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饶宗颐《选堂赋话》中的赋学批评

2014-04-10刘涛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饶宗楚辞

刘涛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论饶宗颐《选堂赋话》中的赋学批评

刘涛

(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潮州 521041)

饶宗颐先生不仅创作多篇辞赋,而且还致力于辞赋批评,其赋学批评理论主要体现于《选堂赋话》一书中。《选堂赋话》是赋学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在辞赋批评方面建树颇多。其所论述的问题主要包括赋体的起源及功用、楚辞与诗的关系、楚辞在汉代的流播、赋中语词名物的训释、赋体的演进历程、历代名家名篇、赋学文献推介、赋作题材考论等。该书视野开阔,脉络清晰,内容全面,分析深刻,考证准确,评骘精当,在赋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饶宗颐;《选堂赋话》;赋学批评;理论建构

一、引 言

自清代以来,赋话著作频繁出现,声名颇显者如李调元《雨村赋话》、王芑孙《读赋巵言》、林联桂《见星庐赋话》、魏谦升《赋品》、孙奎《春晖园赋苑巵言》、刘熙载《赋概》(收录于《艺概》)、浦铣《复小斋赋话》、江含春《楞园赋话》、鲍桂星《赋则》与《赋格》、李元度《赋学正鹄》、汪廷珍《作赋例言》等,此足堪称赋学批评领域中的一大景观。诸书或论述赋体文学的源流演变、性质功用、体制特征及艺术成就,或指示创作技法,或评点历代赋家赋作等,为赋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时至现代,赋话著作仍未消歇,如饶宗颐《选堂赋话》(香港万有图书公司1975年5月初版,又收入何沛雄编著《赋话六种》一书)、何沛雄《读赋零拾》(收入《赋话六种》)。其中,饶宗颐先生的《选堂赋话》一书立足于辞赋文学,通过论析辞赋的文体源流、创作功用、楚辞对《诗经》的接受及楚辞在汉代的流传、赋中语词名物的诠释、赋体的发展演变、代表作家作品、赋学文献、赋作题材等,构建出关于赋学批评的理论体系。

二、论赋体的起源、功用及楚辞对汉代赋家的影响

赋体文学的起源与功用是赋学批评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研治赋论者不可回避的问题,自古以来许多学者都有所论及。班固《两都赋序》云:“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昔成康没而颂声寢,王泽竭而诗不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讽谕,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雍容揄扬,著于后嗣,抑亦雅颂之亚也。”[1]1-3班固称赋为“古诗之流”、“雅颂之亚”,虽指出赋本源于诗,但更多地则是从赋的讽谕功用着眼而论的,也就是说,赋具有同《诗经》一样的讽谏功能。该说认为,汉赋能够为汉帝国润色鸿业,既可以“抒下情而通讽谕”,又可以“宣上德而尽忠孝”,这就把刺过与颂美结合起来,体现出较强的政教功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亦云:“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而贤人失志之赋作矣。大儒孙卿及楚臣屈原离谗忧国,皆作赋以风,咸有恻隐古诗之义。”[2]1756二说皆指出赋为诗之支流余裔,似乎更多地指向赋对于诗的讽谏之义的继承。挚虞《文章流别论》则曰:“赋者,敷陈之称,古诗之流也。”[3]1905《文心雕龙·诠赋》云:“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4]134此二说也明确指出赋体的铺陈手法与讽谏功能本源于《诗经》,而后者似乎又肯定了赋体对楚辞艺术技巧的继承。清人章学诚《校雠通义》卷三《汉志诗赋第十五》云:“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5]1064该说对赋体起源的研究可以说是一大突破,它不再局限于从韵文的角度探讨赋体的起源,而且还注意到诸子散文对赋体形成的重要影响。台湾学者李曰刚《辞赋流变史》认为,赋为古诗、楚辞之流衍,此乃文学演进的必然规律所致:“古诗降而为屈骚、荀赋,再降而为汉赋,变本加厉,踵事增华,亦文学演进之必然趋势。”[6]89从文学发展的内部规律来解释赋体的起源,此说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

饶宗颐先生在继承前人之说的基础上又加以详尽的阐发,明确提出赋为古诗之流衍,并且具有和古诗一样的言志功能。《选堂赋话》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诗言志,赋亦道志,故汉人或称赋为诗。”[7]95清人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二十六曾列举庄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中的语句来说明赋同诗一样,也可以言志抒情,故赋亦可称为诗。饶宗颐完全认同此观点,又举屈原《九歌》、《九章》中赋诗言志的章句以为佐证,提出自战国至汉代的赋作的旨趣确实无异于诗。《楚辞·大招》虽诗赋并称,其实专指诗,为偏义复词。《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的诗、赋连言则兼指诗、赋二体。楚辞对《诗经》的接受也是《选堂赋话》重点论述的一个问题,虽然《诗经》产生于北方,楚辞产生于南方,但文化文学的交流与融汇使得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诗经》对楚人及楚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据《左传》载,楚国君臣赋诗或引诗显志者极为频繁,可见楚人对诗教的重视。另外,楚辞化用《诗经》中的章句数量颇多,如《九歌·少司命》“援北斗兮酌桂浆”,本取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又如《哀郢》“忽若去不信兮,至今九年而不复”,亦取自《诗经·豳风·九罭》“鸿飞遵陆,公归不复,于女信宿”;而《九辩》“窃慕诗人之遗风,愿托志乎素飱”句,则源于《诗经·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飧兮”。楚辞对《诗经》的承传于此可概见。“南国之文,虽自创新局,抑亦诗之流亚也。”[7]96楚辞一方面继承了《诗经》的艺术技巧,另一方面又深深地影响到了汉代的赋家赋作。汉初骚体赋的流行无疑与楚辞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在贾谊之前的吴人庄忌曾著《哀时命》等24篇赋作,其子庄助也有赋35篇,约与枚乘之子枚皋同时的常侍郎庄匆奇亦撰赋11篇,可见西汉初年庄氏一家擅赋之盛状。又有庄助同乡朱买臣亦长于楚辞之学,并以此显贵于武帝一朝。楚辞在汉代的流播范围颇广,被接受程度也很高。最早为楚辞作传者为淮南王刘安,其淮南国都寿春本属楚国疆域,而楚都郢亦在寿春辖域内。据班固《离骚序》及《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刘安曾著《离骚传》和赋82篇。至如贾谊、司马相如、王褒、刘向、班固、张衡等所撰骚体赋,则不胜枚举,此见汉人对楚辞的广泛接受。又据《汉书·王褒传》载,宣帝喜好辞赋,曾征召九江被公诵读楚辞,被公年衰老,每一诵,辄需食粥。又召高才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辞赋家,待诏金马门。汉代九江本为秦郡名,临近淮南,亦属楚之疆域,故流行楚辞之学。饶宗颐评点说:“(被公)其人老迈,殆楚遗民之余裔乎?宣帝喜其诵,则被公必能为楚声,如隋释道骞之善读者。《隋志》称:‘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则汉人之习楚辞,乃祖被公之音可知矣。”[7]100宣帝所征召高才皆为当时辞赋名家,传世之作不少,如刘向不仅编集《楚辞》,而且还作《天问解》,另撰赋33篇,张子侨有赋3篇,其子张丰有赋3篇,华龙有赋2篇,萧望之亦有赋4篇。《选堂赋话》说:“楚辞之兴,宣帝提倡之力独多,而辞赋作者亦于斯时为盛。刘勰《诠赋》篇所以有‘繁积于宣时’之语也。”[7]100扬雄曾撰《反离骚》述其隐痛幽愤之情,朱熹大加指责,而清人方苞则高度赞赏,认为后世吊屈之文如贾谊《吊屈原赋》等无有出其右者。至东晋庾阐《吊贾谊文》问世,其遣词造语又直接影响到刘宋颜延之的《吊屈原文》。

三、对辞赋中语词名物的训释

对辞赋中语词名物的训释,也体现出《选堂赋话》非凡的识见。王逸《楚辞章句·招隐士序》曰:“招隐士者,淮南小山之所作也。昔淮南王安,博雅好古,招怀天下俊伟之士。自八公之徒,咸慕其德,而归其仁,各竭才智,著作篇章,分造辞赋,以类相从,故或称小山,或称大山。其义犹《诗》有《小雅》、《大雅》也。”[8]232这是继楚辞之后最早对辞赋总集加以分类的记载,饶宗颐先生对此高度称赏并进一步考证阐释。《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著录淮南王赋82篇,淮南王群臣赋44篇,之所以称为小山、大山,王逸认为如同小雅、大雅。《选堂赋话》提出,雅即正,言王政事谓之雅,《诗经·雅》按音乐曲调不同而分为小雅、大雅;山可释为宣、产,以山为书名,如同三坟九丘,坟即分,丘即区,故小山、大山是书名而非人名。以地理名书,不乏其例。按《淮南子》有《说山训》,东汉高诱注称,说道之旨,委积若山,故曰说山。以此推测,小山、大山亦是据赋某方面的不同而分成的类别,应为书名而非人名。此说较新颖,但无疑也有一定的道理。饶宗颐颇重考证,这在《选堂赋话》中多有体现。如故楚之郢都近年曾出土铜器曾姬无恤壶,其铭文称曾姬“蒿间之无鴄(匹)”。饶宗颐评此铭文说:“情意缱绻,居然乐府古辞之遗响,犹挽歌也。”[7]98蒿间即蒿里,原指蓬蒿没人之葬地,乐府古辞《蒿里行》即谓人死魂魄归于蒿里;无鴄(匹),伤其无偶,与好逑义正相反。针对以无恤为人名的说法,《选堂赋话》指出,无恤为成语,义同“不吊”,并非人名。又如考证《楚辞·招魂》对后世祝辞的影响、乌兔分指日月等,在赋学批评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论赋体的演进历程及历代名家名作

关于赋体的发展演变历程,此前的赋史和文学史或多或少皆有论及,而《选堂赋话》则以赋学批评的特殊形式加以比较详尽的论述。

辞赋文学兴起于战国,至西汉时又有骚体赋、散体大赋之分,一时之间,赋家赋作数量剧增,臻于极盛。《汉书·地理志》叙及这一演变曰:“寿春、合肥受南北湖皮革、鲍、木之输,亦一都会也。始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后有宋玉、唐勒之属慕而述之,皆以显名。汉兴,高祖王兄子濞于吴,招致天下之娱游子弟,枚乘、邹阳、严夫子之徒兴于文、景之际。而淮南王安亦都寿春,招宾客著书。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2]1668饶宗颐指出,楚都寿春为楚辞萌芽之地,而吴又为传播之区,枚乘与严忌都是吴王刘濞的门客,故枚乘撰《七发》,亦本于骚,而严忌的《哀时命》更是典型的骚体赋。此见楚辞自战国至西汉的演进轨迹。又屈原所作《离骚》等篇本为楚辞,然《史记》、《汉书》都称其为赋,可见辞、赋亦可并称或混称。楚辞以语气助词“兮”字为主要语词,《选堂赋话》对此高度认可,并举《老子》原文为例加以诠释。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写本,所有“兮”字均写作“呵”,实亦本于楚地方言。老子为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苦县隶属淮阳国,其国都陈亦为楚国后期都城。《老子》以“呵”为“兮”,正用楚言。饶宗颐指出,赋之铺陈夸饰手法本源于《庄子》:“夫词之闳衍,实出于庄生之卮言与寓言,故不持一端之觭见,为孟浪之语,相待而两行,故因以曼衍,而以寓言为广。”[7]100李善《文选注》称这种手法为假设其事,它是寓言中常用的技巧。对此,汉代赋家无不沿袭之。《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曰:“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2]1756司马相如《子虚赋》区分其山、其土、其石、其东、其南、其西、其北、其高、其埤、其上、其下,实导源于《庄子·齐物论》中之洼者、污者、前者、随者,而《楚辞·招魂》中关于天地四方的铺叙亦其滥觞。《选堂赋话》评析说:“自非区其性质方向为言,则其辞何得闳衍而瓌玮?卮言之施于赋,而篇幅遂弥富矣。庄生云:‘振于无竟,而寓诸无竟。’故终不免于滥。或曰庄生书西汉末盛行,余谓枚乘《七发》,为太子奏方术之士,举庄周、魏牟为首,岂得谓赋家未沐其膏泽也哉?”[7]101

《选堂赋话》在论述赋体的发展演变时,还对历代名篇佳作的主旨与内涵加以诠释与考辨。时至东汉,班固的《两都赋》堪为散体大赋之翘楚。《西都赋》极尽铺陈夸饰之能事,盛称长安之制;而《东都赋》则力陈太清之化,颂述法度之宜,故作者借东都主人之口力主定都洛阳。太清,即道,太清之世,即社会达到无为之至治的程度。与《两都赋》纵论定都问题性质相似的还有杜笃的《论都赋》。《后汉书·循吏·王景传》曰:“(章帝)建初七年,迁徐州刺史。先是杜陵杜笃奏上《论都赋》,欲令车驾迁还长安。耆老闻者,皆动怀土之心,莫不眷然佇立西望。景以宫庙已立,恐人情疑惑,会时有神雀诸瑞,乃作《金人论》,颂洛邑之美,天人之符,文有可采。”[9]2466李贤等注《后汉书》也称章帝时有神雀、凤凰、白鹿、白乌等祥瑞。按此节所述,王景《金人论》似作于章帝时。饶宗颐考证认为,《金人论》应作于此前明帝永平十七年,而非章帝时期,与杜笃《论都赋》及神雀诸祥瑞确有关系,该说极是。据《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十七年,甘露仍降,树枝内附,芝草生殿前,神雀五色翔集京师。西南夷、哀牢、儋耳、僬侥、槃木、白狼、动黏诸种,前后慕义贡献。班固、傅毅的辞赋中都提及此事。王景因神雀诸祥瑞而进《金人论》应在此时,金人,即浮图金人,永平年间已有求佛法之传说,永平八年的诏书中亦多见梵译名词。北齐王琰《冥祥记》曾载东汉明帝梦见神人身呈金黄色,项佩日光。“则王景所作《金人论》,殆与佛教传入之事有关,惜此文不传,否则必大有裨于佛教史也。”[7]104《选堂赋话》还指出,杜笃《论都赋》中所述建武十九年复置函谷关一事与《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载完全相合;班固《东都赋》应作于明帝永平十二年至十七年之间,应与王景作《金人论》的时间相去不远。

魏晋以来,文人崇尚名理之学,如傅嘏、荀粲、王弼、何晏、王衍、裴頠、卫玠、王敦、蔡洪、阮修等人,多善言名理,工于持论,常以综核名实为要务,影响所及,则是赋家创作时亦主征实。左思《三都赋序》曰:“美物者贵依其本,赞事者宜本其实。匪本匪实,览者奚信?”[1]174皇甫谧《左思〈三都赋〉序》严厉批评“缀文之士,不率典言,并务恢张,其文博诞空类”[1]2039的创作倾向,标举征实之学。成公绥《天地赋序》亦云:“赋者,贵能分赋物理,敷演无方,天地之盛,可以致思矣。”“俯尽鉴于有形,仰蔽视于所盖。”[3]1794可见颇重征实的倾向。挚虞《文章流别论》则曰:“古诗之赋,以情义为主,以事类为佐。今之赋,以事形为本,以义正为助。情义为主,则言省而文有例矣;事形为本,则言当而辞无常矣。文之烦省,辞之险易,盖由于此。夫假象过大,则与类相远;逸辞过壮,则与事相违;辩言过理,则与义相失;丽靡过美,则与情相悖。此四过者,所以背大体而害政教。”[3]1905饶宗颐认为,西晋之赋重于事形而减于情义,一反建安以情纬文之旨,应为时代使然,此说甚当。《选堂赋话》对赋家及赋作的有关问题多有辨析考论,试举几例以见其详:左思撰《三都赋》以魏为正统,薄蜀陋吴以尊魏,其意在谀晋,这一倾向屡屡受到后人的非议。自习凿齿《汉晋春秋》始论起,至宋人则扶汉黜魏,立为新说,王腾撰《辨蜀都赋》讥讽左思泯灭正气,极力申述蜀国遭贬抑之缘由,可谓情理兼具。又陆机《祖德赋》云:“西夏坦其无尘,帝命赫而大壮。登具瞻于太阶,濯长缨乎天汉。解戎衣以高揖,正端冕而大观。”[10]148西夏指蜀,此谓陆逊猇亭之胜。有传本误将“戎衣”作“我衣”,姜亮夫撰写《陆机年谱》与《张华年谱》,均据误本称张华解衣推恩及于陆机,实为谬误。翻检《历代赋汇外集》等可见此赋中“戎衣”无误。孙绰撰《游天台山赋》,曾受到范启的高度赞赏。《世说新语·文学》曰:“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11]144此赋玄意浓厚而深奥,体现出玄学家不凡的洞察力。赋中有“泯色空以合迹,忽即有而得玄。释二名之同出,消一无于三幡”句,关于“三幡”,李善《文选注》云:“三幡,色一也,色空二也,观三也。言三幡虽殊,消令为一,同归于无也。”[1]500《文选注》又引郤敬舆(超)《与谢庆绪(敷)书》曰:“近论三幡,诸人犹多欲,既观色空,别更观识,同在一有,而重假二观,于理为长。然敬舆之意,以色空及观为三幡,识空及观亦为三幡。”[1]500郤超为支遁忠实信徒,故此本支氏之说。又自宋玉《九辩》开启悲秋主题之先河以来,后人感同身受,援秋声以入题,多有共鸣之作。潘岳《秋兴赋》首当其冲,继作者颇多,晋曹毗、梁萧绎、宋陈普、明冯时可皆撰《秋兴赋》。夏侯湛有《秋可哀赋》,李颙有《悲四时赋》,南齐褚渊有《秋伤赋》,李白有《悲清秋赋》,此皆秋兴之支流余裔。

六朝时期,大赋仍较常见,如谢灵运《山居赋》、庾信《哀江南赋》、张缵《南征赋》、沈约《郊居赋》等。谢灵运《山居赋》有自注,于山川地理记载尤详,可惜有缺文。该赋与谢诗近似,亦有一定的玄学气息。明人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谢康乐集题辞》曰:“《山居赋》云:‘废张左,寻台皓,致在去饰取素。’宅心若此,何异《秋水》《齐物》?诗冠江左,世推富艳,以予观之,吐言天拔,政繇素心独绝耳!”[12]218《山居赋注》曰:“夫能重道则轻物,存理则忘事,古今质文可谓不同,而此处不异。”[13]319这与其诗“道以神理超”、“理来情无存”所表达的玄学理趣一脉相承。谢灵运极力标榜希企感悟玄言意趣,但最终仍是“暨其窈窕幽深,寂漠虚远。事与情乖,理与形反。既耳目之靡端,岂足迹之所践”[13]334,可见很难达到目的。《选堂赋话》评议说:“则仍居之未安,而资之不深,是以只成近虑浅智而已。非真能灭人事而绝迹云峰,不免朝市之累,谢固不失有自知之明也。”[7]106-107《山居赋》明确区分岩栖、山居、丘园、城傍四者之不同,故唐人吴筠撰《岩栖赋》以阐其意,陆龟蒙作《幽居赋》以别于沈约《郊居赋》。颜之推《观我生赋》亦自注事实,注文既可诠释正文所涉内容,又可与史书所载相互发明。梁代文坛赋家赋作颇多,宫体诗人徐摛亦有名赋传世。据《梁书·徐摛传》载:“(摛)属文好为新变,不拘旧体。”[14]446其《冬蕉卷心赋》云:“拔残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枝横风而悴色,叶渍雪而傍枯。”[3]3243造语新异,意境奇警,声律协谐,对仗工巧,可谓深得宫体诗技巧之沾溉。张率赋颇为时人所重,萧纲《与湘东王论文书》谓:“张士简之赋,周升逸之辩,亦成佳手。”[3]3011张率,字士简,所著繁多。《梁书》本传录其河南国《献舞马赋》,又称率“《七略》及《艺文志》所载诗赋,今亡其文者,并补作之”[14]479,还著《文衡》十五卷,惜已亡佚,如能传世,可与刘勰《文心雕龙》并美。萧子显撰《鸿序赋》,沈约大加赞赏,称其近似于班固《幽通赋》。子显极富才气,曾作《自序》一文叙及创作心得:“每有制作,特寡思功,须其自来,不以力构。少来所为诗赋,则《鸿序》一作,体兼众制,文备多方,颇为好事所传,故虚声易远。”[14]512又提出创作中的物感说:“若乃登高目极,临水送归,风动春朝,月明秋夜,早雁初莺,开花落叶,有来斯应,每不能已也。”[14]512《选堂赋话》评道:“物色之感,萌于兴会,佳句忽来,若有神助,不捉住即飞去矣。子显可谓深知其中甘苦者。”[7]110《文心雕龙》专设《物色》篇以述其详,《文选·赋》亦立“物色”一目,选录宋玉《风赋》、潘岳《秋兴赋》、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四篇以见其意。感物兴思在辞赋创作乃至其他文学创作中都较常见,傅亮《感物赋》亦属此类,其序曰:“余以暮秋之月,述职内禁,夜清务隙,游目艺苑。于时风霜初戒,蛰类尚繁,飞蛾翔羽,翩翾满室,赴轩幌,集明烛者,必以燋灭为度。虽则微物,矜怀者久之。退感庄生异鹊之事,与彼同迷而忘反鉴之道,此先师所以鄙智,及齐客所以难目论也。怅然有怀,感物兴思,遂赋之云尔。”[15]1339-1340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傅光禄集题辞》亦称傅亮“感物作赋,起于夜蛾”[12]214。

赋中专言佛事者,应始于北魏高允为献文帝所作的《鹿苑赋》。献文帝在位六年而禅位于太子宏,志存淡泊,移居北苑崇光宫,建鹿野浮图于苑中之西山,去崇光宫右十里。《鹿苑赋》云:“思离尘以迈俗,涉玄门之幽奥。禅储宫以正位,受太上之尊号。”[3]3651盖即指此。帝又建永宁寺于平城,浮图高达三百尺,其尊佛事佛之心于此可见。唐代韩愈因斥佛攘佛而触怒宪宗,并遭贬谪,然其行为却受到时人及后人的高度赞许。其实,早在东晋时期,蔡谟已有此举。据《晋书·蔡谟传》载,晋成帝时,彭城王司马紘上言,乐贤堂有先帝手画佛像,经历寇难,而此堂犹存,宜敕作颂。成帝下其议。蔡谟曰:“佛者,夷狄之俗,非经典之制。先帝量同天地,多才多艺,聊因临时而画此象,至于雅好佛道,所未承闻也。盗贼奔突,王都隳败,而此堂块然独存,斯诚神灵保祚之征,然未是大晋盛德之形容,歌颂之所先也。人臣睹物兴义,私作赋颂可也。今欲发王命,敕史官,上称先帝好佛之志,下为夷狄作一象之颂,于义有疑焉。”[16]2035成帝闻之,事未成行。蔡谟称佛为夷狄之俗,此说后为韩愈上奏唐宪宗谏言所取法。蔡、韩二人攘佛辟佛相同,但结局互异,故世人言及斥佛只知韩愈而不知蔡谟,甚为可叹。

赋中系诗,古已有之,若班固《两都赋》、张衡《思玄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等皆属此类。赋的诗化,则以六朝为盛,并延至初唐。庾信《春赋》起首连用八个七言句,颇似一首七言诗,继之杂用六言句、四言句,句式灵活多样,音韵铿锵,节奏感强,诗化倾向极其明显。《梁简文帝集》中有《晚春赋》,《梁元帝集》中有《春赋》,皆为同题之作,且赋中多有类七言诗者。至唐则有王勃、骆宾王亦尝为之,均称效法庾体而得。今观庾信《春赋》与萧绎《春赋》,其六言句式营构颇为相似。庾作云:“钗朵多而讶重,髻鬟高而畏风。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17]75萧作曰:“苔染池而尽绿,桃含山而并红。露沾枝而重叶,网萦花而曵风。”[3]3035二者所取意象虽不同,但句法构成酷似,皆堪称佳句。清人倪璠《庾子山集注》称梁朝宫中子山创为此体,然萧悫早已有《春赋》,也是五、七言句交错使用,其中语句“二月莺声才欲断,三月春风已复流”,直接影响到庾信《春赋》中的“二月杨花满路飞”。萧悫,字仁祖,梁上黄侯萧晔之子,北齐天保年间由南入北。悫工于诗咏,邢邵《萧仁祖集序》称其文“雕章间出”。其诗《秋思》有“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语句,颇为知音所赏。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云:“兰陵萧悫,梁室上黄侯之子,工于篇什。尝有《秋思》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时人未之赏也。吾爱其萧散,宛然在目。颍川荀仲举、琅邪诸葛汉,亦以为尔。”[18]296

唐人杨敬之撰《华山赋》,气势磅礴,笔力雄健,中间形容众山之状时出之以多个“者”字,引喻繁富,盖学《庄子·齐物论》而成。其“赞曰”以下又连用22个“矣”字,一气呵成,可谓妙笔生花。此赋颇受韩愈、李德裕等人称赏,一时之间,士林广为传诵。赋中有“蚊蠓纷纭,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句,杜牧《阿房宫赋》中“蜂房水涡”即用其语,故洪迈《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卷七《唐赋造语相似》称杜赋即模仿杨赋而成。饶宗颐经过诸多考证后提出:“小杜造句铸辞,实取资多方。”[7]114换言之,杜牧《阿房宫赋》所受影响来源不一,除杨敬之《华山赋》外,还有他作。据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175所载,陆参《长城赋》在遣词造语及意境方面对杜牧《阿房宫赋》也有影响。同书卷178又指出,《阿房宫赋》还有仿效贾谊《过秦论》的痕迹。《选堂赋话》评杜赋说:“末段议论,叠为比较句法,用‘多于’者五次,‘灭六国’句以下,专用‘也’字收束凡六次,则学《过秦》痕迹,犹历历可睹。杜牧喜兵书,又习为纵横家言,此赋以兵家纵横之笔出之,故奇险旷逸,一洗往辙,为《樊川集》中第一奇文。”[7]115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则认为,东汉边韶《塞赋》中的“也”字句式对杜赋也有明显的影响。柳宗元撰《牛赋》,四言行文,与《瓶赋》体式相同,应是模仿扬雄《酒赋》、《逐贫赋》等篇而得。柳赋以牛自喻,言牛虽有耕垦之劳,利满天下,而莫以自保,不免穿缄縢、实俎豆之用,文多感慨之词,明显属于自我伤悼一类。晚唐皮日休作《忧赋》,指斥混乱世道,既忧其身,又忧其时,体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之情。虽无补于事,却寄托了文人的讽喻劝谏之意。饶宗颐感慨说:“唐之文人能为社稷忧者,不可一二数,终无救于覆亡者,讽喻不行,赋于何有,可胜叹哉!”[7]116-117陆龟蒙作《求志赋》,言其宗尚陆淳研治春秋学之志。陆淳,河东人,去世后,门人谥为文通,为柳宗元之师。陆淳曾著《春秋纂例微旨》,于春秋学旨意多有阐发。晚唐时期,研治春秋学者多祖陆淳,非独柳宗元、陆龟蒙而已。

五、论赋学文献资料及赋作题材的承传

《选堂赋话》中的赋学批评,还体现在对赋学文献资料的推介及赋作题材承传问题的探讨方面。

古人已有编纂赋学文献资料的先例,自晋宋之际至六朝时期此风尤盛。据《隋书·经籍志四》所载,谢灵运编有《赋集》92卷、《七集》10卷、《设论连珠》10卷,刘宋新渝惠侯刘义宗编有《赋集》50卷,宋明帝刘彧编有《赋集》40卷,还有不著编者姓名的《赋集钞》1卷,《续赋集》19卷,梁武帝萧衍编《历代赋》10卷,北魏崔浩编《赋集》86卷,上述皆为赋作总集类。又有专门体式的赋作总集,如卞景《七林》10卷,颜之推《七悟》1卷,刘楷《设论集》2卷,东晋人撰《设论集》3卷,佚名《客难集》20卷。还有分类编纂的某种题材的赋作总集,如《乐器赋》10卷,《伎艺赋》6卷,《杂都赋》11卷,《遂志赋》10卷,《献赋》18卷等。整理赋作并编纂赋集是赋学批评与研究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这种方式研读前代赋作,无疑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辞赋的创作技巧及成就。

《选堂赋话》推介的赋学文献资料数量不多,但具有较高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赋学的研究领域。书中论及的赋学文献主要有《赋苑》、《赋海补遗》、《赋珍》、《选赋》、《赋谱》等。其中,《赋苑》共八卷,编撰者不详,前有蔡绍襄题序,收录自战国至六朝时期的赋作875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9著录为纪昀家藏本,现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书前蔡序提及李君,据《千顷堂书目》可知,吴人李鸿曾编《赋苑》一书,可备一说。又有《赋海补遗》共二十卷,明人周履靖等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未著录,亦藏于台湾中央图书馆。周履靖,字逸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一生未仕。书前有周氏自序曰:“余观作赋,始祖风骚,创于荀宋,盛于两汉。迄至魏晋六朝,贾曹傅陆之俦,纵横玄圃,司马江王之辈,驰骋艺苑,浩如河汉,灿若斗星。惭余管见,不能遍阅,仅纂题雅词玄句寡意长者七百余篇,名曰《赋海补遗》。少俟暇时披览,倚韵追和,无暇计其工拙也。观者幸毋大噱。”[7]118全书除收录唐以前赋作272篇外,还收录周氏自作615篇,按类编排,共分天文、时令、节序、地理、宫室、人品、身体、人事、文史、珍宝、冠裳、器皿、伎艺、音乐、树木、花卉等23类。此书对所选作品不加注,偶尔附有解题或评点。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有《赋珍》八卷,题“芝山施重光庆征甫辑撰”,明万历间刻本。施重光,字庆征,代州(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年间进士,曾官刑部郎中。该书选录战国至明代的赋作及相关资料,按天地、山川、典礼、文艺、宫殿、衣饰、田猎、鸟兽的序次编排,评点作品时不对语词加以训释,而是通过眉批或题注体现出来。另外,其附录资料颇具价值,对初学者多有裨益。又有《选赋》六卷,附《名人世次爵里》一卷,题“梁萧统辑,明郭正域批点”,明末吴兴凌氏凤笙阁刻朱批本。郭正域,字美命,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万历年间进士,博通典籍,曾官礼部侍郎,后罢免。郭氏评点《文选》所收赋作56篇,以语词考释为主,章法结构分析很少见。书中征引杨慎之语较多,个人论述较少。日本五岛庆太藏有《赋谱》一书,纵论赋之壮、紧、长、隔、漫、发、送等句法,于赋作章法句式研讨用力甚多。按地域辑录的赋学文献数量不少,清同治年间杨浚辑录的《闽南唐赋》堪为代表。此书共六卷,收录12家144篇赋,始于陈诩、林藻,终至徐寅、黄滔、韩偓,作品及相关资料大都来自《全唐文》、《历代赋汇》及《文苑英华》,书中对律赋的弊病有所指斥。

关于赋作题材承传问题的探讨,也是《选堂赋话》中赋学批评的重要内容。自扬雄《反离骚》开作赋以反案为文之先河后,唐皮日休撰《反招魂》,金赵秉文作《反小山赋》,明徐昌业撰《反反骚》,清汪琬作《反招隐》,皆步此途辙。江淹著《遂古篇》,颜之推亦作《归心篇》,句法语义、驰骋文辞多模仿屈原《天问》。况周颐《词学讲义》称李白《惜余春赋》、《愁阳春赋》二作烟水迷离,举以证明词有事外远致之旨。饶宗颐指出,李白作品不独赋如此,其乐府诗亦然:“谪仙浸淫齐梁,会心不远,往往郁伊易感,俯仰难怀。乐府与赋,皆异曲同工,不独此二赋也。”[7]120宋人储国秀作《宁海县赋》,以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比附说事,极力标举征实,所言不虚。饶宗颐认为,与汉赋相比,此赋遣词造语不够华丽,不能不说是一大缺憾。宋代以来,题画诗极为常见,然明人却以赋题画,则较为新颖。陆治为睢阳朱继甫作《练川草堂图》,于是沛地孔加撰《练川草堂赋》,亦称赋苑一大景观。祝允明以草书闻名遐迩,所著《兴宁县志》流播甚广。其赋尤称大家,如《大游赋》洋洋洒洒长逾万言,古今赋作罕有匹敌,他如《萧斋求志赋》、《栖清赋》,亦清警可读。以海外风物作为辞赋题材的作品,西晋殷巨于武帝太康二年撰成《奇布赋》,盖取材于西方国度进献的火浣布。汉魏之际,大秦国曾向中原进献火布,魏文帝《典论》亦有记载,此见当时中原已有火布。取材于琴的赋作,滥觞甚早。《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曾著录“杂鼓琴剑戏赋”13篇作品,刘向、傅毅有《雅琴赋》,蔡邕有《琴赋》,至嵇康《琴赋》则名声大震。唐人律赋言琴者不少,如张随《无弦琴赋》、吴冕《昭文不鼓琴赋》、黄滔《戴安道碎琴赋》,皆别出机杼。

枚乘《七发》首创“七”体,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专论“对问”、“七”、“连珠”三类,皆文章之支派;萧统《文选·赋》专列“七”之一体,选录枚乘《七发》、曹植《七启》、张协《七命》三篇;《太平御览》卷五九〇“文部”于“铭志”下、“连珠”上另立“七辞”一类。枚乘《七发》举七事以起楚太子之疾,每段末尾,皆有“太子能强起”之问句,因事而异。赋中列举至悲之音、至美之味、至骏之马、广陵波涛至怪异壮观,均不足以治愈太子之病。此赋中所谓“强起”,即“起废疾”之“起”,欲以起太子,故名为《七发》,发,发明耳目之义。李善《文选注》曰:“《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犹《楚辞·七谏》之流。”[1]1559《七发》原共八首,首篇为序,末尾为总结,中间所陈,仅有六事,李善所称“七事”,乃合并首篇序言而得。《七谏》为东方朔之作,包括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共七段。王逸《楚辞章句·七谏序》云:“《七谏》者,东方朔之所作也。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古者,人臣三谏不从,退而待放。屈原与楚同姓,无相去之义,故加为《七谏》,殷勤之意,忠厚之节也。或曰:《七谏》者,法天子有争臣七人也。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8]235—236《文心雕龙·杂文》又以“七窍”训释《七发》曰:“盖七窍所发,发乎嗜欲,始邪末正,所以戒膏粱之子也。”[4]254除赋中有“七”体外,诗中也有“七哀”一体,似乎与七窍也有关系。《文选》卷23选录王粲《七哀诗二首》、曹植《七哀诗》、张载《七哀诗二首》,皆属此体。唐人吕向云:“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19]410可见哀叹本源于七窍。其实,七哀本与七情相通,此说来源于汉代人的诗论。枚乘《七发》问世后,继作者绵延不绝。傅玄《七谟序》曰:“昔枚乘作《七发》,而属文之士若傅毅、刘广世、崔骃、李尤、桓麟、崔琦、刘梁、桓彬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纷焉《七激》、《七兴》、《七依》、《七款》、《七说》、《七蠲》、《七举》、《七设》之篇。于是通儒大才马季长、张平子亦引其源而广之,马作《七厉》,张造《七辩》,或以恢大道而导幽滞,或以黜瑰奓而托讽咏,扬辉播烈,垂于后世者,凡十有余篇。自大魏英贤迭作,有陈王《七启》、王氏《七释》、杨氏《七训》、刘氏《七华》、从父侍中《七诲》,并陵前而邈后,扬清风于儒林,亦数篇焉。世之贤明,多称《七激》工,余以为未尽善也。《七辩》似也,非张氏至思,比之《七激》,未为劣也。《七释》佥曰妙哉,吾无间矣。若《七依》之卓轹一致,《七辩》之缠绵精巧,《七启》之奔逸壮丽,《七释》之精密闲理,亦近代之所希也。”[3]1723傅氏不仅列举《七发》之后的多家“七”体作品,而且还加以简评,虽为一家之言,但也无疑体现出一定的学识。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七推崇《七发》的开先河之功及唐代以后的同类作品,但对汉晋之间其他同类作品则持否定的态度:“枚乘作《七发》,创意造端,丽旨腴辞,上薄《骚》些,盖文章领袖,故为可喜。其后继之者,如傅毅《七激》、张衡《七辩》、崔骃《七依》、马融《七广》、曹植《七启》、王粲《七释》、张协《七命》之类,规仿太切,了无新意。傅玄又集之以为《七林》,使人读未终篇,往往弃诸几格。柳子厚《晋问》,乃用其体,而超然别立新机杼,激越清壮,汉、晋之间,诸文士之弊,于是一洗矣。”[20]88洪氏此言未免过于苛刻,后来诸作如曹植、张协的“七”体作品颇富文采,体现出很高的文学价值,《文选》选录其作即为明证。

《选堂赋话》一书体现出饶宗颐先生在赋学批评方面的诸多见解,在赋学批评史上无疑应当占有一席之地。

[1]萧统.文选[M].李善,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班固.汉书[M].颜师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

[3]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刘勰.文心雕龙注[M].范文澜,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章学诚.文史通义校注[M].叶瑛,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李曰刚.辞赋流变史[M].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

[7]饶宗颐.选堂赋话[M].何沛雄.赋话六种.香港:三联书店,1982.

[8]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9]范晔.后汉书[M].李贤,注.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陆机.陆机集[M].金涛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

[11]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1.

[12]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殷孟伦,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

[13]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14]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5]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6]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庾信.庾子山集注[C].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2006.

[18]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2.

[19]萧统.六臣注文选[M].李善,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20]洪迈.容斋随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On the Ci Fu Criticism in Rao Zongyi’sXuan Tang Fu Hua

LIU Tao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Hanshan Normal University,Chaozhou,Guangdong,521041)

Mr.Rao Zongyi not only created many Ci Fu writings,but was also engaged in Ci Fu criti⁃cism.His criticism theory of Ci Fu exited in the book named Xuan Tang Fu Hua,which was one of the impor⁃tant works in the history of Ci Fu criticism.It discussed many issues including the origin and function of Ci Fu,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u Ci and The Book of Songs,the spread of Chu Ci in the Han Dynasty,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ords or phrases and names or things,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Ci Fu,the masterpieces in the past dy⁃nasties,the recommendation of Ci Fu documents,the investigation and discussion of Ci Fu themes,etc.The book had broad visions,clear lines,full contents,profound analysis,accurate researches and appropriate re⁃views.It enjoyed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i Fu criticism.

Rao Zongyi;Xuan Tang Fu Hua;the criticism of Ci Fu;theory construction

I 206

A

1007-6883(2014)04-0014-08

2013-12-23

刘涛(1974-),男,山东临沂人,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

猜你喜欢

饶宗楚辞
女儿眼中的汉学泰斗饶宗颐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饶宗颐常用印
饶宗颐作品欣赏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苦读千年史,笑吟万家诗。
屈原和楚辞
节奏观下《楚辞》的英译研究
秋夜读《楚辞》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