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变式训练
2014-04-10王小飞
王小飞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重要目标.实践告诉我们,适当的变式训练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培养数学思维,而且让更多的学生厌恶数学、恐惧数学.那么什么是变式训练呢?变式训练就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提问的方式做出适当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使其形变而神不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公式”的变式训练.比如说苏教版必修2上所讲到的“k=tanα”:
例 直线的倾斜角为135°,则斜率k为 .
解 k=tan135°=-1.
变式一 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变化范围为30°~150°,则斜率k的取值范围为 .
分析 本题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把单一的α变成了α的范围,由定变动,利用k=tanα的图象解题.
解
如图可知k的取值范围是[
33,+∞)∪(-∞,-33].
变式二 直线斜率的变化范围为[-1,3],则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 本题在变式一的基础上把已知条件和目标进行了互换,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但本质还是k=tanα的图象.
解
如图可知α的取值范围是
α∈[0,π3]∪[3π4,π).
变式三 已知直线l∶xcosθ+y+1=0,则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 本题在变式二的基础上隐含了k的范围,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解 k=-cosθ∈[-1,1]参照变式二可知α的取值范围是[0,π4]∪[3π4,π).
通过上述三个变式的求解,我们不难发现变式训练就是从一个简单问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特殊到一般,从抽象到直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并掌握了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模式.当然变式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概念的变式,有性质的变式,有公理的变式,还有方法技巧的变式等等.
尽管变式教学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有效手段.但我们也要适当使用、科学使用,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适当的范围内变式.实践证明,我们有很多老师在变式教学中陷入了很多误区.如变式脱离基础,脱离本质,形变神也变,偏离目标,本末倒置,最终得不偿失;或者变式不能做到循序渐进,为变式而变式,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下子“变”得过难,这样更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还有些人对变式过于热衷,简单的问题重复变,每个问题都试图变,我觉得这并不是科学的变式教学,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造成审美疲劳;还有我们的变式都是老师在变,学生只是一个观众,而不是演员.所以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题,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重要目标.实践告诉我们,适当的变式训练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培养数学思维,而且让更多的学生厌恶数学、恐惧数学.那么什么是变式训练呢?变式训练就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提问的方式做出适当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使其形变而神不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公式”的变式训练.比如说苏教版必修2上所讲到的“k=tanα”:
例 直线的倾斜角为135°,则斜率k为 .
解 k=tan135°=-1.
变式一 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变化范围为30°~150°,则斜率k的取值范围为 .
分析 本题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把单一的α变成了α的范围,由定变动,利用k=tanα的图象解题.
解
如图可知k的取值范围是[
33,+∞)∪(-∞,-33].
变式二 直线斜率的变化范围为[-1,3],则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 本题在变式一的基础上把已知条件和目标进行了互换,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但本质还是k=tanα的图象.
解
如图可知α的取值范围是
α∈[0,π3]∪[3π4,π).
变式三 已知直线l∶xcosθ+y+1=0,则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 本题在变式二的基础上隐含了k的范围,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解 k=-cosθ∈[-1,1]参照变式二可知α的取值范围是[0,π4]∪[3π4,π).
通过上述三个变式的求解,我们不难发现变式训练就是从一个简单问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特殊到一般,从抽象到直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并掌握了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模式.当然变式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概念的变式,有性质的变式,有公理的变式,还有方法技巧的变式等等.
尽管变式教学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有效手段.但我们也要适当使用、科学使用,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适当的范围内变式.实践证明,我们有很多老师在变式教学中陷入了很多误区.如变式脱离基础,脱离本质,形变神也变,偏离目标,本末倒置,最终得不偿失;或者变式不能做到循序渐进,为变式而变式,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下子“变”得过难,这样更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还有些人对变式过于热衷,简单的问题重复变,每个问题都试图变,我觉得这并不是科学的变式教学,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造成审美疲劳;还有我们的变式都是老师在变,学生只是一个观众,而不是演员.所以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题,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
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作为重要目标.实践告诉我们,适当的变式训练有助于培养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不仅不能培养数学思维,而且让更多的学生厌恶数学、恐惧数学.那么什么是变式训练呢?变式训练就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对概念、性质、定理、公式,以及提问的方式做出适当的变化.有目的、有计划地改变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配置实际应用的各种环境.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使其形变而神不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下面我们就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实践来谈谈“公式”的变式训练.比如说苏教版必修2上所讲到的“k=tanα”:
例 直线的倾斜角为135°,则斜率k为 .
解 k=tan135°=-1.
变式一 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变化范围为30°~150°,则斜率k的取值范围为 .
分析 本题在原题目的基础上把单一的α变成了α的范围,由定变动,利用k=tanα的图象解题.
解
如图可知k的取值范围是[
33,+∞)∪(-∞,-33].
变式二 直线斜率的变化范围为[-1,3],则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为
分析 本题在变式一的基础上把已知条件和目标进行了互换,增加了解题的难度,但本质还是k=tanα的图象.
解
如图可知α的取值范围是
α∈[0,π3]∪[3π4,π).
变式三 已知直线l∶xcosθ+y+1=0,则直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分析 本题在变式二的基础上隐含了k的范围,从而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解 k=-cosθ∈[-1,1]参照变式二可知α的取值范围是[0,π4]∪[3π4,π).
通过上述三个变式的求解,我们不难发现变式训练就是从一个简单问题入手,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从特殊到一般,从抽象到直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了解并掌握了问题的内涵和外延的教学模式.当然变式训练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概念的变式,有性质的变式,有公理的变式,还有方法技巧的变式等等.
尽管变式教学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和有效手段.但我们也要适当使用、科学使用,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现状,在适当的范围内变式.实践证明,我们有很多老师在变式教学中陷入了很多误区.如变式脱离基础,脱离本质,形变神也变,偏离目标,本末倒置,最终得不偿失;或者变式不能做到循序渐进,为变式而变式,不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下子“变”得过难,这样更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事倍功半;还有些人对变式过于热衷,简单的问题重复变,每个问题都试图变,我觉得这并不是科学的变式教学,并不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反而造成审美疲劳;还有我们的变式都是老师在变,学生只是一个观众,而不是演员.所以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变题,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