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4-04-09杨霞白雪银
杨霞++白雪银
进入新世纪,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要方向。CAD/CAM技术的推广和成熟使用,为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思维模式和解决方案。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专业紧跟这一趋势,开设了CAXA制造工程师课程。这一课程,较为全面地介绍了国产的CAD/CAM软件——CAXA制造工程师的各项图标功能、造型方法和操作技巧。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和数控技术专业开设这门课程已3年有余。我们从开课伊始就一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工作。几年里,从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出发,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做了一些思考。
一、针对当前的生源质量,进行分层教学
2010~2013年,我院新生的录取分数线从300多分到160分,学生的总体质量逐年下降。我们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必须应对一些新的问题,如何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把“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这句话落到实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这门课的实际教学中,适当降低了要求掌握的理论难度,将理论方面弱化,强调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实行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是针对不同阶段的同学,制定了相应的学习内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选学中等偏上有一定难度的内容;学习能力相对弱的同学选学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
二、针对总学时数减少,进行理论加实训周的教学改革
以前该课程的教学总学时数70~80学时,主要是按照教材章节顺序逐个讲解基本命令、操作方法等。到了学期末,发现同学们出现了一个普遍的问题:基本命令都学会了,但具体到一个图形中却不知该使用哪些命令。通俗说就是碰到实际问题无法下手。
出现这种情况,让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学期总学时数降低到60学时,其中单独拿出30学时进行为期一周的实训演练。具体的实训项目列表如右表:
上机实际操作,集中强化,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从模仿到创新。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工程实际问题,进行综合实际演练。虽然学时数减少了,但实际效果非常明显,学生碰到实际问题下手解决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三、针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进行项目化教学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情况,为此我进行了项目化教学的探讨,具体做法如下:把全班同学根据自愿及资源合理配置成几个小组,每组配备一名组长,在这个团队中,有动手能力强的,也有动手能力相对弱的,相互搭配。拿到老师精心设置的任务后,由组长根据组员的不同能力进行任务分配,在这个过程中,组员之间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彼此帮助,共克难关。最后由该组推举的一个成员进行任务汇报,其他成员可以补充。成绩是以团队为基础的。每一个任务都由不同的组员汇报,每一位组员都有机会进行成果展示。
这是基于我院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对于这门课程,我们还有一些以后想去做的工作:
1.利用我院的校企合作机制,邀请一些企业专家和学院教研室的有关老师一起,编写一部根据我院实际学时情况、符合企业实际应用的CAXA制造工程师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在合适时间聘请企业工程师到实操现场,结合企业的实际项目,指导学生完成。这样,我们的教学就是非常注重实际的教学,就是有的放矢的教学,就是企业需要的教学,就是在学中做、做中学的教学。
2.找到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我们,在我院进行CAXA制造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考取培训工作。这样做有很多益处:利用学院设备和师资资源,为自治区的职业培训添砖加瓦;学生们在毕业时手里多了一个证明自己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老师们也能在这样的培训中不断提高自己。
3.有机会去相关大学或对应企业进行再学习,补充能量,提高素质。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我们必须放眼周围,接触新的事物,感受更为广阔的世界。你想给学生一杯水,你就必须有一桶水。对高职院校的老师来说,更应该紧跟企业和高校的最新思想。
4.该门课程本身就是CAD/CAM技术应用的软件之一,在我院的数控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同时开设了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以及为期两周的数控车、铣实训,所以如果在充分掌握CAXA软件的基础上,能与数控加工方面的老师配合,共同开发一个新的项目:重点强调“3D设计、工艺、编程、操作”的集成统一,以此做到知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更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市场对适合企业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需求。endprint