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格列美脲双重作用机制的临床观察

2014-04-10尚军洁

中国医药指南 2014年10期
关键词:格列美单药低血糖

尚军洁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格列美脲双重作用机制的临床观察

尚军洁

(河南省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目的观察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格列美脲双重作用机制在临床治疗中的实际意义。方法将60例单纯应用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联合≤2种非胰岛素促泌剂口服药物且每日胰岛素剂量>40 U,血糖控制仍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单药组(胰岛素)和联合用药组(胰岛素+格列美脲),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次数。结果2组治疗后血糖水平明显减低,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Ρ>0.05);联合治疗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均较单药组低,两组比较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Ρ<0.01)。结论联合应用格列美脲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优于单用胰岛素治疗。格列美脲不仅有助于降低胰岛素用量,缩短血糖达标时间,缩短住院日期,而且较单用胰岛素明显减少了低血糖发生率。

格列美脲;胰岛素;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缺陷。近年来,我们已经广泛使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但由于单用胰岛素血糖控制欠佳和(或)用量过大及低血糖、体质量增加等问题常需联用口服药物。本文将通过比较单用预混胰岛素或胰岛素联合≤2种非胰岛素促泌剂药物治疗和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探讨格列美脲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双重作用机制在临床治疗的实际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南阳市二院内分泌科2010年6月至2011年9月糖尿病患者60例单纯应用预混胰岛素,或预混胰岛素联合≤2种非胰岛素促泌剂药物,每日胰岛素剂量>40 U,血糖控制仍不佳的住院患者,均符合1999年WTO推荐的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8例,平均年龄(50.68± 10.27)岁,病程1~15年;女性22例,年龄(53.76±9.45)岁,病程1~15年,两组间基数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排除肝肾功能不全、合并急性并发症、有明显影响血糖的各种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皮质醇增多症、胰腺炎、创伤/胰腺切除术、肿瘤等)、接受类因醇激素等影响血糖的药物治疗者以及严重肥胖(体质指数BMI>30),孕妇、拟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患者。入选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单纯胰岛素治疗组(单药组)28例,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组(联合用药组)32例。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2型糖尿病病程无统计学意义(Ρ>0.05)。对每位患者进行糖尿病教育,使之能按医师制定的饮食计划进食,运动量相对固定,并由当班护士熟练应用ONETOUCH(美国雅培公司)监测血糖。

1.2 研究方法

设定两组共同的血糖达标值为空腹血糖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4.4~8.0 mmol/L。具体治疗方法:单药组逐步增加胰岛素用量,直至血糖达标,联合用药组患者原则上预混胰胰岛素的剂量只能维持或减少,原用口服药不变,加用格列美脲(亚莫利,赛诺菲安万特制药有限公司)并积极调整剂量,直至日最大剂量(起始剂量1~2 mg/d,最大剂量6 mg/d,服药时间点建议在午餐前),力争使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达标,格列美脲达最大剂量后可增加胰岛素用量。血糖控制满意后,若血糖<4.4 mmol/L或根据个体情况需减少降糖药物时,应酌情优先减少胰岛素剂量。观察终点为血糖达标。

入组后,常规记录每位入组患者入院时胰岛素用量,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等;记录入院后每位患者血糖达标前的空腹(FBG)、三餐后2 h(2hΡG)指尖末梢血糖。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包括低血糖次数、时间和程度的变化(任何时间患者感觉或他人发现有低血糖症状和体征如面色苍白、心慌、出汗、饥饿感等,或血糖测定<3.9 mmol/L,为低血糖反应。如患者出现昏迷、精神症状或需静注葡萄糖为严重低血糖,否则为一般性低血糖)。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Ρ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Ρ<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1为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及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ΡG水平均有显著下降,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Ρ>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12± 1.9)d、(9±1.4)d,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Ρ<0.05),并且单药组达标时间明显长于联合用药组;见表1。

表1 单药组与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糖水平及血糖达标时间比较

2.2 两组治疗后日胰岛素用量及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比较

单药组日均胰岛素剂量为(51±3.8)U,联合用药组为(27± 9.1)U,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Ρ<0.01),单药组用量明显高于联合用药组;低血糖发生次数单药组共9例,低血糖发生率为32.14%,其中严重低血糖2例(7.14%),联合用药组一般性低血糖1例,低血糖发生率3.12%,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Ρ<0.01),单药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联合用药组。见表2。

表2 两组间日胰岛素用量及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3 讨 论

糖尿病正逐渐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疾病,在该类患者的长期治疗中,胰岛素治疗不失为一种理想治疗方案,但在胰岛素治疗中经常存在着难以避免的低血糖、血糖波动,体质量增加,胰岛素剂量越用越大以及在大剂量的外源性胰岛素水平下动脉硬化及肿瘤等发生风险增加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选择一种合理的治疗方法,成为我们当代医学工作者一项重要的任务。

双胍类及噻唑烷二酮类作为现今的常规药物,与胰岛素联合应用,但其改善胰岛素抵抗,协助降糖作用有限,以及相应药物不良反应,限制了这两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格列美脲片为第3代磺脲类降糖药,其具有胰内和胰外独特的双重药理作用。一方面格列美脲是一个选择性更强的K+-ATΡ通道阻滞剂。在胰内通过与胰腺细胞表面的磺酰脲65kD受体(相对分子质量为615×104的蛋白质)结合,此受体与ATΡ敏感的K+通道相耦连,促使细胞上的ATΡ依赖的K+通道(K+ATΡ)关闭,引起细胞膜去极化,使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而促使胰腺细胞胰岛素的释放;格列美脲较其他磺酰脲类有更好的胰外作用,其机制主要是增加葡萄糖转运因子Ⅳ因子的作用[1],从而使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对葡萄糖摄取、利用增加,脂肪和糖原合成增加。与胰岛素合用,在降糖方面能产生叠加或协同作用,因而胰岛素用量减少,并避免了单纯应用胰岛素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和体质量增加。本研究中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糖明显降低,胰岛素用量也明显减少,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缩短,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显示出格列美脲明显的降糖作用及胰岛素增敏作用,此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基本一致[2,3]。

低血糖是磺脲类降糖药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但格列美脲作为新一代磺脲类促泌剂,研究表明格列美脲联合预混胰岛素治疗相对于单纯胰岛素治疗可使胰岛素日剂量明显降低,并且明显减少低血糖发生率,避免血糖波动,一是由于它不但与β细胞磺脲类受体的65 kD亚单位结合,具有生理性促胰岛素分泌作用,改善第一和第二时相胰岛素分泌,而且其与受体的结合和解离均迅速[4];其降糖作用依赖于血糖水平,因此,它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安全性好,本研究也证实了联合用药可以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总之,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控制血糖,二者在控制血糖时不仅有协同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而且大大减少了低血糖发生率,避免了单纯应用胰岛素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和体质量增加。

[1] 许曼音.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9.

[2] 商书霞.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河北医药2011,33(3):346-347.

[3] 董瑞鸿.格列美脲联合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46例临床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2011,32(8):146-148.

[4] 周吉珍.血糖波动的口服药物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 29(8):763.

R587.1

B

1671-8194(2014)10-0139-02

猜你喜欢

格列美单药低血糖
HEPSERA联合ADV ABPC与BARACLUDE单药治疗HEPATIC SCLEROSIS疗效比较分析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低血糖的5个真相,你都知道了吗?
天麦消渴片与格列美脲片致药源性肝损害1例
格列美脲与甘精胰岛素联合治疗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治疗糖尿病常用的单药、对药、角药分析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
格列美脲联用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观察
恩替卡韦单药与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疗效比较
DC-CIK生物免疫疗法联合单药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