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潮汕方言歌谣的民俗文化内涵

2014-04-10林朝虹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工夫茶潮人潮汕

林朝虹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 521000)

潮汕方言歌谣的民俗文化内涵

林朝虹

(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广东潮州 521000)

方言歌谣是一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之歌,歌谣内容与该地老百姓的生活、民俗风情息息相关。潮汕方言歌谣的十二月歌叙说了潮汕岁时节令风俗和农时习俗,物产歌反映了潮汕独特的饮食文化。潮汕方言歌谣从主题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折射了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

潮汕歌谣;民俗;文化

潮汕方言歌谣是以潮汕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具有明显的民系族群地域特征。本文“潮汕方言歌谣”是指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及汕尾市海陆丰一带闽语区的民间潮语歌谣,不包括潮汕地区的畲族歌谣和客家山歌。方言歌谣反映了潮汕民系岁时节俗、生产习俗、饮食风俗、人生礼俗、民间文艺等方方面面。本文限于篇幅,只选择两三类颇具特色的歌谣,就其所折射的民俗文化做点诠释,虽有挂一漏万之嫌,但也足以窥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十二月歌”所叙说的潮汕岁时节令风俗和农时习俗

“岁时风俗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一般指一年之中随时序、节令变换,气候、物候变化在民间自然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一些人为因素渗透其中的年节风俗。”[1]51潮汕旧俗很注重时年八节,既有祭祖拜神,又有相应活动。“这些活动,多数是中原所传入,其中有的在中原早已不存在而在潮地却延续下来,有的则因时因地而异,有所变化。”[2]503潮人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八大节日,既有祭祀色彩,又有喜庆娱乐气氛,这些在潮汕歌谣尤其是十二月歌中得以充分地吟唱,而且十二月歌还反映了潮汕地区农时习俗和其他节令习俗。

(一)正、二月

1.女婿前往岳家拜年。歌谣“正月正,新囝婿,上客厅”。从初一开始,很多人家就会携带孩子向亲友拜年,拜年以亲疏顺序上门。“春节拜年先到的那一家是最受尊重的,因而,岳家是不能迟去的。此俗至今相沿不辍。”[1]52

2.闹元宵游花灯。道教的“上元节”即元宵节,也称“灯节”、“喜节”。清代元宵节游花灯潮州就有名。清·陈坤《潮州元宵》:“上元灯火六街红,人影衣香处处同,一笑相逢无别讯,谁家灯虎制来工?”[3]164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法,描绘了清代潮州元宵节游花灯活动的盛行与普及。潮汕元宵节很热闹,大红灯笼高高挂,大街小巷、庭院、祠堂,到处张灯结彩,或者举办盛大灯会,或者进行灯谜活动,或者举行花灯游行,如歌中所唱“点灯笼”、“爱看灯”、“乐逍遥”。潮汕歌谣不但有《百屏花灯歌》,从“活灯看了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一直唱到“百屏拜寿郭子仪”,还有《百屏花灯续唱》,也是从“再续百屏人知端,头屏周幽戏褒姒”唱到“百屏炀帝戏龙舟”才结束,可见潮汕花灯之盛况。

3.游神赛会。“银花宝树影重重,衬出春光别样浓。歌管满城灯似海,珠帘齐卷拜青龙。”[3]169清代客居潮州的丘逢甲,在其《潮州春思》(之一)中,写了当时潮州人在正月纷纷走出来拜青龙神。潮汕歌谣“正月人营安,铜钦鼓手闹呛呛”中“营安”指游神,“潮汕话把抬着神像或擎着彩旗,敲锣打鼓绕乡游行称为‘营’”[1]52。“营安”指正月里的游艺活动,包括游神赛会等,场面甚是热闹。从“二月营神又营安”中可知,二月还是游神赛会的时候。从二月初一潮安凤塘后陇、二月初四凤塘淇园,至二月底凤凰大寨围等等,都是“营老爷”(游神)、“大闹热”(热闹)的日子。《樟林营火帝歌》全歌长达82句,描述了澄海樟林二月十五游神迎神隆重热闹的场面,“一百对标丝绫缎,标前彩对绣球灯”,单单姑娘们肩负的“大标”就有100对。

4.下秧劳作。“二月人下秧”。“下秧[he35-11e~33]”即种下秧苗,二月雨水充足,泥土适合耕作。“二月君行舟”、“二月劝姑布着经(经:织)”。经过了“正月”一个月的休整之后,二月是潮人开始劳作忙碌的时候。

(二)三、四月

1.扫墓。“三月谷雨和清明,上坟挂纸人点灯”。扫墓,潮人俗称“挂纸[kue213-55tsua53]”,祭拜先祖。

2.踏青。“三月人踏青”、“四月梅落沟”。“踏青郊游原为古俗农历三月三日‘上巳节’主要活动项目,后来人们将这一活动挪在清明节。”[4]217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写的就是长安城郊曲江游人踏青的盛景。现在潮人往往把扫墓和踏青结合起来,扫墓时带上饮料,也是祭品了,扫完墓,在墓地附近,就着祭品,边吃边欣赏自然风光。

3.布田。“三月爱去人布早”。“布早”即“插早稻秧苗”。“三四唔放种,五六爱收什乜冬”。三四月再不插秧,就会误了农时,六月就没有收成了。

(三)五、六月

1.赛龙舟。潮汕歌谣“五月端午扒龙船,龙船好看闹纷纷”。“扒[p‘e35]龙船”即赛龙船,龙舟竞渡,锣鼓喧天,红男绿女,竞相争看,好不热闹。“鳄溪五月斗龙舟,夺锦人争水上流”[5]109,清代陈敏捷在其竹枝词中已对潮汕赛龙舟的盛况作了描述。

2.包粽子。“五月时节是端阳,五月教姑炊咸粽”。潮人认为“食粽正健壮”,端午节吃粽子之风甚盛。潮汕的粽子有三种:一是角粽,即歌中“咸粽”,以糯米、肉、豆为馅;二是栀粽,以糯米粉掺入一定比例的栀子汁等制成;三是枕头粽子,用纯糯米制成。

3.收早冬。“六月收早冬”,“六月粟上庭”,“六月六,新米饭,胀到目”。“收冬”指收获季节,六月收稻谷,潮人叫“收早冬”。“粟上庭”即稻谷晒上了晒谷场,“粟”指稻谷,“庭[tia~55]”俗字“埕”,晒谷场叫“粟庭”。早冬之后,各家各户便能吃上新米饭了。如清代潮安淇园村人郑昌时的竹枝词所云:“炎天过雨作微寒,草阁曾偷一枕安。饱吃花罗新米饭,却携樽酒带书摊。”[6]

(四)七、八月

1.中元节施孤。“七月人施孤,朋友相招来抢孤”。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施孤”即中元节盂兰盆会,盂兰盆是梵文“ullam⁃bana”的音译,本意是指“救倒悬”。在中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的是南北朝时以笃信佛法著称的梁武帝。宋代以后,三教逐渐融合。“施孤”在于超度死去的亡灵;“抢孤”即乘人超度孤魂时去抢人家的供品。

2.七夕情人相会。“七月时节秋风起,牛郎织女相会期”,“七月初七正一会,只恨银河路不通”。歌谣中对七夕节的描述,表达的主要是情人相会恨少的惆怅。

(五)九、十月

1.放风筝祈好运。“九月九,风禽囝,满天走”。潮汕放风筝一般在重阳节前后,九月秋高气爽,风筝容易上飞。在潮汕农村,有人相信重阳节是“转运日”,便带上自己的风筝登高放飞,意谓“衰运”已去,“好运”降至。“九月十五天,风禽断线在半天”。有不少风筝在放飞中断线,对于断线风筝,捡不得,以免捡到别人的“衰运”。

2.十月收大冬。“十月收大冬,收呀收大冬”。潮人管十月收稻谷为“收大冬”。“收粘收秫入仓房”。“粘[tsiam33]”指粳稻,“秫[tsuk5]”即指糯稻或糯米。十月收割较六月会更多些,潮人感恩收获,有歌谣曰“感动神农个恩德,赐与天下度三餐”。

(六)十一、十二月

1.冬至挲圆食圆,贴汤圆求神护。“挲圆就来过冬节,冬节日子无定期”。冬至在潮汕地区是一个颇为重视的节日,潮俗在冬至吃汤圆。各家各户在冬至“挲圆”,“挲[so33]圆”就是用两个手掌搓糯米粉末儿做汤圆,搓得大大小小参差不齐为好,叫“父子公孙圆”,象征岁暮之际一家大小团团圆圆。冬至吃汤圆,其实就是祈求家人团圆,家族和谐。“一粒搭粟簟,一粒搭门边,搭了好乜事?人呾搭了平平安安 唔见。”说的是,潮汕冬至挲圆,除了食用,还有粘贴汤圆求神庇护的习俗,在“粟簟[tiam35]”(囤放稻谷的竹席)上粘贴汤圆,在门上粘贴汤圆,以求“平平安安”。潮俗在农具上,在猪、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栏上,甚至在果树上贴两个糯米汤圆,是祈求神灵保护,祝祷家畜平安过冬,新年健旺,树上果实像汤圆一样“流流滴滴”,果实累累。

2.腊月廿四恭送诸神上天。“十二月到来年在边,各处神明爱上天;上天之日在廿四,送神之后正过年。”各处神明、人间诸神将要上天,上天之日在二十四,“诸神上天向玉帝汇报工作,到来年正月初四才归来。所以‘神上天’之日,人们要备办祭品孝敬他们,希望他们食人间酒肉赠人间福禄,上天多说好话。”[4]250这就是所谓的“送神”。

3.过年舂米做馃、五牲祭祖、收番批、围炉吃团圆饭。“十二月人印龟”、“十二月是年边,舂米做馃来过年”、“十二月是年终,精肉做馃敬祖公”。“印龟”即用龟模印制糕品,各种馃品也是祭祖必备的祭品之一,“祖公”即祖宗。“借问阿爸买乜事,买来过年凑五牲”。潮汕过年祭祖时有三牲、五牲,如鸡、鸭、鹅等可凑“三牲”,加上鱼、猪为“五牲”。“十二月十二,收番批,预过年”。以前有海外关系的还可以“收番批”。现在人们在年底不再等待“番批”(即从海外寄来的侨汇)了,不少城里人也不再“做馃”或“宰禽畜”,但他们会到市场购买馃品、“三牲”、“五牲”,因为祭拜祖宗是潮汕人过年不可或缺的一大习俗。而另一紧要的事儿就是“围炉”,“廿九夜昏君就到,围炉食酒来过年”,只要兄弟还没有分家,哪怕都成家生孩子了,都要携妻将子往一家之长处团聚。

二、“物产歌”反映的潮汕独特的饮食文化

潮汕物产丰富,各地物产经常入歌,成为潮汕歌谣吟唱的一大题材。歌谣《潮安物产歌》铺陈了潮安10个地方物产;《汕头市郊特产歌》铺写了汕头20几个地方的特产;《黄冈特产歌》唱出了饶平黄冈20个地方的特产;《普宁百果歌》全歌288句,是一首盛赞普宁各地水果的方言歌;《潮汕特产歌》除了叙述潮汕各地名优产品之外,还铺写了著名水果16种以及食品类特产和小食37种,尽情吟诵了“舌尖上”的潮汕。

潮汕方言歌谣中的物产歌反映了潮汕民系独特的饮食文化。

(一)精巧飘香的小食文化

早在南北朝时期,中国人的饮食就有“常馔”和“小食”之分。潮汕小食更是名声显著、香飘四方,如老丑歌《潮州好》唱道:

腐乳饼,林权记,老君堂姑苏香腐,名胜景鱼生上等鲜。蚝烙出在洪顺成,爱食春饼四狮亭。[7]

这首歌谣介绍了9种潮汕著名小食:牛肉丸、鸭母米念[lim213](一种有馅儿的汤圆)、黄皮豉、虾米笋馃、腐乳饼、姑苏香腐、鱼生、蚝烙、春饼,都可谓用料讲究、做工精致、可口味香。潮汕名小食之一的春饼是绿豆碾畔,去壳蒸熟,与蒜白、鱼露、味精搅拌,后用一张薄饼皮包上豆馅,逐条加入猪肉、虾片、香菇丝,卷成长方形饼,加盖红印,再油炸便成。“从潮州小食的制作也可以一窥潮汕人之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工艺风格与文化心态,以及善于开动脑筋,标新立异,从平凡之物中穷尽机巧的生活情趣。”[2]577

(二)品种繁多的海产文化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蚝相粘为山,百十各自生。”韩愈元和十四年(819)三月抵潮后,接触到很多前所未见的食物和独特的烹饪手法,使他大开眼界,如《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所说“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可见,唐朝时潮人已经吃各种离奇古怪的海产品了。清朝张对墀《潮州竹枝词》也唱“登场紫蟹新来美,呼共邻翁饮一瓯”[5]105。潮汕歌谣的物产歌中有不少就是叙说海产品的,如歌谣《是谁认得天顶星》采用十二月歌和拟人手法,把十几种鱼虾按照出产季节传唱;又如《潮汕鱼名歌》也是运用十二月歌的形式,把几十种鱼按出产的季节把他们人格化,传唱起来趣味无穷。再如《乌耳鳗》:“膏蟹缒缒蟹膏红,红红膏蟹坫草丛,红红膏蟹名色着,有食膏蟹好命人。”歌谣写的是素与鲍鱼、海参相媲美“水产三珍”之一的膏蟹。膏蟹缒缒,饱满沉甸,蟹膏美味又芳香,真是羡煞人,旧时能吃得上膏蟹这种珍馐之人,也只有“好命人”。

海产品为何频频入歌?这是潮汕濒临大海,海产品极其丰富使然。丰富的海产品也促成了潮菜以海鲜为主,潮州筵席重海鲜,《中国筵席宴会大全》中所载的“潮州四时喜筵”菜单,主席10种主菜中,海鲜都会有五六种。上述歌谣中的“膏蟹”,就是夏筵主菜“鸳鸯膏蟹”的原料。潮菜中膏蟹的烹制方法有数十种。明代潮人进士林熙春《感时诗》“珍馐每自海洋来”,“反映了明中后期潮地的‘珍馐’多以海产品为原料”[2]584。种类繁多的海鲜产品正是潮州菜系以海鲜为主这一特色形成的原因。清代赵执信居潮期间品尝当地独特的食物后往往即席赋诗,“神龙好头角,何意落盘中”写的是潮州席上佳肴——龙虾;“玉脆雪芬芳,珍奇远尚方”说的是非贡品、皇帝无缘一见的香螺。

(三)内涵丰富的茶文化

“曲院春风啜茗天,竹炉榄炭手亲煎。小砂壶瀹新鹪嘴,来试湖山处女泉。”丘逢甲这首《潮州春思》(之六)吟咏的是潮州工夫茶,充满诗情画意,至今脍炙人口。“工夫茶”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8]。潮汕歌谣蕴涵了丰富的茶文化。

1.潮汕歌谣中“茶”文化词语多

“胜如猴囝食烧茶”中“烧[sio33]茶”不是指烧、煮茶,而是指热茶,滚烫的茶;“食杯厚茶甘落肚”中“厚茶”指浓茶;“鸦片好茶米”中“茶米”指茶叶;“就命囝仔擎茶汤”中“茶汤”指茶水;“流流滴滴茶瓯边”中“茶瓯”也叫“盖瓯”,是一种较大有盖儿的茶杯。

歌谣中跟端茶、敬茶、泡茶相关的词语就有:擎茶、掼茶、托茶、捧茶、荐茶、敬茶、进茶、食茶、冲茶、滴茶、泡茶、煮茶、煎茶。

2.“茶”贯穿于潮人生活的各个场面

“茶是潮汕地区千家万户都离不开的最重要的饮料。一种用于小茶壶放满茶叶所炮制的浓茶——‘工夫茶’便是潮汕人的佳茗。”[1]70“茶”的频频入歌,反映了潮人生活离不了“茶”。

潮人待客之用:“姑你擎茶接人客,人客未行勿进前”,这是嫂子在叮嘱小姑子嫁到夫家之后要学会端茶接待客人;“大嫂掼茶到客厅,二嫂掼茶到外庭”,这是小姑子回娘家,嫂子们端茶相待,大嫂子把茶壶提到了客厅,二嫂子提到了“外庭”,即房屋中的天井。“阿爹转口叫阿郎,就命囝仔擎茶汤”,尽管歌中老丈人对女婿有诸多不满,但还是以茶待客,命婢女端茶水。潮汕人以茶待友,以茶会人,客人进门先喝茶,茶成为待客必不可少的一种交际工具。

赔礼道歉之用:赔礼道歉也可以请喝工夫茶,以缓解颇为紧张的人际关系。如歌谣《胜如好银换好金》是讲述善媳妇劝说不孝儿子向母亲认错的故事,有矛盾开端、发展、进一步发展和解决,歌谣最后“鸡啼声声是五更,囝咊叫母食杯茶。昨日一话囝呾错,今日合母做阳生”,这是儿子的悔语,承认自己昨天说错话了,今天一早起来,请母亲喝杯茶,为母亲做生日,在儿子向母亲认错中少不了“叫母食杯茶”。

人生礼俗之用:新娘敬茶是嫁娶当日系列礼俗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荖叶青青荖籽红,新妇捧茶在堂中”,是新娘子捧茶敬公婆;“阮今荐茶到席中,奉敬世亲众人([gau55]:聪明能干)”是新娘向众亲人行敬茶礼。

祭祖拜神之用:茶在潮人祭拜祖先、求神拜佛时也少不了,时年八节祭祖都得供上或3杯或7杯清茶。“三拜祝神祈,床顶茶糖芳香共甜圆”,说的是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晚上在娘家拜灶神时,桌上就摆着茶、糖、香烛和糯米汤圆。“阮有清茶共清荖,清茶清荖清槟榔”是潮俗用筲箕占卜、请筲箕姑神的咒语,请神也少不了“清茶”。

日常家居之用:“柴米油盐酱醋茶,七件居在别人家”道出了“茶”是潮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些潮人来说,早起备茶,就如煮早餐一样必不可少。潮州话称茶叶为“茶米”,在潮人眼中,“茶”犹如一日三餐的“米”,是生活的必需品。

用于劳累之后、闲暇之时:“坐落浮浮瘕,先冲一杯工夫茶”,说的是走了很长的路,很累了,坐下都“浮浮瘕[he33]”,即气喘吁吁,那就先泡一杯工夫茶解解劳累之困。潮人管泡工夫茶叫“冲茶”、“滴茶”、“扣茶”。“十八条巷打早早,转来好滴工夫茶”,描写了一个不正经女人,每天吵架打闹了十八条巷子也花时不多,回来还大有时间“滴工夫茶”。“滴茶”的叫法来自工夫茶冲泡程序的最后一道,把茶罐中的余沥尽数滴入杯中。其实“工夫茶”更是读书人之钟爱。《嫁囝嫁乞读书家》说为什么女儿要嫁给读书人呢?除了“脚踏书斋食白米”,温饱无忧之外,就是“闲坐温存食烧茶”,太有闲情逸致了,其标志性表现就是“食烧茶”,即喝热茶。

用于情人相会、相思之时:“八月十五看月华,阿哥出饼妹出茶;食了哥饼甜落肚,食了妹茶开心花。”哥哥有饼,妹妹有茶,喝了情妹妹的茶,乐坏了情哥哥。茶入情歌,何止一首,歌谣《想到死来也想伊》:“目汁双双挂念郎,想来想去到天光;烧茶愈食喉愈渴,心内愈想夜愈长。”热茶越喝口越渴,内心越想长夜越漫长,口渴难解、忧愁不断、相思无限。

3.“工夫茶”茶艺精细

工夫茶从用火、用水、用茶、用具到冲泡程序都甚为讲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马虎不得。潮人都能熟谙此道,掌握起来炉火纯青,冲泡起来得心应手。有学者在总结工夫茶道与潮人文化心态时,首先概括为“工夫茶适于潮人的精细心理”。[2]625

(四)不可或缺的糜文化和馃文化

糜[mue55],稀饭。潮汕是糜文化发达之地,在歌谣中,“糜”频频入歌,种类较多。

潮汕人早餐、夜宵一般食糜,称为“早糜”、“夜糜”。“天未曾光捧早糜”,歌谣说的是行孝道的媳妇,天还没有大亮,就会起来做好早餐端给公婆,即“捧早糜”。

糜有冷热之分。歌谣“苦打新妇食凊糜”中“凊[ts‘iŋ213]糜”即剩粥,歌中被婆婆虐待的儿媳妇只能吃剩粥。而冷粥则被称为“凝[ŋaŋ55]糜”,热粥被称为“烧糜”。

糜还有稀稠之分。歌谣“饮糜还着家己煮”中“饮[am53]糜”指稀粥。比“饮糜”还稀的叫“淖糜[ts‘ioʔ2-5mue55]”,歌谣“两碗淖糜咯落肚”,而“三顿二碗淖糜花,配的只有菜脯根”中的“淖糜花”,是指很稀很稀的粥。这首时政歌唱的是人民公社时期集体吃食堂,随着经济的衰退,大家吃的只能是“淖糜花”和“菜脯根”(即小条的咸萝卜干)。同样题材的另一首歌谣《糜哩滒》,“滒[ka213]”,《说文·水部》:“滒,多汁也”,“滒糜”也是指特别稀的粥。而稠的粥则叫“洰[kek5]糜”。

糜按与之搭煮的不同食物分类还有“番薯糜”、“大麦糜”、“芋糜”等等。过番歌《心慌慌,意茫茫》描述的是当年过番男子在异国打工的辛酸生活,其中“所食番薯糜,所擎大杉木”,“番薯糜”指潮人习惯用红薯和大米搭着煮的粥。

在潮汕人饮食中,糜是主食,“糜饭”一词,表面指稀饭和干饭,其实泛指“饭”,它可以出现在各类潮汕歌谣中,如情歌“糜饭食头梳”,嫁娶歌“食阮糜饭从阮命”,生活歌“也无糜饭好食饱”,滑稽歌“糜饭食着三四碗”等等。还有“糜碗”,如歌谣《南澳渔工叹五更》“为了个糜碗,担心伊,许撮头脑共财副”中,“糜碗”指饭碗,引申指工作。

潮人食“馃”之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馃[kue53]”,指用米粉末儿做的各种饼食点心。南朝梁陈年间顾野王所著《玉篇·食部》“馃,古火切;饼子。”在《集韵》中解为“馃,饼也”,可见宋代也延续食“馃”之俗。潮汕歌谣中“馃”文化词语不少,如“甜馃、红馃、菜馃、酵馃、糕馃、虾米笋馃、油炸馃(油条)、馃汁、馃条(米粉做成的粉条)”等等。其中最为大众化的就是“馃条”和“馃汁”,价廉味美,很受大众喜欢。潮人日常以食“糜饭”为主,以大米为主食。大米还可以磨成粉,制作成各种馃品。所以潮汕不仅糜文化发达,馃文化也丰富。

三、潮汕方言歌谣折射了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

从独特的潮汕饮食文化中,我们足以窥见潮人文化儒雅精细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十二月歌叙述了潮汕游神赛会的习俗,实际上这种习俗在潮汕是四时不断,只不过正、二月更集中些。游神赛会时锣鼓压阵,打锣者习例穿香云衫,戴黑眼镜,就是肩负“大标”的姑娘也戴起了黑眼镜。游神赛会所表现的是“质”胜于“文”的内涵,这是潮文化“村俗”的一面。既“儒雅”又“村俗”正是潮人文化心态二重性的反映。

潮汕方言歌谣从表达歌者思想的主题内容,到歌谣用词的语言形式,无不折射了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譬如“一世做官三世穷,春蚕作茧总归空”,歌谣运用比喻、夸张手法,表达了潮汕百姓对当官极其不认同的朴素情怀。又如“做官做府名声芳,不如农夫来做翁”反映了潮汕姑娘的婚姻观,这种对当官的不认同态度在《嫁谁翁》中表达得更淋漓尽致。

但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歌谣表达了对当官的渴求。如婚嫁歌《牵被角歌》“女做夫人男做官”,儿童歌“囝做官父老太”表达的也是一种想升官的意愿。儿歌中的摇篮曲,更是寄托着普通百姓希望孩子读书中状元的良好愿望。

读书做官,光宗耀祖,正是一种既重视教育又爱面子的虚荣心理。旧时当官的能给妻子带来的除了“名声芳”即好名声,就是“守空房”的无尽惆怅。人间正道是沧桑,这就不难理解潮人为何发出了“一世做官三世穷”的慨叹。其实这正是潮人很务实很率真的一面。

不但是主题内容,就是小到歌谣用词,都会有这种看似矛盾心态的反映。我们曾作了统计,千首潮汕方言歌谣中出现的古语词有260多个,且有20%的古语词重现率很高,平均每首四句歌谣会有2-3个古语词,譬如“后生食糜免物配”,“后生[hau35-11se~33]”指年轻人,来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而“食”、“糜”、“物”、“配”都是古语词。古语词高频重现,频频入歌,使潮汕方言歌谣尽显古朴典雅之风。但另一方面,“屎”呀、“尿”呀,这一类极其粗俗的词语也时不时入歌,让我们直面歌谣这种俗文化的村俗。

儒雅与村俗,虚荣与务实,正是潮汕方言歌谣所折射出来的看似矛盾却又统一在同一民系身上的文化心态的表现。潮人接受文化浸染历史久远。唐代韩愈刺潮,请赵德主持州学,全力办学。宋代潮州通判陈尧佐诗曰“从此方舆载人物,海滨邹鲁是潮阳”。潮州“明代出了状元,出了兵部尚书。清代中进士的就有114人”[9]123。而潮州音字典,“从1913年第一本‘十五音’字典出版至今近百年,正式出版方言字典大概有30多种,发行量估计过百万。”[10]还有民间口头文学的潮汕歌谣如天上星星,数量庞大,最有资格姓“潮”的潮州歌册,使许多妇女通过认得“歌册字”来掌握文化。方言工具书和民间口头文艺的浸染,使文化教育在潮汕大地普及。潮人形成了以读书为荣、以好学为尚的风气。但从读书内容看,以旧小学书籍居多;从读书目的看,“潮汕人读书自娱的意识远远浓于读书做学问或经世致用的意识”[9]124。这是潮人文化心态二重性形成的原因。

方言歌谣是一地劳动人民的生活之歌,歌谣内容与该地老百姓的生活、民俗风情息息相关。潮汕方言歌谣的十二月歌叙说了潮汕岁时节令风俗和农时习俗,物产歌反映了潮汕独特的饮食文化。潮汕方言歌谣从主题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折射了潮人文化心态的二重性。

[1]林伦伦,潘家懿.广东方言与文化论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

[2]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潮州历代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4]叶春生,林伦伦.潮汕民俗大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5]潮汕竹枝词[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

[6]郑昌时.韩江闻见录[M].吴二持,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278.

[7]林朝虹,林伦伦.全本潮汕方言歌谣评注[M].广州:花城出版社,2012:403.

[8]曾楚楠,叶汉钟.潮州工夫茶话[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3.

[9]余潮仁.试谈潮汕人的心态特征[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4).

[10]林伦伦.潮汕方言:潮人的精神家园[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110.

The Folk Custom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aoshan Ballads

LIN Zhao-hong
(Chaozhou Teachers’Colleg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00)

Ballads are the songs of working people in a place.Their cont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life and folk customs of the people there.The twelve-month songs of Chaoshan ballads describe the customs of different festivals and farming seasons;the verses relating to foods reflect the typical food culture in Chaoshan. The Chaoshan ballads reflect the duality of the Chaoshan people by their contents and language forms.

Chaoshan ballads;folk customs;culture

H177.2

A

1007-6883(2014)04-0027-07

责任编辑 黄部兵

2014-03-05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GD11DL01)。

林朝虹(1970-),女,广东揭西人,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副教授,硕士。

猜你喜欢

工夫茶潮人潮汕
小“潮人”上门打卡,编辑部上演“T台秀”啦!
潮汕牛肉火锅
西游潮人的对话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传奇
潮汕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潮汕文化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潮人”老妈
各界潮人推荐
宜红工夫茶加工工艺及设备的改进
潮州工夫茶:一脉相承的事实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