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台湾地区民俗体育之中华历史原型考析

2014-04-09张矛矛彭晶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郑成功水浒民俗

张矛矛 彭晶

摘要:台湾民俗体育形态丰富,历史悠久。“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是具代表性的台湾民俗体育活动,通过追溯它们的历史原型,可以进一步诠释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质。中国台湾地区的民俗体育与大陆有着割舍不掉的渊源关系,两岸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习惯由于深深打上了同屬一个民族的烙印,而得以传承延续。与此同时,由于台湾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坎坷的发展历史,台湾的民俗体育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地融合,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着中华体育文化的灿烂与多元,呈现出落叶归根及落地生根的双重特质。

关键词: 中国台湾;民俗体育;中华历史;历史原型;地域化;本土化

中图分类号: G 8005文章编号:1009783X(2014)02011504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aking the “Song Jiang Battle Formation” “Drum Battle Formation”and “Gun Batteries Attacking” as examples,the paper researches on the orign of TaiWan Folk Sports and make furth explaination of the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Taiwan folk sports have various connections with the mainland,the people On both sides of the Taiwan Straitshave a very similar physical cultural habits which engraved the same mark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At the same time,because of Taiwan's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 and rough history,Taiwan folk sports show an uniqu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While,this kind of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re integrated with the national untity to presentthe brilliant and diversity of Chinese sports culture.That is called “Fallen leaves return to the roots”and “Taking differents roots in different grounds ”.

Keywords:Taiwan;folk sports;Chinese history;history prototype;regionalization;localizationお

收稿日期:20130311

作者简介:张矛矛(1981—),女,江苏徐州,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体育传播;彭晶(1990—),女, 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文化体育传播。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体育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ologyPE departmentXuzhou 221006

民俗体育是指在一个国家或民族中,由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民俗体育主要包括2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民俗体育存在于广大民众之中,民众既是民俗体育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承者,又是民俗体育的载体;其次,民俗体育是被广大民众所传承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在时间上是可以时代延续,在空间上也是可以传播和扩大的[1]。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2]。

民俗体育是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产物,是当时当地民众生活的体现,又传承着历史文化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台湾民俗体育项目主要包括舞龙舞狮、龙舟竞渡、宋江阵、跳鼓、扯铃、踢毽、跳绳、陀螺、布马阵、车鼓阵、旱船、高跷、民俗特技等内容。其中除了很少的一些是在我国台湾本土形成的之外,大多数是从大陆传承过去的,与中华文化有着不解之缘[3]。追溯台湾民俗体育的历史原型,能够进一步诠释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内涵与民族特质,同时对中华体育文化发展脉络的梳理也起到了促进与印证作用。

1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历史原型追溯

1.1宋江阵

“宋江阵”是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传统节日里表演的一种气势磅礴、阵势宏大、威武壮观的民间武术表演。“宋江阵”的武术表演人数可多可少,一般有36人、72人和100余人3种。主要扮演宋江、卢俊义、公孙胜、李逵、孙二娘、武松、阮小二等。

宋江阵以锣鼓点场,以正副龙虎纛旗为前导,首先按36天罡、72地煞的座位顺序亮相进行表演。手中器械,即刀、枪、剑、镰、钩、盾牌等 18般兵器。 一般以“宋江舞大旗”开场,以“关胜舞大刀”结尾[4]。

1.1.1梁山水浒

关于宋江阵的来源,有说法:北宋年间,宋江等人在梁山聚义后,为抵抗朝廷的镇压,发明了宋江阵。当时的宋江阵由108位水浒好汉组成,36天罡、72地煞悉数上阵,表演双人套路、三人连环套路、单人和对打表演、八卦阵。凭借宋江阵,梁山义军一次次击退官兵的围剿,一时朝野震惊。

起义失败后,神医安道全在九天玄女庙出家,他一边行医治病,一边教僧人排演宋江阵。宋江阵操练之时也是庙宇最热闹之时,众多乡邻纷纷前来观看并模仿。宋江阵随之在当地流传,每逢庙会或祭祀,郓城人民便自发来到九天玄女庙前,演习宋江阵,纪念水浒英雄。

据传,施耐庵在郓城任训导期间经常到九天玄女庙观看宋江阵表演,他把宋江阵写进《水浒传》,因而《水浒传》中的排兵布阵才如此惊天震地,深深吸引一代又一代读者。宋江阵的表演场地九天玄女庙,即《水浒传》中九天玄女娘娘赐予宋江三卷天书的地方。

追溯《水浒传》中宋江的原型,学术界有2种说法:

一为淮南宋江(宋末)。

宋江与《水浒传》中的一些杜撰出来的人物不同,历史上确有其人。很多史书、文人笔记里都记录了关于宋江的一些零星记载。《宋史•徽宗纪》上记载宣和三年(1122年),“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今山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通过《宋史》的记载可知,宋江起义的时间在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起义主要涉及的地域在太行山、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横行河朔,转略十郡”。起义的首领是宋江。起义具有流寇性质,不一定有固定的根据地。起义的结局是严重受挫后投降。起义的规模虽然不太大,但战斗力特别强,“官军数万不敢撄其锋”。

虽然宋江真有其人,也曾在宋末领导农民起义;但是只是昙花一现,与《水浒传》中描写的梁山108好汉不管是规模还是影响力都不可同日而语。于是对于《水浒传》及时雨宋江,史学家推测应该为元末明初的义军首领张士诚。

二为泰州张士诚(元末)。

《〈水浒〉杂考》一文中认为,《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元末群雄并起,其中的张士诚起义在许多方面与《水浒》中描写的宋江起义十分吻合。例如:张士诚自发难至失败,历14年,《水浒》写宋江一班人聚义,也是14年,而真实的宋江起义,却只有1年多时间;张士诚最后投降元朝,宋江接受招安,也歸顺朝廷;张士诚起义时,啸聚造反的群雄,如金陵朱元璋、九江陈友谅等,有15路,而《水浒》中列举占据山寨、对抗朝廷的,如十字坡张青、揭阳岭李俊等,也正巧是15路,而且,《水浒》作者施耐庵曾为张士诚的幕府,跟随张士诚起义。清代顾苓在《跋水浒图》 一文中说“罗贯中客霸府张士诚,所作《水浒传》题曰《忠义水浒》,而张士诚起义的首领张士诚即为《水浒》中宋江的原型。

张士诚,字确卿,出生于泰州白驹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县)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领导了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从经济上沉重地打击了元朝统治者;他在江浙地区开垦荒地、兴修水利、减免赋税,减轻人民的经济负担,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局限性,在革命后期,他领导的起义军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投降了元朝统治者,成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工具,最终被朱元璋打败。

1.1.2闽南少林五祖

台湾的民族体育运动有很大一部分源于闽南,而“水浒阵”也是如此。闽南地区的民间传统武术表演水浒阵,最早出现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少林五祖拳祖师蔡玉川所创。

五祖拳是白鹤、猴、罗汉、达尊和太祖5种拳法的合称,蔡玉川把上述5种拳法经过整理加上玄女法和后来所学北派拳法创编成的一种新拳种。五祖拳也是少林寺里僧人主要锻炼的一个拳种。

五祖拳源自清朝末年,朝廷火烧少林寺后,5位突出重围的僧人胡德帝、李式开、马超兴、方大洪、蔡得沛逃到福建借南少林掩护,秘密开展“反清复明”活动,称为少林五祖。他们将自己所学的拳法流传于民间,而他们所流传下来的拳术被后世称为“南少林五祖拳”。郑成功反清复明受到清政府打压,这些义士遂转入以迎神赛会化妆表演形式,保持练武习俗和武术套路,于是,在节庆中便出现了一种以装扮水浒英雄好汉108将参与踩街表演的队伍,即“宋江阵”或“套宋江”。

1.2花鼓阵

花鼓阵是以锣和鼓2种乐器,配合着凉伞,跳出节奏轻快又富有韵律感的舞蹈。花鼓阵的表演人数没有一定的限制,基本上要有1人手持头旗,1人身背大鼓,2~4人拿着铜锣一起演出。头旗是全阵的总指挥,大鼓和铜锣是表演者舞步节奏的伴奏乐器,凉伞负责前后串场。表演时成员多排成四方阵,大鼓在中间,铜锣分居四角,以此队形为基础,在头旗的引导下变化各种队形,一般从“跳四门”开始,接着是“凉伞花鼓”“空穿什花”“十字什花”“蜈蚣阵”等,最后所有表演者聚在一起,做360°急转弯,然后各回原位。

花鼓阵的舞步只有屈膝扭步一种,表演者听从锣鼓的节奏、速度与声音节奏,来调整动作的快慢,同时变化队形。花鼓阵就是以这种动感十足的舞步,加上整齐划一的队形一起简洁有力地吆喝,吸引观众的注意[5]。

关于花鼓阵的原型,有以下2种。

1.2.1戚继光军民鱼水情

明朝末年,倭寇在大陆东南沿海一带为乱,让百姓深感痛苦,而当时驻守东南沿海的统帅戚继光,多次击退倭寇来犯,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明嘉靖43年(1564年)除夕夜,倭寇趁我军民庆祝春节之机,入侵龙江地域。当时,漳州一带的百姓正在吃年夜饭,发现倭寇后,急忙躲入深山。当年驻将戚继光带兵奋勇抗击,在正月十四将入侵倭寇全面歼灭。第二天就是元宵节了,逃难的百姓回到家中后,为感谢浴血奋战的将士,纷纷杀猪宰羊犒劳戚家军。就在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当日,敲着大鼓,踏着舞步,冒雨来到军队大营,戚继光连忙命令士兵为百姓撑伞遮雨,持伞的士兵受到欢迎气氛的感染,也不由自主地随着节拍舞动。这项充满欢乐气氛的体育舞蹈随之流传下来,成为今日的花鼓阵[6]。

1.2.2郑成功农田练兵

另一种关于“花鼓阵”起源的说法与经营台湾多年的郑成功有关。当年郑成功率领军队来到台湾后,将军队分配至各地开垦农田,再利用农闲之时演练兵法,为长期征战做准备。同时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经常举行田间比武活动,广邀地方上的擅武之人前来一对一地进行竞技,一旁的观战者则敲锣打鼓助阵。后来清政府接管台湾,这项活动却在民间流传下来,并转化成为节庆日的表演活动。

1.3攻炮城

攻炮城为台湾民间体育游戏。炮城用竹子扎成圆形骨架,比脸盆稍大,周围环绕一串长长鞭炮,它象征古代城垣,炮城制好后,悬挂在空旷处,约2层楼高。游戏开始时,设守城卫士1~2人,攻城“炮手”人数不限,攻城开始时,炮手们将各自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对准炮城,谁幸运将自己抛掷的鞭炮触发了城垣上的炮芯,引发炮城大爆炸就为胜者,可获得丰富的奖励[7]。

这一民俗体育运动的诞生于郑成功操练水师。明末郑成功水师可以说是近代中国出现的最大的商团武装,也成就了中国近代水军的辉煌一时。水师是郑成功的主力。他说过:“我师得力,全在水师。”他的陆师有时也打败仗,水师则纵横东南沿海,所向无敌。据《台海使槎录》记载,郑成功水师官兵们在惊涛骇浪中的行动,就像陆地一样,矫捷如飞,还有一种潜水兵能在海里偷袭敌船。在驱荷复台的战斗中,郑成功的水师打败了号称“海上霸王”的荷兰舰队,充分说明郑成功水师在海上作战的威力,为收复台湾立下了汗马功劳。

郑成功训练水师的地方,主要在厦门。他在鼓浪屿日光岩和厦门文圃后山分别建立水操台和观操台,亲自指挥水师官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当年操练之时,部将洪旭为防士兵开小差,想出妙策,订造了大量鞭炮,扎成一个个“炮城”,发给士兵鞭炮,鼓励官兵同乐,全心全意“攻炮城”,攻下者给予重赏,既可消除士兵的思乡情绪,又可锻炼瞄准技巧,有助实战能力的提高。

2台湾民俗体育之文化剖析

台湾民俗体育项目作为台湾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承着文化,见证着历史,通过历史的原型追溯,它的诞生与发展与中华文化有着不解的渊源,却又是特色凸显。对于台湾民俗体育的文化剖析,可以尝试用2个成语来诠释:落叶归根及落地生根。

2.1落叶归根——体现大中华文化的传承性与统一性

2.1.1传承中华民族历史

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从夏商至明清经历数十个朝代的兴衰更替,而期间多少英雄轶事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所谓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而这些历史故事、世事沧桑,不仅以文字的形式凝固在史册传记中,也以一种鲜活的方式在民俗体育中得以传承。而台湾的民俗体育同样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录并传承着一段段中华民族的历史。

宋江阵的历史原型——宋江,不管是宋末的淮南宋江,还是元末的泰州张士诚,都记录了那一段农民起义的进取不屈和悲壮,他们虽然没有撼动封建王朝的根基,甚至功败垂成;但其间闪现的智慧和勇气仍然鼓舞着后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见证。

花鼓阵则再现了民族英雄戚继光扫除倭患,军民鱼水的佳话;郑成功的屯军种田,以农养军的策略也在这一民俗活动中得以传承和再现。而攻炮城这一台湾民俗游戏,不但记录了郑成功操练水军的智慧,而且展现了中国近代水师当时的辉煌。

2.1.2蕴含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中华文化内涵

虽然经历过跌宕与争议,但是对于中华文化的认同根深蒂固,并作为中华文化移垦的边疆地带,以一种特殊的形式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台湾体育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地方文化,虽然历经历史的沧桑变迁,但台湾的语言、文字、艺术、伦理、哲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深层结构”,以及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婚丧嫁娶、各种礼仪等“表层结构”,均沿袭中国传统,强烈地反映并聚合了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风骨、气势、灵性、神韵、俊逸、沉郁、婉约、豪放、意境”和中国古典伦理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及中国古典哲学中的“气、理、心、性、言、意、道”等民族性,未因其他文化的浸染而出现质变,这一点台湾的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是见证[8]。

不管是水浒英雄108将,还是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他们的奋斗与自强都以不同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仁、义、礼、智、信。水浒好汉的以武犯禁,打抱不平;疏财仗义,劫富济贫;以义为纲,见义勇为,都是中华民族侠义精神的诠释和赞颂;民族英雄戚继光、郑成功则以自己的坚强不屈,浓缩了一段金戈铁马气吞山河的历史,荡平危害东南沿海的倭寇,为巩固祖国海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和意志。这种爱国主义精神、誓死戍边的气概是中华民族最具张力的精神财富。而在台湾民俗体育中记录的一个个鲜活的历史故事,同时中华文化的精髓也在其间得以传承和颂扬。

2.1.3与大陆民俗体育血脉相连

台湾与大陆一衣带水,台湾的民俗体育项目很多发源于大陆文化,并与大陆民俗体育的一些项目因为共同的亲缘关系而血脉相连。比如在江苏南京高淳县也存在一个与台湾“宋江阵”极为相似的民俗体育活动“打水浒”[9]。高淳武术源远流长,宋朝时就颇有名气。明清时期习武练功在民间已有了相当规模。打水浒并非上演攻打水浒梁山戏剧,真意是表演水浒人物的武术技艺。打水浒一般由36人组成。根据梁山英雄扮演一定角色,使用真刀真枪,十八般武器轮流械斗,武术高手们把武功融入杂耍之中,逐步形成一种独特的武术风格、套路。虽然江苏与闽南相隔千里,但是共同的文化根源,还是让海峡两岸的很多民俗活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深深地打上了中华民族的烙印。

2.1.4体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特征

台湾民俗体育不管是随着大陆移民而迁徙所至,还是土生土长的原住民项目,都体现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整体特征。比如,依附性、表演性、娱乐性等。台湾的民俗体育也具有较强的依附性,主要依附于人们日常的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信仰崇拜等活动中。比如前文中提到的“宋江阵”“花鼓阵”“攻炮城”一般选择在春节、元宵、中秋等节庆日表演。与西方体育相比,东方的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较弱而表演性和观赏性较强,而这一点在台湾民俗体育中也有所体现。“宋江阵”从本质上已经演变成为传统武术表演,而“攻炮城”虽然具有一定的竞技性;但是其间鞭炮声、欢笑声不绝于耳,胜利者预示新的一年百事顺利,五谷丰登,所有参与者无所谓胜负,都开怀而归,这又体现了民俗体育的娱乐性。

2.2落地生根——体现台湾的地域性和本土化特色

地域性是民俗体育在空间上所显示出来的特征。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民俗体育的这种地域性特征的很好说明。决定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特征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心理等方面的因素,而台湾民俗体育也体现出明显的台湾地区色彩。

2.2.1反映台湾历史沧桑

台湾的民俗体育不仅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而且再现了台湾的沧桑,特别是对戚继光抗倭及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萄铩*

台湾被荷兰侵略者于1642年强占,台湾人民不断起义反抗,屡遭血腥镇压。南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四月,郑成功率师2万5 000及數百艘战舰自金门出发,经澎湖,直取台湾。在台湾岛上人民的支持协助下,登陆后围攻荷兰总督所在的赤嵌(在今台南境内),并击溃自巴达维亚(今印尼亚加达)前来驰援之敌,前后苦战8个多月。康熙元年(1662年)2月1日,荷督揆一被迫签字投降。至此,被荷兰帝国主义者实施了38年残酷殖民统治的宝岛台湾终于重回祖国怀抱。郑成功在台湾民众心中有着难以取代的重要地位,以“郑成功”命名的大学、中学、小学、道路及一些公司和商店,处处可见,还有保护完好的赤嵌楼、延平郡王祠、安平古堡等古迹,都详细记载着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绩。而台湾民俗中的很多体育项目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记载着台湾一段段沧桑的历史与英雄的战绩。

2.2.2融入台湾戏曲文化

台湾的民俗体育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很多是源于大陆,随着闽南移民来到台湾,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这些项目也发生了本土化的转变。比如宋江阵、花鼓阵等都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又融入了台湾的民间戏曲、杂技、音乐等艺术形式,使宋江阵更加丰富多彩,风格淳朴自然,深受广大劳动人民的喜爱。

台湾的主要剧种有福建传入的梨园戏、高甲戏、福州戏和广东传入的大戏等。另有从民歌基础上吸收大陆各剧种的唱工、音乐、行头、道具等而生产的地方戏剧,如歌仔戏、采菜戏、车鼓戏、大人红戏、童子戏、子弟戏与查某戏等。

2.2.3折射海洋文化特色

台湾位于欧亚大陆板块和太平洋板块间,四周尽是苍茫大海,海岸线绵延1 140余km。风帆时代,即为孤岛一隅的先人提供了亲近海域的诱因。宋末元初,澎湖已有商船寄碇,随后闽南渔场扩大至台湾西岸,1624—1662年,随着重商和殖民主义的兴起,在荷兰来印度公司的积极经营之下,福尔摩沙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网络的运转中心之一,其间历史诱因与逼因交集,因缘汇聚来自欧亚各地的海洋移民,先后登场,加上早起的南岛民族,文化十字路口滋育出多元丰富的海洋自觉与海洋文化[10]。

欧洲海洋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尚武、侵略性,这点可以自希腊海神波赛顿的形象看出。波赛顿被塑造成一个手持三叉戟的壮年男子,骑着骏马在海上飞驰,所到之处,波浪翻涌,这种对强权的崇拜,以征服、冒险、掠夺为本质的海洋文化,恰恰反映在欧洲的海洋史。中国大陆沿海,自辽东半岛、渤海沿岸,至江浙、福建及广东地区,都是海洋文化孕育诞生与发展的基地,台湾正居于其中。台湾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多种族群组成及不同时代背景,台湾文化呈现出以中华文化为主导,土著文化、欧美文化、日本文化相融合的多样化的特色。而台湾的民俗体育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内陆体育文化的内敛和谐,而且呈现出海洋文化的开放与尚武。比如宋江阵、花鼓阵及攻炮台,都有着明显的尚武色彩;但是台湾的海洋文明与欧洲的海洋文化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中国海神的代表“妈祖”,是庇佑海民,使其免受威胁的母爱之神,与波塞顿富有侵略性的形象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展现力与美的同时,展现出更多的和谐与宽容。比如在宋江阵表演的最后要表现出“国泰民安”寓意。

3结束语

纵观台湾文化史,历经荷西、明郑、清治、日治、中华民国等多个阶段,因为移民族群分布与占领期间较冗长等因素,仍以中国文化为其文化构成主轴,台湾文化也因此成为中国大陆文化移垦的边疆地带。即使于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大量进入台湾的今日,台湾民间的价值判断与社会习俗仍大多以中国大陆的儒家道德标准为主。另一方面,汉移民带来的中国大陆原乡文化,却在台湾文化400年演进历史中,多次产生“落叶归根”与“落地生根”的观念对立。台湾学者将民俗体育的定义界定为“一个民族所慢慢共同形成与传承延续的一种具有身心教育意义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11]。通过对台湾民俗体育历史原型的考析,台湾的民俗体育与大陆有着割舍不掉的渊源关系,两岸的人民有着极其相似的身体运动文化习惯,在历史的进程中,这种习惯由于深深打上了同属一个民族的烙印,而得以传承延续。与此同时,由于台湾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坎坷的发展历史,台湾的民俗体育又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地域性和民族性很好地融合,并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着中华体育文化的灿烂与多元。

参考文献:

[1]尹国昌,涂传飞.台湾地区民俗体育研究现状初探[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9):15.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1998:6871.

[3]石岩,兰自立.台湾民俗体育现状探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7(9):8688.

[4]廖文志.罗汉门宋江阵的涵化现象[D].中国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2.

[5]黄荣平.台湾民俗体育发展之研究:以跳鼓阵为对象[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6]王念龙.从台湾民俗体育看闽台传统文化渊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5(3):7880.

[7]林慧莹.台湾六堆客家传统体育之研究:以客家狮、攻炮城为例[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8]谢军,陈少坚,林晓英.闽台民俗体育文化的渊源及其在两岸关系中的作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611.

[9]沈峰明.台湾内门宋江阵发展之研究[D].屏东:屏东师范学院,2005.

[10]邱文彦,吴密察.海洋与台湾:过去现在未来,海洋文化与历史[M].台北:胡世图书,2003:58.

[11]吴慧贞.台湾民俗体育发展之研究:1968—2000[D].台东:“国立”台东大学教育研究所,2002.

猜你喜欢

郑成功水浒民俗
四大名著趣解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社会 “水浒”化
《水浒》“一百单八将”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