亦比较欠缺,导致绍兴工业企业的产值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均低于浙江平均水平。2007年,表征绍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两项指标即资本利润率与产值利润率分别为5.9%、5.1%,而浙江规模以上企业的资本利润率与产值利润率分别为19.7%、37.54%,从2008年到2010年的数据亦显示出绍兴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低于浙江平均水平。因此,大力引进并培养高层次人才,加大对企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是提升绍兴人口质量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当务之急。

(二)人口自然结构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影响

人口形势复杂,使产业转型升级面临两难抉择。产业转型升级需要顺应特定阶段的人口形势,尽量吸纳更多人口就业、更好地满足人口的物质文化需求。但是,绍兴人口发展形势复杂多变,不同情况、不同问题所要求的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并不尽一致,有的甚至相互冲突,致使产业转型升级在方向选择上有些无所适从。通常情况下,劳动人口增加应该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人口老龄化则要求更多地扶持劳动替代性技术创新、大力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绍兴一方面,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稳定上升态势,相对富裕的劳动力,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尤其绍兴具有纺织产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全球最大的纺织品专业市场、产业链完整等的比较优势,纺织产业应该作为绍兴的优势支柱产业支持,但是,另一方面,劳动力人口老龄化,据统计预测,2015年绍兴老年劳动力 (45-59岁)占劳动力比重达到28%,劳动力的老龄化,既使主要靠增加要素投入的粗放型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加剧,同时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使得总体劳动力的接受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出现下降,对经济转型升级造成较大的人力资本约束。这种相互冲突的情况是绍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难以明确的客观原因之一,到底是重点放在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还是重点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长期以来难以形成统一认识。

人口老龄化伴随的劳动力高龄化将导致劳动生产率下降。与年轻劳动力相比,老年劳动力容易因身体衰老和医疗需求增加,造成误工、企业费用支出等问题,不利于企业增加利润、扩大规模和技术进步,间接降低劳动生产率;并且,不论记忆能力、创新能力,还是应变能力,高龄劳动者相对偏低,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也较差,重新培训的费用高。这些都将对技术更新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带来障碍,是经济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本约束。

人口老龄化使得社会保障增加削弱产业投入的增长。首先,随着绍兴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离休、退休人数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时期将迅速增加,每年需支付的退休金总额也快速上升,带来社会经济负担的增加,这将导致社会用于资本积累与关键技术改造资金的比例相对减少,从而不利于绍兴产业转型升级。其次,医药支出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资本积累将形成挤压。卫生部资料显示,老年人群医药费用是非老年的1.8倍,是中青年的3倍,医药费用高速增长对生产资本积累会形成挤压,这会导致社会用于资本积累的资金减少,从而不利于绍兴产业转型升级。

(三)人口市场化结构变化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影响

从人口市场化结构视角分析,绍兴民营企业对其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因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营企业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企业技术力量弱,不利与转型升级,二是数量巨大的民营企业家全体,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产业转型升级不积极。首先,前已述及,绍兴民营企业由于资金实力相对有限而导致其劳动力素质不高,企业技工则更为稀缺。其次,民营企业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转型升级的认识不足,主动性不强。绍兴经信局资料显示,绍兴民营企业家中专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0%以上,很多企业家看不懂财务报表。同时,绍兴不少企业界人士不懂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更不懂如何进行转型升级。绍兴市委党校2009年的调研资料表明:绍兴不少企业界人士认为转型升级是国有大企业与民营实力企业的事,与小企业无关;而作为绍兴民营实力企业的领导人虽然觉得转型升级很重要,但认为转型升级就是技术提升与品牌创造,对于不同目标市场的升级战略与升级路线比较模糊。

(四)中心城市小及城市人口较少对产业转型升级的不利影响

城市化滞后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会带来一系列经济发展问题,如难以孕育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航母型企业、高层次要素的集聚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经济对外依存度高,进而加大区域经济风险。事实证明,近10多年来绍兴对外贸易依存度一直保持高位状态,“十一五”以来外贸依存度平均为66%。“没有更发达的交易部门,工业品无从在市场上实现转手”,过去绍兴借助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的商务、技术、物流等多方面的生产性服务,实现了高居全省第三位的进出口贸易额,长此以往,形成借助外力服务的路径依赖,区域内服务业发展滞后,造成当前绍兴本土服务业占GDP比重居全省第8位,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与经济对外依存度高互为因果循环,将带来企业国内市场适应能力弱化、产业结构优化步伐缓慢、利润大量外流、区域经济风险加大等发展问题。

城市化发展滞后是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改变拉动经济增长的总需求结构是未来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极不平衡,投资和净出口贡献率相对较高,消费贡献率不足,绍兴表现得尤其突出,投资和净出口畸高,21世纪以来绍兴投资和净出口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为60%,远远高于全国48%的平均水平。绍兴之所以出现需求结构的失衡,其关键是中心城市小、城市功能弱,难以有效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导致比较显著的需求抑制,这从绍兴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与其他经济发达城市比较中可以得到证明,城市化对消费增长的创造效应、示范效应、扩张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在绍兴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注释:

①《绍兴市人口发展数据集(2011)》,绍兴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编,2012年11月。

②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在15%以下,为超少子化;15% -18%,为严重少子化;18% -20%,为少子化;20% -23%,为正常;23% -30%,为多子化;30% -40%,为严重多子化;40%以上,为超多子化。

③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指标作为划分人口年龄构成类型的标准。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为年轻型人口;年龄中位数在20~30岁之间为成年型人口;年龄中位数在30岁以上为老年型人口。年龄中位数上移的轨迹,反映人口总体逐渐老化的过程。

④文盲率是指全市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所占比重。

⑤2011绍兴市总工会与绍兴市委党校联合调研131家绍兴战略性新兴企业技能型人才情况,获得的数据

[1]秦子鹰.优化的人口结构保证经济稳步增长—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宣化区人口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关联研究[J].统计与管理,2012(3).

[2]袁志刚,宋铮.人口年龄结构、养老保险制度与最优储蓄率[J].经济研究,2000(11).

[3]徐明凡,郎晓亮,柳鹏程.湖北省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J].理论探索,2009(6).

[4]西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5]汪长江.沿海地区人口结构对经济水平影响的分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7(2).

[6]蔡增正.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证依据[J].经济研究,1999(2).

[7]周宏春.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现状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3(2).

[8]李杏.基于SYS-GMM的中国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研究,2012.4

[9]王德文,蔡肪,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04(5).

[10]杨宏翔.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及其消解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2).

猜你喜欢

绍兴市户籍绍兴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市越城区孙端成校
数读绍兴市“五星双强”两新组织
绍兴大闯关
人文绍兴
推动户籍改革要完善考核问责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
户籍改革:社会变革带来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